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富有情趣的当代游记。
一位畅销杂志的办刊人,以学者身份访问英伦。在觥筹交错的社交场,她把盏言欢的同时,不露声色地咀嚼着那些世界出版巨头成功背后的秘密,在参观游历时,又穿越时空地品味着那些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故事和主角。在异国他乡,她回归到了一个学者、游子、母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幸福是如此简单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莲子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富有情趣的当代游记。 一位畅销杂志的办刊人,以学者身份访问英伦。在觥筹交错的社交场,她把盏言欢的同时,不露声色地咀嚼着那些世界出版巨头成功背后的秘密,在参观游历时,又穿越时空地品味着那些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故事和主角。在异国他乡,她回归到了一个学者、游子、母亲。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富有情趣的当代游记。一位畅销杂志的办刊人,以学者身份访问英伦。在觥筹交错的社交场,她把盏言欢的同时,不露声色地咀嚼着那些世界出版巨头成功背后的秘密,在参观游历时,又穿越时空地品味着那些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故事和主角。在异国他乡,她回归到了一个学者、游子、母亲。 目录 序 伦敦的生活,就这样开始 老唐,你好 小韩与尼古拉 女儿的大学 难忘牛津行 在英格兰的天空下成长 尼克先生 永恒的“英格兰玫瑰” 叶博瑞夫妇 在伦敦买家具 读小说的乞丐 在海德公园散步 爱丁堡一瞥 徜徉在艺术殿堂 到英国律师家做客 “戏剧岛”的艺术享受 乡下人蒂姆 “逃票”与“被宰” 感受泰晤士河 从“淑女古堡”到“圣城” 看足总杯比赛 走访罗马温泉城 伦敦的夜生活 访莎士比亚故园 演员卫励 伦敦塔的前朝旧事 单亲妈妈 出版高手西蒙 出席FIPP董事会 偷得的幸福(跋) 试读章节 10月2日,飞抵伦敦的当晚,国际期刊联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唐纳德·库姆菲尔德携夫人伊丽莎白为我接风洗尘。 库姆菲尔德先生和我是老朋友了。自2001年5月在巴西和阿根廷出席第33届世界杂志大会和他认识以来,这几年间,他多次访问中国,大力推动中国期刊与国际期刊传媒的交流与合作,尽力帮助中国期刊业成长。每次一来,我几乎都有机会和他见面。一来二去熟稔之后,他便让我喊他老唐。 老唐虽年逾七旬,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笑声爽朗,思维十分敏捷。说来这老唐还真是个名副其实的重量级人物。 他早年在世界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就读,主修哲学、政府管理学和政治经济学。由于受到肯尼迪总统的青睐,1961年,进入白宫,先后在肯尼迪总统和约翰逊总统的行政办公厅任过职。政府部门8年的职业生涯,极大地锻炼了他的决策能力。 1969年,他应朋友力邀,从总统的行政办公厅辞职出来,和两位朋友共同创办了《国际周刊》杂志,致力向美国公众介绍政府机构的运作情况,分析国际政治经济热点。两年后,又进军银行业,凭借当年在预算办公室处理贷款的工作经验,成为一位出色的银行家。 1976年至1978年,纽约发生财政危机时,他从银行来协助纽约恢复经济,受命出任纽约预算局局长及纽约市第一副市长,负责土地使用政策的执行、城区规划以及协调纽约市发展扩张中遇到的交通瓶颈问题等。同时还要负责反腐倡廉的工作。美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存在腐败问题和官僚作风,因此他不但要廉洁自律,还要全力监督纽约其他官员廉洁奉公,尽忠职守。 老唐在国际传媒界也是一个相当活跃且富于影响力的人物。他曾担任美国新闻出版公司总裁,所辖媒体包括《纽约邮报》、《芝加哥太阳报》、《波士顿论坛报》、《圣安东尼奥新闻快报》、《纽约杂志》、《乡村之音》等,同时还是华盛顿政府调研公司的创办人和《国民》新闻周刊的出版人。1987至1999年,担任美国杂志出版商协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由于他具备政界经验和商业运作知识,同时对期刊行业有深刻了解,2001年5月,他被推上了国际期刊联盟总裁这个位置。