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日本社会历史转型期的土地问题研究
分类
作者 左学德//吴玲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是依赖土地而生存的。每一次社会经济形态的重大转型期都伴随着剧烈的土地制度的演变。中国的历史是这样,日本的历史也是这样。本书探讨的是日本历史上五次重大的社会转型期的土地问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农民、农业、农村问题。

内容推荐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人是依赖土地而生存的。土地制度的演变、发展便成了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史的主线,每一次社会经济形态的重大转型期都伴随着剧烈的土地制度的演变。中国的历史是这样,日本的历史也是这样,只不过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本书探讨日本历史上几次重大的社会转型期的土地问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农民、农业、农村问题。  日本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期是大化改新前后。大化改新前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氏姓制基础上的部民制。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的律令体制中,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公地公民的班田收授法。班田收授法从它在《改新之诏》中出现到形成为完备系统的土地制度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大化二年(646年)的《改新之诏》——持统六年(692年)的《飞鸟净御原令》——大宝二年(701年)的《大宝律令》。由于它是以唐朝的均田制为蓝本制订的,因此从土地名目到内容都与均田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也充分地考虑了日本本国的历史与当时的状况,因而在具体规定上也呈现出与均田制不同的特征。本书第一章通过对班田收授法的形成过程和它与均田制的差异(以口分田和园宅地为例)等问题的分析,进_步揭示律令制时期日本社会的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  日本历史上第二次重大的社会转型期是lo世纪前后。日本庄园自8世纪兴起,经过近200多年的发展,到了10世纪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庄园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庄园实现了不输不入化,庄园领主获得了对庄园土地及土地上的人的一元化支配权;也是在此时期,庄园的经营方式由原来的雇佣经营为主,经由“散田请作体制”发展成为“名田”经营。所有这些变革都显示了与初期庄园明显不同的特征,表明了体制完备的领主制庄园已经形成,并且成为10世纪以后日本庄园的主要形态。本书剖析了班田制彻底瓦解、庄园制确立后,庄园内的生产经营方式、特点、变革以及其构造,并进一步分析了庄园制与日本当时上层建筑所发生的变化之间存在的深层联系,从土地制度这一经济角度来审视古代日本社会转型的内在原因。  日本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社会转型期是丰臣秀吉执政时期。日本史学界通常把日本封建社会分为以庄园制为基础的“中世”和以分封制为基础的“近世”两个阶段。一般认为织丰时代是日本近世的开端。我们认为严格地讲日本近世封建制的真正开端应该是丰臣秀吉执政的时期。因为从中世向近世过渡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国动乱时代。是丰臣秀吉在1590年最后征服了各地战国大名统一了日本。而丰臣秀吉在统一过程实施的统一政策奠定了日本近世封建制的政治基础。  战国动乱,日本学者称之为“下克上”。所谓“下克上”是说属于下级身份的人打倒属于上级身份的人的社会潮流。包括武士化的上层农民(“国人”、“地侍”)联合普通农民组成一个地区性自卫组织以反抗大名政权;也包括下级武士夺取上级武士的权力。其实,战国大名包括丰臣秀吉多是“下克上”的胜利者,但他们一旦掌握政权,就必须制止“下克上”的进一步发展,竭力重建封建秩序。其采取的主要措施便是“兵农分离”。“兵农分离”是划分中世与近世分期的重要社会变革。它是靠“太阁检地”以及“刀狩”等丰臣秀吉实施的统一政策实现的。我们认为“太阁检地”实施过程、兵农分离过程、日本统一过程三者是相辅相成、同步进行的,而其中“太阁检地”是基础和前提,对实现兵农分离并进而实现日本统一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太阁检地”论争是日本近世史两大论争之一,是至今仍众说纷纭的复杂问题。“兵农分离”是近年来日本中世史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样意见分歧,莫衷一是。日本史学界长期以来是把这两个内在联系十分紧密的问题,分别在中世史和近世史两个学术领域里、在几乎没有交流的情况下进行研讨的。我们同时扬弃互相很少交流的日本中世史学者和日本近世史学者的成果,把“兵农分离”、“太阁检地”、“日本统一”三者联系起来加以探讨。我们认为战国时代的混战动乱是日本历史发展的严重障碍。封建割据和混战的经济根源在于兵农合一的封建土地制度(在乡领主制)和上层农民的武士化。欲统一日本必须进行土地制度的变革、铲除封建割据混战的经济基础。战国大名,包括织田信长都想实现兵农分离并进而统一日本,且亦多曾实施过检地。但由于其检地的措施未根本触及封建割据的经济根源——兵农合一的土地制度,因而均未能如愿。只有丰臣秀吉实施的太阁检地通过创建石高制,“村切”等铲除了封建割据混战的经济根源——兵农合一的土地制度,推动了兵农分离,并最终实现了日本统一。