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革命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幅波澜起伏、辉煌绚烂的壮丽画卷。中国革命战争史,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和思想宝库,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本书是“中国革命战争纪实(解放战争西北卷)”。西北解放战场上,国共双方兵力悬殊。人民解放军保卫延安,转战陕北,三战三捷;激战沙家店,宜川大捷;血战兰州城,挺进青海、宁夏、进军新疆,一次次动魂魄泣鬼神的搏杀,为的是西北各族人民的新生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革命战争纪实(解放战争西北卷)(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袁德金//刘振华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革命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幅波澜起伏、辉煌绚烂的壮丽画卷。中国革命战争史,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和思想宝库,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本书是“中国革命战争纪实(解放战争西北卷)”。西北解放战场上,国共双方兵力悬殊。人民解放军保卫延安,转战陕北,三战三捷;激战沙家店,宜川大捷;血战兰州城,挺进青海、宁夏、进军新疆,一次次动魂魄泣鬼神的搏杀,为的是西北各族人民的新生活! 内容推荐 中国革命战争史,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和思想宝库,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本书是《中国革命战争纪实》之“解放战争西北卷”。本书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的最好纪念。 本书作者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把当年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全方位地展现给读者。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本书,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更好地把握今天、面向未来,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目录 总序 第1章 和战之间 第2章 序战拉开 第3章 撤退延案 第4章 给胡宗南当头一棒 第5章 “中央决定在陕北不走” 第6章 再战羊马河 第7章 攻坚蟠龙镇 第8章 收复陇东、三边 第9章 小河会议前后 第10章 “打了这一仗,就过坳了” 第11章 分兵内外线 第12章 二攻榆林失利 第13章 新式整军 第14章 宜川大捷 第15章 毛泽东离开陕北 第16章 挺进西府,收复延安 第17章 鏖兵渭北 第18章 冬季攻势 第19章 春季攻势 第20章 解放西安 第21章 粉碎胡、马的联手反扑 第22章 “钳马打胡” 第23章 “钳胡打马” 第24章 血战兰州城 第25章 挺进青海、宁夏 第26章 打垮“秦岭防线” 第27章 和平解放新疆 第28章 进军新疆 第29章 清剿土匪 参考书目 西北解放战争各战略阶段国共双方序列表 试读章节 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先派千余名干部在林枫率领下去东北,万毅等所率部队仍在热河待命,可去东北则去,不可去则在热河发展,以造成强大的热河根据地。这一天,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给各中央局、各区党委的电报中重申了这一思想,指出:“东北四省为中苏条约规定范围,行政权在国民党手里,我党能否派军队去活动,现在还不能断定。但是派干部去工作没有问题。” 但是,当毛泽东离开延安到达重庆后,情况有了新的变化,中共中央改变了原先只能派干部暂不派部队进入东北的想法。8月28日,朱德在延安为即将去东北开辟工作的干部作报告时指出:我们要积极向东北发展,东北大有文章可作。蒋介石的部队大部分在南方,到东北要走半年。即使他到了东北,顶多是占城市,我们占乡村。有同志这几天看到苏联和蒋介石订了条约,有些灰心。过去以为苏联会大大帮我们一手,现在失望了。这是因为过去希望过奢。但是要知道有个条约,东北的工作还大得很。苏联三个月撤兵,中国要归中国人自己管,东北要归东北人管,我们当然可以管,条约上没有规定不要我们去,不要我们管。现在要派五万部队插过去,再派万把干部,将来还要去。这是很长远,很巩固的路。 刘少奇在这次会议上也指出:东北“我们决定还是派军队去,能走路的先走,能快走的先到,到了热河边境瞪着眼睛望一望,能进去就进去,以后再抽些部队抽些干部去东北,抽几万去。一切要看情况,有空子就钻,铁路不能走就跑路,大路不能走走小路。日本人垮了,满洲皇帝溥仪捉到了,苏联红军走了,国民党还没有去,你们要赶快去抢。” 8月29日,即毛泽东离开延安的第二天,刘少奇就以中共中央的名义给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山东分局发出了一份电报。指出:由于中苏条约明确规定所有中国籍人员,不论军民均归中国管辖,苏联不干涉中国内政。如此,我党我军在东三省之各活动,只要它不直接影响苏联在外交条约上的义务,苏联将会采取放任的态度并寄予最大之同情,同时国民党在东三省与热、察又无基础,国民党派军队去尚有困难,现在道路还不通,苏联红军将于三个月内全部撤退,这样我党还有很好的机会争取东三省和热、察。因此,刘少奇要晋察冀与山东应派得力干部带电台到苏联红军后方了解情况,随时报告。同时要求“山东干部与部队如能由海道进入东三省活动,则越快越好”。还要求晋察冀解放区、山东解放区进军东北的部队和干部应迅速出发,“但要用东北地方军和义勇军的名义,非正式进入东北,不要声张,不要发表消息……不要勉强与红军作正式接洽与联络……”。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共中央虽然早已有争取东北的预案,但由于对东北的情况还不大了解等因素,因此还未最后定下派大部队前去争取东北的决心。 为了摸清楚苏联军队对于中共中央派部队进入东北究竟持什么态度,以及进一步了解东北的情况,中共胶东区党委派吕其恩、邹大鹏率领一个连100余人带电台渡海到辽东半岛进行战略侦察。这时,尽管苏联还没有允诺中共领导的军队进入东北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但刘少奇仍决定加大派部队进东北的力度。9月11日,他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说:“胶东区党委派吕易率一排武装乘汽船到大连与红军联系,现已返回,红军某少将与之非正式接头。据称我在乡村活动,红军不加干涉,在大城市组织非武装之团体亦可。现红军只控制大城市及要道,乡村及内地小城市相当混乱,伪组织有的等待交待,有的畏罪逃跑,有的小城市被土匪占领,群众情绪极高,自动殴打日本人,并有自发组织。我在东北之抗let同盟会员,有大作用及活动。我一排武装在大连登陆后,一经号召便有数百人参加工作。从胶东去东北,水路甚便,亦甚安全,部队过海船只亦不成问题。胶东已决定派两个营及百余干部即去东北。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已电山东抽调四个师十二个团共二万五千至三万人,由萧华率领即日分散进入东北;并已电华北各地去东北干部即日集中起程。” 为适应这一部署,刘少奇向毛泽东建议,派一个“有名的军事指挥员”和一名“最高负责人到东北去领导”。 9月13日,中共中央和刘少奇初步拟议彭真、程子华等人前去东北,“组织东北中央局,以彭为书记,以便迅速开展东北工作”。当天深夜,毛泽东和周恩来复电同意。 9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彭真、陈云、叶季壮、伍修权、段子俊、莫春和六人乘苏军的飞机离开延安前往东北。 