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家风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肖伟俐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家风》是全面客观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家风、家事的纪实作品,并首次拉开了这些红色家庭的神秘帷幕,八个家庭的许多成员都是第一次接受采访,第一次向外界敞开心扉,第一次正面回答了社会上许多关于他们的一些谣传。作者在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力争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交谈时的实况,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和一百多幅珍贵的生活照片大都是首次披露,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和可读性。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了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家事家风,让人们从一个独特鲜明的视角,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家长、普通父亲的鲜为人知的一面,许多真实、感人的故事是第一次披露。他们在为国操劳的同时,把一腔爱意奉献给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们教子育人的方式、方法和治家理念,是全社会拥有的共同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个家庭学习的榜样。

目录

董必武

大家胸怀长者风范

陈 云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李先念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彭 真

精神血脉共传承

万 里  

齐鲁之风熔铸万里

李德生

武略文韬传家风

乌兰夫

数风流人物看天之骄子

廖承志

胸中有丘壑无私天地宽

后 记

试读章节

第一次与董老单独在一起,陈碧英开始有些拘束,渐渐地,她觉得眼前这个男人年纪虽然比自己大出许多,地位也高,但人挺温和,做事干脆利落,对年轻人也很关心,没有架子。那一天,他们彼此谈了很多,董老毫不隐瞒地告诉了陈碧英,他在老家湖北结过婚……

就这样董老与陈碧英确定了恋爱关系。

最后促成他们走到一起,还是因为发生了一件意外事故。有一次,董老到长汀调查,当天晚上骑马返回瑞金,途中在穿过一座大山时,马失前蹄一下掉进山谷,董老大难不死,但却摔成重伤。当时苏区缺医少药,董老的摔伤久治不愈,后来又染上了疟疾,病势更加危重。陈碧英就每天守护在董老身边。

疟疾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时热时冷,间歇性发作,病程长。当时并没有特效药——奎宁,体质弱的人更经不住这种病的长久折磨。为了尽快治好董必武的疟疾,陈碧英甚至自己冒雨上山采集草药,熬好,每天看着董老喝完,再给他碾制好跌打损伤药敷在伤痛处,才悄悄离去。在陈碧英的精心照护下,董老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心情也开朗了很多。男人最感无奈和最脆弱往往是在病魔缠身之时,陈碧英虽然没读什么书,但对董老体贴,温柔,善解人意。所以,董老直截了当地对她说:“碧英,我们结婚吧,就在叶坪村。”陈碧英对董老也是仰慕已久,就欣然同意了。

董老和陈碧英的结婚报告得到瑞金县苏维埃政府的批准。他们没有举行婚礼,叶坪村一间破旧的民房,就是新婚洞房,新婚用品也只有一床夹被单和一床旧毛毯。陈碧英第一次给了董老这个职业革命者一个“家”的感觉。

陈碧英没有正正规规上过学,她几乎没有什么文化。董老坚持每天晚上陪着她学习一个小时。要是自己有事要外出没有时间,他还会请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给陈碧英当导师。在这两位大名鼎鼎的老师教学下,只用了半年多时间,陈碧英的文化水平和工作水平都大大提高了。

中国人有句俗话:贫贱夫妻百事哀。对于董老和陈碧英这样的革命夫妻,贫困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因为共同的革命理想,他们并没有感觉到“百事哀”,反而是夫妻二人相互取长补短,其乐融融。

贫苦出身的陈碧英认识很多可以吃的野菜,而且还有一手煮野菜的好技术。有时,陈碧英到山上去挖野菜,董老也要跟着去。董老一边跟着挖,一边跟着学。这样董老也学会了识别野菜,哪些是能吃的,哪些有毒,吃了会肚子疼,会拉稀,甚至会有生命危险。这些知识,让董老在后来的长征路上,受益很大。董老说:“从碧英那里学到了识别野菜的本领。如果没有这套本领,我可能饿死了,也可能被那些不能吃的野菜毒死了。”

