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当他较年轻的时候,曾经读过两遍罗勃-伯朗宁的长诗《宾·以斯拉博士》,所以当然印象深刻。虽然大部分内容已模糊不清,但是过去这几年来,开头的三句却一直徘徊不去,仿佛心脏的律动一般。而今天,一九四九年的初夏,一个非常晴朗、非常明媚的日子,他又自言自语吟哦着,深深沉浸在宁静的心湖中:
与我共同老去!
良辰美景可期,
生命的终点,何尝不是源头的目的
史瓦兹能充分体会这个意境。他少年时期在欧洲吃了许多苦,成年后来到美国,又为生存奋斗了半辈子,相较之下,一个平静、安逸的晚年算是很大的福气。他住着自己的房子,口袋里有积蓄,他已经可以退休,也的确这样做了。他的妻子身体健康,两个女儿婚姻美满,有个外孙陪伴他度过美好的晚年,还有什么值得他担心的?
当然,原子弹是个大问题。但史瓦兹始终深信人性本善,认为不会再有另一场大战发生;因原子弹怒爆而产生的炼狱,不会再在地球上出现。因此,他对路过的儿童投以宽容的微笑,并在心中暗自为他们祈福,愿他们能迅速顺利地度过少年期,将来的日子则是平安幸福的良辰美景。
前面走道中央躺着一个布娃娃“褴褛安妮”,正对他发出痴痴的微笑。他看到这个暂时的弃儿,便赶紧抬起脚来,不忍踩在它身上。当他的脚尚未完全着地时……
核能研究所坐落在芝加哥另一个角落,其中的成员掌握着有关人性的精粹理论,不过他们又有几分惭愧,因为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发明出定量测量人性的装置。每当他们想到所谓的人性时,常会祈望上天显灵,别让人性(与该死的天分)将每样无邪而有趣的发现,都转变成可怕的杀人武器。
然而,一名研究员,即使平日不会出于良知,中止足以毁灭半个地球的核能研究,但在危急的时刻,他却可能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一个普通同胞的性命。
最初引起史密斯博士注意的,是年轻化学家身后出现的一道蓝光。
当时他正经过那扇半掩着的门,立刻停下脚步向内望去。年轻开朗的化学家坚宁斯,正在一面吹着口哨,一面将量瓶中量妥的溶液倒出来。溶液中有些白色粉末,正在缓缓扩散,’于各个不同时刻溶解成液体的一部分。一时之间虽看不出什么异状,但在下一刻,最初令史密斯博士驻足的直觉,却驱使他即时采取行动。
他急忙冲进实验室,抓起一把码尺,将实验台上的东西尽数扫落。有些熔融的金属洒在地板上,发出可怕的“嘶嘶”声。此时,史密斯博士感到一滴汗珠滑到鼻尖。
年轻化学家茫然地瞪着混凝土地板,原本飞溅开来的银色金属,这时已凝固成薄薄的斑痕,但仍辐射出极强的热量。
他含糊地问道:“怎么回事?”
史密斯博士耸了耸肩,自己也有点心神恍惚:“我不知道,你告诉我……这里发生了什么事?”P2-3
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是世界级的科幻大师。对于众多中国的科幻迷来说,阿西莫夫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二○○四年,随着根据阿西莫夫原著改编的好莱坞大片《我,机器人》在中国热映,阿西莫夫的名字也为中国普通民众所熟悉。然而,最近一股阿西莫夫旋风席卷中国,却是由天地出版社刮起的。
中国内地曾经零星地出版过阿西莫夫一部分科幻小说。台湾书商在多年前就买断了阿西莫夫三大系列科幻小说的中文版权。为了能够让广大的中国内地读者系统地领略阿西莫夫的科幻风采,天地出版社系统引进台湾英文汉声出版有限公司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中译本。
多产作家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分为“基地”、“机器人”和“帝国”三大系列。天地出版社与台湾英文汉声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分三步推出这三大系列简体汉字中译本,深受中国内地广大读者的欢迎。
二○○五年一月,推出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说中译本包括七种十一册:
前传 《基地前奏》
《迈向基地》
基地三部曲 《基地》
《基地与帝国》
《第二基地》
续集 《基地边缘》
《基地与地球》
紧接着,在二○○五年六月,又出版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科幻小说中译本五种八册:
《曙光中的机器人》
《裸阳》
《机器人与帝国》
《钢穴》
《机器人短篇全集》
这次,推出阿西莫夫的“帝国”系列科幻小说中译本三种三册:
《苍穹微石》
《繁星若尘》
《星空暗流》
这样,天地出版社以很大的气魄,在一年之内系统地出版了阿西莫夫全部科幻小说简体字中译本,总共十五种二十二册。从此,在中国内地,谁要读阿西莫夫科幻小说,首推天地出版社这套阿西莫夫科幻全集。
阿西莫夫(Asimov),这是在中国内地最标准的中文译名。过去也曾被译为“阿西摩夫”。在香港、台湾,则曾被译作“亚西莫夫”、“艾西莫夫”。