对期刊业的热爱,使他在政坛和商界绕了一大圈之后,又回到了出版事业。此外,还兼任支持联合国基金会主席,同时还是在纽约上市的航天工业巨头Sequa公司的董事和纽约新学院大学的校董,并曾创办及担任纽约一家投资银行——库姆菲尔德合伙公司董事会主席和管理者联合会纽约协会主席。 这样一位足跨政界、商界、新闻界并且缔造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传奇人物,和我交往,不仅没有等级之见,连对我的女儿沁彦也是以朋友相待。在伦敦,他请沁彦吃饭、聊天,给沁彦以帮助。 老唐和沁彦第一次见面是两年前在伦敦的希尔顿酒店。 那天,他从纽约一飞抵伦敦就和沁彦一起吃饭。起先,他约沁彦在一家俱乐部见面,沁彦通过E—mai1问他,那个场合是适合穿裙子,还是穿她平时在学校习惯了的球鞋和牛仔裤。老唐说,那个地方比较典雅、古老,穿裙子可能会更好一些。后来,见面地点改为希尔顿酒店。女儿又问老唐,到酒店见面该穿什么为好。老唐说,到这家酒店穿什么都无所谓了。 这一老一少刚见面的时候,女儿有些紧张,因为此前她从网上下载了老唐的背景资料,发现这个陌生的老头太不寻常了。可一坐下来交谈,她很快就把老唐当成一个慈祥而又普通的老人。 在老唐眼甲,沁彦则像他的外孙女一样招人疼爱。 回纽约后,老唐一个劲地在夫人面前夸奖这个中国小女孩儿多么好多么可爱。老唐还专¨给我发来E—mai1。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徐春莲:我非常喜欢周日跟Candy在一起的时光。她是一个可爱、聪明的女孩子,我相信您一定为她而倍感自豪。如果她到伦敦来上大学,我可以不时去看看她,并做她的非正式监护人和顾问。 没想到,在选择大学这个问题上,女儿和老唐也居然有着那么一点共同语言。老唐在另一封给我的信里这样说: 只要Candy有一点点像她妈妈,不管她上哪一所大学,我相信她都会成功的。1960年的时候,我有机会进牛津、剑桥或伦敦经济学院,我发现这些都是很好的学校,但是我选择了伦敦经济学院,因为我想在伦敦生活——我从没后悔过我的选择。 说到底,女儿也正是因为想在伦敦读书和生活才放弃报剑桥大学的资格的,当然,也因为伦敦经济学院毕竟是一所在世界享有盛名的一流大学。 老唐夫人伊丽莎白也真有人情味,第一次见面,就老朋友似地关切地询问起Candy的情况,当时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关心自己的外孙女似的。 第一次和伊丽莎白见面是2005年5月在纽约的时候。 P16-18 序言 《幸福是如此简单》是妈妈的第12本书,是一本记载了妈妈在英伦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笔记。当妈妈让我为她的新书写序的时候,说实话,我暗地里诚惶诚恐。虽然我经常喜欢写写东西,但那毕竟是种消遣或者是一种发泄,是在无压力的状念下自然发生的。妈妈的文字面向读者面向社会,我担心我有限的中文水平不能为妈妈忙里偷闲呕心沥血完成的作品开个好头。但想到这是一份浓浓的母爱,于是欣然接受。 2002年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离开家人和朋友,离开我所熟悉的一切,孤身一人来到遥远而又陌生的英国。刚开始的时候,我因为孤独而伤感、哭泣,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如今,虽说我已适应了英国的学习和生活,并开始逐渐融入这个社会,但那毕竟不是我的家。在英国,我总是找不到归属感,总有一种离乡背井举目无亲的感觉。刚听说妈妈要到英国考察的时候,我很开心,也很兴奋。但与此同时更多的是担心。虽然妈妈的适应能力很强,也走南闯北去过世界上很多不同的国家,但这么长时间地生活在异国他乡毕竟还是第一次。在英国我是东道主,是妈妈唯一的依靠。每次想到这我就无名地有种压力,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贴身照顾妈妈的饮食起居。虽说妈妈是个成年人,但在陌生的国度里,她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大事小事都让我操心半天。 妈妈的英语不怎么样,记忆库里的单词非常有限。来英国之前,她为自己准备了一个快译通,以便“紧要关头”时可以“临时抱佛脚”。但妈妈又是个很怕麻烦的人,那么简单的玩艺,她都嫌用起来麻烦。因此,在她刚到英国的时候,我就给她准备了一个小本子,里面写着一些中英对照的日常用语,例如打招呼、问路、买东西付款之类的,当然也少不了我的联络方式以及她的酒店地址。