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中国企业家群体中阳光式的领袖人物。他为人们所熟知,除了因万科的品牌及地产项目外,还因他的鲜明个性和登山经历。这位万科的创始人,同万科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共同引领万科,用20年的时间创造了一系列奇迹。
今日,万科已经成长为中国大陆最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且是中国大陆首批公开上市的企业中惟一一家连续14年保持盈利增长的企业。这些辉煌的业绩,与王石以及万科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对人永远尊重、追求公平回报和牢记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及“简单、透明、规范与均好”的企业理念密不可分。
在20年来企业经历的风风雨雨中,他如何带领万科经历时光考验,锐意成长?在多元化和专业化争论不休的业界,他怎样做出抉择,并以专业能力从市场获得公平回报?在市场经济起步之初,他又怎样拒绝利益诱惑,坚持职业化底线,带领公司建立了透明完备的管理体制及职业经理人团队?
……
本书中,王石不仅以坦率而诚挚的方式讲述了他的人生风雨历程,回顾了万科二十年的成长故事,更描绘了他对万科未来的憧憬。
这里,是一位中国企业家中领袖人物的人生心路,也是一部企业成长的真实记录。
站在整个人生的角度,管理企业与登山不无关系,同样需要坚韧的意志和不懈的精神。而登山,更如人生一样,虽时常不能预知结果,但只要坚持,终会成功。登山是人生的浓缩,之前,因为成功而有机会登山,而我仍需要继续攀登一座峰,就是每个人心中的那座峰。
在重功利的商业社会中,一个人挣钱的数量似乎成了社会影响力的惟一标志,然而在变革中,钱不能代表一切。万科倡导健康丰盛的人生,追求个性发展与团队意识的协调一致,这种追求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充满乐趣的工作、志趣相投的同事、健康的体魄、开放的心态、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些都具有金钱所无法替代的价值。
成熟企业强调的是企业文化和机制,而不是领导者个人,必须弱化个人作用。尤其是对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而言,脱离企业家个人生命周期而力求发展,非常必要。如想更长远地发展,就必须建立和执行成熟的企业运行机制。 我知道我的目标只是登顶珠峰,任何与登顶无关的,消耗体力的事都一概不做。登顶过程中,我一直保持这样的态度。
野性的精神
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从军队转业后在郑州铁路局工作。母亲是锡伯族。锡伯族历史上是个游牧民族,能征善战,其中一个分支跋涉两万里,大举迁徙伊犁河谷,为保护西北边疆立下战功。我一直认为,自己的身上也延续了这种野性的精神和对生命行走的强烈渴求。
登山,是从童年开始的。记得在小学一年级,我还在北京上学。一次春游,同学们被老师带领着一起去郊区爬山。班级里组织了三个小分队,看哪个小分队先爬上去,先到的小分队就是第一名。我就在其中一个小分队负责看管旗帜,结果,我代表所在的小分队将旗第一个插到了山头上。这是我在户外活动中获得的第一个荣誉,渐渐地,我开始热爱上了登山。
少年时代,几乎每个假期都要带着弟妹回到位于辽宁山区的外婆家。从郑州到外婆家需要在两个地方转车:北京、锦州。到达辽西山区一个小站后,还需要走8里的山路。母亲把我们交给列车员,其余的就靠自己去摸索了。
很小年纪,我就是个很好胜的孩子,即使是在外婆家。一次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偷瓜:趁瓜棚里的看瓜人睡午觉的工夫,大伙“猫”进瓜地摘香瓜。看瓜人醒来发现了我们,其他的孩子都吓跑了,可我借着瓜秧隐蔽,一动也没有动。看瓜人没有发现我,返回继续酣睡。我把圆领衫脱下扎成一个口袋,背了整整一口袋香瓜回到孩子们中间。这一次,我就成了村里的孩子王。
学生时代,我不是一个守纪律的学生,除了数学优异外,其他功课平平,旷课、闯祸,一次爬树掏老鸹窝下不来,甚至还惊动了消防队。
初中还没有毕业,文革爆发了。1968年,我应征入伍,成为空军汽车三团的驾驶兵。
6个月的驾驶学习后,我被分配到新疆空九军汽车营,主要负责在南北疆运送军械给养。一次在南疆执行运输任务,途中宿营坐落在陡峭山脚下的三岔口兵站。我见时间尚早,就单独一个人去登山,本以为晚饭前可以返回,就没有对任何人打招呼。
天黑了,结果我困在半山腰上下不得,冷饿困冻至第二天凌晨才摸下山。我没有想到,车队彻夜寻找失踪的二班长,以为被逃犯劫持或杀害——附近的劳改场刚刚逃跑两个重刑犯。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个人的特立独行同部队强调的组织性纪律性并不相容。戈壁风沙弥漫,冬寒夏暑,磨炼意志的边塞生活中,我为了调剂漫漫黄沙的单调,便就着大姐寄来的高中课本,熄灯号后蒙在被窝里自学数理化。这一时期,斯汤达的《红与黑》、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薄伽丘的《十日谈》、但丁的《神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也纷纷进入了我的阅读范围。
