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书评周刊》1OO期内容精选,包括两年来内地重量级作家访问以及争议性作品的书评、难能一见的海外作家访谈和重量级海外作品的评论文章等,同时还有100周特色鲜明的“《新京报》内地图书排行榜”。通过这份人众阅读的“晴雨表”,读者可以清晰看见两年来出版的不同流变以及阅读趣味的微小变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有影响力的书(中国2003-2005)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书评周刊》1OO期内容精选,包括两年来内地重量级作家访问以及争议性作品的书评、难能一见的海外作家访谈和重量级海外作品的评论文章等,同时还有100周特色鲜明的“《新京报》内地图书排行榜”。通过这份人众阅读的“晴雨表”,读者可以清晰看见两年来出版的不同流变以及阅读趣味的微小变化。 内容推荐 那些已经塑造文明的名著和那些曾经震撼世界的巨人,需要一再重温、巩固;那些正在叙述当下世界、建筑现代思想、贡献新价值、对社会发生影响的文本、观念和作者,也需要不断寻找、亲近。我们阅读千年来、百年来的经典,也阅读十年来的新作,以此更新思想,以此与时代交流。一家有影响力的报纸以开阔的阅读视野、丰富的阅读资讯和专业的评论态度,向读者呈现这个时代的阅读视界中值得阅读的书、值得认识的人和值得关注的文化事件:罗伯·格里耶、莫迪洛、裘小龙、斯蒂格利茨、谷川俊太郎、史景迁、何柄棣、麦卡勒斯、昆德拉、程抱一、束星北、黄万里、朱德庸、欧阳应霁、村上春树……桑塔格作品、《达·芬奇密码》、《长河孤旅》、《光荣与梦想》…… 目录 编者的话 内地篇 在彼得堡的白夜读书 史景迂的“历史侦察学” 莱温斯基:与谁的爱情? 高耀洁:无私自然无畏 仅有高耀洁是不够的 梁小民:中国特色管理需提升和改变 韩少功:写作的“追风少年” 八月的下午麦卡勒斯的孤独 当诺曼底“失身”唐师曾 余华:“正面强攻”我们的时代 警惕: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 一个牙科医生的秘密生活 倾听安·兰德理性的声音 束星北:一位天才的陨落 楼庆西:发现乡土建筑之美 爱生活,爱行路,爱河童 海岩的伪“煽” 一场梦的出口转内销 周而复:刀割自己方觉痛 朱军为啥喜欢温情的一哭 李岚清新书助力经典音乐普及 昆德拉:以中欧为写作语境 流亡者冷漠回归 对米兰·昆德拉的强暴 徐星:我要唱就独唱 也许徐星只是在怀旧 《细节决定成败》:自我证伪 《岁月与性情》:一本乏味的流水账 想做贝蒂娜的周国平? 永远在路上的林达 张小娴的智慧被魔鬼偷走了 人的命运河的命运 小说像稗草一样蔓延 白先勇:为昆剧招魂 《狼图腾》:慷慨激昂地媚俗 高阳历史小说:写作及其范式 库切:不变的批评立场 《政法笔记》从来如此的,便对吗? 阅读始终不缺席的克里玛 再见,六十年代1 25年后重温《光荣与梦想》 阎连科:我看到的只有苦难 海外篇 一个政治老手的自白 乏味然而得体的絮叨 桑塔格:检阅异域作家群星 25年后,李文烈重修旧作 布尔斯廷:上帝赐给美国的礼物 《达·芬奇密码》挑战西方社会 绝版伍尔夫散文:一个伦敦人的肖像 到美国去,遇见德里达 回忆爱丁堡图书节 鲍勃·迪伦传记:别样记忆 讲述真相的《纽约客》漫画 陈冠中:香港那一代中的“他” 欧阳应霁:忙也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谢立文:另类卡通,普通人生 香港的二楼和地下室书店 你一定要少读董桥 山中读董 朱德庸:我偷窥别人,读者偷窥自己 郝明义:出版“雕刻家”和“化妆师” 贡布罗维奇:一位迟到的作家 林少华:我逛东京书市 格里耶:我实现了年轻时的梦想 克洛岱尔:文学的作用还很重要 