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相关的设计基础课程进行了有效地整合,紧紧围绕“形态”这一中心,综合研究结构、材料、工艺、色彩、肌理等因素与形态的有机联系,力求扬长避短、各尽所能。不仅融入了作者多年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而且还结合了目前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在现买生活中,几乎所有的设计作品都离不开可视的形态,所以造型活动已成为设计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难想像谁还会情愿居住装饰简陋的房屋,身着款式单一的服装,使用形态丑陋的产品……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得人们对其所择产品的标准更加苛刻起来。具有个性化、现代感和民族性等特征的形态,受到了人们广泛的青睐。如此的市场需求变化对设计工作者来说,既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稍稍留心就不难发现,要想让你的设计作品真正打动颐客,首先就必须使其形态具有亲和力,让顾客一眼就能够“相中”。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就是一力求做到“形”之有效。
“形态”实际上受制于诸多因素,色彩、肌理、质感、结构、材料、工艺等(物质因素)都会对它产生作用,另外,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俗、情感等(心理因素)也会对其施加影响。然而,这些因素并非都孤立地存在,而是围绕“形态”这一中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在造型过程中必须学会综合处理问题,善于发现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因势利导、因材施用。
“物质因素”是“形态”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任何形态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结构来完成。不同的形态由于其受力的方式不同,其结构也千差万别;不同的结构又不得不涉及到与之相适应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而材料又因受其材形、材性和加工工艺的制约,在实现特定结构的同时,又会对该结构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由此看来,在造型过程中“形态”显然存在着很多“变数”。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些“变数”呢?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如何才能使“形态”更为“有效率”。所谓“有效率”,也就是要让“形态”的这些“变数”尽可能地达到一个最完美的结合点。
同理,“形态”的“心理因素”亦如此。“形态”是内在精神“心理因素”的物质化表现。设计者受其自身文化、信仰、情感等的影响,在造型过程中,自然会把这些因素融入到其设计的“形态”里。例如,顾客在选择他们所钟情的“形态”时,也会掺杂着他们自己的情感,“形态”实际上已成为顾客与设计者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因而设计者是否能准确无误地通过“形态”来向顾客传达其情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只有最为“有效的形态”才能担当如此重任。
现实中,我们十分关注美的形态。然而遗憾的是,美的形态却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形态;与之相反,最有效的形态则一定是美的形态。这是因为,最有效的形态一定包含着合理的结构、科学的用材、精巧的加工、恰当的语义……这些正是致美的先决条件。创造美好的物质世界既是人类的理想目标,更是设计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因如此,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对待“形态”必须做到反复推敲、精工细作,力求使之形神兼备、“形”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