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是全国抗日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陆续占领了东三省,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东三省的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曾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为全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东北抗日联军军史》丛书就是反映这一段历史的具体内容和斗争过程的,本丛书至今已三易其稿,此次修订再版,资料更加翔实,内容更加丰富、具体,整套丛书共分八册,总计二百余万字,既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又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书是系列之一。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简介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朝、汉等民族组成的在东满、吉东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人民武装,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一支劲旅。主要活动地区包括今天吉林省东部、东南部和黑龙江省东南部20余县的广大地域,兵力最多时达4000余人。它的前身是1932年陆续成立的延吉、和龙、汪清、珲春、安图等抗日游击队。1934年3月,由各县抗日游击队组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下辖四个团和一个独立团,兵力900余人。1935年5月,第二军独立师扩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下辖四个团和一个游击大队,兵力达1200余人。1936年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下辖三个师,兵力2 000余人。同年7月,与抗联第一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下辖两个军六个师,第二军为第四、五、六师。1938年7月,取消两个军六个师的番号,改编为一个警卫旅和三个方面军。第二军指战员分别被编人警卫旅(一部分)和第二、第三方面军。1940年秋冬,第二、第三方面军余部先后进人苏联境内进行整训。1941年春夏,警卫旅余部也陆续进入苏境。1941年3月,第一路军越界人员被编为第一路军第一支队。1942年8月,又被编为东北抗联教导旅第一营。抗联第一路军人员主要在南野营。在野营整训期间,还派出一些小部队到东满、南满地区开展游击侦察活动,其中以原抗联第二军人员为最多。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朝鲜同志回到朝鲜,中国同志随苏军回东北,参加解放东北的斗争。第二军的领导人有王德泰、魏拯民、金日成、陈翰章、李学忠、刘汉兴等。
第一章 东满各县抗日游击队的诞生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前的东满局势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东满沦陷
第三节 东满各族人民掀起反日风暴
第四节 东满各县抗日游击队的建立
第五节 东满地区各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
第六节 “左”倾错误对东满抗日斗争的影响
第二章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的建立
第一节 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东满地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节 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推动东满抗日形势的发展
第三节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的组成
第四节 “左”倾错误再次危害东满
第五节 大荒崴、腰营沟会议的召开
第六节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的成立
第七节 第二军分区远征,开辟新游击区
第三章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的组成
第一节 日伪加紧对东满地区抗日军民的镇压
第二节 第二、五军领导人宁安会谈
第三节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的编成
第四节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组成
第五节 粉碎敌人对东边道和绥宁地区的冬春季大“讨伐”
第六节 独立旅远征南满
第七节 响应全民族抗战号召,抗联第二军积极作战
第四章 抗联第二军艰苦奋斗。坚持抗战到底
第一节 日伪强化“治安肃整”,疯狂镇压抗联第一路军
第二节 抗联第一、二军会师辑安老岭,老岭会议的召开
第三节 老岭紧急会议的召开,抗联第一路军的改编
第四节 抗联第一路军艰苦转战长白山区
第五节 实行战略转移,坚持抗战到最后胜利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大事记
(1931年至1945年)
后记
在张作霖被日本帝国主义阴谋炸死,张学良易帜以后,奉系军阀继续推行反共政策,加紧迫害中国共产党,镇压各族人民的革命活动。1930年9月至年末,奉系军阀在吉林省设立“防共办事处”、“吉林剿匪司令部”等机构,发布《警团防止共产党办法》、《各学校共产分子侦察办法》等法令,以期破坏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并增调步兵一个团分赴吉敦铁路沿线及东满各地,镇压人民的革命斗争。据统计,自1930年6月至1931年2月,奉系军阀的军警在东满共逮捕共产党员与革命群众1354人。
军阀在东满实行反动统治的时期,也正是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势力加紧渗入东满的时期。早在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就把侵略魔爪伸进了东满。1907年8月,日本强行派出一批军警窜入延吉县龙井,设立了“统临府临时间岛派出所”。1909年9月,日本又诱迫清政府签订了《中韩图们江界务条款》(即《间岛协约》),攫取了修筑吉会铁路,开放龙井、局子街、百草沟、头道沟等商埠地,在龙井设总领事馆,在局子街、珲春、百草沟、头道沟设领事分馆等特权。此后,日本帝国主义便利用已取得的特权,加紧了对东满地区的殖民侵略。
在经济方面,日本加紧对东满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廉价地掠夺东满的各种物产资源。据统计,自1907年至1917年期间,在东满的对外贸易额中,日本占的比重由20%增至65%。1919年5月以后,日本为推行其“满蒙铁路网”计划,完成其在东北的三大铁路干线(南满、东满、内蒙),勾结奉系军阀,以“中日合办”的名义,于1924年与1928年先后修筑了天图路(老头沟至图们)和吉敦路(吉林至敦化)。1928年为实现其“两港(旅顺、清津)两线(长大、吉会)计划”,再次向奉系军阀提出延长吉敦铁路与朝鲜会宁联结的要求。
此外,日本帝国主义还积极在东满设立银行,开办工厂、矿山。他们在龙井设立了朝鲜银行的分行,用以控制东满的金融,并直接经营天宝山铜矿、二道沟煤矿和图们采木公司等企业。利用由日本垄断资本控制的“东洋拓殖会社”(以下简称“东拓”)掠夺东满的大量土地,控制农产品的种植与价格。据统计,自1926年至1931年的6年间,“东拓”在延吉、和龙、汪清、珲春四县共掠夺土地达12万亩以上。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满地区经济的掠夺与操纵,使东满各阶层人民都受到很大的损害,工人失业,农民丧失土地,中小工商业也不断破产倒闭,严重地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在政治与军事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已取得的权力,不断制造事端,寻找借口,扩大其在东满的侵略势力。1920年10月,日本军方收买土匪制造了袭击珲春市街、放火焚烧日本领事分馆的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出动四个师团兵力侵入珲春、和龙、延吉、汪清、东宁、宁安等地,残酷“讨伐”朝鲜独立军部队,屠杀朝、汉族人民,制造了不少血案。P2-3
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是全国抗日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几个月内,就把东三省占领了。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这个英勇的游击战争,曾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中间经过许多困难挫折,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