1973年复员回郑州,我放弃了开车的职业,到铁路一家工厂去做锅炉大修工,因为后者有机会选送上大学。一年后,我被选送入兰州铁路学院给排水专业。由于我并不是很喜欢所学的专业,就在课余自学英语和政治经济学。大学毕业时,已经能够阅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的原著。
1977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广州铁路局工程五段做技术员。 那时的广东,正从昔日人们心目中的“化外之地”变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热土。而每一次时代的变迁,也都会改变无数人的命运,区别只在于改变的早晚。我,就属于被时代的波浪最早打湿衣襟的那批人。
P5-6
现在赞扬王石
宁高宁 中粮集团董事长
现在赞扬王石,赞扬万科的人很多,可回头看过去并不太长的历史,你会发现他们也是从一个很普通、很幼稚的企业走过来的,他们的经历,许多中国企业经历过,他们也犯了几乎所有可能犯的错误,不同的是,他们是这场战争中不多的幸存者,企业只有20多年的时间,可万科已成为同时代企业中的老企业了。幸存者的幸运在于他们在错误还没有能把他们毁灭的时候醒悟了,所以也就有了今天的故事,是英雄的故事,也是普通人的故事,很让人回味。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在过去20年中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磨炼,这20多年,是一个浓缩的剧烈变化的时期,它让许多企业早熟,也让许多企业灭亡。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在这20多年中,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不断改变,企业作为参与者,也因为自身的努力和适应推动了大环境的改变,同时也不断改变,进化了自己。这些经历是刻骨铭心的。我想它一定会成为案例,让后来企业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思考未来。
交易驱动,投机型业务是20多年前中国企业创建时主要的经营思维和商业模式,西方国家的企业在商业发展的初期也经历了这个阶段,王石在创建万科时也是从倒卖开始,也没有看到今天。看机会、看政策,赚一笔是一笔也是万科当时的做法,否则玉米饲料的故事也不会变成王石创业的传奇。王石说如果他当时坚持做下去可能会变成中国的饲料大王,但我相信他当时没有今天谈论往事的眼界,对行业选择、商业模式、产业形成的思维是不成熟的,如果当时沿着贸易理念做下去,万科可能是大量已经消失了的中国早期深圳特区贸易公司中的一家。
可不同的是,王石在万科当时种下的这颗种子在基因里是颗树种子,不是草种子,内在的力量使其不断地学习、探索、改变、提升。如果今天来看万科,我觉得看他的改变和调整比看他的成就重要,看他对自己信念的坚持比看他在企业管理上的一些技巧重要。
万科当时是很有野心的,就像当时中国企业个个都有很大的野心,当时的环境也是很有诱惑的,万科当时也没有能够抵御住这些诱惑,野心和诱惑放在一起使万科在一开始就变成了一家规模不大,但很多元化的企业,我还记得许多年前看到王石在电视上很激昂地讲他对零售业前景的看法,当时的万科有点感觉自己无所不能,与其说是因为对自己过度的信心,倒不如说是对企业的战略和企业竞争环境没有深入的理解。多元化的问题是企业中最普遍、最经典,也最没有答案的问题,过度多元化是一个最容易犯的错误,可它也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个规模不大的年轻企业来讲,多元化往往是致命的,可当时的万科恰恰就又走上了这一步。
万科今天是很专业的地产公司,可达到今天这个阶段,我觉得不是因为万科多会算账,多会买地,多会设计房子,虽然这些它做得也很好,而是因为王石和万科有坚定的信念去改变自己。在决心要做专业化地产公司后,王石开始做“减法”,这其实要有很大的勇气,观念上的、结构上的、财务数据上的冲击都会使人手软,否则多元化就不是一个棘手的事情了。如果说王石和万科在中国企业的历史上会留下什么影响,我想不会是因为万科的专业化地产,因为万科的品牌,而只可能是因为万科自己把自己搞成了一家多元化企业,又把自己变回一家专业化公司,而且这个阶段不但是平稳的,同时是公司正常甚至是高速的发展中的。在我和王石认识的这些年来,看着他卖掉了万科的蒸馏水公司、零售公司、拍电影的公司、做广告的公司、做商业礼品的公司,也看着他不断在地产上投资、买地、买公司,万科资产负债表上土地储备代替了以前多种业务的投资组合,万科在住宅市场上变成了一家产品销售最快的公司。华润成为万科大股东后,王石一直很客气地说华润做大股东的这几年是万科发展最快的几年,可华润看到的不仅是在万科投资的升值,更看到了万科在地产行业上进一步提升其专业水准,引领了这个行业的新的进步。
20多年后的今天,相对于20多年前,大家都变成专家了,企业管理的任何层面几乎都经过了脱胎换骨的洗礼。王石和万科不仅因为是地产行业的领先者而受到赞扬,更因为经历了坚毅的进步过程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也因为这个过程所带给我们的思考而更有价值。
