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致力撷取可信的一手资料,描绘出童第周真实一生的大致线条,显现其独特经历所孕育的丰富个性色彩,并解释为何童第周能在生活清贫的家庭环境中还能成为一代科学名家,正视与正确评价他作为近代科学界偶像的真实文化意义。
本书语言平实,资料翔实,重现了童第周坎坷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塑造了一位形象饱满可亲的科学巨匠,值得一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克隆先驱(童第周传)/浙江名人研究大系/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俞为洁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致力撷取可信的一手资料,描绘出童第周真实一生的大致线条,显现其独特经历所孕育的丰富个性色彩,并解释为何童第周能在生活清贫的家庭环境中还能成为一代科学名家,正视与正确评价他作为近代科学界偶像的真实文化意义。 本书语言平实,资料翔实,重现了童第周坎坷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塑造了一位形象饱满可亲的科学巨匠,值得一读。 目录 绪言 (1) 第一章 坎坷求学的少年 (1) 耕读之家 (1) 滴水穿石的座右铭 (5) 兄长如父 (6) 效实的新闻人物 (8) 第二章 如冰似火的青年 (14) 猫鼠实验的启示 (14) 三位老师 (16) 这不是我呆的地方 (23) 从此走上科研路 (29) 爱妻叶毓芬 (31) 赌气留洋 (35) 初露锋芒 (37) 热血青年 (43) 获博士学位 (47) 第三章 国破人流离 (52) 投奔陈铭枢 (52) 北上山大 (54) 抗日学潮 (58) 战火纷飞西迁路 (61) 在中大的日子 (65) “同济”难同心 (67) 来自李约瑟的敬意 (71) 受聘复旦 (74) 与三青团的较量 (77) 艰难岁月里的科研成果 (80) 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 (84) 第四章 建设新中国 (90) 冒险回国迎解放 (90) 肝胆相照 (94) 第一副校长 (98) 组建海洋研究所 (110) 有关海鞘的后继研究 (120) 文昌鱼 (122) 李森科学派 (132) 首届遗传学座谈会 (148) 第五章 风雨中的坚持 (158) 步履维艰 (158) 五教授案 (161) 四国渔业会议 (169) 克隆先驱 (173) “文化大革命”风暴 (183) 肿瘤免疫实验 (194) 核质杂种鱼 (198) 第六章 老骥负重在征途 (203) 第一次中美科研合作 (203) 童鱼出世 (209) 忍辱负重 (213) 硕果累累 (220) 鸳鸯失偶 (222) 长了平衡器的金鱼 (225) 第七章 重生的喜悦和生命的遗憾 (228) 乔木春华 (228) 良师益友 (234) 科研是靠双手做出来的 (242) 放眼看世界 (245) 筹建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248) 鞠躬尽瘁 (255) 永远的怀念 (258) 童第周大事年表 (261) 参考文献 (272) 后记 (274) 试读章节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闻此噩耗,童第周夫妇的心情都十分悲痛。叶毓芬的心脏病一直比较严重,但那P222时因为她的级别不够,还不能去北京医院而只能在附近的医院就诊,医生误诊她的背痛是神经痛,让她采用锤打肌肉的松弛疗法,但无效并日益严重。受此噩耗刺激后,更是一蹶不振,于3月11日因心绞痛抢救无效而去世。 风雨相伴40多年,夫妇俩很少分开过,如今一个撒手而去,留下的一个悲痛欲绝。据童第周之子童时中回忆:“母亲的去世给父亲带来沉重的打击、无限的悲痛,常见他坐在那里陷入痛苦的深思,他流着泪对我们说,我对不起她,她这几天不舒服,我没有陪她去看病她工作成绩很出色,但由于我,她却未能升为教授。”20世纪30年代初叶毓芬从中央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有相当的科研成果,论资历,论水平,早就应该被评为教授了。60年代,有个日本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拿着一本书指着书上叶毓芬的照片,指名要见这位著名的科学家(当时形势下未能会见),却不知这位他们眼中的著名科学家至死都只是个副研究员。原因就是童第周一直是叶毓芬所在单位的领导,叶毓芬的晋职材料一次次报到他手里,却一次次被卡下了,把名额让给了别人。