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套志愿者读本,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和个人都在从事着志愿服务!
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志愿者读本丛书》包括三本书,分别是《走近志愿服务》、《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
本书详细叙述志愿服务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向读者揭示志愿服务在国内外产生、发展乃至壮大的历史渊源、现实情况和未来展望,完整地展现出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近志愿服务/志愿者读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北京志愿者协会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第一套志愿者读本,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和个人都在从事着志愿服务! 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志愿者读本丛书》包括三本书,分别是《走近志愿服务》、《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 本书详细叙述志愿服务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向读者揭示志愿服务在国内外产生、发展乃至壮大的历史渊源、现实情况和未来展望,完整地展现出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内容推荐 为紧抓机遇,将社会公众的关注热情转换成服务行动,推动国内志愿服务事业的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北京志愿者协会整合相关资源,组织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资深志愿者,全面借鉴西方及港澳台等地的先进经验,系统总结志愿服务工作发展十几年来的优秀成果,重点针对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经过近一年的筹划、组织和编审工作,编写了《志愿者读本》丛书,以用作志愿者培训的通用教材,进一步加强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和能力建设,向奥运会输送一大批服务意识强、专业技能高的志愿者人才。此次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志愿者读本丛书》包括三本书,分别是《走近志愿服务》、《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 本书详细叙述志愿服务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向读者揭示志愿服务在国内外产生、发展乃至壮大的历史渊源、现实情况和未来展望,完整地展现出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目录 第一章 志愿服务在国外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志愿精神在西方兴起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国外早期志愿组织的创建 第三节 国外近现代志愿服务的发展 第四节 国际志愿者日和国际志愿者年的确立 第五节 国外志愿服务发展的阶段特征 第二章 我国古代的传统慈善文化 第一节 儒家的仁爱观构建了中国的慈善思想传统 第二节 倡导博爱互助精神的墨家“兼爱非攻”思想 第三节 “行善”方可修道成仙的道教“积德行善”说 第四节 力行布施奉献精神的佛教慈悲思想 第三章 我国近现代对传统慈善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第一节 我国近现代慈善活动的概况 第二节 我国近现代慈善公益活动的典型案例 第三节 我国近现代慈善活动的社会功能 第四章 志愿服务在当代中国兴起的前奏 第一节 走近雷锋 第二节 学雷锋活动的开展 第三节 从学雷锋到做志愿者 第五章 志愿服务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我国志愿服务的概况 第二节 中西文化交汇中的香港志愿服务 第三节 我国第一个正式注册志愿服务团体的诞生 第四节 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第五节 青年志愿者亮相神州大地 第六节 NPO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开展 第六章 我国志愿服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探索 第一节 我国志愿服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节 我国注册志愿者制度的实施 第三节 部分省市志愿服务条例的出台 第四节 北京奥运会——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机遇 试读章节 二、国外志愿服务的形式及特点 国外志愿服务在良好的历史背景和搭建的广阔平台之下,在现今社会表现得更加滔跃。志愿服务正以其突出的社会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更出现了“绿色经济”的专门称谓。许多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早、规模大,社会效益好,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已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志愿服务活动几乎家喻户晓,志愿服务意识为大多数公民所接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 当前国外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有:专项性的志愿服务工作、专业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宗教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和社区性志愿服务工作,这些服务使得志愿服务活动越加完善和无所不包,也使志愿服务越加地走向法制化、机制化、全民化和社区化。 (一)专项性的志愿服务工作 大多数的志愿服务工作属于专项性的服务,即其发起、组织与实施的过程都围绕一确定的、专门的项目或目标而开展,当该服务项目完成或服务目标实现之后,此项志愿活动也同时宣告结束。这种专项性的志愿服务内容极其广泛,几乎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经济等方方面面,不一而足。 1996年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夏季奥运会期间,也有近万名的志愿者参加了奥运会的服务工作。他们在机场接待各国奥运选手、在奥运村与竞赛场之间开车运送运动员、在餐厅准备饭菜及进行招待服务、在竞赛场内外维持秩序以及为各国运动员、各国观光游客提供语言翻译、担任观光向导,等等。在美国,有许多年轻人喜欢成为运动会或大型体育比赛的志愿工作者,如成为啦啦队的成员,篮球赛场地的团体表演成员,等等。这种专项性的志愿工作有深刻的服务意义,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二)专业性的志愿服务工作 专业性的志愿服务由具有特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志愿者为主进行。这种专业性的志愿工作在中国也非常广泛,如维修自行车、修理家电、义务诊病等,但在西方国家,更多的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或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人员在一定的机构里向公众提供志愿服务。 乔治亚大学几乎所有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都在一些社会工作机构当过志愿工作人员,如提拱免费专业咨询,在妇女避难所向受到过暴力摧残迫害的妇女进行心理、生理方面的康复辅导、帮助犯罪人员回归社会等,都做得十分出色有效。