虽然已经尽量做到万无一失了,可每天上课的时候,我还是会习惯地把手机握在手里,好让妈妈碰到困难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找到我。我曾经和妈妈开玩笑说,哪天如果真的迷路了,看不懂路标也找不到问路的人,也许我就只能靠手机上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给妈妈“定位”了。可妈妈毕竟是个聪明的人,掌握东西非常快。从她到达伦敦的第二天起,就已经一个人拿着Bus月票满大街地跑,常常是晚上10点多的时候,妈妈突然出现在我的宿舍门口,笑眯眯地在我的书桌上摆上一大碗香喷喷的鸡汤。在我惊叹妈妈的本事之余,也真切地体会到有妈妈在身边的温暖和幸福。 妈妈的文学心很重。作为一个作家,她有着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细腻的触觉。她总是在体验着,感受着。虽然考察任务很重,每天马不停蹄地到处奔波,可她还是尽量挤出时间,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去感受英伦。妈妈这次来英国,去了一些地方,例如Bath,例如1eeds,例如Oxford,例如Edinburgh,每到一处必有所感所悟。妈妈总是喜欢和我讨论每一个城市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妈妈还参与了许多地道英国人所喜爱的消遣活动,例如听音乐剧,例如看足球比赛,例如喝下午茶,例如参观画廊。在我看来。一个人,只有在亲身感受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氛围之后,才可以算是对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化感知。正是这种文化感知,成了妈妈一种启迪和思考的力量。 妈妈这次来英国的时间比较长,基于某种我也说不清楚的原因,我希望她能够真正融入到这个社会里而不是扮演一个游客的角色。有意思的是,妈妈经常无意识地把中国的生活习惯原封不动地搬来英国,闹出了不少笑话,也导致我们母女之间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一场场“战争”。比如妈妈在超市买蒜头的时候,左挑右挑选了最小的一个,觉得不放心,还在临付款的时候把蒜头再掰开一半,想着这样能省点钱。谁知道英国和中国不一样,蒜头不是按重量结账,而是数量,结果钱没省着,还吃了亏。又比如说妈妈在排队上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紧跟着上一位乘客,甚至在别人刚踏进车门的那一刹那,她就把自己的一只脚踩在了车门里,以防其他乘客捕队。在银行排队取钱的时候,她不是站在前面一位的一米之后,而是紧紧尾随着人家。在中同,这样的举动非常容易理解,可存英同却被认为很不礼貌,因为英国人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空间。或许这也是一种个人隐私权的衍变。 我和妈妈好玩的事情还很多。妈妈乘坐Bus的时候,总喜欢用她那“半桶水”都不到的英语跟车上的老太太聊天。英同的老太太总是穿着漂亮的裙了,化着很好看的淡妆,和蔼友善,气度优雅,可以想象出她们年轻时的淑女风范。好笑的是,每当妈妈聊到自己听不懂或不懂说的时候,她总是以一句“Sorrv,I don,t speak Eng1ish(对不起,我不太懂说英语)”来打住。最经典的还得属我们去cafe吃甜点的一次经历。那次,我点了一块3.9英镑的蛋糕,妈妈嫌太贵,眼瞧旁边一款比碗口略大一点的蛋糕标价1.65英镑,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了。交完钱之后她越想越不对,总觉得收款员骗了自己的钱,算多了。再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那个蛋糕分成6份来卖,1.65英镑是每一份的标价,整个买下来,再加上堂吃的服务费,竞变成了13英镑。虽然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出洋相,但妈妈以她“独特”的“中国式幽默”,给我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欢声笑语。 妈妈常说,女儿是她生命中的至爱,在伦敦的日子,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于我而言,有妈妈在身边,又何尝不是这样。