9月17日,彭真一行飞到山海关时,飞机出了故障,降落时,彭真、叶季壮、伍修权、段子俊、莫春和都受了伤。 对于这次意外事故,伍修权后来回忆说:“由于苏联飞行员的疏忽大意,飞机在路中段降落下来,结果一下子冲出了跑道,直插到一块稻田里,机头栽进地,机尾高高地翘了起来,机身几乎成了垂直状态,将我们这批乘客连同装运的东西,全部倒进前舱,我和段子俊、莫春和同志被撞成了轻伤,彭真同志的头部也受到了撞击,叶季壮同志受伤最重,翻倒的油桶和无线电器材,一齐压到他腿上,使他吃了不少苦头。陈云同志是幸运者,当飞机出事时机舱前门被撞开了,他被一下子推进驾驶室里,居然未受损伤。苏联机组人员马上将我们一一请下飞机,叶季壮同志是抬下来的。正在我们狼狈不堪时,远远地奔来一些八路军同志,带队的是冀东行署主任朱其文。他们看到一架苏联飞机降落后遇险,立即赶来接应。他们马上把我们安顿下来,表示了欢迎和慰问,并找人为我们检查治伤。 飞机是不能坐了,第二天只好改乘火车。9月18日,到达了沈阳。 中共东北中央局的成立及其进入东北,为迎接中共中央大规模调干部和派部队进入东北作好了准备。 这时,蒋介石也急于抢占东北,在美国的帮助下,他的军队正加紧从数千里的西南运兵前往。 时间十分紧迫,中共中央只有抢在蒋介石的军队进入东北以前,派大批干部和部队进入东北,才能取得抢占东北的主动权。9月17日,刘少奇给在重庆的毛泽东、周恩来发出了一份电报,指出:“东北为我势所必争,热、察两省必须完全控制。红军在东北即将撤退,据说在十二月初将撤完。内蒙红军即将撤退,已三次要求我接防德王府、百灵庙一线。傅作义尚未遇到我之打击,胡宗南在敌人掩护下完全可能进入平津,冀东尚有伪满军五个旅及本地伪军共约五万人,华北、华中、山东伪军尚多。在此情况下,我之战略部署须立即加以考虑。” 怎样进行战略部署呢?刘少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我们必须在冀东、热河控制重兵,除现在派去东北部队外,并须屯集至少五万军队在冀东,以备红军撤退时能抢先进入东北。因此,现在必须立即计划调集十万至十五万军队到冀东、热河一带。否则将会来不及,对东北与热河的控制,均将没有保障。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我们全国战略必须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方针。否则我之主力分散,地区太大,处处陷于被动。因此,我们意见,新四军江南主力部队立即转移到江北,并调华东新四军主力十万人到冀东,或调新四军主力到山东,再从山东、冀鲁豫抽调十万人到冀东、热河一带。而华东根据地则以剩余力量加以扩大去坚持。为了加强冀热辽地区工作,应即成立冀热辽中央局,派高岗、(李)富春、康生等去工作,并须组织强有力的军事指挥机关,以陈毅或林彪或徐向前去担任。”P16-P19 序言 今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80周年的纪念日。从诞生之日起,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就与国内外的强大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经过长达22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谱写了一曲天翻地覆、乾坤更替的壮丽史诗。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由人民出版社和军队专家学者共同策划、撰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纪实》系列丛书问世了。当看到这部14卷15本的恢弘巨著时,作为亲身经历这支革命军队艰难历程的一名老战士,我仿佛又回到了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心潮澎湃,思绪难平。 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革命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幅波澜起伏、辉煌绚烂的壮丽画卷。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进行的土地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伟大开端。这一时期,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以游击战、带游击性的运动战,先后多次粉碎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和“围剿”。在反“围剿”斗争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主力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使革命转危为安,并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留在南方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则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进行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由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爱国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抗战伊始,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全民族全面抗战的总路线和持久战的总方针,并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等武装,独立自主地开展敌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并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9月至1950年6月进行的解放战争,是中国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的总决战。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正确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以自卫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随后适时转入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果断发起战略决战,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随后向全国进军,展开战略追击,解放了除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少数岛屿以外的全部国土,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从此,中国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真正实现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富强。没有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也就不会有今天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中国革命战争长达22年,历时之久、规模之大、条件之艰苦、历程之复杂、胜利之辉煌,为中外战争史所罕见。