在亚特兰大的妇女避难所里,有十几个经过培训而又富有献身精神的志愿人员,她们多数是在校学生,有的还是正在撰写博士论文的研究生,也有专来“避难所”为妇女服务的志愿社会工作者,甚至还有受过“避难所,,援救的受害妇女。 “避难所”的经费来源主要靠举办活动募捐,志愿人员除了为“避难所”里的不幸妇女提供帮助和服务外,还经常到社区去了解情况,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并且帮助受害妇女树立自尊和自信,掌握对付家庭暴力的方法和策略。为了引起全社会对家庭暴力问题的重视, “避难所”的志愿人员还举行“警惕家庭暴力月”活动,号召男人和女人联合起来,共同制止对妇女和儿童的暴力虐待。 (三)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工作 国外的志愿服务,尤其是在欧美,最经常看见的公益性志愿服务内容是环保宣传与环保行动,人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因此自然和环保在公众舆论中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很多公益性的志愿活动都与环保有关。另外,环保志愿者的集结甚至形成为一股不可轻视的政治力量,“绿党”在德国以至欧美其他国家的影响都正在扩大。 还有大量的公益性志愿服务工作仍与慈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还有些志愿人员在慈善性质的商店义务工作。他们定期把人们捐献的旧衣服、旧家具之类集中起来,出售给顾客,再把所得的钱捐给医院、福利机构以资助贫困者;也有的店铺把旧衣服清理归类之后。打包送往正在经受战争离乱的某些第三世界国家。志愿人员定期到商店工作,或运货盘点,或售货记账,不但没有报酬,而且午饭也一律自备,店里免费供应的不过是一杯热咖啡而已。 (四)宗教性的志愿服务工作 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宗教团体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历史十分悠久,也非常广泛,富有影响。当代西方的许多慈善活动是由教会为主举办的,拉丁美洲地区也深受其影响。 在美国波士顿市内的一座天主教堂里,星期六中午经常可以看到向穷人发放食品的慈善救济活动,工作人员也都是热心教会工作的信徒,其中多数是青年。这项服务工作并不轻松,因为在发放食品前,要到食品加工厂或食品商店把一箱箱的面包、‘牛奶、蔬菜、果酱等食品运回教堂,再拆箱分装,分类放置,是一项很费体力的工作。但志愿服务人员不厌其烦,把这项工作做到被施舍者的心田里。 (五)社区性的志愿服务工作 西方国家的公民有较强的社区归属感,虽然他们比较频繁地从一个居住社区迁移到另一个社区,但每到一地总对该社区有一种认同,并产生强烈的社区环保意识、邻里互助意识,并参与到社区的各项活动中去。这些国家的社区活动除了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宗教活动等活动外,更有一些由社区民间团体发起的志愿活动,如组织残疾人协会、单亲父母俱乐部、老年人活动站、妇女援助中心、联合基金会,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社区团体,为的是通过互助来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以社区支持老人家庭的志愿服务为例,它是以社区为基础提供的服务,特别是通过志愿者上门服务来增强老人在家庭里的生活能力。美国实施的“社会服务街区补助计划”在各州力图帮助和支持老年人在家里有能力独立活动,为老年人提供较多的服务项目,主要有家政服务、家庭杂务、运输、供给膳食等,所有住在家里的老年人都能获得这样的服务。但是,老人通常只有当亲属不能提供帮助或家庭和其他相应的人感到已经不能承受帮助老人的负担时,他们才会转而向志愿服务机构求助。 P40-43 序言 自1993年成立以来,北京志愿者协会为推动北京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三载栉风沐雨、孜孜不倦,北京志愿者协会打造了志愿服务的众多品牌:“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到公益机构去”、“北京市民讲外语”、“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等等志愿活动项目都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也由此不断得以弘扬。特别是近几年,北京志愿者协会以北京筹备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广泛开展迎奥运志愿服务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奥运会志愿者工作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更好地营造出全民迎奥运、全社会办奥运的氛围。 联令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先生曾经说过:“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和团结的理想,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的、不计物质报酬而参与社会活动,并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行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小到社区里的邻里互助服务,大至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活动,志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全世界千百万的志愿者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志愿者在奥运会的组织和运转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奥运会志愿者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象征,也是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所体现的高尚、奉献、利他的人类文明境界,完全契合《奥林匹克宪章》所指出的“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这一奥林匹克主义的精神实质。回首近几届奥运会:1992年在巴塞罗那,志愿者给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2000年在悉尼,志愿者赢得了来自全世界的掌声;2004年在雅典,志愿者成为了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动力与灵魂。志愿服务对于奥运会的重大意义由此可见一斑,志愿者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 北京奥运会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2001年中奥之时,刘淇同志在提交给国际奥委会的申述词中指出,北京有50万以上的志愿者随时准备投入到奥运会的所有工作中。2005年6月发布的《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行动计划》预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赛会志愿者将达到10万之众。在近几年筹备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志愿者已经在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倡导志愿服务精神、促进市民素质提升、参与奥运庆典活动等等“迎奥运”志愿服务伍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展望2008年,成千上万的奥运会赛会志愿者和城市志愿者将在礼宾接待、语言翻译、沟通联络、医疗卫生、场馆运行、交通协管等各个领域提供“高水平、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我们期待,志愿者的服务将不断彰显“人文奥运”理念,实现“和平、和谐、和爱、和美”思想与“更快、更高、更强”精神的完美结合;我们坚信,作为北京名片的志愿者的微笑,将把古都北京永恒的魅力和崭新的风貌全面地呈现给世界。 