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漫话西周/画说汉唐文明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陈全方//陈馨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视角看到的古文物为中心,去阐述周人的历史,复原周人崛起时强大的壮丽场面,吸取他们的成败教训,看周人在生产斗争、科学实验、阶级矛盾中是如何应对当时的现实。着重于周人经历的动人事迹,和他们留存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古文献记载,从旅游景点入手,叙述其来龙去脉,复原其本来的历史画卷,尽力融科学性、资料性、风趣性于一体,文图并茂,一目了然,既适宜研究者的需要,又方便于一般读者的需求。

内容推荐

《漫话西周》以近年来新出土的文物为依据,紧密结合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让文物说史,以史为鉴,生动描绘了文物瑰宝所蕴含的文化财富,和富有情趣的历史故事,完美地展示了西周历史的壮丽画卷,从周人的起源、迁徙、立周、崛起到灭亡,均以出土文物为实证,一改过去因文献传抄谬误而导致历史失实的弊端。

全书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融知识性、资料性、科学性、风趣性、可读性于一体,把周人遗留下来的宫殿建筑、青铜器具、玉佩饰品、陶瓷陶文、甲骨金文、绘画书艺、科技成果等物质文化作为反映周人思想观念的主要载体,剖析周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情景,还原其本来面貌,领味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中华文化的祖根。

书中各章从多视角分别对青铜文化、陶瓷文化、玉器文化、龟甲文字等瑰宝进行分类研究,深入浅出介绍了赏识、鉴定、保养古物的丰富实践经验和基本常识,既适应广大敦笃励志、精勤求学的大中院校师生的需要,又是古物收藏鉴赏、书法绘画艺术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读物。