在山东大学的时候,叶毓芬就有资格提教授了,但童第周当时是校务委员会负责人,把她拿掉了。到北京中科院动物所工作后,副研究员中曾有两个提升研究员的名额,大家都说叶毓芬有那么多论文,这回总该轮到她升了吧,但任所长的童第周又把她给拿掉了,升了别人。 “我要是早点带她到大医院去看看就好了”,这是童第周在叶毓芬去世后常常自责的一句话。因为3月5日那天早上,因病在家休息的叶毓芬听说严绍颐要到广西去出差,生性重情重P223义的叶毓芬就一个人摸到实验室,嘱咐严绍颐代她向在广西水产研究所工作的学生和朋友们问好,严绍颐连忙应承了,见叶毓芬脸色非常不好,行动迟缓,就劝她赶快回家休息,并一直把她送到了动物所的大门口。下午出差前去向童第周告别时,就顺便说了叶毓芬的情况,劝老师早点回去陪陪师母。童第周原来认为他又不是医生,在家陪着也没用,又治不好她的病,但严绍颐认为有亲人陪着,至少病人的心情会好些,童第周被严绍颐说动,答应马上就回家去陪陪叶毓芬。但有些事情是无法弥补的,童第周正准备回家,家里的电话就到了,叶毓芬病危。童第周急忙赶回家,情急之下,靠家中的保姆和一个邻居的帮忙,才七手八脚地把叶毓芬送进了附近的中关村医院。童第周放下所有的实验工作,在医院里守着妻子,看着叶毓芬苍白的面容,他才意识到一向坚强能干的妻子已是一个衰弱的老人。11日,叶毓芬去世。 叶毓芬与童第周在性格上属于互补型,童第周性格内向,不大讲话,一心放在工作上,不考虑生活,出差时都是由叶毓芬为他整理好行装,平日在家则都是叶毓芬给他做饭吃。叶毓芬非常乐观,很健谈,整天有说有笑的,甚至在晚年还会描眉点唇地淡妆一下,把自己打扮得精精神神,很有女人味。P224她一辈子乐呵呵地相夫教子,从没有因繁重的家务影响了自己的科研工作而怨天尤人,几个孩子也培养教育得非常成功,一个个都学有所成。同时,她又是一位勤奋努力,自尊自强,与丈夫在事业上并驾齐驱的女强人。有人统计,夫妇俩合作的科研论文有29篇,占童第周主要论文的60%以上,他俩由此被誉称为中国生物界的“居里夫妇”。童第周对她的评价也非常高:“她工作非常突出,观察仔细,甲是甲、乙是乙,反复观察。统计也非常仔细,她总是反复计算,以求绝对准确。” 现在,实验室里只剩下童第周一个人了,“但他一直保存着叶毓芬使用过的桌椅和实验用具,每天都要仔细地擦拭一遍,像是等待着妻子安详地走来和自己一起做实验似的。”一个女人,最后能得到丈夫这样的尊重和怀念,她是幸福的。P225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竺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异、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贇、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印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佛日:历该历之事,结该结之缘。大干世界中,我能无意问与童第周这个伟大的灵魂相遇,结下此善缘,自是备感惊喜。 我本研习史前文化,几千几万年的时空相隔,对近现代的史事自然没有太多的关注。2003年下半年得一机会,从浙江省博物馆调入浙江省社科院工作,此时院里正在进行“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第五批作者的招投标工作,领导得知我文史之外,还比较系统地研读过生物学课程,这种知识结构在文科生中是极少见的,于是希望我能申报童第周先生的传记课题,因为科学家的传记一直是传记文学中的一个“困难户”,懂行的科学家可能在文字表述上有困难,文字表达能力比较强的文科生又实在搞不懂那些深奥的科学。刚到一个新单位,总希望和上上下下都有个好的开始,所以就“听话”地申报了这个课题。在项目委员会的专家评审中,又顺利通过了审查,这下没办法了,只好开始“乖乖”地进入课题工作。 生物是我最喜欢的学科之一,因为学不好物理,所以高考时只好报了文科。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时就读的历史系博物馆专业,在建立时已考虑到毕业学生可能会进入自然类的博物馆工作,所以学习课程中已有地质矿物以及动植物分类学、标本制作、普通生物学等自然学科的设置。因为喜欢细胞和遗传方面的学问,我的普通生物学课还考了100分,生物老师很感叹,说你要是转到生物系多好,可惜那时的大学还不能转系。后考入农业院校攻读中国农业史专业,导师要求我们文科出身的学生跟着农大的本科生系统地修读一遍农科的基础课程,因此这次生物学的知识比大学时学得更系统,更深入了一点。没想到在史前史领域里工作了十几年后,又有了为童第周先生作传这个机缘,让我得以名正言顺地重新亲近我喜爱的生物学。 最早知道童第周先生的大名,就是在生物学的课程中。但当时只知道他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培育出了震惊世界的“童鱼”。