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绿衣人伍子胥/经典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冯至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冯至的诗绪皆来自生活的感念。或一件现实景象,或一丝纠缠不清的情感,或一团赶不走化不开的哲思,都是从自己生命里蒸发出来的,有独特想象的。

冯至长期积累而突发的写作方式,有起有伏,有高潮有跌落,便将冯至的诗自然划分成四段:上世纪20年代初的《昨日之歌》时期,20年代中晚期的《北游及其他》时期,40年代初的《十四行集》时期,及以80年代为主的新时期。本书便据此编排了他诗歌的次序,并借以道出他文学的肌里与脉络。

内容推荐

冯至的诗歌感情含蓄深沉,于平淡中见奇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表现爱情题材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大多在带有情节波澜中创造出很美的意象和情愫,感情细腻真挚,幽婉动人,不少诗还涂抹着悲剧色彩,蒙着一层淡淡的哀愁,令人荡气回肠,思绪绵绵。在语言形式方面,遣词用韵讲究,旋律节奏舒缓柔和,节句形式于整饬中保持自然。本书收集了他的代表作品数十篇,其中包括他的脍炙人口的名篇《蛇》、《绿衣人》、《伍子胥》等。

目录

导言/吴福辉

昨日之歌

绿衣人

一颗明珠

不能容忍了

暮雨

归去

小艇

狂风中

初夏杂旬

别K.

瞽者的暗示

在海水浴场

我是一条小河

怀Y兄

在郊原

“晚报”

风夜

吹箫人

帷幔

蚕马

北游及其他

无花果

湖滨

芦苇的歌

迟迟

园中

我只能……

雪中

什么能够使你欢喜?

希望

饥兽

北游

1

2 别

3 车中

4 哈尔滨

5 雨

6 在公园

7 Caf6

8 中秋

9 礼拜堂

10 秋已经……

11 “Pompeii”

12 追悼会

13 “雪五尺”

黄昏

艰难的工作

听——

思量

夜半

月下欢歌

暮春的花园

“南方的夜”

十四行集

1 我们准备着

2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3 有加利树

4 鼠曲草

5 威尼斯

6 原野的哭声

7 我们来到郊外

8 一个旧目的梦想

9 给一个战士

10 蔡元培

11 鲁迅

12 杜甫

13 歌德

14 画家梵诃

15 看这一队队的驮马

16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17 原野的小路

18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19 别离

20 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

21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22 深夜又是深山

23 几只初生的小狗

24 这里几千年前

25 案头摆设着用具

26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27 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给几个死去的朋友

歧路

我们的时代

招魂——谨呈于“一二·一”死难者的灵前

那时……

——一个中年人述说五四以后的那几年

西郊集·立斜阳集·文坛边缘随笔

韩波砍柴——记母子夜话

杜甫

西安赠徐迟

人皮鼓

梦中书话

我和祖国之一

我和祖国之二

我和祖国之三

给亡友

在病院里之一

在病院里之二

我痛苦

我不忍

剪彩

我敬重

我同情忧天的杞人

蛇年即兴——在一次迎春茶话会上的发言

读《距离的组织》——赠之琳

自传

重读《女神》

小说与故事

仲尼之将丧

伯牛有疾

白发生黑丝——《杜甫传》副产品之三

伍子胥(附后记)

试读章节

归  去

灿乱的银花,

在晴朗的天空飘散;

黄金的阳光,

把屋顶树枝染遍。

驯美的白鸽儿

来自神的身旁,

它们引示我翘望着

迷濛的故乡。

“汪洋的大海,

浓郁的森林——

故乡的朋友,

俱在彼处歌吟。”

一切都在春暖的

被里安眠,

我但愿身如

蝴蝶的翩翩!

P7

序言

吴福辉

冯至先生是棵文学的长青树。我青年时代开始只知道他是一位德国文学的研究家、翻译家,那时我在东北一个城市冷清的书店里买过他的《德国文学史》。后来接触现代文学,知道他写诗,知道鲁迅在谈五四浅草社的众作家时,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在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诗集时选了他十一首诗。到了最近的二十年,眼看许多人的作品和他们的名字已被时间侵蚀得“淡出”文学史了,但是,冯至的诗《十四行集》和中篇小说《伍子胥》却声名日隆。研究他与存在主义关系的著作不断出版,在大学里攻读《伍子胥》者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他的文学生命足以鼓舞一切正直、不歇地进行创作的人们。就像书籍有畅销书与长销书之别一样,你不必为有些畅销书作家一时不知道北的言行深深悲哀,倒是可以从冯至身上汲取一个真正学者兼诗人的智慧和原动力。

