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英)伊莎贝拉·伯德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在中国的游记,这是她在长江流域及川藏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向英国教会和商业集团提供的关于大不列颠这片“势力范围”的第一手信息。作者伊莎贝拉·伯德女士这次长江流域及川藏地区的旅行,历时15个月,全程5千多英里,她经历了三峡的急流险滩,跋涉了四川东、西部的崇山峻岭,穿过了富庶的成都平原,翻越了海拔4、5千米的川藏雪山,历尽艰险,旅行结束后回到英国,根据日记和随笔写成此书,并将沿途拍摄的照片附于书内,计有113张,全书图文并茂,是研究晚清社会的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内容推荐

本书的英文名为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扬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区》),是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Isabella Bird 1831~1904)在中国的游记,这是她在长江流域及川藏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向英国教会和商业集团提供的关于大不列颠这片“势力范围”的第一手信息。译者将其名为《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意在使人一看就知道是本百年前的老书,内容涉及到中国的晚清社会。

目录

一、地理状况/1

二、洋风浸润的租界/17

三、杭州/29

四、杭州的教会医院/39

五、从上海到汉口 /49

六、外国人——汉口和英国的贸易,/55

七、中国人的汉口 /61

八、汉口到宜昌/71

九、宜昌/81

十、长江上游/87

十一、长江上游的急流险滩/93

十二、急流与纤夫/101

十三、长江上游的生活/107

十四、长江和夔府/117

十五、在夔州府过年/125

十六、从夔府到万县/131

十七、中国的慈善团体/141

十八、从万具到三正铺/149

十九、四川之旅/159

二十、从三正铺到梁山县/165

二十一、从梁山县到下山坡/173

二十二、从下山坡到小桥/183

二十三、从小桥到鲜店镇/191

二十四、从鲜店镇到保宁府/201

二十五、从保宁府到新建镇/213

二十六、从新建镇到梓潼县/219

二十七、从梓潼县到灌县/233

二十八、从灌县到成都/245

二十九、从灌县到兴文坪/259

三十、从兴文坪到理番厅/267

三十一、从理番厅到杂谷脑/281

三十二、未经许可的地区/287

三十三、“蛮子”、“夷人”或“山上人” /313

三十四、从梭磨到成都府/321

三十五、顺流而下/325

三十六、从泸州到重庆府/335

三十七、行程的尾声/343

三十八、鸦片及其用途/353

三十九、结语/361

试读章节

两条高大笨重用来抵押印度鸦片的白色大船,永远地停泊在公园前面。在较上面的地方,停泊着漆成白色的各国炮舰、战船和精良的海事电报船。有篷的本地船漆得非常华美,载着身穿常见制服的水手,蜻蜓似的来来去去;当潮汐转换时,成百上千的船扬起棕色的大帆驶向大海。

一登上小码头,就有和蔼的朋友迎接我,带我到英国领事的住处。领事馆很宽阔,我立即对女士们精美的服装产生了深刻印象,这些人中,女士至少占有一半,具有时尚,富裕,舒适的外表。

从苏州河起至少1英里,一直是英租界的堤岸,它从虹口分开到法国租界,这一带是银行、商行、饭店,最好的英国一亚洲式结构的私人住宅,宏伟厚重,坐落在遍地浓荫的宽大花园里;香港和上海银行、P.&O办事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办事处、著名的老商号怡和洋行精美的事务处和住宅,以及英国领事馆长长的门面,宽阔的草坪,极其突出。

宽阔的马路,石板铺设良好的人行道,是真正的国际都市气派。所有文明国度里衣着光鲜的男女和一些未开化国度的人们,欢快地在花园里散步。单马和双马的马车、双轮轻马车,穿着奇异棉制服的愉快车夫和男仆,开关着车门;车道上马车往来不绝。大量的出租马车,数百辆中国车夫拉着的黄包车,无数的上海独轮手推车,有的装载着货物或行李;有的则由苦力推动,搭载着2至4个下层阶级的中国男女,脸朝前方,坐在轮子两边铺有席子的平板上。