虽然我们偶尔还是会因为一些观念上的差异而各执己见,可是在妈妈亲身感受了我学习、生活了5个年头的这片土地以后,似乎我们的距离比以前更近了。妈妈的英罔之行,是一次身与心的放逐,同时也是两代人思想的交流,中西文化的相融。 作为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我感觉,由于题材和素材的局限,也许,在妈妈的所有作品当中,《幸福是如此简单》不是分量最重的一部,但它真淳、轻松、好读,没有半点矫饰,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异域历史文化的个人审美和生动活泼的气息。显然,妈妈是在一种自然、温馨、笃实的创作心态下来写的,是妈妈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而且,还因为妈妈离开了紧张忙碌的工作和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从单位的掌门人和职业女性同归到一个学者、游子和纯粹的母亲的角色,因此,这本小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充满生命和生活感悟的回归心路历程。 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喜爱这些故事,就像我喜爱妈妈一样。 2006年暑假于广州 后记 偷得的幸福 英伦对我而言,不算陌生。但之前的几次“邂逅”,都是来去匆匆,惊鸿一瞥。而这次不同。 一年前,我作为中宣部确定的全围首批“四个一批”人才,荣幸地承担了中宣部立项的一个考察项目。也很荣幸地得到了国际期刊联盟为期3个月的访问邀请,以及所提供的一系列的协助和相关安排。于是,从2005年秋季到2006年春季之间,我携带着课题,先后两次造访英国,对英国的期刊产业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在伦敦期间,我住在海德公园边上的一座酒店公寓里。每天清晨,不管是到国际期刊联盟总部上班,还是走访有关机构,我几乎都要沿着海德公园走过。 所以,每天,我都可以享受到海德公园清新洁净的空气和如茵的绿地,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客居他乡,虽然每天都要在寒风或者阴霾中奔波,下班了也要买菜做饭,但没有压力,没有烦恼,没有杂事琐事,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在这样一种超脱的、与世无争的环境里,内心里一片澄明。更重要的是,有亲爱的女儿在身边,一颗心很滋润很踏实,仿佛归有所依。冈而,这段日子,义是我一生中最为美妙的时光。 美好的时光让我生出几许感慨、感悟和感动。于是,我从个人的视点和个性的心灵出发,去进行梳理、消融和描摹。我要把它告诉我的亲人,告诉我认识的以及不认识的人们。 当然,这也是一种职业习惯,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心灵的寄托。 在这些篇什里,由于笔触所及多为凡人琐事,也许显得不够深邃,也许缺乏一种哲思的冲击,但这并不重要。我以为,真实而不作秀,这才是最重要的。 令我感到无比欣慰的是,我的女儿沁彦居然能够为我的新书作序。当年那个蹒跚学步、哭着喊着找妈妈的小小妞儿,她真的长大了。 从16岁那年独自飞赴英伦到今天,女儿在英格兰的土地上已经生活了接近5年。可以说,她对英伦较我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女儿是一个少女作家,Ⅲ版过《英格兰,十六岁的天空》和《隔洋对话,母女两地书》两本书。我在伦敦的日子里,她还经常是我的向导、顾问兼翻译。在很多方面。她是远远走在我前面了。所以,让女儿作序,再合适不过。尽管女儿曾不止一次惴惴地对我大呼小叫,“妈妈你另请高手吧,我不懂写序。让我作序,岂不折杀我?”但暑假里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临出门上班前的那一刻,当我一眼看到女儿把连夜在电脑里敲打出来的序文摆在我上班用的提包上面的时候,我是又惊又喜又感动。女儿的文字,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同时带有青春的活力和飞扬的激情,字里行间,还让人读出机智和幽默,这让我极为珍视。 期盼通过读者方家的披阅,使这本记录心路旅痕的小书生色。 莲 子 2006年8月24日于沁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