其实,阿西莫夫只是姓而已,艾萨克(Isaac:)才是他的名字。他的全称是Isaac Asimov,即艾萨克·阿西莫夫。
一九二○年一月二日,阿西莫夫出生在俄罗斯。三岁时随父母移民到美国。所以阿西莫夫应当说是“俄裔美国人”。
其实,阿西莫夫是“犹太裔美国人”。他的名字Isaac是典型的犹太人的名字。他的外公叫艾萨克·伯曼(Isaac Benmam)。他取名艾萨克是为了纪念他的外公。阿西莫夫的父母都是犹太裔俄罗斯人。到了美国之后,阿西莫夫曾经因为艾萨克这名字受到美国同学的歧视,称他为“犹太佬”。就连他后来发表作品时,也有编辑要求他改个名字。阿西莫夫一直拒绝改名。他再三声言:“我就是艾萨克·阿西莫夫,艾萨克·阿西莫夫就是我。”
随着作品的不断发表,艾萨克·阿西莫夫这名字频频见诸报端,这个“犹太佬”被广大美国读者所熟悉、所接受,艾萨克·阿西莫夫也就日渐成为美国的名作家,谁也不再计较“艾萨克”这名字的浓烈的犹太气息。有人称阿西莫夫是“俄裔美籍犹太作家”,算是对他进行了精确的“定位”。
阿西莫夫在二十八岁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到波士顿大学医学院任副教授,业余从事写作。他出版了二十四本书,意识到一心难以二用,一身难以二任。他冷静地自我度量,得出结论:“我不大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但我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幻小说和科普读物作家。”他决心辞职,以便能够全身心投入写作。他对波士顿大学医学院院长说:“我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学作家之一,但我打算变成最好的,而不仅仅是最好的之一。”从此,他的一生在书房中度过,在打字机前度过。
在作家阵营之中,阿西莫夫有着鲜明的个性:
在中国,常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作家的多产。对于阿西莫夫来说,则是“著作超身”,以至两倍于他的身高!我曾见到过一张照片,他张开双臂,仍无法搂住他的长长一大排著作。
阿西莫夫勤奋而多产。一九九二年在他去世的时候,总共出版了四百七十部著作。有人对阿西莫夫的写作速度进行了精确的统计:
他的头一百本书花了二百三十七个月,差不多是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于一九六九年十月;
第二个一百本在一九七九年三月完成,用了一百一十三个月,九年半的时间,也就是每一年写十本;
第三个一百本用了六十九个月,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完成,不到六年的时间。
从这一统计数字可以看出,阿西莫夫随着年岁的增长,写作速度越来越快。快则多。又快又多,是阿西莫夫的创作特点。
阿西莫夫号称“写作机器”,他以极度的执著,每日不断打字,写出新著。据云,他每星期工作七天(星期日是他的星期七),每天工作八小时以上,每分钟用打字机打出九十个字。他没有节假日,也不外出度假。他说,人们度假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快乐,而对于他来说写作就是快乐,所以他一直不停地写作,每天都处于J陕乐之中。
阿西莫夫的另一特点是博。
多产作家也有——虽说不及阿西莫夫那么多产。比如,英国女作家克里斯蒂、日本作家松本清张也很多产,但是他们的作品往往只局限于侦探小说,而阿西莫夫的著作几乎涉及现代科学的所有领域,不少著作涉及历史、文学和哲学以至神学。称阿西莫夫是“百科全书式作家”,这并不过分。
不过,就总体而言,阿西莫夫可以定位为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
细细分析阿西莫夫的创作轨迹,又可以看出,他早年主要从事科幻小说创作,一九五七年之后转为科普写作,到了晚年又写科幻小说。
为什么一九五七年成为阿西莫夫创作道路上的转折点呢?那是在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惊了美国。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第一反应便是:“请检查一下我们美国的小学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应当说,艾森豪威尔的这句话是有战略眼光的。在他看来,美国在美苏竞争中落后,根本原因在于国民的科普教育落后苏联。艾森豪威尔的这句话也深深刺激了阿西莫夫。他当即决定暂停科幻小说创作,转向科普写作,出版大量的科普读物,以求提高美国国民的科学素养。
随着电视的日渐普及,阿西莫夫还走上屏幕,成为美国普及科学的“名嘴”。阿西莫夫毕竟出身教师,口才颇好。当年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同事回忆说,如果你在走廊里听到哪个教室传出起哄声,随后又是欢呼声和掌声,那很可能就是阿西莫夫在讲课。如今阿西莫夫把电视台作为辽阔无际的课堂,用风趣的语言向众多的观众讲述科学常识,理所当然进入“名嘴”之列,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他的知名度。