我没有想到外国租界里中国人竟然如此之多。不仅如此,码头上比比皆是职员和买办,他们穿着昂贵丝绸,上面绣有福、寿、喜等字样,如我所料,所有奴隶阶级都是中国人,而且高档的中国商店,如老开富克在码头上和巴布林韦尔路上都停有最豪华的马车。中国人乘坐自己的马车,下午在上海兜风是种时尚。穿着华丽的中国女士和儿童同样时尚地乘车兜风,特别是最近,富有的中国人已经成为购买英国住宅的有力竞争者,甚至出价高过买房的外国人。

估计一个有20万人口的中国商业大城市,已经在租界里成长起来,它服从外国的市政法律和卫生法规,但又这样的彻底中国化,要不是宽阔的大街而没有成堆的废物和臭味,你会认为自己是在内地的某个大城市里。

中国人完全能够了解外国法律的便利与公正,以及法制之下安享的各种利益。他们依照定额缴纳市政税,通常要为自己掌握在外国人名义下自己的土地缴纳“租借税”。他们处于中国政府的权限之下,但涉及外国人和违背治安的民事案件则在所谓“混合法庭”里审理,这显然是一种令人满意和可以操作的安排,重罪则由中国的上海地方官员办理。

我随即开始懂得为什么上海被称为或者自称‘模范租界”了,并且承认它名符其实。英国和美国的租界是由地方纳税人选举出来的市政当局管理,这个当局由九位绅士组成,并由一个秘书和一个普通职员协助,全部开销由地方纳税人提供,用于公益事业,极好地安排卫生、安全、慰问,甚至大型外国社团的娱乐,同样要为持续增长的中国人口的秩序和福利服务,向整个东方显示一个由诚实高效的英国地方行政部门取得的成就。这个集体,正如它应有的评价,是杰出的家庭。

较主要的街道上有电灯,其他的是汽灯。骑马的锡克警察巡逻偏远的道路,一支欧洲人、锡克人和中国人组成的混合部队昼夜维护租界的秩序和安全。一套昂贵却很成功的排水系统维持了上海的美好和卫生。洒水车总是在干燥的气候里工作,清道夫的手推车每天清扫街道三次。水厂距城三英里,远离城市污染,供应充足的洁净水,并永远维持着高水压。冬天,一支30名演员的乐队每天下午在公共花园演奏,夏天则一周三个晚上,几乎吸引了整个外国社区的人去树下休憩或在平坦的砂砾路上漫步。这是市政当局的创举。

上海有两条电报线连着伦敦。日报办得很好,《华北每日新闻报》尤有盛誉;几家杂志每周总要同欧洲通讯一次;通常有四条航线的定期邮船。来自世界各地的电讯新闻同时出现在伦敦和上海;同欧洲和美洲的联系极其通畅,一般来说,欧洲的政治和事件可以像在英国国内讨论一样富于机智,并有大致不差的风味。

卓越的图书馆,梅斯尔斯凯利和沃尔什大书店,满足着居民的知识需求,但春夏天气阴沉,冬天社交和娱乐应接不暇,多数居民对枯燥的阅读感到厌恶,倒是可能的。

在1年的7个月当中,上海自娱自乐的巨大活力不同寻常,甚至搅尽脑汁,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将其献给部分女士。这里有盎格鲁撒克逊人必须宣泄的活力。由于中国厨子和“男仆”高效服务,家眷的照顾较少;由于需要接受家庭教育,平常小孩很少。由于对“贫穷人家”缺少慈善开支,这有效地占据了闲暇妇女居家的部分时问。然而,靠着中国裁缝仿造的技能——这些裁缝只须几个先令就可以仿制时尚图片上最为精制的礼服,对于妇女来说,以很小的开销,就可能亨受到雅致的打扮,仪态万方地露面的愉快,的确,在上海,服装已被升格为精美的艺术品了。

我战战兢兢地写到男人!中国的男裁缝似乎与女装裁缝一样成功,洗衣房的男工能兼两者而任之,白色亚麻布西装有了问题没什么要紧。请允许一个旅行者发表意见:如果男人将花费在体育和娱乐的时间,用一点在中国人的知识、中国人的需要以及买卖的方式上,也许就无须抱怨在中国做生意不能挣到大钱了。