在指导这场战争的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但指引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而且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军事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包含着亿万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广大指战员的斗争经验与创造精神。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同志都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有过重要的理论贡献。但这一思想体系之所以用毛泽东同志的名字来命名,是与毛泽东同志个人的独特贡献分不开的。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率先在井冈山斗争中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9年,毛泽东同志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成为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建立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纲领性文件。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提出的游击战“十六字诀”,奠定了我军战略战术的基石;在三次反“围剿”斗争中,毛泽东同志又提出了“诱敌深入”的积极防御作战方针,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战略退却、战略反攻理论以及慎重初战,集中兵力,打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作战原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同志又写下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军事名著,阐明了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但坚持了8年之久的敌后抗战,消灭了大量日伪武装,而且自身力量得到了空前发展。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朱德同志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全面阐述了以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为基本内容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同志又写下了大量军事著作和文电,进一步丰富了积极防御和运动战思想,而且创立了转入战略进攻、进行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的系统理论,使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以劣势装备战胜强敌的历程,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与伟大。其中所蕴涵的战争指导真谛,永远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思想源泉。 中国革命战争,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英雄辈出的伟大军队。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时,朱德同志等10人被授予元帅军衔,粟裕同志等10人被授予大将军衔;被授予上将军衔的57名,被授予中将军衔的175名,被授予少将军衔的800名。这一千多名将帅,无不是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沙场猛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诞生的第一天起,便具有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不仅在战略战术上高敌一筹,而且能以高昂的士气压倒一切敌人,从而创造出无数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战争奇迹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坚强正确的领导,是人民军队广大官兵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的崇高信念,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优秀品格。人民军队这种不怕牺牲、视死如归、敢打必胜的英雄气概,是激励新一代军人建功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 每当回想起当年这段血与火的斗争历史,我便常常怀念那些牺牲了的战友和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无数先烈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他们既包括人民军队的重要领导者,如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左权、彭雪枫、罗炳辉、杨靖宇等同志,也包括千百万的史书上不见姓名的烈士。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次战役、战斗中,先后有一百多万指战员牺牲于战场,仅师以上干部就有两千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牺牲时都很年轻,风华正茂,为了共产主义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那一代中国人“我以我血荐轩辕”、以身许国的真实写照。没有这些先烈血染疆场,就不会有民族的独立和富强,更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人民将永远记住他们! 中国革命战争史,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和思想宝库,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为了全方位描绘中国革命战争史,从1995年开始,人民出版社便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的专家、学者开始策划并着手写作《中国革命战争纪实》系列丛书,历时寒暑12载,终于完成了这项宏大工程。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的最好纪念。《中国革命战争纪实》这套丛书,共包括14卷15本,分为土地革命战争纪实(4卷5本)、抗日战争纪实(4卷)、解放战争纪实(6卷)。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具有专业功底的军事历史和军事理论科研与教学人员。他们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把当年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全方位地展现给读者。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这套丛书,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更好地把握今天、面向未来,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张震 二○○七年四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