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气的乐章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王唯工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西医是治你不死的学问,中医是让你活得快乐的学问。超越DNA的革命性发现,气与经络的科学解释,中医与人体的和谐之解!

本书作者以压力和共振理论来类比血液在人体中的运作,从中医的角度对人体的气与经络做出科学的解释,从侧面论证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合理性和现代医学的某些欠缺。不仅为长久以来破绽百出的西方循环理论找到一个新出口,也为中医建立了一套现代化语言。

内容推荐

人体的生理运作像一篇乐章,“气”就是其中的旋律

-近代十大死因多与循环有关,中医擅长治循环的病

-以共振观点回答7个当今生理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经络、穴道、器官形成共振网络

-脉诊是人体状态的总报告

-中医应发挥治疗慢性病的优势

-“风”(循环不稳)为百病之源

-疾病的根源与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关于“中医科学化”,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几派不同的声音。

有一群人将科学化解释为西医化,认为中医落后于西医。

还有一种人认为中医本身即是科学的,不需要对此多做辩证,应思考中医本身的优势,以中医的思维来思考中医的未来。

当然,也有一群科学家,不论主客观的条件如何,在相信中医的信念下,默默地为中医的科学证据和解释努力着。

在这当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当属王唯工教授的论述。

王教授以压力和共振理论来类比血液在人体中的运作,成功地找出了脉搏与生理现象的关联,不仅为长久以来破绽百出的西方循环理论找到一个新出口,也为中医建立了一套现代化语言。

目录

前言 现代生物医学的盲点

第一部分 气——回到未来的年代

第一章 西医未解的循环难题

第二章 气才是解决现代病的重点

第二部分 共振——中医的现代科学解释

第三章 气即共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

第四章 经络、穴道、器官形成共振网络

第三部分 脉诊——未来医理的基础知识

第五章 倾听身体的共振旋律

第六章 脉诊指标、中药与安慰剂的运用

第七章 疾病的根源与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第四部分 健康与养生之道

第八章 日常养生的脉诊运用

总结 回顾与展望

编后记

附录 十二经络图

试读章节

气感与神经

中医理论中有一些所谓的“气感”效果的说法,例如“烧山火,透天凉”。像这类的变凉变热的机制为何?当人体循环从好变成不好的时候,其过程会有从痒、酸、痛变成麻、木的五个阶段,所谓的凉热只是在这些过程里面的另外两种感觉。在这五个状态里,当我们用针灸来调整循环的时候,人体部位就可能会从一个状态跑到另一个状态。这些麻痛痒是从何而来的?为什么会有麻、痛、痒的感觉?当然是从神经来的。什么样的神经会让你痒?什么样的神经会让你痛?我们要这样去想问题,不能只是认为酸麻胀痛是针灸的针感。如此不可能找到问题的根本。我们所有的感觉都是从神经来的,但是神经为什么要给我们这种感觉?神经有没有感觉?我们必须要探讨这类问题。人的神经有大条的、有小条的,如α、β、γ等由大到小的种类。人一开始缺氧时,第一个不工作的神经一定是最小条的,因为要它维持它的细胞膜电位最困难,所以第一个不工作。接着越来越大条的神经才开始反应。等到痛、痒感觉都没有了,运动神经还是会工作,因为动作都是由大条神经在主管的。等到神经完全都不会动,那就严重了,表示连α神经纤维都无法动作了。在缺氧状态下,一定是小条的神经先开始失去功能。从这个角度去想,才能想到事情的根本,光考虑酸麻胀痛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至于中医针灸时能让穴道的感传上行或下走,是何原理?感传是你神经的感觉,而不是实际的现象。譬如说我把手压着,过一会儿我的手就会开始发麻,这是为什么?这并不是因为压迫到神经,而是神经本身开始缺氧而没有功能作用了。所以当你麻的感觉在跑的时候,可能只是缺氧的状况在蔓延,跟我们所谓的“气”不一定有必然的关系。针灸有效的“气感”只是一种感觉到的现象。而且每个人的感觉不同。通常循环功能越在边缘的人——也就是有点差又不太差的人——感觉最强。中医气功所讲的“得气”,是指人体对于能量在身体上的感觉,但不见得一定是酸、麻、胀、痛哪一种。

中医针灸所谓酸麻肿胀的感觉,每个人都不太一样。如果针对了,这些感觉应该循着经络走。至于说酸麻胀痛哪种感觉比较好,则没有定论,本身也没有意义。譬如说一个部位开始生病的时候,是有几个过程的,一开始有一点点痒,是缺氧的开始,再来会感到酸,缺氧更厉害了,再过来是痛,接着再恶化就麻,麻又比痛更严重,最后是木,则没有感觉了。有时医生治痛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将病人往麻木治,病人会以为治好了,但事实上是循环更差。有一些病要治好是从麻木往回治,所以刚开始治的时候会痛得要命。这种情形就要先跟病人说明,会痛是因为缺氧的关系;神经突触的细胞膜电位要维持,可是缺氧的时候细胞膜的电位无法维持,会一直往下掉,最后细胞膜电位不能维持而根本没有了。所以一旦把血循环弄回来,第一个反应就是细胞膜电位立刻恢复正常,因此有很多地方本来是不会痛的,可是你越揉就会越痛。因为神经的反应回来了——细胞膜电位回来了,回来后就开始有反应,有反应就会开始痛。痛觉本来是我们身上的一种防御功能。这也是德国人之所以喜欢在身上贴一块辣椒膏的缘故,哪里酸痛就贴在哪里。本来酸痛的地方不摸不会痛,因为已经感觉麻木了。可是一贴上辣椒膏,患部就会被刺激,血循环就会恢复。本来痛的目的就是要让血循环恢复,好像派出所所在地,是一种警告系统,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指示身体派兵遣将过来。如果我们连这种能力都没有,麻烦就大了。

