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蒋经国的生死恋人章亚若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徐浩然//章修维//罗林禄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章亚若,三四十年代一个普通又独特的知识女性。在烽火年代有她的追求亦有她的迷惘,生命在她29岁时画上句号,留给世间的是一幕幕美丽与悲怆。她与蒋经国短暂的爱恋却是刻骨铭心的永恒的生死之恋。年老病重的蒋先生昏迷中对亚若的呼唤,昭示着爱有多深,遗恨就有多深!本书讲述了蒋经国和章亚若短暂而带有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

内容推荐

蒋经国对章亚若一见钟情,忘情热恋的结果是一对孪生子的降生。然而事隔半年她竟神秘地香消玉殒,令痛失爱侣的蒋经国直至弥留之际还呼唤着她的名字,而孪生兄弟六十年认祖归宗路遍尝世间冷暖艰辛,终得以泪洒母亲茔前,以告慰在天之灵。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家世

1.太平军浙人之后

2.祖母不欢迎的人

3.父亲的掌上明珠

第二章 学生时代

1.小荷崭露尖尖角

2.教会女中一枝花

3.旧俗拦住升学路

第三章 向旧俗挑战

1.早婚早育的不幸

2.冲出“鸟笼”求平等

3.不做花瓶要做人

第四章 为丈夫寡居

1.巧斗花花太岁

2.“猛兽”吞噬了结发郎

3.勇敢迎向新旅途

4.章 亚若邂逅蒋经国

第五章 烽火离难

1.弱女子勇负重荷

2.留苏同学相逢南昌

3.“该死的日本鬼子!”

4.赣州西门暂安家

第六章 投考专署

1.老专员不敌地头蛇

2.省主席打出“太子”牌

3.新专员上任三把火

4.章 亚若求职遇知音

第七章 实现新自我

1.满腔热忱做公仆

2.俱乐部里显身手

3.一声“我的”红了脸

4.同事老乡“泪汪汪”

5.烧鸦片风波迭起

第八章 青干班受训

1.迟来的新学员

2.“她回答得更好”

3.专员的初次表白

4.目送主任去溪口

5.毛太君灵堂双失态

6.传闻中的十兄弟

7.都说两人定了情

8.她说:这是不可能的

第九章 得力助手

1.不挂秘书头衔的秘书

2.为“失踪事件”进诤言

3.回电熊式辉:五烟犯已处决

4.这个案子应让法院去办

5.留苏日记震撼了她

6.夜幕雨下捉“水鬼”

7.惊悉财主有21个妻妾种田

第十章 风云情深

1.母亲戒备甜嘴专员

2.蒋经国说:我并非乱来

3.女儿终于被情融化

4.《苏三起解》传心声

5.秘密在亲信中公开

第十一章 桂林待产

1.“隐山洞”旁难隐身

2.邱厅长加岗守护

3.求神灵多多保佑

4.蒋专员欲盖弥彰

第十二章 得子喜忧

1.孪生儿提前降世

2.孩子爹认出大小

3.宝宝须认个属虎的干娘

4.为名分两人抱头痛哭

第十三章 驾返瑶池

1.外出回来忽然有“病”

2.住进医院已恢复正常

3.大夫注射一针才致命

4.王医生支使买冰降体温

5.章 亚若含恨被断人生路

第十四章 荒冢凄迷

1.蒋经国闻丧“悲哉!痛哉!”

2.邱昌渭受托葬冤魂

3.双生子不能去赣州

4.桂昌德忍悲见慧风

5.知情人统统调往外地

6.此地无银三百两

第十五章 遗孤

1.县长带养子骑马

2.外公教“丽、狮”写字

3.南昌、厦门、新竹

4.困苦的青少年生活

5.小学、中学、大学

6.思母唤母,盼“奶奶”解身世之谜

7.负笈游学志不移

8.事业有成,慰娘亲在九泉安息

第十六章 幽梦成真

1.桂林、台北双祭灵

2.寻找当年的旧址

3.亲友欢聚在桂山酒店

4.“美哉!壮哉!”