程抱一:中法文化的摆渡人 “七星文丛”有请亨利·詹姆斯 奇幻作家梦枕貘谈写作及其他 在日本神田书店街寻书 刘黎儿:把握流行邂逅日本 谷川俊太郎:我有一颗诗的心 小小“企鹅”,七十岁了 村上春树:美国人眼中的日本文坛叛逆 哈乐黛:人生“都他妈是我的事” 中国将是全球庆典重要活动中心 斯蒂格利茨:向中国展示我思想的全貌 追求完美的斯蒂格利茨 裘小龙:我的读者在中国,也在西方 警惕裘小龙式的经纪文人 寻找统一的“欧洲文化” 与莫里森和索因卡面对面 马尔克斯捧出《风流往事》 莫迪洛:幽默是恐惧里的温柔 艾柯新书深陷回忆 中国: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市场 中国:如饥似渴的阅读大国 《新京报》推荐篇 2003年年度选书 2004年英美年度选书 2004年100个人的阅读视界 2004年年度选书 2005年季选 (春季、夏季、秋季) 《新京报》图书排行榜100周 2003年图书排行榜 2004年图书排行榜 2005年图书排行榜 试读章节 莱温斯基的口述自传最先露脸是在盗版的小车上,看到了这个女子的脸,很纤瘦,不是以前熟悉的那一张脸,连书名也没看仔细。正版拿到手,书名居然叫《我的爱情》,不是“我的经历”,不是“我的反击”,不是“我不得不说的故事”,居然是“我的爱情”,周围人都哑然:她和谁的爱情?和克林顿?他们之间有爱情吗?其实这些都是中文版翻译加入的颜色,英文名字很朴实,就叫Monica's Story,而作者是曾经给戴安娜立过传的英国作家安德鲁’莫顿,看来还是挺有来头的一本书。 扉页上说“这是一个关于爱、背叛与迷恋的故事”,书读完了,感觉好像并非如此,在事件演化到后来这种情形以后再来说“爱、背叛与迷恋”,广告语无疑带着些东方色彩缠绵的纯洁,而书中的那个莱温斯基则就只是西方人单纯的简单了,两者看似相似却截然不同。我们总热衷于为暧昧事件中千丝万缕的情愫理个头绪,臆想着她与他的恋与爱,而对于他们,事件的结果即是事件的意义。 后来莱温斯基回忆起与克林顿的第一次偷情,只是简单地说:“在这个世界上,忘记一个人一般要靠另一个人,而我的救生圈不过是总统。”她只是想借此忘记当时正在给她伤害的另一个已婚男人,却不小心让自己陷入了更大的麻烦里。 6年过去,当年的女孩早已经长成女人,6年前的那场风波让她平添了无数知名度,也让她在6年内令众多男士望而却步,浅尝辄止,并转而踏上了与当年白宫实习生截然不同的道路。书中有两张照片让我颇有感触,一张摄于莱女两岁时,憨淳的笑容,毫无心机地看着这个世界,据说这也是总统先生最称赞的一张照片;一张摄于克莱两人初识之际,两人礼貌地握着手,却有一种张力在交汇的眼神中无限蔓延开去……莱温斯基在书中仍然说着爱过这个男人,如今再单纯地说“爱情”这两个字似乎变得那么可疑,但一直以来,爱又似乎总比性显得更高尚那么一点。 克林顿的自传《我的生活》提及莱温斯基,只是说:“我和莱温斯基间发生的事是不道德的,是愚蠢的,我深深为此感到羞愧,却不希望被曝光。”P8 序言 2003年11月11日,《新京报》创刊。报纸创办之初,它的设计者就构架了一份16个版的《书评周刊》。在创刊号上,我们阐述了自己的基本目标:开阔的阅读资讯和专业的评论态度。我们负责将典雅的文字与优美的书,将经济的文字与实用的书,将思想的文字与深刻的书一起推荐给读者,这个目标至今不变。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它同时又汇聚在中国历史 与西方现代的两大传统之下。海外《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等成功报刊的经验已成为国人共识,国内《读书》《书城》《万象》等众多读书类媒体的传统也为我们积累了可资参照的样本。 ……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