目录

一、周人的起源与兴起/l

(一)由后稷台说起/1

(二)由邰迁邠之原委/4

(三)由邠迁岐与古公宜父建周/7

(四)我国最早称国都为“京”之故地/12

(五)宝鸡钓鱼台与西伯图强/16

(六)武王神兵翦灭商/20

(七)武王立国方略/27

二、墙盘铭文评周王与西周的灭亡/32

(一)成康之治/35

(二)昭王南巡而不复返/36

(三)穆王西行/38

(四)厉王离京与宣王中兴/40

(五)王室衰微与天灾人祸/43

(六)从骊山烽火台谈千金买笑失江山/45

三、惊世宏伟的西周建筑艺术/49

(一)岐山、扶风西周宗庙(宫室)建筑发现前的种种迹象/49

(二)岐山、扶风周原西周建筑的规模/54

(三)我国最早的砖瓦/64

(四)科学合理的排水设施/66

(五)木构架系统趋于完整/66

(六)群体建筑的艺术性/67

(七)周原建筑与风水文化/68

四、璀璨夺目的青铜器/72

(一)种类繁多的青铜器/72

(二)绚丽多彩的青铜纹饰/79

(三)青铜铭文中的历史和周礼/83

(四遒劲的书法艺术/90

(五)窖藏之谜/92

五、晶莹亮丽的西周玉器与传统文化

(一周原玉器与西周琢玉技艺/97

(二)玉器中的西周礼仪制度和生活情趣/106

(三)玉器与语言/115

(四)玉器与宗教哲学思想/118

(五)辨识与保护玉器的常识/122

六、讲究养生的周人饮食/127

(一)西周饮食炊具与“食礼”/127

(二)西周时期的食谱/132

(三)西周饮食养生与长寿/137

七、西周甲骨文的重大发现/143

(一)周原甲骨文发现始末/145

(二)周原甲骨文的研究及价值意义/151

八、西周的陶文和陶瓷文化/161

(一)周原陶文及其研究/161

(二)西周陶瓷文化的历史地位/167

(三)西周古陶文化——社会价值/174

九、领先世界的科技/179

(一)农业和水利工程/180

(二)天文、历法、气象学/182

(三数学科学——筹算与算盘/188

(四)力学、声学和光学——阳燧之谜/192

(五)采矿和冶铸/200

(六)医学/204

(七)蚕桑与织造/206

(八)交通——车辆工具/208

十、西周王陵何处觅/211

(一)考古工作者的苦心/2ll

(二)关于西周王陵的四种说法

(三)几种推测/215

后记/219

试读章节

(一)由后稷台说起

“后稷台”又称“教稼台”,位于今陕西武功县武功城东,台高丈余,为砖砌的方台,是为后稷教农耕种的讲台。据说后稷是我国最早的农民工程师,他自小就喜好务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天下得其利”,曾被帝尧举为农师,“号日后稷”。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专修此台,以作纪念。至今此台一直是人们怀念远古祖先后稷为发展农业而辛勤劳动的象征,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专来此地拜谒后稷,亲眼目睹后稷给远古农民上课讲授稼穑的“课堂”。每年农历十一月间在武功城东河滩,成千上万的农民自发在此举办盛大古会,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晚上露宿河滩,以表一年丰收,不忘后稷之念。

为了纪念这位我国最早的农业科学家,在武功县老城西山坡还修建了后稷祠和其母姜嫄祠。并在老城西原至今仍保存有后稷之母姜嫄之墓,墓冢高大,松柏翠绿。

为什么有这么多古迹纪念后稷呢?后稷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伟大人物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弄清周人的起源了。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日姜螈,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日弃。”又说:“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日:‘弃,黎民始饥,而后稷抪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日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这段有关周人起源的神话传说,用现代语言来说,周人的第一代始祖,名叫后稷,他的出生过程十分奇怪,是由于其母亲姜嫄一次与伙伴们外出游玩时,突然见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别人都不以为然,惟独姜嫄看了此脚印,心里特别喜悦,产生了爱慕之心,认为这么大的脚的男人一定是个魁梧挺帅的大丈夫,于是想把自己的脚踩上去,比一比谁的大。可是她刚踏上脚印时,肚子里就动了一下,而感应怀上了娃,怀孕十个月后,生下了这个娃。因无夫而生,姜嫄感到十分羞愧,实在不好意思,总感无脸面见人,更不愿让刚生下的娃见人,但又不忍心下毒手将他扼杀,于是她想了个办法,把他丢弃在外,让别人抱走。可是事与愿违,第一次姜嫄把娃抛弃在隘巷道上,遇到牛马经过时都主动绕道而不践踏。姜嫄只得第二次抱回抛弃到森林之中,一到林区,刚巧遇到伐木人众,怕人见到,于是第三次转移地点,把刚生下的孩子抛弃到水渠中间的冰上,本欲让其冻死,然而却得到了飞鸟的保护,许多鸟儿都飞来展翅暖和小孩的身子。这种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情景,姜嫄作为一个慈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心想这娃非同凡人,是个神人,于是决心抱回家中,自己亲自抚养长大。因为前后三次想把这婴儿抛弃掉,故取名为“弃”。

这虽然是有趣的故事,但反映了几个史实:一是姜嫄无夫而生“弃”,这恰好说明当时周人的社会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末期,母系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母权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但姜嫄因野合而生娃已感到是件不体面的事了,这又说明当时的周人正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了。这是当时周族社会性质的重要依据。故后稷是周人可推想的第一位男祖,所以说在后稷以前是母系氏族社会,从后稷起,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了。二是姜嫄踏巨人脚印而怀孕,这个巨人足印是谁的?付瑞则在《图腾之义》一文中说到加拿大印第安人的熊族,不称自己为“熊”,而称“大脚”。瑞典的牧羊女不敢说狼和熊,而称狼为“静默”、“灰腿”、“金牙”,称熊不说熊,而称“老人”、“伟大的父亲”、“金脚”,此与周人先祖称熊为“巨人”“大人”是一样的,所以说“周人以熊为图腾,周人称熊为‘大人’,就是因为对于图腾动物(熊)本名的避讳”。