的确,由于语言的无知,靠着有限而可鄙的所谓“洋泾滨”词汇,英国商人必须完全依赖中国买办,而不是他在英国喜欢的机密职员。甚至某些派头十足的机构,如码头上的英国银行,如果不叫一个圆滑的、洋洋得意而又穿着考究的中国人——收账员或买办——来帮忙,似乎不可能办理兑现支票一类的简单业务。他们看样子似乎通晓银行业务,可以玩得转。只有横滨正金银行不同,它已经在上海找到了立足点,这家银行机敏的日本职员处理自己的业务并讲中国话。

各式各样高档的娱乐场所每天拥挤不堪。当然,社区是最好客的,正如每个来上海的人都知道的,每艘战舰和知名良马的抵达都会引爆新的狂欢。

家庭娱乐层出不穷,且花样翻新,诸如招待在附近的棉花地里打猎,游艇野餐或远足,或乘游艇远游打猎,持续三天到一周;由于存在有利条件,冬天,内地棉花地里活跃着野鸡、山鹬、山鹑、鹌鹑、野兔,而水路上到处是野禽。小型赛马引领风尚,当然还有绅士骑手。早上策马飞奔吸引人们在少有的时间起床,春天和秋天,马厩的行市成为了谈资。但我不会扯得太远。下面是社区为自己准备的某些娱乐项目单,极不完善。在冬天,业余戏剧爱好者“激情似火”,倘若业余团体能在捐资5000镑建立的,能容纳800人以上的剧院里演出几场,高雅艺术协会就给予一年一度的表扬。

P21-24

序言

本书的英文名为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扬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区》),是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Isabella Bird 1831~1904)在中国的游记,这是她在长江流域及川藏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向英国教会和商业集团提供的关于大不列颠这片“势力范围”的第一手信息。译者将其名为《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意在使人一看就知道是本百年前的老书,内容涉及到中国的晚清社会。

晚清社会是中国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传统中国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正逐渐改变,从本书中可以看到,虽然在长江中、上游地区自给自足的经济仍是主体,而长江下游尤其是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比重正不断增加,银行、信贷、金融保险等商品经济的保障系统已很发达,上海已经是个东方的金融之都,“处于世界最大商业中心之一的重要地位,1898年进出口价值为37,6870,875镑,”沿长江一线“通商口岸芜湖和九江各有自己的船队,年贸易额达数百万镑。重要大城市如南京、扬州和安庆都有高度组织化的商业和社会生活、商会和慈善团体,只要瞥上一眼即可知道这里百业兴旺。”杭州也已是个“拥有7千台手工丝织机”的丝绸之都,能“为成千上万人提供了长期的工作。”19世纪末期的中国,工厂、铁路、轮船、码头等近代企业不断涌现,近代经济体系已初具雏型。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晚清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

然而,晚清社会转型的动力不是发自于内部,而是在外力胁迫下的无奈之举,缺乏与近代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制度建构,加以传统文化未能转化为支撑中国近代化的精神动力,致使社会转型遇到巨大阻力。晚清社会吏治腐败,卖官鬻爵,贿赂公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作者在长江流域的旅行之季,正值中国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整个社会弥漫着仇洋、排外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正处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前夕,此时,清王朝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文化系统相继出现了功能性故障,这些故障最终导致清政府的灭亡。研究、借鉴和汲取晚清社会转型失败的教训无疑是一项有意义的课题。

