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在其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培育了自己仰俯天地、贯穿古今、融合中西的宏大视野,形成了人类学独具的方法论价值。在本书中主要编写了乡村人类学、都市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和女性人类学。依笔者的体会,书中按人类学的方法论价值分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思维方法的价值,其包括普同性、整体性、整合性等内容;另一个层面是分析方法的价值,其包括功能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文化传播分析法、文化变迁分析法、文化圈分析法、文化模式分析法、类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主位分析法、客位分析法等等。
总序
徐杰舜 总序
封面学者
张有春 人类学家庄孔韶教授
乡村人类学
庄孔韶 中国乡村人类学的研究进程
庄孔韶 金翼家族沉浮的诠释
兰林友 追踪调查再研究模式:研究取向的探讨
周大鸣 凤凰村的追踪研究
段伟菊 大树底下同乘凉
——《祖荫下》重访与西镇人族群认同的变迁
张华志 家族企业和许煨光田野点的延伸性研究
覃德清 波特夫妇华南茶山调查的追踪研究
孙庆忠 都市村庄:南景
——一个学术名村的人类学追踪研究
潘守永 “一个中国的村庄”的跨时空对话
——“台头”重访
李 远 龙重访六巷
阮云星 义序调查的学术心路
封面学者
秦红增 人类学家周大鸣教授
都市人类学
周大鸣 泛都市区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未来发展方向
纳斯(Petel J.M.Nas)/著,谭丽华/译
雅加达冲突趋势
高斯密(Walter Goldschmidt)/著,李居宁/译
农民的终结
顾定国(Gregory Guldin)/著,潘争艳/译
中国乡村的城镇化进程
科伦比恩(Freek Colombijn)/著,周维/译
高期望与低姿态:吉隆坡和新加坡的城市发展
张继 焦城镇土地制度的变迁
——琼市个案的都市人类学探究
蒋 彬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封面学者
巴战龙 人类学家滕星教授
教育人类学
滕 星 杨 红 西方低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的本土化阐释
——山区拉祜族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
张慧真 族群身份的论述:石门坎花苗知识分子的个案研究
孟凡丽 姜玉琴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现实扫描
——走进国家课改实验区宁夏灵武地方课程开发现场
马 茜 多民族地区教育学业成就的地域性阐释
——以云南省中旬县第一中学为个案
丁月牙 以教师为主体寻找现象背后的“真实”
——凉山彝族一类模式双语教育个案
郑新蓉 卓挺亚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文字教材调查研究
罗慧燕 教育的知识建构问题:贵州省方祥乡个案研究的反思
袁同凯 土瑶学校教育的过去与现状:民族志的视角
黄玉莲 对北美文化多样性与教育的反思
封面学者
覃德清 人类学家王杰教授
审美人类学
王 杰 美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与文学学科的文化实践
——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初步研究为例
海力波 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初探
——从本质界定、功能分析到意义认知
向 丽 审美制度
——论审美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冯宪光 傅其林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出路
王建民 田野工作与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
方李莉 审美价值的人类学研究
丁来先 自然美的视野与审美人类学学科的建设
户晓辉 审美人类学如何可能
——以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为例
朱慧珍 诗意的生存
——侗族审美生存特征初探
封面学者
林敏霞 人类学家翁玲玲博士
女性人类学
周 泓 女性人类学的文化与社会建构及其后现代研究
翁玲玲 从外人到自己人:通过仪式的转换性意义
谭少薇 女性的想象与现实:中港跨境一夫多妻关系
雷虹霁 历史中的“性别”解读
——以孝子图像中女性形象为例
石 峰 在历史、文化与权力网络中的妇女
——读萧凤霞《妇女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