以上《史记·周本纪》记载的第二段史料,总起来说,其意思是,“弃”在幼年时,就有成人的志向,酷爱种树,种麻,长大后,特别热爱农耕,善于稼穑,能识天时、地理,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知识,老百姓都跟他学习农业科技,他也乐意组织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这件事被帝尧知道后,被举为农师,并封在邰地(即今陕西武功县),让他专门管理邰地的人民,死后谥号日后稷。这个称呼实际上是当时的官职,因古代“后”与“侯”音同,通用,后稷即是稷侯,稷即小米,后稷即是粮食之王。这个官位直到“弃”死后,许多代都沿用此官名,而不知其人名,所以《史记·周本纪》说:“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即指“弃”死后,不■以前的后稷官的周人,历经尧、舜、禹到夏桀,有的史书说后稷勤周十五世而兴。由此可见,周人起源于武功,他们在这里生活的时间很长,与尧、舜、禹、夏桀相始终,一直是夏王朝的稷官,直到夏末桀时才离开此地,这也是武功至今遍地留有周人遗存和文物古迹的重要原因。

因为后稷“弃”,给人民作了贡献,他的名字是千古以来鼓舞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热爱农业劳动,与自然界斗争的象征,自古以来男女老幼虔敬地膜拜这位发明农业科技的始祖。

正因为如此,他的生母姜嫄同样也得到了人们的尊敬与崇爱,成了一位伟大的母亲,《诗经·大雅·生民》周人歌颂道:

厥初生民,(开初周人的起源,)

时维姜螈。(是由有邰氏姜螈。)

生民如何?(怎样生下那周人?)

克湮克祀,(能够祭祀敬神诚,)

以弗无子!(因此不愁无子嗣!)

履帝武歆,(欣然践帝足而孕,)

攸介攸止,(别居独处渐长大,)

载震载夙。(怀胎震动可严肃。)

载生载育,(生后抚养又提携,)

时维后稷。(周人的祖先叫后稷。)

《史记·周本纪》说,周人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也就是说在尧、瞬、禹和夏桀之间一段很长的时间内,是周人开始兴起阶段,不是指“弃”一代就兴起了,事实上“弃”仅仅是处在母系氏族社会游牧部落向父系社会定居的农耕生活过渡阶段,“弃”正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尧时被封为农师,舜封他管理邰地农业,并谥日后稷,说明“弃”到舜时就死了,此后过了若干代,都以后稷继承。但史无记载有多少代,《史记》说:“后稷卒,子不■立,不■末年,夏后氏政衰。”这里出现的后稷,不是“弃”,而是官名,是“弃”以后若干代的继承人。所以武功(邰)是周人在陕西起源地,亦是周人在陕西活动的第一个中心地区。P1-4

序言

时代在前进,历史车轮在滚滚流转,人们走过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多么的漫长!从远古至今,生活在每一阶段的人,只能体验到当代生活的洗礼,历史上的无数英雄好汉和辛勤劳动的人民,像擎天柱一样创造着历史,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他们的可歌可泣的伟大业绩犹如美好的图画,一幅幅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眼前,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历史画卷不能完整无缺地展示出来,尤其是西周,更显得残缺不全。然而周、秦、汉、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赫赫有名的,特别是周在这些著名的王朝中不仅历史最长,而且是中国华夏国家组织形成、华夏文化基石成形的至关重要的历史阶段。八百年基业,其影响深远、意义之重大,历来为史学界所称颂。可是由于历史文献的奇缺,人们对这段历史画卷无法了解清楚,许多问题成了历史悬讼,或是学界争论不已的老生常谈。可喜的是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1 949年以来出土了大量西周时代的遗址、文物,这些实物给我们复原了西周这个重要历史阶段的画卷,使众人能目睹其境,走入历史殿堂,去体味、考察周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是如何创造历史奇迹的点点滴滴。

西周时代是指公元前11世纪末叶到公元前771年,前后共约280年,它从周武王克商到周幽王被杀。这一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在夏商二代发展的基础上,步入了新的高峰,是中国历史上的光辉灿烂的发展期,为世人推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子曾说过:“周监于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孟子把尧、舜、禹、汤、文王到孔子尊称为“圣人”。荀子又把代表西周政治文化的《诗经》、《书》、《礼》、《乐》推尊为儒家的经典,宣扬“文、武、周公之道”。足见周文王、周公等人物,其影响多么深远!

