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贵州经典影像,神游贵州绝美画境。
黄果树瀑布气势磅礴,青岩古镇古老沧桑,荔波小七孔景区风光绝美,马岭河峡谷美不胜收,佛教净土梵净山,神秘的高坡苗族洞葬,长衣大袖的屯堡人,最古老的苗族摆贝……走进贵州,感受一个千年不醒的神秘之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影像贵州/影像中国风物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周一 |
出版社 | 广东旅游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典藏贵州经典影像,神游贵州绝美画境。 黄果树瀑布气势磅礴,青岩古镇古老沧桑,荔波小七孔景区风光绝美,马岭河峡谷美不胜收,佛教净土梵净山,神秘的高坡苗族洞葬,长衣大袖的屯堡人,最古老的苗族摆贝……走进贵州,感受一个千年不醒的神秘之梦。 内容推荐 行走在贵州高原上总有别样的感受:气势磅礴的黄果树瀑布,风光绝美的荔波小七孔,神秘的高坡苗族洞葬,长衣大袖的屯堡人……,旅途不但在空间中转换、也在时光里穿梭: 千年以前的服饰、千年以前的文字、千年以前的戏剧……它让我们终于相信,存在这同一个星球上、同一个国家里也存在着不同的世界,人与人既如此相似、又迥然不同。 目录 景深贵州 景观贵州 影像贵阳 水土 □山城贵阳 往事 □“阳明先生”王守仁 人文 □大才子周渔璜 □曾宪阳与古苗装 □张晓松 □多彩贵州风 景色 □甲秀楼与文昌阁 □黔灵公园 □青岩古镇 民间 □高坡苗族洞葬 其他 □肠旺面 □恋爱豆腐果 □丝娃娃 □老干妈风味食品 □黔五福 □青岩玫瑰糖 □花溪牛肉粉 影像安顺 水土 □贵州腹地 往事 □“调北征南”与“调北填南” 人文 □屯堡文化 □一个人的安顺 景色 □云峰八寨 □黄果树瀑布群 □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顶营土司城垣 □花江大峡谷 民问 □安顺地戏 □九溪放河灯 其他 □地戏面具 □安顺蜡染 □镇宁波波糖 □花江狗肉 影像黔东南 水土 □苗侗之乡,山水相伴 往事 □张秀眉、杨大六起义 人文 □穿在身上的史书 □侗族鼓楼文化 □阿幼朵,苗族人的夜莺 □侗戏鼻祖吴文彩 景色 □镇远古城 □摆贝,月亮山最古老的苗寨 □岜沙苗族部落 □歌乡小黄 □三门塘 民间 □排卡芦笙制作技艺 □台江施洞姊妹饭节 其他 □苗族银饰 □苗族刺绣 □苗族蜡染 □凯里酸汤鱼 □侗族腌鱼、烧鱼 □侗族羊瘪、牛瘪 影像黔南 水土 □高原桥城,水书故乡 往事 □莫氏父子的“影山草堂梦” 人文 □汉三贤:舍人、盛览与尹珍 □文字的活化石——水书 景色 □福泉水城 □荔波小七孔风景区 民间 □水族马尾绣 □水族端节 其他 □都匀冲冲糕 □独山盐酸菜 □都匀毛尖 影像黔西南 水土 □布依之都 往事 □南明旧事 □二十四道拐与滇缅公路 人文 □布依族:古夜郎国的青衣部落 景色 □马岭河峡谷、万峰林与泥凼石林 □贞丰古法造纸 民间 □窑上土法制陶 其他 □兴义郑记刷把头 □舒记杠子面 □邹记鸡肉汤圆 □贞丰糯米饭 影像六盘水 水土 □钢铁之城,煤炭基地 往事 □移民之城 景色 □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 其他 □水城烙锅与水城羊肉粉 影像毕节 水土 □彝族之乡,候鸟乐园 往事 □奢香传奇 人文 □石门坎,逝去的文化梦 景色 □织金洞 □草海自然保护区 民间 □威宁彝族变人戏 其他 □大方漆器 □威宁荞酥 □威宁名吃:炒荞饭与牛干巴 □毕节汤圆 □大方臭豆腐 影像遵义 水土 □革命圣地、红色名城 往事 □播州历史与红色记忆 □申佑与土木堡之变 人文 □沙滩文化 景色 □丙安古镇 □遵义会议会址 □赤水竹海森林公园与桫椤自然保护区 民间 □茅台酒的前世今生 其他 □国酒茅台 □遵义小吃三绝: 豆花面、羊肉粉和金钱蛋糕 □黄糕粑 □赤水竹工艺品 影像铜仁 水土 □黔东重镇 往事 □明朝旧事 人文 □书法名家严寅亮 景色 □梵净山 民间 □土家族傩堂戏 其他 □土家族风味小吃: 麻饼、麻糖水和熬熬茶 □江口米豆腐和豆腐干 □玉屏箫笛 试读章节 中秀楼与又昌阁 在中国古代,旅游业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但各地也都喜欢动辄评出个“某某几景”,并且照例要一本正经地写进地方志。根据清代《康熙通志》的记载,清初贵阳有“栖霞上月”、“风台踏草”、“龙洞钟声”等八处了不得的风景,即“贵阳八景”,三百年的事易时移后,这八处风景如今看来有的似曾相识,有的面目全非,还有的干脆无迹可寻,独有一处“鳌矾浮玉”非但风韵不减当年,甚至被视为整个贵阳城的标志、贵阳旅游的象征。