5.“妈妈,我还会再来看你”

第十七章 猝死揭谜

1.她是自然病故的吗?

2.“自杀”说怎会不荒谬

3.黄中美的冤枉

4.真的是蒋经国杀了她吗?

5.张振国并非梦呓

6.从杨玉环到章亚若

7.元凶的帽子由谁戴?

第十八章 宿愿终偿

——章孝严偕妻子儿女及孝慈家人返溪口祭祖归宗

1.亲爹娘早就盼儿入蒋门

2.章 孝严辛苦走完归宗路

3.心情好孝严一行游六城

4.母墓前洒泪报告祭祖事

5.孤哀子回家团聚理当然

6.谈心愿两岸和平到统一

7.祭祖后翌年又醍新作为

附录:

蒋孝严给父亲蒋经国的一封信

哭王继春之死

夜宿虎岗有感

后记/400

——谨以此书的再版,祝贺章 孝严先生偕家人回浙江溪口祭祖归宗

主要参考书目/402

重印补记/403

——记章 孝严伉俪回乡之行及与本书作者的会晤

试读章节

这是一所深宅大院,后面延伸到了现今的南昌市第一医院住院部的院里。在当年颇显庄重的高大衙门门旁,有带短枪的警士站岗,戒备森严,令一般平民望而生畏。尤其当人们联想到戏台上说的:“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就更不敢进去了。

章亚若生长在律师家庭,小时候就跟父亲来过。她款款来到警士面前,说了几句,出示过户籍簿,便径直走向报名处。

报名处已有应聘的男女多人,都是高中和大专毕业的青年,因种种原由,被迫涌来挤这根“独木桥”。主持报名的是位30岁左右的男子。他一见章亚若这副打扮和风韵,便心里一怔:南昌竞有这样的女子!众青年男女的眼睛,也被章亚若吸引过来了。有的女子还显出“自愧不如”的神色。

章亚若向主考说明了来意,并递出了葆灵女中的初中毕业证书和户籍簿,众青年绷紧的神经才立刻松弛了。

“初中?你没有读高中?”主考惊奇地问。

“没有。希望贵处能按招聘宗旨考。考不取,我自认晦气。”章亚若坦然道。

“你写几个字给我看看。”主考不屑地说。

“写什么?”章亚若问。

“就写‘江西省高等法院’几个字。”主考说。

章亚若取出小时候作七步诗时,父亲奖给的那枝金笔,在白纸上随意画了几下。

主考和众男女一看,就在心里惊呼:“漂亮!”“好!”“真好!”

“你还会写毛笔字吗?”主考又问。

“从小就练过。”章亚若道。

“写写看。大字小字都写写看。”主考兴趣上来了,忙拿出一张四开的白纸,铺在桌上。又端来早已研好了墨的砚台,又递笔给章亚若。

章亚若将毛笔在墨中润了片刻,便悬起手腕,在白纸上写了几个魏体中型大字:“江西省高等法院。”少顷,又换了枝小楷笔,蘸了蘸墨,写了一行隶体小字:“请按招聘宗旨考试。”

主考看了真高兴,热情地说:“章小姐,请后天上午来考试,写篇短文。题目到时再奉告。”

“好。谢谢。再会。”章亚若说完,很有礼貌地向在场各位致了意,便欣然离去。

她一边走一边想,文书文书,主要是抄抄写写,看来录取了大半。想到这儿,不由莞尔一笑,脚步也轻盈了许多。

众青年从看毛笔字,到望着章亚若的背影,赞佩和羡慕的目光,一直注视到视线内的背影消失才罢。

经过短文考试,上百个应聘者中,惟独招了章亚若一人。

那时的南昌当局,还在实行蒋介石前几年坐镇在此地“剿共”时倡导的“新生活运动”。其中内容之一,就是各机关单位要招纳一些女职员。但各单位在贯彻上峰指示时,想法各异,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好向上峰交代,我这里已实行“新生活”了;有的是为了装潢门面,摆几只“花瓶”,好向外界显示,“本机关已完全和时尚同步”;有的甚至借此机会选来艳女,供自己“陶冶情操”;当然,也有真正认识到招聘女职员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诚心接纳女性。而在单位内部,又会因人多、科室多,抱有上述种种想法和态度的人,亦会兼而有之。省高等法院也不例外,只是数量的多寡、程度的不同罢了。因为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的。

