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璀璨夺目的古建筑宝库中,有一类特别受人重视的建筑物,那就是祠庙。这类建筑物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远远早于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且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受人们重视的程度,也都不亚于佛寺和道观。那么,我国古代祠庙诞生于何时?它产生的历史北京怎样?发展历程如何?古今功能有何不同?今日尚存的著名祠庙有哪些?它们的面貌又怎样?对此,本书在这里予以简要介绍。
在中华建筑宝库中,有一种璀璨夺目的建筑奇葩——祠庙。本书集其大成,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其历史渊源、建筑特色和造型风貌,同时穿插大量十分珍贵、精美的照片,让读者全方位、多侧面地对中国的祠庙有一个深入浅出的了解,从中获取丰富的历史、地理、建筑艺术知识。
秭归屈原祠,又名清烈公祠,在湖北省西部长江北岸的秭归县向家坪,西距县城一点五公里。这是人们为祭祀和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著名大臣屈原而兴修的一处祠堂建筑群。现在,它的正式名称叫屈原纪念馆。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公元前339年出生于秭归(秦时建制),公元前278年谢世。屈原自幼好学,读书刻苦。二十六岁时,便任楚怀王的左徒。他主张严明政治,选贤任能,联齐抗秦,深得怀王信任。但是,上官大大靳尚,楚怀王幼子、后任令芦的子兰等多方进谗,离间怀王和屈原的关系。后来,屈原被降为三闾大夫,并先后流放汉北和湖南沅江、湘江流域。公元前280年,秦兵破楚。不久,屈原在湖南投汨罗江殉国。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对我国的诗歌创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虽被流放,但依旧忧国忧民,并写出了著名诗篇《离骚》。在《汉书·艺文志》中,收求有《屈原赋》二十五篇,汉代史学家刘向编有《楚辞》。
屈原死后,楚国人民非常怀念他。在他的出生地和故乡湖北秭归,殉国地湖南汨罗,以及他曾经生活和被流放的地方,人们纷纷为他建祠立庙。汨罗屈子祠、秭归屈原祠,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座。在这里,我们仅介绍秭归屈原祠。P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