P16-17

序言

当前,一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全党深入进行。对领导干部来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执政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

古人讲:“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社会中,父慈子孝,兄弟和睦,是事业兴旺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做人的标准。而修身、齐家历来是治国、平天下的先决条件。

同样,家风好,党风正,事业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家庭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体。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首先是家庭的一员,他们崇尚什么?追求什么?羡慕什么?鄙薄什么?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往往会影响到家庭中的其他成员,甚至影响到亲戚朋友和他们的后代子女。因此,搞好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既是提高执政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促进我们党的事业长期发展的坚强保证。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领导干部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搞好家风建设,是我们党对领导干部的一项政治要求。在这方面我们党有着优良的传统。本书中记录的董必武、陈云、李先念、彭真、万里、李德生、乌兰夫、廖承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先进事迹和治家理念就证明了这点。他们在漫长的革命斗争生涯中表现出来的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民族振兴的不屈努力,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他们严于律己、艰苦朴素、襟怀坦荡、热爱生活、忠实家庭的高风亮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对待金钱、家庭、子女的态度和治家之道,不仅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生动教材。他们开创的良好家风,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树立了榜样。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中国共产党已经执政了50多年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下的基业,经历了三代领导集体的传承更加兴旺发达,无数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革命传统,作为一种精神,影响并激励着全党696O万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同样,无数共产党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团结向上、不断进取、勤俭节约、甘于奉献的优良家风,也作为传统的一部分,纯粹着我们的党性,纯洁着我们的党风,这种沉浸在血脉里的正义和道德,更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也必将成为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巨大动力。

后记

在人类社会中,家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家风则是一本写不完的书。

 

从去年底确定这个选题到最后完成,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先后走访了董必武、陈云、李先念、彭真、万里、李德生、乌兰夫、廖承志8个家庭和相关的党史文献部门,查阅了大量的史料,采访了50多位人物,包括他们的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们中间的许多人还是首次接受采访。

对于我来说,整个采访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受感动的过程和一个受教育的过程。

在采访和交流中,我发现:虽然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身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革命的经历不同,但是他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强不屈的性格、严于律己的作风、清廉朴素的生活却是惊人的一致。甚至于他们对家庭的热爱,对子女的严格,对物质的淡漠也都非常的相似。因为共同的理想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也成就了他们相似的家庭生活理念。

同样,在与他们子女们的交流中,我也强烈地感受到他们身上一些共同特点:他们都非常崇拜自己的父母,非常尊重前辈们的教诲,非常珍惜自己家庭的荣誉。他们的愿望也惊人的相似——作为红色家庭的后人,他们只能为自己的家庭增光添彩,而不能抹黑,这是他们前进的动力,也是他们在生活中的压力。

同时,这本书的完成也是集体智慧的体现。

最早提出这个选题的,就是本书的责任编辑白玉同志,在随后的采访和组稿过程中,她和新华出版社的刘广军同志一道,一直给予我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傅中星同志是广东湛江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副主任,他利用在北京的学习空闲,参与了部分内容的采访,帮助我整理了录音,并撰写了部分初稿,大大加快了工作进程。

非常感谢中共中央办公厅的顾宗宏同志、中央文献研究室的迟爱萍同志和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副秘书长赵华同志在工作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新华出版社社长卢仲云同志,副社长、常务副总编辑王启星同志在编辑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为高质量完成本书创造了条件。

感谢彭江、成松、周青梅、袁英、应曲川、张彩霞、叶兴增、薛磊等同志在采访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在采写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党史资料和有关同志的回忆文章,书中也摘录了一些内容,有些在书中已经注明,有些则没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最后,非常感谢我的妻子徐锦红,她是本书的第一读者,也是最苛刻的读者,也就是她的高标准,让我在采写过程中更加严谨,更加投入。

古人讲:家和万事兴,家风是一种积淀,是一种传承,因而,家风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肖伟俐

                      2005年7月3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8: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