章亚若进入这个机关上班,热情很高,除圆满完成缮写公文、整理和保管文牍档案外,还把本部门的清洁卫生工作、茶水供应、办公室布置、环境美化,以及别人请她帮忙、起草文稿方面的事,全都做了,使部门领导和左右的同事们心花怒放,几乎人人都觉得本部不仅新来了文书,还像增添了一名为大家出力的小秘书和勤杂工似的。因而,章亚若与本部门的领导和同事们,很快就相处得非常融洽,非常要好。

但有一天刚上班,部门领导对她说:“章小姐,从今以后,清洁卫生、茶水供应等粗事,你就不要染指了,让我们这些男人来做,你就做分内的事。有空,坐在那里看看书报就行了。”

同事们也说:“对,有空坐着就行了。”

章亚若不知缘何要这样规定,而且,领导和男同事们犹如商量好了一般,便问:“那我不是太清闲了么?”

“清闲还不好吗?20块银洋的薪水照拿还不痛快?”领导说。

“不痛快。我应聘来法院,就是要多贡献才干的。”章亚若认真回答道。

“才干有我们这些男子贡献就够了,叫你坐着就坐着嘛。”领导劝道。

“是嘛。”众同事帮腔。

“我不懂这是为什么,请你说明白一点好么?”章亚若追问。

“不为什么。就因为你是本部门惟一的女子,像鲜花一样,有空坐在办公桌旁,就会使这里蓬荜生辉。”领导耐心开导。

“对,是这样的。”众同事像起哄。

“是院长向你这样交代的么?”章亚若追问。

“你真聪明。等一会儿刘副院长要来各办公室检查,懂吗?”领导才把底交出。

“那就请你多买几朵鲜花插在花瓶里放在桌上,不就满屋生辉了么?”章亚若生气道。

“这……”领导被噎得一时无词。

众同事也很意外章亚若会这样认真,遂面面相觑,也不好说什么了。

“如果上峰不满意我这个态度,那我辞职好了。”章亚若凛然道。

“为这点事,你怎么能这样呢!”领导奇怪,竟有这样不识好歹的女子。

“我就要这样。因为我不愿做花瓶,我要做人。做一个‘新生活’中有用的人。”章亚若说这话很严肃。

领导和同事们都愣住了。恰在这时,刘副院长来了,后面跟着主考。主考是法院的人事干部。

刘副院长四十八九岁,一脸威严,见眼前的情形觉得有些不对,便问:“你们这是干什么?”

章亚若所属这个部门的领导忙回答:“回禀刘院长,卑职要章小姐平日做完本分工作以后,有空就坐着看书看报,月薪20块银洋不少。她不愿意。还说,她不愿做花瓶,要做人。做‘新生活’的人。”

“谁说要章小姐做花瓶了?乱弹琴!大概是你这个人说错了什么吧?嗯?”刘副院长发了脾气,责问那位部门领导。

“没有。绝对没有。各位可以作证。”领导怯怯地说。

“是的,没说错什么。”众同事齐声道。

章亚若见此状况,也不好太让领导过不去,就说:“刘院长,做花瓶是我自己说的。”

“哦。你自己说的倒没什么。不过章小姐,我们这法院连鸦片烟鬼、赌鬼失魂落魄犯了案,都要把他当正常人来审理、量刑,怎么会把漂亮女子不当人看呢!好了,这件事就这样。各位还做自己的公事,我随便看看。”副院长就这样不容下属再说什么,就处理了这场小风波。

各人便做起了各人的公事。只有部门领导和主考陪着副院长巡视。

副院长夸奖了这个办公室的新面貌,尤其夸奖了由章亚若新写的、贴在墙上装饰环境的字,如“总理遗嘱”、“礼义廉耻”、“天下为公”之类。然后对章亚若说:“章小姐,今日下午3时,南京有一位上司来我院视察,请你随我坐小包车过江,去牛行车站迎接好吗?”