同时完成了土地制度的变革,使日本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近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太阁检地政策是丰臣秀吉领导制定并付诸实施的,但并非丰臣秀吉头脑中主观自生的东西。日本中世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随之而出现的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已为太阁检地提供了历史前提。  日本历史上第四次重大的社会转型期是明治维新时期。  这次转型实质上从德川幕府后期开始的。到了德川中期以后,由于幕藩体制潜藏的自身因素(诸如严格地实行身份等级制,反而促成社会分工的发展,使之不可避免地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以及农业生产力提高、土地关系演变等诸多因素,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经济,尤其是农民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正是由于农民商品经济的普遍发展,改变了农村自然经济结构,瓦解了封建领主经济结构的基础,动摇了幕藩体制。为了挽救幕藩体制,德川幕府也先后进行了幕政改革——享保改革、宽政改革、天保改革。除享保改革获得一定成效以外,其余两次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失败原因,我们认为这次幕藩体制危机是封建制度本身的危机,已非自身力量所能解决,作为经济基础的封建领主制已经发生了动摇,在封建体制内部已经孕育着新的生产方式,而幕政改革者仍然固守幕藩体制这个已经过时的阻碍经济基础发展的上层建筑,必然会引发新的社会革命。这场革命就是明治维新。本书第四章着力叙述德川幕府在幕藩体制下的土地制度——石高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特征,以及幕府为维持这一土地制度而进行的种种土地政策上的调整,最终伴随农民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走向解体的过程。  明治维新标志日本步入了近代,明治维新时的地税改革则标志着日本近代土地制度的形成。地税改革事业有其酝酿过程。在朝藩体制时(1868——1871年),明治政府在总体上继承封建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些改革的尝试。尽管效果差强人意,但最终制定了地税改革的方针。  从1871年壬申地券的发行到1873年地税改革法的颁布,这段时期是地税改革的准备阶段。在这个时期,伴随着壬申地券的发行,撤废了一系列旧土地制度的限制,从而为地税改革的实行做了充分的准备。从1873年7月地税改革法的颁布到1881年6月地税改革事务局的关闭,这是地税改革的实施阶段。在这个时期,明治政府通过丈量土地和核定地价等手段分别对耕地、宅地和山川林野地进行了改革。  地税改革基本上确立了日本的近代税制和近代资本主义土地制度。在1881年之后,明治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的土地法,使地税改革的成果在法律上加以巩固。当然,地税改革后确立的近代土地制度并没有朝着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而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半封建的寄生地主土地所有制。然而,寄生地主制对早期的资本主义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日本历史上第五次重大的社会转型期是近现代之交的战时和战后时期。  日本近现代转型时期的前期土地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与明治维新的遗留问题——寄生地主制的演变和衰颓紧密相联。寄生地主制不仅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从明治时期开始,佃农就因不堪忍受高额实物佃租的盘剥,展开对寄生地主的反抗。面对逐渐增多的租佃纠纷,大正、昭和前期的日本政府力图通过进行租佃调停、扶持自耕农、建设新农村等措施,部分地解决寄生地主制带来的弊端。1930年以后,日本逐渐被拉入战时体制,为了确保粮食供应、保持后方农村的稳定和动员农民积极参军,1938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农地调整法》,第一次在法律上保护了佃农对土地的租借权,表明政府的政策已经开始向佃农、自耕农倾斜,客观上打击了寄生地主阶级。然而,综观战时土地制度,日本政府仍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寄生地主制,这项历史任务只能期待战后农地改革来完成。  战败后,日本政府共进行了两次农地改革,第一次农地改革是在战后初期美国占领当局的态度尚不明朗的形势下,日本政府率先独立进行的改革。1945年12月29日,日本政府正式公布了《改订农地调整法》。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第一次农地改革遭到了来自佃农、自耕农和地主方面的截然相反的压力作用,更重要的是,美国占领当局对第一次农地改革也抱有较大不满,因此,此次改革最终流产。  1946年10月21日,在美国占领当局的直接授意下,《自耕农创设特别法案》和《农地调整法改正法律案》在没有作实质修正的情况下,顺利获得两院通过,第二次农地改革拉开了帷幕。第二次农地改革是战后民主改革措施中进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它使200万町步的佃耕地获得解放,不但一举消灭了寄生地主制,而且作为战后日本政治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性步骤,对战后日本的政治经济、农村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目录