所谓“鳌矾浮玉”,指的便是甲秀楼。明万历年间,贵州巡抚江东之命人在南明河中以巨石垒台作奋鳌状,名为“鳌头矶”或“鳌矶”,又在台上建起甲秀楼。甲秀楼后来曾屡毁屡建,但规制始终保持原貌,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结构,右依观音寺、翠微阁,下有浮玉桥,桥上还有一座小巧玲珑的涵碧亭。清代贵州巡抚田雯在《黔书》中这样描述甲秀楼:“每春波摇绿,秋浊澄清,岸柳乍垂,芽芹正拿,览渔舟之泛泛,洗杯翠以临流……”清咸丰年间贵阳知府汪炳嗷的联语就更加生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读来真令人想入非非,当年的美景仿佛呼之欲出;更有甚者,清代的包家吉在《滇游日记》中称赞甲秀楼“……虽无六桥花柳,而四山环翠,中阜弄珠,又西子所不能及也。”这话叫杭州人看到了难免皱起眉头,论名气、论地位、论规模,甲秀楼与西湖显然无法相提并论,若单纯论“美”,当真是各有千秋、见仁见智。 然而,甲秀楼绝不仅仅是一处风光优美的名胜古迹,它还有深远的文化意味。再回到1413年。1413年以前,贵州分属云南、四川、湖广三省,三省都把它当作边远之地,不闻不问;1413年贵州建省,明王朝为稳定西南边陲走出的这步政治棋,客观上着实推动了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随后的20年问全省的官办学校就增至20多所。明朝中叶,王阳明被贬贵州,先后于修文龙岗书院、贵阳文明书院讲学,使当地人文蔚起、风气大开,贵阳城里更是琅琅书声不绝于耳。甲秀楼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修建的,可以说是贵州、贵阳文化兴起的产物或见证:建楼以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就曾在这里筑起“栖云亭”讲学传道:“甲秀”之名则取“科甲挺秀”之意,仍然是为了激励读书人。 与甲秀楼如出一辙,贵阳老东门的文昌阁也修建于明万历年间,同样见证了贵州文化的勃兴。实际上,文昌阁的景色固然比不得甲秀楼优美,文化含量却更重。众所周知,文昌阁供奉的文昌帝君被认为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传说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命运全都掌握在他手里,每逢应试之前,书生们都免不了到文昌阁祭祀、祈祷。全国各地的文昌阁不计其数,但贵阳的这座文昌阁却很特别,它建在古称“武胜门”、“昭文门”的东门城墙上,奇特的结构更是独一无二:整座阁楼共三层,底层为四方,二、三层为九方;阁楼角数和梁柱数不是九就是九的倍数;顶角划分是圆周的四等分,当中的一弧又三等分,另外三弧又二等分。贵州的文昌阁集中体现了古时无名工匠的高超技艺与离奇想象力,让慕名而来的现代建筑学家们赞叹不已。 贵阳人普遍认为,除了培养文风、鼓励人们读书入仕之外,文昌阁还有镇风水、培地脉的功用。文昌阁现今还保存着一块清道光年间的《美盛相传碑》,碑文中称贵阳城东是“黔人脉总处,风水攸关”;《重修东门文昌阁碑记》则将文昌阁的风水意义阐释得更清楚:龙脉由贵阳以北的修文绵延至贵阳东门,地势逐渐下降、由东向西倾斜,为了避免龙脉在东门断气,就在东门的月城上建起文昌阁,凭借原有的城墙再加三层阁楼的高度让龙势重新耸起来。现今的文昌阁一带属繁华闹市,终日里车水马龙不断,但在数百年前的清代,这儿可是春暖花开时节人们郊游踏青的绝佳去处,清代诗人王覆升有一首《春日同人集饮文昌阁看桃李》,描写的就是当时贵阳人三五成群到文昌阁赏春的情景:“花气袭衣裙,晴光透林壑。郊原浮青葱,桃李遍城郭。” 黔灵公园 于城市居民而言,公园同广场、博物馆、图书馆一样,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是现代城市公共建筑与设施的一部分,然而,全国各地的城市公园似乎都千篇一律,出类拔萃者、不拘一格者实属凤毛麟角。因此贵阳人完全有理由为拥有一座“贵在城中,美在自然”的黔灵公园而自豪。所谓“树出石隙,浓荫障天,人行其间,巾履皆碧,清风忽来,幽籁徐起,山鸟上下,引吭作百种声”,黔灵公园不但山高林密、鸟语花香,有着令绝大多数城市公园艳羡的天然生态环境,而且梵音袅袅、人文厚重,黔中第一古刹弘福寺、曾软禁少帅张学良的麒麟洞都为这座姿色不凡的公园平添几分奇异的光彩。 贵阳市区西北的黔灵公园因黔灵山而得名。