P30-33

序言

南昌女子章亚若,在抗战时期,只因和婚外钟情于她的赣州专员蒋经国相爱,生下双胞胎男婴丽儿、狮儿,到产后五个多月身体都很好,连一点儿小恙也没有,竞于一夜之间染上“暴病”,第二天住进病房,经医生注射了一针,便猝死在有一流大夫、上等设备的桂林广西省立医院。

时间是公元1942年8月15日下午。她只有29岁。

从此,章亚若这个名字和她的往事,就像白娘子押进雷峰塔里那样,被人为地封闭在黑暗恐怖的铁幕内;她的所有知情好友和亲属,都长期小心翼翼地缄口度日,不敢谈及她与蒋经国的恋情,更害怕外露她的屈死;原在赣州工作的桂昌宗、桂昌德兄妹,以及盐务干部王制刚,因曾受蒋经国之托去桂林照料过章亚若或护送过双胞胎,深知她猝死经过,亦被调到外地去了;连刚刚开始咿呀学语的丽儿、狮儿,也不能回到他们母亲生前工作和居住过的赣州,而由协助三姐带养这两个小兄弟的章亚梅,直接从桂林抱到万安县城,同早两天才由赣州迁居在那里的章母周锦华相会合,过着与外面世界隔绝的乡镇生活。

章亚若被整整封闭了47年,孤寂在九泉47年,方由她的“志气不移”的孪生子丽儿、狮儿——学名叫章孝严、章孝慈的奋发努力,刻苦攻读,一个成为台湾学界巨擘,一个步入政界要位,而救了出来。

时机是蒋经国的去世和岛内新闻解禁。

于是,从1989年起,章亚若的名字才得以重见天日,她和蒋经国的爱情故事,以及她的猝然屈死,亦开始曝光,再也不是亲友们噤若寒蝉的话题了;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后来的同情者,都要为心地善良,爱国上进而又死得冤屈的章亚若说几句公道话了。

因此,台湾、香港的报纸书刊上,有关这类黑幕轶闻,突然间,便像海潮般一浪接一浪地涌现在公众的面前。

在内地几乎也一样,甚至连内部发行的新华社《参考消息》都连日转载了台湾文苹。

到了1993年9月5日,已任台湾东吴大学校长的章孝慈,毅然卸去“锦衣”、“朝服”,改着布衫还乡,代表两家九口,默念“外婆吾父魂应相随”,第一次回到桂林,三拜九叩首,跪在母亲大人坟前,声泪俱下地祭祀亡灵,又使海峡两岸的新闻媒体在跟踪报道中,把章亚若的名字和往事,推上了新的高点。

这会儿,章亚若在九泉之下,似乎可以安息了,她的还活在人世的亲友后,辈,惊忧了多年、激荡了许久的心,也仿佛得到了抚慰,开始平静了。

然而我们,一个作为章亚若生前的朋友、同事和同乡,一个作为她的亲内侄,受过她教养的后辈,在阅读有关书报时,虽见佳作很多,但也发现不少失实的描写和以假乱真的杜撰,甚至不乏现代“法海”式的诋毁和不恭之说,损害了章亚若的名誉和人格,所以,经过慎重思考,我们认为不能再沉默,应本着存真求实的精神,出来说话。

经国先生对章亚若是心有独钟,一往情深的,直到他生命的烛光即将熄灭之时,仍喃喃咕噜着“亚若”这个令他终生怀念的爱侣的名字。

1993年8月20日下午,章孝慈应中国政法大学的邀请,经香港乘飞机抵达北京,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法学学术研讨会,并回桂林给母亲扫墓,实现了多年来的梦想。

21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南海会见了他。江泽民欢迎他以学者身份参加海峡两岸法学学术交流会,并说,加强两岸的各项交流,推动两岸民间交往,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

会见时在座的有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王兆国。

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做了报道。  后来,有人在刊物上写文章透露,江总书记那次会见章孝慈时,还肯定了经国先生在江西的一段工作业绩,以及逝世前坚持一个中国和开放两岸探亲活动的主张。并对经国先生建设繁荣、富强的新台湾的成绩,也表示称赞。

这就是我们写这本书的动因。我们深信,此书的问世,对“加强两岸的各项交流,推动两岸民间交往”,“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是有益的。

作者

后记

正当本书稿第一次出版的工作即将竣工之际,忽然从台北传来了章孝慈先生病逝于荣民总医院的噩耗,令我们悲痛、哀伤,扼腕长叹!