这次写作,使我有了深入了解他的机会。他的学识成就让我钦佩,他的为人处世让我感动,他的人生际遇让我唏嘘。我想,这次写作对我绝不只是完成一个课题而已,他的治学之道,他的爱国爱党之情,他的坚强、厚道、诚信、清廉、律己的人品,都深深地感染了我,启发了我,我将终生受用。 刚写作时,因为童第周先生的生平涉及复杂的近现代历史背景,我有些把握不住,非常烦恼,于是打电话给我的忘年好友童教英教授,向她求教。童教授是中国史学大家童书业先生的女儿,为学精深,而且近年都在整理父亲的遗作、编著父亲的生平,因此对传记写作很有经验。童书业和童第周为浙江老乡,而且在山大共事过,因此她对童第周先生也有所了解。她和我谈了很多,但反复提醒我的只是一句话,这些老人们可以用一个“真”字来概括,为学认真,做人认真,不管他们在历史上做了什么,他们都是出于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诚挚之心,虽然有些事现在看来很幼稚,难以理解,但当时他们却真是把它们当作国家和人民的“大事”,一本正经认真去做的。童教英教授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循着这一脉络,我读懂了童第周先生一颗坦坦荡荡赤诚如婴孩的爱国之心,所以我要特别在这里感谢我的这位忘年好友。 因为时间的距离,人事的相隔,再加上我既不是生物学圈子里的人,又不是近现代史学研究圈子里的人,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联系上童第周先生的家人,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在网络上查找童先生子女的姓名,通过他们发表论文下所附的单位地址,试着写信联络,终于联系上了童夙明教授和童时中先生。他们不顾年事已高,都亲笔给我回了信,并给我寄来了一些珍贵的资料,童家真诚、善良的家风真真切切地感动了我。当我把样稿寄给他们审阅时,他们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再次让我惊讶和感动。童夙明教授与父亲的专业比较接近,所以本来商量好由她代表兄弟们为我看一下稿子,她阅读得非常仔细,为我提了许多专业上的修改意见,这些修改意见使本书有关童第周先生科研部分的表述得以更加完善和准确,在这一点上童夙明教授功不可没。因为我的那点生物学底子,在解读童第周先生这种尖深的高端学问时,毕竟还是力不从心的。但童夙明教授仅仅因为自己没在鄞县老家生活过,她看着看着就不放心了,于是决定让从小在老家生活过的弟弟童宜中和童时中也看一遍稿子,看看有关老家那一段的论述是否准确。童宜中先生阅后,又把它转给了同在北京的兄弟童粹中审阅。他们为我写来了详细的修改意见,言辞真挚诚恳,并一再地感谢我的工作,这种被尊重和承认的感觉真好!文稿快要写完时,又有幸结识了童夙明教授的堂妹童遐明女士,她热情地帮我查核资料,选择照片,她的热情和直爽,和我在写作时所感受到的叶毓芬是这样的相像。果然,从交谈中得知,她的少年时代基本都和婶娘叶毓芬住在一起,她是婶娘培养的,婶娘对她比自己的孩子还好,所以她在很多方面都像婶娘。谈起叔叔和婶娘,她有说不完的话,可惜这次的文稿已来不及把这些事写进去了。童夙明教授、童遐明女士、童时中和童粹中先生还热情地拿出许多珍藏的照片,供我选用。这些照片充分展现了童先生为人治学的风采,为本书增色许多。 感谢我的同门师兄曾雄生先生,在我去北京查资料的时候,他不仅亲自来火车站接站,为我安排住宿,而且整整两天陪着我东奔西跑,为我找关系查资料。他是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研究员,工作非常繁忙,我想我这两天的打扰,他又不知要开几个夜车才补得回去,心下甚是不安。但他却毫不在意,在我因家中有急事忙着赶回去的时候,他还安慰我,那些来不及复印的资料他会为我复印好寄给我,同窗之谊让人感怀于心。 郭学勤女士和竹潜民先生,我和他们只是初识的朋友,原只想麻烦他们代为联络一下宁波的相关单位,但他俩却不辞辛劳,在2004年的酷暑中,陪我去参观童第周先生在山坳坳里的故居。记得从宁波去塘溪的客车,不仅破烂得哐当哐当直响,而且没有空凋,闷热得我们直吞仁丹。一路上,看着他们被太阳晒得通红的脸,被汗水湿透的衣服,我真是满肚子的歉意。可他们却一再表示没关系,说你一个女的,独自跑这种地方,不安全的,我们陪着放心些。如此简单而质朴的语言,却足以让我这辈子都铭记在心。 最后,我要感谢院领导和项目评审委员会的专家们,感谢卢敦基先生和陈野女士,是你们对我的信任,让我最终有机会走进了这个课题,在了解传主伟大的同时,也得以反省自己的平庸。知不足然后有所进取,我希望因此能年年有所进步。 俞为洁 2005年4月12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