由白象岭、八角岩、大罗岭、象王山、七冲岭、檀山和杖钵山相依相偎形成的黔灵山,自古就有“黔南第一山”的美称,其面积不算很大,却汇集了包括半枫荷、岩生红豆树等珍稀品种在内的128科350属476种植物,它们近乎放荡不羁地生长着,让整座黔灵山都郁郁葱葱,也把黔灵公园变成了一座天然植物园。尽管闹市近在咫尺,黔灵公园清冽的空气里却总是飘荡着树木的幽香,隐约传来的汽车喇叭声听上去竞异常遥远,倒是动物园区的几声鹤唳听来更亲切些。黔灵山的清秀、空灵自然少不了水的滋养。方圆22公顷、波光粼粼的黔灵湖实际上是一座人工水库,但黔灵山上的确泉眼众多、泉水叮咚,檀泉、白象泉、冷翠泉、大罗泉……其中圣泉是最有名的。古代的“黔灵八景”中就包括“圣泉百盈”。 真正令黔灵山名噪一方的,是山间始建于清初的古刹弘福寺。1672年,一代高僧赤松和尚云游贵州,受恩师敏树大师指点,立志于黔灵山最高峰大罗岭创建寺院。赤松和尚起先在山中搭建草房栖身,最终不但感动了当地居士信徒慷慨解囊,也赢得了地方官府的鼎力支持,信士罗妙德等人捐献土地,贵州巡抚曹申吉担任督导工程,赤松和尚更是不辞辛劳、以身作则,亲自动手开山修路、营殿建楼、凿井引水,32年后终于建成古刹,佛殿、天王殿、观音殿、经楼等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左右为厢楼、斋堂、客堂、禅寮,两旁则是法堂、厨房、仓房等。弘福寺建成后,香火缭绕、香客不绝,赤松和尚设“两序”,立“清规”。续“法派、挂单、传戒”,收集佛教经典,使弘福寺很快便成为黔地寺庙之首。雍正年间,清朝廷特许弘福寺开期传戒,乾隆年间为弘福寺颁赠《大藏经》一部;民国年间,弘福寺一度成为贵州佛教协会所在地;1983年,弘福寺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142座全国重点寺观之一,并被贵州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今的弘福寺金碧辉煌、蔚为壮观,除了大雄宝殿(正殿)、观音殿(中殿)、弥勒殿(前殿)三重主体殿堂之外,另建有九龙浴佛石壁、钟鼓楼、天王殿、藏经楼、地藏殿、禅堂、斋堂、僧寮、客寮、方丈苑、碑廊等,设有石狮、石幢、铜宝鼎、铁鼎、钟鼓和幢幡宝盖。毗卢峰下的塔林无疑是全寺最为庄严的地方,参之、惺慧、光灿、弗云、湛然、柏青、心月、智明、慈云、觉崇……弘福寺的历代祖师、高僧大德、重要居士的灵骨都安放在这里,尽管规模、气势远不能与著名的少林寺塔林相比,但肃穆而苍凉的氛围却在伯仲之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弘福寺开山祖师赤松的灵塔。1706年,赤松圆寂后金骨藏于塔中,塔铭“传临济三十三代正宗黔灵山道领和尚之塔”,八年后,居士蔡埏为他撰写铭文:“……面自有目,空自有花。徒劳一踏,眼岂着沙?”读来禅意十足。 贵州是喀斯特地貌的王国,山野间多有水、旱溶洞,黔灵山也不例外。1638年,大旅行家徐霞客自广西进入贵州,经独山、都匀、福泉、龙里抵贵阳,就曾经游历、考察黔灵山上的古佛洞。除了古佛洞之外,黔灵山上还有响石洞等溶洞,最负盛名的则是曾先后关押张学良、杨虎城二位爱国名将的麒麟洞。麒麟洞因洞内一块形似麒麟的巨大钟乳石而得名,洞前古时就建有白衣庵。“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随即被蒋囚禁半个多世纪,1988年后才逐渐获得自由。1938年冬,张学良由湘西沅陵凤凰山迁往贵阳修文县阳明洞,1941年5月前往贵阳接受手术治疗,此后一直住在黔灵山上的麒麟洞,直至1942年迁往开阳。1949年2月至8月,发动“西安事变”的另一位将领杨虎城也被囚禁在这里。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天的麒麟洞时常会迎来一批批满脸稚气的中小学生,洞外的墙壁上张贴着许多反映史实的黑白老照片,其中有一张名为“张学良、赵四小姐与监视他们的军统特务”的照片格外耐人寻味。这张照片并不像我们想当然的那样充满了苦大仇深,在这张有些模糊的画面中,张学良显得既无可奈何又镇定从容,他似乎面带着微笑,而立在旁边的赵一荻年轻而美丽。 与四川峨眉山类似,对于很多游人来说,黔灵公园最叫人难忘的是那些几乎无处不在的野生猕猴。黔灵公园自1984年开始放养野生黔灵猕猴,到如今已繁衍至500多只,它们出没于弘福寺一带的丛林间,相互嬉闹着或与游客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俨然一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姿态。 P24-2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