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在谈到阿西莫夫时曾说:“在这个科技的世纪,我们需要一位能将科学和公众联系在一起的人物。没有人能把这项工作做得像阿西莫夫那样出色,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讲解员。”
阿西莫夫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家,但他更是一位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在他众多的作品之中,最受读者追捧的是他的科幻小说。
阿西莫夫是一个奇特的人,自称患有“恐高症”(尽管他家住三十三层楼的最高层),平生只乘过两回飞机:一次是他在海军航空兵实验室工作的时候,这位化学家从事制造“标识染料”的研究,当这种染料在海面扩散时能够迅速形成鲜明的颜色,便于飞机寻找落水的战士。为了检查“标识染料”的效果,他不得不乘坐一架双引擎小飞机从海面上掠过;还有一回则是他乘坐军舰来到夏威夷之后,返回旧金山时,他向部队申请了“海上交通工具”的票子。他以为这“海上交通工具”必定是轮船,不料却是客机!他不得不又一次乘坐飞机。从此之后,他坚决与飞机“拜拜”。由于不乘飞机,也就大大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他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小小的书房里度过的。就是这么一个足不出户的人,他的想像力却远远超越了那些普通的科幻小说作家。从阿西莫夫的打字机上流淌出来的驰骋太空的奇思怪想,那恢弘壮观的宇宙大战,足以使他登上世界科幻作家阵营的帅椅。
如果说,世界上早期最有影响的科幻小说作家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和英国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那么在二十世纪后半叶,最有影响的科幻小说作家是美国的阿西莫夫、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Robert Anson Heinlein)和英国的阿瑟·查尔斯·克拉克(Arthur G.Clarke),人称“科幻三杰”。
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小说中,写及“银河帝国”,常常使不少读者误以为那就是阿西莫夫的“帝国”系列科幻小说。
其实,阿西莫夫的“帝国”系列科幻小说,独立于“基地”小说系列之外,是指《苍穹微石》《繁星若尘》和《星空暗流》这三部小说。
在阿西莫夫的三大系列科幻小说之中,“基地”系列的篇幅最为宏伟,也是最晚完成的;“机器人”系列次之,而“帝国”系列规模最小,是阿西莫夫早期之作。天地出版社的出版顺序正好相反,“基地”在前,“机器人”居中,而“帝国”最末。
阿西莫夫的第一篇机器人小说《陌生的玩伴》,写于一九三九年五月,当时阿西莫夫年仅十九岁。此后。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短篇科幻小说只在杂志上零散发表,没有出过书。阿西莫夫第一本得以出版的科幻小说,是“帝国”系列中的《苍穹微石》(Pebble in the Sky,又译为《天空中的小石子》《空中卵石》或《空中石子》),出版于一九五。年一月十九日,早于阿西莫夫的第一本短篇机器人科幻小说集《我,机器人》。
《苍穹微石》是在阿西莫夫遇到了“伯乐”之后才得以出版的。
那是在一九四七年,阿西莫夫写了一本四万个英文词的科幻小说(在中国向来以汉字的字数计算小说的长短,而美国是按照英文的词数计算)。这部科幻小说就是《苍穹微石》的初稿。
不过,由于当时阿西莫夫还只是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他的《苍穹微石》初稿写成之后无人问津,只得静静地躺在书桌的抽屉里。
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了威力惊人的原子弹,而德国那时正积极研制V-2火箭。此后不久,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这些重量级的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催化了读者对于科幻小说的热忱。原子弹引发人们对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种种科学幻想,V-2火箭燃起人们对于太空飞行的憧憬,电脑则使人们产生自动化、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的种种联想……