《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就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完成的,它第一次在英国出版时就被英国媒体誉为“对那些有关中国和中国问题方面的公众意见的形成,提供了一手资料”(《作者自序》),成为当时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文献。作者伊莎贝拉·伯德女士这次长江流域及川藏地区的旅行,历时15个月,全程5千多英里,她经历了三峡的急流险滩,跋涉了四川东、西部的崇山峻岭,穿过了富庶的成都平原,翻越了海拔4、5千米的川藏雪山,历尽艰险,旅行结束后回到英国,根据日记和随笔写成此书,并将沿途拍摄的照片附于书内,计有113张(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时代及当时社会风貌,编者在出版本书时又增加了十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全书图文并茂,是研究晚清社会的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伊莎贝拉在长江及川藏地区的游历路线,可分为七个阶段。第一段,乘当地人的木船从上海到杭州,经绍兴、宁波又返回上海(1~3章)。第二段,乘外国的轮船从上海经镇江、芜湖、九江至汉口,再由汉口经沙市到宜昌(4~9章)。第三段,乘帆船从宜昌起行,穿过壮丽的长江三峡,经奉节(夔府)、云阳到达万县(10~16章)。第四段,从万县走陆路经梁平(梁山县)、渠县、营山、南部到达阆中(保宁府),再经苍溪、剑阁、梓潼、绵阳、彭县、灌县到达成都(18~28章)。第五段,由灌县经汶川(威州、理番厅)、理县(杂谷脑)、米亚罗到达马尔康的梭磨,再从梭磨返回成都(29~34章)。第六段,由成都乘“乌榜船”(一种无帆而有竹篷的小船,形似乌鱼,四川人称为“乌棒”)沿岷江顺流而下,经眉山、乐山(嘉定府)、宜宾(叙府)、泸州到达重庆(35~37章)。第七段是回程,在重庆买舟东下返回上海。

书中作者以旅行到达地点的先后为序,记叙沿途见闻,同时发表议论,这些议论看似随感而发,却是具有匠心的选择和布局。尽管伊莎贝拉曾经受到“暴民”袭击,有着身陷绝境的恐怖经历,却能始终以冷静、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和记叙周围发生的一切,我们可以通过她不同的文化视角,体会到作者无比敏锐的观察力。书中记叙沿途的风光古迹,民风民俗,文字优美、真挚,尤其对于长江三峡和川藏地区的壮丽风光的描写,读来使人心向往之。

考察长江的西方人,常常被这个拥有众多人口的伟大流域及其宏伟容量和丰富资源激发出了探索和冒险精神,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不少探险家,先后出版了诸如《中央帝国》、《中国西部行》、《通过长江三峡》、《金沙江上游》、《长江上游》等一批介绍和研究长江流域的著作。然而,面对滚滚的浑黄浊流,伊莎贝拉却认为,“写长江流域,一点不涉及它的居民这样重要的因素会是个错误”,因此,她的考察侧重在人文社会方面。在旅途中,她广泛接触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官吏、文士、商人、衙役、军士、农民、苦力、乞丐、船工、轿夫、川江上的纤夫、慈善家、中国基督教徒、藏族的土司和喇嘛,观察的范围涉及到清末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教育、交通、民俗、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慈善事业、医疗救助、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毒品在中国的泛滥情况等诸多方面,时人评论认为,该书向世界“传达了这个国家及其人民的真实印象”。需要指出的是,作者生活在19世纪末叶,她的思想中有许多同情中国、关心下层人民的意识,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她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难免受当时英国占统治地位的大英帝国主义思想的影响,文章中不免时常流露出一些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观点,这是其时代局限,我们对此不必苛求。在本书正文中,译者已有一些注释说明,在此,仍提醒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加以注意。

伊莎贝拉在1896年来中国时,已经是位65岁的老人了,并且身患“血脂性心脏衰弱”、肺部感染、痛风和“周期性脊柱痿弱”等多种疾病,竞能远涉重洋,独闯长江的惊涛骇浪,深入川藏人迹罕至的地区,写出数十万字的考察游记,这在100年前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不能不说是个壮举。1904年伊莎贝拉在爱丁堡去逝,大夫们在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她的生理与心理在构造上存在着神秘的矛盾,有人这样写道:“她在国内疾病缠身,而一到国外就变成了参孙一般的大力士,疾病与力量是如何并存于一个极为平常的肌体之中呢,然而,她的情况却是这两者并行不悖地运行许多年。”伊莎贝拉的研究者认为,人们“完全由所处环境以决定成就某种事业的可能性”,艰苦的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个人潜能。实际上,她的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直到今天仍鼓舞着无数严肃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探索努力。

《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曾被评论家誉为“十九世纪末,一本最耀眼的,彻底证明中国价值的书”。今天翻译此书,希望能够为治中国近代史者,提供一些资料,而对于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中国国情,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译者

2006年5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9: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