在北京志愿服务事业蒸蒸日上发展之际,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筹备工作如火如荼推进之时,北京志愿者协会编写了此套《志愿者读本》丛书,足见其与时代同进步、与社会共发展的远见卓识。丛书站在提升一代人素质的高度,旨在为志愿服务的培训工作提供一套规范、通俗的读本,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朝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我向丛书的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贺,并乐为之序。 冯惠玲 后记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以此为契机,国内志愿服务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志愿服务理念广泛传播,志愿参与人数日益增加,志愿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志愿服务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志愿服务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社会公众热情关注并主动投身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伟大事业中来。 在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广大志愿者朋友们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紧密结合时代主题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神州大地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旋律。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积累下丰富的经验。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地区。国内的志愿服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仍不够成熟,还存在着诸如社会对志愿服务认同度低、工作经费短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阻碍了国内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 为紧抓机遇,将社会公众的关注热情转换成服务行动,推动国内志愿服务事业的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北京志愿者协会整合相关资源,组织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资深志愿者,全面借鉴西方及港澳台等地的先进经验,系统总结北京志愿服务工作发展十几年来的优秀成果,重点针对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经过近一年的筹划、组织和编审工作,编写了《志愿者读本》丛书,以用作志愿者培训的通用教材,进一步加强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和能力建设,向奥运会输送一大批服务意识强、专业技能高的志愿者人才。 此次出版的《志愿者读本》丛书包括三本书,分别是《走近志愿服务》、《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走近志愿服务》详细叙述志愿服务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向读者揭示志愿服务在国内外产生、发展乃至壮大的历史渊源、现实情况和未来展望,完整地展现出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力求涵盖志愿组织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做法。志愿组织的管理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熟练地掌握志愿组织的建设与管理流程,深刻地领悟管理精髓,全面提升管理素质; 《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以广大志愿者为读者群,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入的思考向读者传授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引导读者由浅入深,逐步成长为优秀、专业的志愿者。 整套丛书由北京团市委副书记、北京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粤担任主编:北京团市委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北京志愿者协会秘书长王静涛担任副主编;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丁元竹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曹凯研究员、清华大学邓国胜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史锡禄副教授和蔡鑫博士、NPO信息咨询中心王忠平先生等对本套丛书的编辑指导思想、纲目编排、逻辑结构、内容阐述等提出了指导意见;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职业科技学院等单位的博士生、硕士生或者资深志愿者曾繁文、曹仕涛、李凌、郑瑞涛、冯雅岚、李瑞玉、陈姝、兰智怀、韩建霞、沈睿、张永超、赵慧勤、彭秀淼、李雪石、冯琰、王冠、董春芙、冯伏生、康亚琴、王蔚、金梓、刘东升、房广金、黎明、李彦广、陈昌伟、周响、宋梅、刘金发等人参加了编写工作, 《志愿者读本》丛书成稿后,编委会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教授、魏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研究员、沈杰研究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涛教授、江汛清副教授、侯欣讲师,北京联合大学仰东教授,零点调查集团袁岳教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任海教授,北京团市委郭新保、王小虎、王立华、章彦春等同志对书稿进行了讨论修改,听取了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的意见。在整套丛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NPO信息咨询中心、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社会福利研究中心、零点调查集团、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单位的关心和支持。此外,该套丛书的出版凝聚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辛勤汗水,他们的鞭策和支持使整套丛书的内容和文字更为完美,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需要强调的是,整套丛书汇集了众多专业机构多年来开展志愿服务实践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书稿整合参考了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北京志愿者协会、北京国际志愿人员组织、零点调查集团(具体名单散见正文)等国内外专业机构提供的大量文献、图片,没有他们在实践领域的辛勤耕耘,本套丛书将无立足之基。对此,编委会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编写这套丛书过程中,尽管我们做了很大努力,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是为后记。 《志愿者读本》丛书编委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