内容摘要(1)

第二版序言(1)

第一版序言(1)

第一章 日本古代的土地制度(1)

 第一节律令制形成前的土地(1)

一、大化改新之前的土地(2)

二、律令制土地制度——班田制的形成过程(7)

 第二节班田制的内容和性质(15)

一、班田制下的各种土地类型(15)

二、班田制的性质(34)

 第三节与班田制相关的制度(38)

一、班田政策的调整(38)

二、租庸调制及杂徭(43)

三、编户造籍制(47)

 第四节班田制的瓦解与庄园制的产生(51)

一、班田制解体的原因(51)

二、班田制的变质(57)

二、初期庄园的产生(63)

第二章从律令制向武家政治转型时期的土地问题(75)

 第一节十世纪之前的初期庄园(76)

一、初期庄园的发展与外在结构(76)

二、初期庄园上的劳动者和经营管理形态(77)

三、初期庄园的特点(81)

 第二节十世纪庄园的转变(83)

一、庄园的扩大(84)

二、庄园的不输不入化(91)

三、庄园基本经营形态的变迁(93)

 第三节庄园的内部构造(96)

一、庄园土地的构成(97)

二、庄民的结构与负担(99)

三、庄园领主对土地的多层所有结构(108)

 第四节庄园与转型时期的政治(111)

一、天皇集权与庄园对它的直接冲击(112)

二、庄园与神社、寺院势力(114)

三、庄园与摄关院政(117)

四、庄园与武士集团势力(120)

第三章中世向近世转折期的土地问题

——太阁检地论(132)

 第一节太阁检地与日本统一(134)

一、战国大名的检地(135)

二、织田信长的检地(142)

三、丰臣秀吉的检地(147)

 第二节太阁检地的历史前提(172)

一、“名田体制”和“职体制”的解体(173)

二、庄园公领制瓦解的终极原因——生产的发展(176)

三、庄园公领制解体后的阶级关系(179)

第四章 由前近代向近代社会转型期的土地问题研究

——德川幕府时期的土地问题(188)

 第一节近世封建制的巩固与发展——以土地问题为核心(190)

一、德川初期新田的大规模开发(190)

二、德川幕府实施的检地(193)

三、德川幕府的政治体制——幕藩体制(200)

 第二节德川幕府的土地所有制(204)

一、德川时期的农民(204)

二、土地所有制——石高分封制(210)

 第三节德川幕府围绕土地问题的各项立法(216)

一、宽永年间的《禁止土地永世买卖令》(217)

二、宽文年间的《分地限制令》(219)

三、宽文、延宝时期的土地问题及其对策(222)

四、纲吉时期的土地政策(224)

五、享保时期的土地政策(230)

六、新田政策的发展与转变(245)

 第四节幕末商品经济的发展(249)

一、德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250)

二、农民的商品经济的发展(255)

第五章明治维新时期的土地制度(266)

 第一节朝藩体制时的土地制度(267)

一、土地政策及土地领有状况的变化(267)

二、朝藩体制下的贡租制度(269)

三、废藩置县和地税改革方针的制定(274)

 第二节发行壬申地券以及对旧土地制度的改编

——地税改革的准备阶段(277)

一、壬申地券的发行(278)

二、撤废封建的土地限制(284)

三、土地的交易担保和公证制度的创立(288)

 第三节地税改革的实施(291)

一、地税改革法的公布(291)

二、耕地改革(297)

三、市街地的改革(301)

四、山林原野的改革(304)

 第四节地税改革的意义和明治土地法的形成(311)

一、地税改革的意义(312)

二、明治土地制度法的形成(317)

 第五节明治时期寄生地主制的形成(323)

一、寄生地主制的产生(323)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寄生地主制的形成(329)