孝慈先生虽然早在1994年11月14日赴北京访问时,突发脑干出血昏迷不醒,经中日友好医院全力抢救,病情得到控制,11月24日专机送回台北,进“荣总”医院继续治疗,经一年多也未达到自动与医生、亲属沟通的表现,他的英年早逝,依旧令我们惊惜!

他走了,是1996年2月24日凌晨零时35分走的。但他以学界巨擘之举,仅在一年又三个月的时间内,两次赴北京访问,两次去桂林祭母,三次回大陆,足迹留在了南北东西,为两岸法学学术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已在两岸产生了深远和巨大的反响,将永久留在海内外一切希望祖国和平统一的炎黄子孙心中。

孝慈先生的高尚品德交口称誉,他在十几年前任东吴大学法律系主任时,参与运动场活动,被突然从远处飞来的一颗垒球打中左眼,当即血流不止,最后导致失明,仍不埋怨肇事人,继续奋进教学、治学,因而,当他病倒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章孝严来桂林母墓前祈求母亲在天之灵保佑弟弟渡过难关时,在台北的东吴大学近千名师生,也立于基督教堂安肃堂内,为他们的校长章孝慈祈祷,呼唤“东吴爸爸,等你回来!”凡听此录音者,无不感动、流泪。

孝慈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由四姨、大舅,尤其是外婆、二舅长期抚养成人。他自励苦学,发奋进取,孜孜不倦,勇攀高峰的精神,和教学治学、敬业勤业的严谨态度,以及决心要把台湾东吴大学办成法学、人文见长,富涵中国人文思想,有中国人精神,属于中国人的大学,走向世界,为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志向,都为我们十分敬佩和永远怀念。

孝慈对母亲章亚若感情深厚,在学生时代,就常于梦中思母唤母:1993年9月,一篇祭母文,由他诵读,声泪俱下,震撼天地,感染四方,天人为之动容,传媒蜂起报道,在广袤的神州大地,海峡两岸,反响强烈。当他“由外婆接去照顾了”的时候,我们即以此书的初次面世为他送行——哀痛地悼念他。

本书出版后,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章孝严先生读到该书后,在致章亚若当年的同事喻诚然的信中写道:“每读此书,思母之情油然而生。追忆过往之种种,难不叹人生之无常尔。”当初版书销售一空,出版社准备再版之时,我们据几年来新发现的资料对本书进行了补充修订,谨以该书的再版祝贺章孝严先生偕家人回浙江溪口祭祖归宗。

由于徐浩然老先生年事已高,患直肠癌动过手术,章修维工作繁忙,本书为电视连续剧《滚滚风云情》(副题:章亚若与蒋经国)的编剧罗林禄先生执笔,三人共同修订。

在写作进程中,参阅了许多资料,包括前几年出版的这类题材的文史资料、文章和书籍。如果说,这本书反映的章亚若的故事真实、生动、感人,比以往著述高出许多的话,除了章亚若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本身使然,和我们做了深层发掘工作以外,再就是有写章亚若与蒋经国的“先行者”正负两方面的经验,因而,也可以说本书是“站在巨人肩上登高”,所以要感激这些“先行者”,谨向他们致谢。

《团结报》江西记者站站长韩树艺先生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谨向他表示深切的谢意。

特别要感谢的还有远在美国洛杉矶的高理文、罗南英夫妇和四川成都的喻诚然先生,上海的吴善梁及兰子卿、楼锡源、周仁侠先生,他们几位已近80至85岁高龄,或亲自写信来,或当面交谈,提供重要见证。

还应该感谢的有宋茂江先生,他为本书的完成,出了很多力。

徐浩然章修维罗林禄

2002年3月30日  于南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