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学启蒙读物,本书分为孔孟两卷,主要通过解读《论语》和《孟子》来介绍孔孟的思想。每篇基本按照其经历、师生关系、创立格言、核心思想等分为若干部分,具体阐述孔孟思想的精华所在。每篇援引部分原文,通过浅显的白话讲述其生平和思想,理清思想的来源和背景,并对存有争议的解读表明合理的见地,文末附有通俗的白话译文方便读者对照。
本书属于其中的国学入门书,浅显通俗,自成体系,独立成短篇适合轻松阅读,非常适合初学者;作者傅佩荣对国学有自己独特的见地和解读;彩色装帧,风格大气清雅,让人阅读的同时悠游在美丽的画卷中。
《论语》里对我影响最深的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孟是人不是神,他们也具有人性,说的也未必都对,但是要判断对错,总是必须先了解他们说过些什么。
儒家思想是不是会被边缘化,我认为关键要看我们如何诠释它。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太好了——人性向善,真诚引发力量,由内而发,这一套全世界没有人可以反对。
孔子、孟子都是很真诚的人,他们讲的话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基础,所以我们今天的学者有责任把他们有趣的生动的一面说出来,不然的话,对不起孔孟。
我只能说,请你们大胆相信我的解释,因为我是看过了所有注释和典籍之后,再做出我的诠释,我的每一句话都有出处。
只要踏实地活在人间,尽其心安与人相处就可以成就道德上的善。这是人的现实呢,还是人的理想?儒家把现实与理想相含互摄的手法,令我心悅诚服。
我们在学习时所希望的是『取精用宏』,既能学到经典的精华,又能应用在生活上,产生可观的成效。
贫困的幼年
孔子的生平,约在公元前五五一年至公元前四七九年,正当春秋时代的末期。翻开古代中国的历史,三皇五帝之后,是夏、商、周三代;周代又分西周与东周。东周时,天子势力大衰,诸侯争雄称霸,形成纷乱动荡的局面,是为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最后则由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
孔子的祖先,是商代后裔的宋国贵族,后来渐趋没落,迁徙到了鲁国。他的父亲叔梁纥在鲁国担任地方官,负责治理陬邑。传说中,叔梁纥六十多岁时结识了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在此之前他已育有九女一子。颜徵在曾去尼丘祈子,后来产下孔子。由于孔子的出生与尼丘有关,并且排行第二,所以取名为丘,字仲尼。
不幸的是,孔子三岁时,父亲过世。母亲带着他迁居到娘家,就是鲁国都城曲阜的平民区,在那儿将他抚养成人。寡母孤儿必须自食其力,生活艰苦是难以想象的。孔子的幼年生活,无异于乡下农村的孩子,大多数时间都必须从事劳动,帮助母亲种菜、种田、照顾牲口以及做各种琐碎的家务。
环境的困厄,并未阻碍他上进的意志,反而使他积极地把握一切学习的机会,培养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进而对社会与国家有所贡献。
太宰向子贡询问:“孔先生是一位圣人吧?他竟有这么多才干呢!”子贡说:“这是天要让他成为圣人,并且具有多方面的才干。”孔子听到这段话时,就说:“太宰了解我啊!我年轻时贫困卑微,所以学会了一些琐碎的技艺。做一个君子,需要具备这么多才千吗?我想不需要的。”
初步的学习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陬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八佾篇》
农历冬至时,鲁国在曲阜南门外的沂水边,举行郊祭大典。这是祭祀天地的隆重礼节,官员们都穿上正式的朝服,在赞礼官的安排下,庄严肃穆地进行祭祀仪式。年幼的孔子挤在人群中,看到这一幕,不禁悠然神往。
从此之后,孔子最喜爱的游戏,就是陈列祭祀用品的玩具,安排别的孩子随着他的口令,行礼如仪。这时他还没有上学,已经显示出对礼仪的兴趣。后来他经过长期的努力,成为大家口中“知礼”的人。
当时的乡村教育,在每年农历十月秋收以后举办,由当地父老负责教育未成年的子弟。教学内容为文化知识与军事训练。对孔子来说,他由此得知夏、商、周二代的历史,鲁国是由周公的儿子伯禽所传,以及齐国、卫国、宋国、陈国、蔡国、晋国等各自的渊源。在军事训练方面,他学会了骑马、射箭、驾车以及基本的使刀弄枪、进攻防御的技巧。乡校的学习到十五岁为止。
当时的社会,只有贵族子弟在十五岁以后可以进大学,学习专门而高深的知识,准备将来从政做官。孔子没有这样的机会,但是他不但不气馁,反而立志求学,突破时代的限制,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新页。
孔子进入周公庙,对每一项礼器与摆设都要发问。有人说:“谁说这一位陬邑的年轻人懂得礼呢?他在周公庙里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种批评,就说:“问清楚行礼的细节,这就是礼啊!”
古代的教育
在孔子的时代,教育的内容是五经与六艺。“经”代表经典知识,“艺”代表专门技能。具备这两方面的本事,就有资格成为“士”。换言之,士是能知能行,文武合一的,也是社会上的人才。
五经是指诗、书、礼、乐、易。诗是文学,书是历史,礼是社会规范,乐是音乐艺术,易是哲学。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与乐这两者,除了有经典的理论部分,还有实际操作的技能部分,可以说是最难学会的。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书是古代造字及用字方法,数是计算方法。 孔子的学习态度是积极而主动的。能够以自修与练习学会的,就全靠自己。必须请教老师的,则表现最高的诚意与尊敬,虚心受教。他以“好学”而广为人知,但是哪一样最有成就呢?
孔子成年后,身体健壮而魁梧,身高一百九十二厘米,有“长人”之称。他曾谈到自己的射箭与驾车技术,认为在驾车上更能使人印象深刻。一般人只看外表,所以孔子这样说。事实上,孔子的学习不但温故知新,而且精益求精,在经典与技能方面都有杰出成绩,所以很快就有学生上门求教,他也因此展开了平民教育的大业。
达巷地区有人说:“伟大啊!孔子这个人,学问真是广博,没有办法说他是哪一方面的专家。”孔子听到这话,对学生们说:“我要以什么做专长呢?驾车吗?射箭吗?我驾车好了。”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