梦想、行者
每一个字,都是梦想的果实。
2002年春天,我离开曾经工作许久的北京加入万科。而后3年有余,周刊事务、媒介关系及品牌建构工作的需要使我接触到各类资料,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公司的价值取向、战略架构及经营管理的种种细节也在脑中日渐清晰,形成工作中的种种方案,文章或往来信件。
2005年,秦朔和吴晓波两位老师分别找到王石和我,沟通了关于本书写作的想法。而后,是上百万字材料的阅读整理,数十次的沟通,漫长夏日中的写作和修改。和王石合作成书的过程中,他始终引导我就企业发展脉络和书中细节一次次地讨论和修改。渐渐的,原有材料开始融为一个整体,很多尚待理清的细节也以难以想像的速度变得澄明而有力。
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后企业的成长史,是一个充满着神话的历程,机会与梦想,取舍与迷惘,放弃与坚持并行不悖。有关“人”和“规则”的描述,往往易于被淹没在众多企业的成长神话中,一些理应被重视的基本商业道德及规则也往往在这样的宏大叙事中成为注脚。这种现实,不仅同国家的文化价值取向密切相关,也取决于新行规范不得不依托于旧有体制成长的事实。
但,对于被传统定势及商业价值夹击的企业而言,如何选择成长道路、塑造企业精神、推进企业成长,仍是一代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坚守商业精神,并将之实践,则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改革开放之初,此种做法不仅有唐吉珂德般的理想色彩,更将同传统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冲突。
而万科和王石最初的尝试,就是一次满怀梦想的尝试。
不能否认,在一个充满着机会和诱惑的时代,如伊卡洛斯般身插蜡翼飞翔天际远比《天路历程》中武士大心历经艰险的路途更有诱惑力。增长的冲动、领先的愿望不仅可以让企业制造神话,更容易让企业迷失,甚至结束于神话。这样的情节中,最初的万科同样难以避免宏大语境的影响:加法的冲动,利润的诱惑……诸如此种事实,都在万科的历程中曾经上演。
但幸运的是,万科和王石始终能够保持警醒。对于市场力量的坚信,对商业道德的遵从,打破政缘和地缘局限的决心,并尝试将基督教文化下产生的现代企业制度于中国加以实现的种种努力……使得万科得以摆脱宏大叙事的桎梏,也清醒地拒绝了制造企业神话的冲动。
与此同时,万科更以一种理想主义式的、诚实而坚持的态度对诸多看似简单的商业规则加以实践,并经受住了考验。做简单而不是复杂、做透明而不是封闭、做规范而不是权谋,追求公平回报而不是暴利。这些看似朴素而实则难行的语词,恰好可以用来总结万科20余年来脚印的全部。
写作的过程中,王石同我达成一个共识:这本书要以坦率而诚实的态度,展现一个企业和一群人的心路历程!修改中一个插曲颇能反映这种期待:讨论全书的章节标题时,他始终觉得原来的标题无法道明万科和一代人的过往,但当试着用名著的名字特指每一个段落时,一切顺畅了! 《红与黑》、《喧哗与骚动》、《荆棘鸟》、《光荣与梦想》,这些耳熟能详的书名,不仅暗合他这一代人的阅读心路,更对万科的不同发展时期做出了巧妙而具有戏剧性的总结。
过去的日子里,王石董事长在我,始终如一位严格的长者和优秀的师长给予着无私的指点和鼓励。这次写作的过程,更使我受益良多。而以郁亮总经理为代表的公司管理层,也一直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卓越的职业精神,给予我大量的支持。
成书过程中,感谢丁福源,刘爱明、丁长峰、解冻、张纪文、莫军、肖莉、吴镝、周慧、韦业宁、王昂、季蕾、黄芳、杨佳、张洋、朱宁、刘冀民和王润川等公司管理层及同仁的协助和支持。
感谢秦朔、吴晓波两位老师,中信出版社社长王斌、副社长臧永清、总编辑潘岳、编辑蒋蕾、“蓝狮子”的陆斌、发行人常飚等人的建议和努力。
感谢年纪已长的父亲和母亲。儿子远行尽职,无法陪伴二位老人,但他们始终给予我深厚的爱和包容。
遗憾的是,由于出生的年代,我并不是这个企业初创和中期发展时期那些波澜壮阔日子的亲历者。但在倾听和写作的过程中,我愈加深切地感受到万科的坚持、梦想以及由记忆汇聚而成的力量。
正是这种力量,成就了一个时代,以及一群人生命中难以磨灭的部分。
而这种力量,也将使我铭记于心。
王石和万科不仅因为是地产行业的领先者而受到赞扬,更因为经历了坚毅的进步过程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也因为这个过程所带给我们的思考而更有价值。
——宁高宁 中粮集团董事长
我认识的王石。看起来好像一块石,其实是一方玉。在他弄潮其中的经济大时代,他被凿成中国新一代企业家队伍中的一尊器。
——周其仁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王石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中,最大的行业房地产的最成功机构的最高总裁。有五个世界之最,皆珠峰层面。给他一个诺贝尔奖吧!
——张五常 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