《东北抗日联军军史》丛书,就是反映这一段历史的具体内容和斗争过程的。
“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下,一些抗日志士,相继组建了以爱国的东北军官兵为主体,有工人、农民、学生以及各地方民团、保安队、警察、红枪会、大刀会、反日山林队等参加的抗日部队。他们有的称义勇军,有的称救国军,有的称自卫军,等等,统称为东北义勇军(人数最多时达到30多万)。他们的英勇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掀起了东北人民的反日斗争高潮,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但义勇军的斗争,由于种种原因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其大部被迫退入苏联境内或中国关内,余部仍在东北各地坚持抗日斗争,后来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是“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以南满、东满、吉东和北满先后组织的十几支反日游击队(也称工农义勇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东北义勇军的斗争遭受挫折后,共产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继续坚持抗日武装斗争,并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引下,联合抗日义勇军的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组成了人民革命军(或反日同盟军、反日联合军)。到1936年,响应“八一宣言”的号召,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共十一个军。第一军军长杨靖宇,第二军军长王德泰,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后为许亨植),第四军军长李延禄(后为李延平),第五军军长周保中(后为柴世荣),第六军军长夏云杰,第七军军长陈荣久(后为李学福、崔石泉、景乐亭),第八军军长谢文东(后叛变),第九军军长李华堂(后叛变),第十军军长汪亚臣,第十一军军长祁致中。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撤销,相继成立了南满、吉东、北满三个省委,为了统一领导,抗联各军也相应地成立了三个路军。第一路军包括第一军、第二军,总指挥杨靖宇、副总指挥王德泰、副总指挥兼政治部主任魏拯民;第二路军包括第四军、第五军、第七军、第八军、第十军和王荫武的救世军、姚振山的义勇军,总指挥周保中、副总指挥赵尚志、参谋长崔石泉;第三路军包括第三军、第六军、第九军、第十一军,总指挥张寿X、政委冯仲云(后为金策)、参谋长许亨植。1937年抗日高潮时期,队伍发展到3万余人,游击区扩大到70余县。
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进行了极为英勇顽强的斗争,消灭了大量的日伪军警,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积极配合了全国抗战。但是,东北抗联面对的是比自己强大几十倍、上百倍的日本关东军和满洲国伪军警及日伪在东北日益强化的法西斯式殖民统治。在敌人残酷的连续不断的大规模围剿下,1938年至1939年东北抗联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在苏联政府的支持下,东北抗日联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整训部队,为最后胜利作准备,从1940年后陆续进入苏联境内。1942年成立抗联教导旅,旅长周保中、政治副旅长张寿X、参谋长崔石泉。教导旅在进行整训的同时,派出几十支小部队回东北开展抗日活动,直至1945年9月全国抗日战争胜利。
对于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党和人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正如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中指出的:“前东北地下党组织之党员与抗联干部同志们,在党中央领导与抗日救国的总的政策之下,曾在极艰难复杂环境中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洲国进行了长期的残酷的英勇斗争,曾得到东北人民的爱戴。‘八一五’东北光复初期,又协同苏联红军及八路军、新四军作战,最后击败日寇,解放了东北。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的一部分。”
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历史,记录着中朝两国共产主义者和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这支抗日军队实质上是中朝两国人民的联合部队。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领导的抗日部队就是这支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崔庸健(崔石泉)、金策、许亨植、李红光、李学福等朝鲜同志,还在抗日联军其他部队中担任重要领导工作。中朝两国同志亲密地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这是朝鲜共产主义者、朝鲜人民给予中国人民的宝贵的国际主义援助。
这套丛书至今已三易其稿。东北三省地方党史研究部门早在1959年就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核实和研究工作,并于1963年编写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至第七军历史资料(草稿)。因“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使这项工作中断了10余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东北三省的研究部门又开始了东北抗日联军军史的研究工作。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反复查证核实,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之际,由时任《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总编室主任王景同志主持,副主任王承礼、温永录、金宇钟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编审刘文新等同志负责组织,编辑出版了一套八册(第八至第十一军为一册)100余万字的丛书。
这次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文化生活编辑室主任刘海滨同志倡议,并组织原作者(经原作者同意更换了部分作者)重新修订再版了该丛书。这次修订再版,资料更加翔实,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字数增加了一倍左右。整套丛书最后由原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金宇钟(研究员)审阅定稿。
这套丛书是东北三省党史研究部门多年研究的成果,它既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又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在这套丛书的整个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到了东北三省党史研究室、档案馆和东北烈士纪念馆等单位和抗联老同志的大力支持,特此一并致谢!
此书是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委托进行编写的。是以该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以霍辽原、于文藻、吕永华编著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一书为蓝本,又根据近年来学术界新出版的有关资料和论著,进行了多处修改和补充写成的。成稿后,由出版社邀请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金宇钟审阅定稿。在编写过程中,还得了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有关领导、专家和资料室同志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多加指教。
作者
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