既然读者关注科幻小说,出版社理所当然筹划出版科幻小说。美国的道布戴尔出版公司在一九四九年便决定出版一套科幻丛书,负责编辑这套丛书的编辑叫沃尔特·I·布雷德伯里。当布雷德伯里得知阿西莫夫有一部两年前写成的科幻小说束之高阁,就向阿西莫夫索取了手稿。
布雷德伯里读了《苍穹微石》的初稿之后,给予热情的肯定。但是作为单行本,四万个英文词的小说似乎太单薄了点。布雷德伯里要求阿西莫夫把小说扩写到七万个英文词,并给了阿西莫夫一张七百五十美元的支票作为预支稿费。那时候,阿西莫夫还从来没有收到过预支稿费。
阿西莫夫深受鼓舞。据他自己说,是以“闪电般的速度”着手《苍穹微石》的修改工作,扩大小说的篇幅。
布雷德伯里是一个中等个子、稍微发胖的人。他向青年作家阿西莫夫伸出热忱的手,成了阿西莫夫的好朋友。阿西莫夫总是亲热地喊他“布雷德”。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九日,布雷德伯里给阿西莫夫打来电话,非常满意《苍穹微石》的增订稿,道布戴尔出版公司决定出版。这样,在一九五。年初,《苍穹微石》就与读者见面了。《苍穹微石》成为阿西莫夫第一本正式出版的科幻小说。这时候,阿西莫夫三十岁。
阿西莫夫曾说,《苍穹微石》的出版,“标志着我的文学生涯迈出了一大步(虽然我当时并没有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一九九○年初,为了庆贺阿西莫夫出版的第一本科幻小《苍穹微石》四十周年,道布戴尔出版公司在纽约绿地酒店举行了庆贺会,几百位科幻界、出版界同仁前来祝贺,足见《苍穹微石》的出版在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创作中的里程碑意义。
就在阿西莫夫完成《苍穹微石》的修改工作之后、尚未出版之前,布雷德伯里就向阿西莫夫约写新的科幻小说。
于是,阿西莫夫着手写新作。
阿西莫夫回忆说:
我写了两个样章给他。问题是现在我既然是正式的作家,我极力想要写得文学味浓一点,就像高中时我在那终生难忘的写作班上那样。虽然不像那么糟,但是也够可以的了。布雷德温和地把这两章退了回来,把我引上了正确的轨道。
“你知道,”他说,“‘第二天早晨太阳升起来了’这句话海明威会怎么写?”
“不知道,”我急切地问道(我从未看过海明威的作品),“他会怎么写呢?布雷德?”
布雷德说:“他会写:‘第二天早晨太阳升起来了’。”
那就足够了。这是我上过的最好的文学课,只用了十秒钟。我完成了第二本小说《繁星若尘》(The Stars,Like Dust),故事语言质朴,布雷德收下了。
从此,阿西莫夫以为,既然可以说“第二天早晨太阳升起来了”,就不要说“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阿西莫夫小说,总是运用质朴而生动的语言。
一九五一年,阿西莫夫的新作《繁星若尘》(又译作《繁星似尘》)由道布戴尔出版公司出版。
一九五二年,道布戴尔出版公司又推出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新作《星空暗流》(The Currents of Space,又译作《太空洪流》《宇宙之流》)。
《苍穹微石》《繁星若尘》和《星空暗流》,构成了阿西莫夫的“帝国”科幻小说系列。这是从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二年间由道布戴尔出版公司出版的阿西莫夫三部早期科幻小说。
过去,阿西莫夫在杂志上发表科幻小说,只是在发表后收到一笔稿费而已。自从与道布戴尔出版公司合作,图书采取版税制,每隔半年,道布戴尔出版公司就给阿西莫夫奉上一笔相当可观的版税。阿西莫夫计算了一下,在一九五八年,他的版税收入相当于他当教师的年薪的三倍。这样,阿西莫夫终于决心辞去教师工作,专门从事写作。
阿西莫夫与道布戴尔出版公司结下深厚的友谊。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阿西莫夫出版了三十二本书,其中十九本是由道布戴尔出版公司出版,而且全部都是科幻小说。尽管在布雷德伯里之后,道布戴尔出版公司负责与阿西莫夫联系的编辑换了八位,但个个都很热情。阿西莫夫在道布戴尔出版公司总共出版了一百多部书。
阿西莫夫“帝国”系列的出版,使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的简体中文版本出齐、出全了。对于中国众多的科幻迷们,众多的“阿迷”们,是一大喜讯。从此可以细细品味世界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经典科幻,可以在阿西莫夫笔下的科幻世界遨游。中国的科幻作家们也可以从阿西莫夫众多的科幻小说中汲取丰富的滋养。应当说,天地出版社为发展中国的科幻事业做了一件大好事。
叶永烈
二○○五年十二月九日
于上海“沉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