冯至的诗绪皆来自生活的感念。或一件现实景象(这在他并不多,如报童在大街喊卖“晚报、晚报、晚报”的音响感觉,如北游所见所闻,如在西安邂逅徐迟),或一丝纠缠不清的情感(譬如爱情诗),或一团赶不走化不开的哲思(越到后来这类诗越纷至沓来),都是从自己生命里蒸发出来的,有独特想象的。冯至为诗不在多,往往是经过一段时日的沉潜,酝酿、揣摩良久,一遇机会,便不可收拾地“喷涌”而出。每一次的“喷涌”是短暂的,但几乎都有时代的与个人的线迹可寻。1921年写第一首诗《绿衣人》,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在傍晚北京的家家门户紧闭的胡同里,遭遇对面走来身着绿色制服的邮差,/而引发的幻觉,才写出“他小小的手中,/拿了些梦中人的运命”的句子。1927年大学毕业,孤身一人到哈尔滨第一中学教书,很长时间写不出一句诗,却在1928年新年的三天假期里废寝忘食,在一本练习簿上把半年积蓄的块垒倾吐个干净,以至于满页的风雪、落叶、泥泞、寒江、黄昏,于是就有了组诗《北游》。在那些“阴沉”的日子,他发出“上帝呀给了我这样艰难的工作”的呼号(《艰难的工作》),做出书桌的文具背叛主人、对哲学爱怨交加的奇想(《夜半》),令人想到风格内涵都不同的闻一多的《闻一多先生的书桌》。等到从德国留学五年至1935年返回,抗战爆发,挈妇抱女流亡后方,1939年始任教于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这时候的冯至已经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蜕皮”,经过对尼采、克尔凯郭尔的介绍和译述,在海德堡大学听雅斯贝斯的课,熟读里尔克,受到存在主义哲学、文学的深刻影响,将他从自身出发的生命体验与战争时代体验大大提升了。然后在一个冬日的下午,他在昆明郊外杨家山林场的田埂山径上,“望着几架银色的飞机在蓝得像结晶体一般的天空里飞翔,想到古人的鹏鸟梦”就信口吟出一首变体的十四行诗,即后来入集的第八首《一个旧目的梦想》(《<十四行集>序》)。这种长期积累而突发的写作方式,有起有伏,有高潮有跌落,便将冯至的诗自然划分成四段:上世纪20年代初的《昨日之歌》时期,20年代中晚期的《北游及其他》时期,40年代初的《十四行集》时期,及以80年代为主的新时期。本书便据此编排了他诗歌的次序,并借以道出他文学的肌理与脉络。

鲁迅逝世得太早,他对冯至的评价虽高,却仅能概括他五四时期的诗作。实际上冯至在几十年间,经历了由浪漫抒情诗人向现代主义哲理诗人转化的路程。他与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同代,随后在抗战时期成为重要的现代主义诗人与小说家。他融入了西南联大作家群体,是后继者穆旦等九叶诗人的师长。我们看他《昨日之歌》里的抒情诗,都是心里焚烧过的话,像《蛇》:“它月光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潜潜走过;/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青年人炽烈的情感如鲁迅暗喻的“冰火”。《吹箫人》等几首叙事诗充满对人命运的探求、敬畏,意境凄婉,被人称道。这些初期的作品,充满诗的哲思,体式自由且有规矩,文字自然,略带涩味,包含了他终生持有的诗质。《北游及其他》是他的过渡期。资料表明,1926年秋作为北京大学德文系学生的冯至就已经读了奥地利现代主义诗人里尔克的名作《旗手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当时如电石撞击,给他以深刻的影响。这一现代主义的感应,在《北游》便是对现代畸形文明的批判,把繁华的殖民城市视若“荒原”。而唯美的诗思掺杂其间,照样美丽。