西周本是一个小国,崛起渭上,打败了庞然大物的商王朝,奇迹般地凯旋进军,历来是以少胜多的战争范例。周公平定“三监”叛乱,代成王摄政,“制礼作乐”,武王分封诸侯等等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革新和开放,历来为经学界、史学界所重视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由于资料的缺乏,局限性终难避免。

从30年代以来,研究者注意到了文献与考古资料的结合,研究深入了一大步。然而懂得考古者毕竟少数,能前往实地考察的更是少之又少,为了弥补此缺,本书着重于周人经历的动人事迹,和他们留存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古文献记载,从旅游景点入手,叙述其来龙去脉,复原其本来的历史画卷,尽力融科学性、资料性、风趣性于一体,既适宜研究者的需要,又方便于一般读者的需求。这是撰写本书的主要目的。当然这还是个初步的尝试,我深信这一尝试一定会得到同行和读者的支持。由于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恭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6年8月

后记

这本小册子,是奉三秦出版社编辑部主任贾云先生之命完成的。去年春节后的一天,贾云先生来吾宅,谈贵社拟计划出版周、秦、汉、唐方面的丛书。因陕西西安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建都所在地,长安一直是古代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近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出土了一批又一批的稀世珍宝,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急剧猛增,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1998年的30处增加到89处,目前还有50多处正在审批中,若审批下来后将达到140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200多处增至465处,县级保护单位达2009处。其中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园遗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汉长安城、西安城墙、唐大明宫遗址等待审批为世界文化遗产。经普查,全省文物点(即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窟、古碑碣、革命遗址等)多达17000多处,均居全国之首,是我国乃至世界的文物大省。这些文物景点,每年吸引着千百万国内外游客,是旅游发展中的主要亮点。让文物说话,以物话史,这是十分优越的条件。

针对这一实际,贾云先生提示我们写一些文字较短的丛书,把周人的生产状况、生活情景能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既有感性的又有理论的知识,从感性升华到理性,以视角看到的古文物为中心,去阐述周人的历史,复原周人崛起时强大的壮丽场面,吸取他们的成败教训,看周人在生产斗争、科学实验、阶级矛盾中是如何应对当时的现实。他们的丰功伟绩,不凡的创造才能,让读者从文物中去体味,文图并茂,一目了然,既有知识性、艺术性,又有风趣性、普及性。

当时我们深感贾云先生这一想法,颇有远见,是符合当前实际的。1949年以来,我省广大历史、文博工作者撰写、出版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博物馆等方面的报告、论文和著作,在弘扬、彰显、传播中华文明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确属前所未闻,成绩斐然,有目共睹。但也要看到,时代在前进,观念在更新,资料在增添,信息量在猛增,需要在变化,顺时就势,何乐不为?故欣然同意贾云先生的约稿。

接受任务后,不久就着手动笔,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翻遍了手头资料,拍摄、整理出200多幅文物照片。因任务急,休息少,导致颈椎不适,但并没因此而搁笔,相反心情十分舒坦,感到这本小册子与以前侧重给专业人员阅读的报告、论著大不一样,对满足没有从事过历史、考古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特别是当今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能起到添砖加瓦的微薄作用,也就心安理得了,小病小痛又何足挂齿!

另外,以物话史,虽不算新创,但所见不多,对我们来说尚属大胆的尝试,加之我们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赐正。

本书得以顺利完成和出版,与三秦出版社贾云先生的启发与支持,以及他和贺金娥女士的悉心修改、校正是分不开的,值此书出版之际,允许我们再次向他们以及为本书倾注心血的张腊梅和提供图片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张光远先生等同志们表示由衷的谢忱!

作者2006年5月黄金周于西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