三、明治时期寄生地主制和早期资本主义的关系(331)

四、寄生地主制的性质(333)

第六章近代向现代转型时期的土地制度(341)

 第一节寄生地主制在明治、大正、昭和时代的演变与衰颓(342)

一、明治时期寄生地主制的形成及其演变(343)

二、寄生地主制与垄断资本的矛盾(346)

三、农民运动的高涨(347)

四、寄生地主制的动摇(350)

 第二节战争期间日本农地制度的演变(358)

一、进入战时体制一(359)

二、《农地调整法》(364)

三、政府在战时对农村实施的强力统制(367)

四、“皇国农村”运动和创设自耕农运动(371)

 第三节战后农地改革(374)

一、战败初期的日本农村(374)

二、战败初期日本政府的农业对策和美国占领当局的态度

(376)

三、第一次农地改革(379)

四、GHQ对战后农地改革的方针(382)

五、第二次农地改革(385)

六、第二次农地改革的具体实施(390)

 第四节战后农地改革的历史影响(392)

一、战后农地改革的历史意义(392)

二、寄生地主制彻底消亡(394)

三、农地改革对战后日本经济、政治的影响(396)

四、农地改革的历史局限(397)

结语(400)

试读章节

关于屯仓下的土地所有形态,据史料记载:“凡倭屯田者,每御宇帝皇之屯田也,其虽帝皇之子,非御宇者不得掌矣。”由此可见,屯仓是直接附属于皇权的皇室私有财产,天皇驱使其私有民进行耕种,其收获物全部要交给皇室,当时管理屯仓的是屯田司,屯田司不是当地地方首领,而是由宫内省所管诸司的判部、使部派遣的,每年都要更换,年终时按收获物的多少(每町按500束计算)来考核屯田司的政绩。后来屯仓改由田令经营,钦明十六年,苏我大臣稻目、穗积磐被派到吉备五郡设置“白猪屯仓”,后以“量置田部其来尚矣。年甫十余,脱籍免课者众。”为由任命胆津为田令,检定白猪屯仓田部的丁籍,并编成田户,从此以部为单位被奴役的田部,变成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和向国家交纳租赋的生产者。编制田部户籍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所谓“公地公民制”的先行形态由此出现。田令的设置使得屯仓的经营较以前有了进步,这种由中央派遣官员到地方的方式奠定了后来大化改新后官田经营的模型。

关于贵族豪强所占有的田庄的记载在《日本书纪》中较屯仓晚,在崇峻即位前纪物部大连守屋被攻灭条中有“平乱后,于摄津国造四天王寺、将大连的奴婢和宅分出一半形成大寺奴和田庄,赐田一万顷给迹见首赤祷”上面记述的田庄是以大连的宅地为基础建立的,规模也很大,关于田庄的记载很少,但这是因为《日本书纪》的编纂方针是以记述天皇的事为中心的,同时因为大和国是建立在大豪族联合在一起的基础上的,大豪族们也一定有与天皇的屯仓类似的私有地,其经营方式也一定应该与天皇的屯仓类似。因此《日本书纪》中对其着墨较少并不意味着田庄的数量少。P5

序言

该书初版问世以来,受到许多读者尤其是学术界专家学者的关注。许多专家给予严谨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我们非常感动。尤其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黄定天教授在《世界历史》上撰写长篇评论,认为“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史学力作”,这使我们倍受鼓舞。黄先生在充分肯定该书的基础上也指出“美中不足之处,比较重要的是该书没有涉及日本在二战前后土地制度的演变,尤其是对战后农地改革没有提及。战后农地改革也是日本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应予以评述”。我们觉得黄先生所言极是,应尽快补写专门评述战后农地改革的第六章,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必须承认我们目前尚缺乏做此研究所需要的“学术素养”及史料积累。而胜任这一工作的最佳人选是师从于东北师大日本史博士生导师周颂伦教授,现为我的同事的吴玲老师。其实早在我们撰写该书第一版的过程中,吴老师便曾给予大量宝贵的帮助,这在第一版序言中已有致谢。此次在我的邀请下,吴老师欣然承诺撰写第六章的任务,今已完成,使我们得以考虑再版事宜。吴玲老师的出色工作一定会弥补我们的美中不足。望各位专家同仁及读者继续关注该书并继续提出宝贵意见。是为再版序。

左学德

2005年5月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