20世纪40年代他进入创作的黄金时代,写出《十四行集》、《伍子胥》是此时,开始研究歌德和杜甫也是此时。“十四行”本是外国诗体,许多人都尝试写过。它对诗的段、行、韵在格律上的限制,难不倒饱受古典律诗绝句训练的中国诗人,反倒能在一定体式内锻造自己纯熟的诗情。正如第二十七首《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所言,诗体像有形的瓶对于无形之水,“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冯至概括其十四行诗时说:“凡是和我的生命发生深切的关连,对于每件事物我都写出一首诗。”(《<十四行集)再版序言》)这是体验之诗。一般读者满可不听学者们对这些诗与存在主义繁复关系的考察,你们凭自己的经验去体悟蔡元培、鲁迅、歌德、杜甫、凡·高和普通村妇孩童小狗的生命现象,从一株树、一棵草、一只虫、一座城,去领会其中“死与生”的主题才是要紧:“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第一首《我们准备着》)将死亡纳入生命进程之中理解。“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它们都像风雨中的飞鸟/各自东西。”(第二十一首《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生命的占有感、归属感与空虚无主可说是同存共生。“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时抚摸自己的皮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第二十六首《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是经典的现代派的发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等等,等等。

至于80年代的诗,是彻悟,是反省,是总结自己一生。比如这首《重读(女神>》毋宁是对一个五四老诗人的拷问。他肯定自己应当肯定的,并发出质疑的口气:“你继续问我,是否还想陪伴你/对那些被称为‘匪徒’的/人类进步的推动者/连呼‘万岁’?/我回答说,我不喊‘万岁’,/却说他们永垂不朽。”天道轮回,一以贯之,冯至诗的思索精神始终紧张不懈,保持着他的魅力。

我们不妨把冯至的《伍子胥》看作是他《十四行诗》的扩大与延长。关于伍子胥流亡与复仇的故事,在中国的典籍、民间与戏剧舞台上千百年来流传不息。冯至青年时在心中就萦回不去,发愿想写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从读里尔克始,中经友人梁遇春猝死的刺激(见《给几个死去的朋友》,后改为《给秋心》,又抽出其中的一、三节改成《给亡友梁遇春二首》)、抗战期间自己在内地颠沛流离的刺激,到重读卞之琳改订里尔克《旗手》译稿,终于引来了《伍子胥》的完成。这是冯至的伍子胥,而且是中年冯至的伍子胥。如果是青年冯至所写,恐怕江上渔夫和溧水浣纱女赠饭的故事还不是要写成浪漫的诗剧?这不是讽刺故事,虽然包含鲁迅《故事新编》式的借古讽今,如太子建的出卖与囤积,给敌国提供军务的陈国司巫,镇守昭关被视同草芥的楚兵,吴市上靠传播历史、礼乐以骗取钱财的教授,暗喻了抗战的国情。这也不是心理小说,叙述者没有将解剖过的人物心理一一陈示,而是把伍子胥的一路飘泊(人人都会经验过的生命处于“抛掷”的过程),于危难中抉择,于停留中坚持,于陨落中克服的高峰体验,尽情倾泻。这是诗,是诗的小说。所以昭关一夜熬白伍子胥的头,在这里不是惊险题材,而是写出主人公怎样如一条脱开“旧皮”的蚕,获得新生!《伍子胥》和《十四行集》一样,呈无限开放的态势。它本身的含义是多样的,你也只能按照自身的体验去感受,去呼应。

冯至诗文的阅读对象,在中国现时怕还只能是知识读者。在我选择完诗篇和历史故事之后,对于版本的取舍曾感觉棘手。冯至先生后来对旧作的改动颇大,多半是大家都知道的社会原因,也有的是为了配合大众阅读的需要。依我看,许多词语的通俗化修改是并非必需的。一些诗的结尾将悲剧气氛扫除,代以光明,更造成历史感和一个真实冯至的消失。因而,我倾向于恢复初版、初刊的文字。当然,也不能刻板地执行,如《北游》初版遗漏的《雨》,是要补上的;《十四行诗》二十七首原本无题,后来冯至先生为中国读者理解方便补加了题目,也应予保留。至于一部分新题是按诗的第一句话拟就的,如初版第一句与改订第一句相异,便宁可加注,以告诉读者历史上的真正情景。或许对于现在这样一种普及的选本,像我这样繁琐地去考订版本之类,无疑是作茧自缚也不一定。

选编中,得到冯姚平女士的热心支持,尤其是80年代的选诗借助之处不少,在此深表谢意。

我期望这个选本会让熟稔冯至的读者读了,备感亲切。更有益于对冯至文学创作尚不够熟悉的青年一代,使他们第一次揭开书页,便如拂春风。

2006年4月4日春日写于京城小石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