P31-32

序言

58年前,在对日抗战中最苦的一年,重庆郊外一个偏远穷困的村庄中,天微亮,母亲自个儿生下了我,二位兄长去请产婆尚未回来。刚死了两个女儿的母亲以自备的用具,勇敢地剪了脐带。二周的肚脐发炎,没带走我的小命,只留下一个大而深的肚脐眼。

小时候,我是个多动儿,2岁时,玩小凳子压碎了睾丸,痛得死去活来,现在总觉得一个大些,一个小些。4岁时,被铁锤重击印堂穴,血流了一地,好在没打瞎眼睛,却换来包拯的黑脸,加上两眉间的大印记。从此头部循环不良,也因此治好了多动的毛病。6岁恶疮,半年不收,愈后结成一寸大小下陷的恶疤。8岁时,被石块击中右头部脑空、玉枕附近,血浸半身。9岁时,被毒虫咬,毒液散布,全身浮肿发斑,住院3天才脱离险境。

最近研读中医及一些命理,原来我的命是“日月反背”,很难养大的,难怪以前算命先生总说“这孩子,过了10岁再来算”。

10岁以后大灾大难是没有了,可是印堂、玉枕、膏肓的旧伤都纠缠不去,癞痢头、鼻炎、耳鸣、头晕、喉咙肿大、青春痘……。一直到上大学,真是要活不下去了,整天头昏眼花、失眠、鼻涕倒流、齿牙动摇、以口呼吸……。大三时,决定去学太极拳,由此门户进入气的世界,漫游30余年。自己体会得最真切,当脉诊的工具第一次使用时,量出了我胆经的循环,到头上去的血液,是一般人的1/3。也是脉诊的指引,找到了这三个旧伤,从此得以不断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于是气的研究与脑的开窍,一起并进,一起发展。

这本书的内容,是过去20年来自我体验,并与病人、学生一起学习、研究而来的一些心得,大多经过小心的求证,也有些大胆的假设。且就当是汉唐医学现代化的起始点,一个垫脚石,一个入口站,希望大家踏着前进。

在我研习中医的过程中,曾多次就教于马光亚先生、黄明德先生、周左宇先生、魏开渝先生,四位前辈给予我的助益极深,特此感谢。

最后,感谢楼宇伟先生的热心协助,让本书顺利出版。

后记

15年前,我在波士顿与几位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好共同筹组了一个社团,研讨当时气功热与“中西生物科技”的相关议题,并回来参加研讨会时,得知这里也有一批气功研究团体,因而得以认识王唯工教授。

随后因为服务于科技产业,而进一步对于王教授的理论、实验与其创新的潜力有所了解。他所提出的共振理论观点是我在过去20年所收集到的各国资料中,最符合传统中医核心思想的,并且能够以现代科学方法公式化、数量化与网络化,这是以往单纯以传统西方化学、生物、电学系统观点去研究中医所未达到的境界。因此在王教授告知我他有一份为了训练医生使用脉诊仪的讲稿可以改写成书时,我自然非常兴奋,并白告奋勇地接下了整编、润饰与画插图草稿的任务!

不过因为这本书横跨了物理、流体力学、生理、生物、中医与气功等多重领域,光是名词与专门术语就足以令人头昏,好比一本书同时使用三种语言书写,着实需要一些时问消化与吸收,以便转化成一般人也能了解的科普性文字与结构。为此我还必须回去翻出大学课本,购买医学参考书,同时上夜校学习中医,才能够勉强胜任。不过如果因为这么说使你联想到好像要同时学习多种语言的艰难与梦魇,我会建议你不妨放轻松,按自己的背景与速度欣赏这一本很多方面都堪称第一的突破性著作。不久,你会发现,更适合的比方可能像是去菜市场买菜,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方言一样。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在同时使用中西医与科技语言的环境中自然长大的,只是王教授把我们未曾注意到的共通性以创新的观念结合在一起,重新指出生命科技再出发的视野与新方向。这就好比世界上没有比登上珠穆朗玛峰与探索原始森林更令探险家醉心的事业。我们正好可以经由本书,身临其境地走在未来生命科技的前端,与科技工作者同步开创与见证全新的世界!

中医的势微与生机,正代表着国人对于自身文化的缺乏认识与传统文化的真金不怕火炼。在这个潮流改变与集体学习的过程里,我们经常见到部分国人鼓吹将中国儒释道文化的瑰宝与垃圾一起清除,正符合了西谚:“将婴儿与洗澡水一起倒掉”的荒谬场景。而中医药正是一块需要发掘与重生的国宝,王教授的“气”话(共振理论)适时与适切地提供了一个分辨与粹炼的科学工具。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的出现,是中国脉学超时代的进步。古人言脉,大都是在脉的形象上兜圈子,王教授则是研究脉的原理,认定“气”是脉的原动力,并具体说出共振的道理,是更上一层楼的成就。而王教授发明的脉诊仪,可说是中国医学在诊断上的最高境界。

——91岁名中医 马光亚

王教授以非凡的气概和胆识,讲述对中医的心得。他不是科班的流体力学学者,思考上反而自由的多。中医确实需要科学化,本书是应时而生。

——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院士 冯元桢

王唯工教授经过十几年对几十万人的研究,研发出了脉诊仪,可以用计算机测定出几千种不同的脉象,他出版了一本很有影响力的书——《气的乐章》,从不同的侧面,论证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合理性和现代医学的某些欠缺。他认为对人体心血管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如果按西医用流体力学来解释,是有很大欠缺的。反而倒是中医的理论,用“气为血帅”、气化共振的理论来解释更为合理。

——美国世界传统医学联盟主席 吴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7: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