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商道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作者 燕山客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国的商业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商业文化。所谓“商道”,它不仅是经商之道,而且是道德之道:它不仅蕴含商业的经营理念、哲学和典故等,而且“寓教于乐”启迪后人为人做事的成功之路。本书论述了商业文化的精髓,传承了经典的商业谚语。

目录

言无二价,童叟无欺

和气生财

买卖不成仁义在

酒香不怕巷子深

赔本儿赚吆喝

旧账不过年

庄稼钱,万万年,买卖钱,四十年

创业难,守业更难

一招鲜,吃遍天

药材精,药才精  

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

亲兄弟明算账

百问不烦,百拿不厌

家丑不可外扬

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后受罪

假一罚十

诚信即财富

法不严则商刁

每次都是初交

店大欺客

要想富的快,最好做买卖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好市莫赶,烂市莫丢

人靠衣装,货靠包装

十贪九走眼

生财有道义为先

先钱后酒,吃了就走

薄利多销

紧打油,慢打醋

秤平斗满不亏人

缺斤短两,缺福短寿

斤饼斤面,有钱可赚

足尺加一

一年赔、二年平、三年才能把钱赚

算盘一响,黄金万两

信息灵,买卖兴

敢赔才能赚

店雅客自来

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

礼拜一,买卖稀

富贵无三辈

脚下没鞋穷半截

店小利微,概不赊账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肥水不流外人田

要想富,靠马路

顾客永远是上帝

收人钱财,给人方便

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货比三家

远亲不如近邻

商场如战场

财大气粗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宁可要跑,也不要少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鲜鱼水菜最好卖

同行是冤家

看人下菜碟

空手套白狼

要想活的精,先学磨洋工

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王麻子过不了长江,张小泉过不了黄河

黑手挣钱,白手花钱,理所当然

书呆子经商,老本儿赔光

两把刀,八根绳,走街串巷过营生

建了拆,拆了建,拆拆建建有钱赚

捞一把就走

无利不起早

莫谈国事

天不怕,地不怕,就把东家说官话

腊月水贵三分

不做赔本儿买卖

大雪纷纷下,柴米油盐都涨价

无奸不商

大鱼吃小鱼

要想干得好,先把同行干倒

挂羊头卖狗肉

要想把钱赚,就把庙会办

报信儿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蒙说汉话

冰棍败火,拉稀别找我

正月初二敬财神,一年生意都兴顺

白天看庙,晚上睡觉

登长城,吃烤鸭,游故宮,逛秀水

外地人去王府井,北京人去西单,“土老帽儿”去大栅栏

先有鹤年堂,后有菜市口

头顶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脚踩内联升

四牌楼东,四牌楼下,四牌楼底下卖估衣

腿勤身不懒,无本买卖也赚钱

商人爱国——国货完全

老西儿拉胡琴——自顾自

天桥的货——假的多

会仙居的炒肝——没早没晚

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

小铺的蒜——白给

傻子卖豌豆——多给

卖柿子的说睡——就是不涩

老买卖——不养三爷

砂锅砸蒜——一锤子买卖

当铺的伙计——不笑

俄国人卖毯子——亡了国

日本人卖仁丹——没安好心

日本的酒——没味儿

王致和的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

试读章节

家丑不可外扬

“家丑不可外扬”,是我国许多家庭的传统,但这句谚语在商界也十分适用,因此在旧社会许多买卖家的《铺规》中,都有“家丑不可外扬”的内容。

商界的所谓“家丑”是其商业秘密的一部分,为了增加竞争力,使自家生意兴隆,他们必须封锁一些信息,尤其是不利于自己家的信息。而“家丑”不仅仅是一般的信息,往往还是自家的“硬伤”和“软肋”,如暴露出去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数百年来,各个商界都制定了极其严厉的《铺规》。 《铺规》中有对“宗丑”外扬者的惩罚条文,有些惩罚条文会让“犯规”者一生都得不到安宁。

据考,旧社会当铺行业的《铺规》最为严厉。当铺在其经营中,总少不了敲诈勒索和欺骗的内容,当这些伎俩被外人知道了,当铺就会没有了生意。所以,当铺的伙计从学徒的那一天起,首先要学会“守口如瓶”和“少说话多磕头”之类的市侩作风。

为了防止“家丑”和伎俩外扬,店东禁止伙计与外界交往,尤其是不准与同行交往,否则就会令其“卷铺被走人”。而且被勒令“走人”的人,永远不能再进入当铺行业工作。这个行业在这方面是很默契的。

解放前夕,市场萧条,百业凋零,京城某饭庄的掌柜为了欺骗店东和投资人,偷偷地让伙计在面袋里装上黄土码在店内;让账房先生将铜板包起来冒充“现大洋”,以此来证明该饭庄库存丰盈、资本雄厚,而且每天的生意还不错。

那些在这家饭庄投资的股东和店东,见掌柜经营有方,且有发展的实力,就打消了关店撤股的念头,饭庄被保存下来了。这种弄虚作假,自然属于“家丑”,所以只有掌柜和几个大伙计知道,而且有言在先,谁泄露出去谁就走人。  。

“家丑不可外扬”既是一种传统的观念,也是商家的经验所得。因为确实有些商家在无意中“外扬”了“家丑”而导致买卖失败。旧社会南京某酒馆,因掌柜随意打骂伙计,一伙计怀恨在心,偷偷地将掌柜往酒里兑水的事件外扬出去,弄得这家酒馆失去了生意,只好关门大吉了。现今的一些企业和商场,都有对员工进行保守商业秘密的教育。但是,如果商业秘密是正当的营销策略、手段,及进货渠道或生产配方等等,当然员工有义务保密。但是如果有不正当竞争和违法经营的内容,就算不得商业秘密而属“家丑”范围了。如这种“家丑”不外扬,受损失的不仅是消费群体,可能商家和企业会因诚信丧失而被列入“黑名单”中。P34-35

序言

所谓“商道”,不仅是经商之道,而且是道德之道。而在许多地方,“商道”是通过一些俚语、谚语、格言和歇后语等语文形式为载体来表现,尤其是谚语更为重要。

谚语在我的语文中,有独特的地位,由于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是人们喜闻乐见和经常使用的语汇。而商业谚语(包括与之相关的商业歇后语、格言等)不但有一般谚语的特点,还富含商业的经营理念、哲学和典故等等。

谚语的作用是很大的,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语言,而且由于它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思想性和民俗性为一体,有时还有“寓教于乐”和警示后人的功能,而商业谚语也如此。

商业谚语不但有行业特点,也有普遍性,因此许多商业谚语也成为了人们的口头禅。我国地域宽广,“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此有些商业谚语有很强的地域色彩,而地域色彩也丰富了商业谚语的内容。

商业谚语的历史与我国的商业史一样悠远,它不仅丰富了商业史,也推动了商业发展。但长期以来,因人们的不够重视,将其视为“下里巴人”和“雕虫小技”,所以很少有人将其单独整理、收集。显然,这是一种遗憾。而本人整理和析说的商谚只是一种尝试,如果它能将商业谚语系统地传承下去,自然是令人高兴的事。

在漫长的历史中,谚语,包括商业谚语,被有识之士认为是“非物质遗产”,与文物古迹、名山大川一样,都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商业谚语不但可以传承,而且还有可能成经商者的座右铭或精神支柱;有些还可以指导、规范商业活动,培养商业道德;还有些商业谚语,因对个别商人的不正当经营手段有所揭露、有所批判,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是有一定帮助的。总之,商业谚语的许多部分,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谚语,包括商业谚语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它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增加新的内容,因此笔者在析说时也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使新形势下产生的商谚也有一席之地,让其与时代同步,融入主旋律中。

自古以来,北京是我国最大的消费城市之一,五方杂居,商贾众多,而古城又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再加上北京人特有的诙谐、幽默,商业谚语十分丰富,所以在本书中有关北京的谚语多了一些。虽然这些商业谚语产生在北京,但北京的特殊地位使之向全国传播,地域色彩就不是很突出了,而成为全国性的了。

有趣的是,北京流传到今的商业谚语大多是歇后语的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易于传播,而且很有京味文化色彩,更能体现当时的时代特色、民俗习惯、商业状况,对读者有一定的亲和力。

我国的商业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其发展中也积淀了丰富的商业文化,而谚语、格言和歇后语等等,都是商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研究商业史极好的资料,温故可以知新,对指导现实生活亦有一定意义。

《中华商道》只是一本小册子,算不上是学术作品,而且鉴于作者的水平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将所有关于商业的谚语、格言和歇后语全都收录,挂一漏万也在所难免,本书主要内容侧重于北方和北京地区,显然是一种遗憾和不足,因此作者希望有人去丰富这个领域。

至于“析说”,并非是权威性讲解,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但“析说”不是“戏说”,在解读这些谚语、格言和歇后语时,作者是认真的,而且尽可能做到实事求是,避免信口开河和说教,或者为标榜自己“独树一帜”标新立异,而误导读者。

时代总是向前发展的,一个时代的结束肯定会留下痕迹,而那些古代流传下来的谚语,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因此有可能有许多谚语在今天可能已失去现实意义,但对于了解历史的昨天还是有意义的。

《中华商道》的出版,我很感谢中国社会出版社和友人陈贵红编辑的鼎力相助。笔者才疏学浅,如果书中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燕山客

2005年5月于郁园南书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