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怒拔剑(温瑞安经典武侠十年修订版)/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温瑞安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唯有温巨侠,在制造了“神州奇侠”系列中那么飞扬激越的武侠世界后,又镌造了“四大名捕”故事中那庙堂与民间既对峙又互映的浩瀚江湖,而今,更塑造了“说英雄,谁是英雄”小说中那史诗式的悲情侠义的武林。温瑞安的武侠小说,都是在刀锋上求洒脱,所以文笔也如剑花一般寂寞。但是,就如同他自己说的:任何作品,必须要先能感动得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而看者,已经在字里行间被他感动……本书武侠宗师温瑞安闭关十年精心修订,也是中国内地唯一授权简体版,精彩纷呈,附有大幅彩页,喜爱武侠的读者一定不可错过!

内容推荐

《一怒拔剑》是“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的第二部。王小石因与白愁飞意见不同,而令“金风细雨楼”冒进受阻,便回到愁石斋去为百姓行医济世。然而他却逞着当朝权倾天下的蔡京,以“金风细雨楼”存亡为由,迫使他进行一项惊天的行刺行动……

目录

总序武侠大说

第一章 遇雪尤清,经霜更艳

第二章 梅毒

第三章 跛脚鸭的出场

第四章 三把刀的上场

第五章 浮生若梦,现实不是梦

第六章 进入愁石斋的后果

第七章 士不可不弘毅

第八章 谁是大害

第九章 必杀诸葛

第十章 张炭的下场

第十一章 脚印的话

第十二章 偷书贼

第十三章 信

第十四章 人生到此,可以一死

第十五章 欲笑翻成泣

第十六章 冷寂的雪意

第十七章 星星雪

第十八章 雪、梅、棋、针、箭

第十九章 老天爷

第二十章 棺材,又见棺材

第二十一章 飞箭不动

第二十二章 酒和女人

第二十三章 双叶

第二十四章 大开天·小辟地

第二十五章 食人间烟火

第二十六章 谁敢不吃

第二十七章 那汉子

第二十八章 气剑·势剑

第二十九章 千个太阳在手里

第三十章 又老、又丑、又瘦却又很骄傲的人

第三十二旱杀戮战场

第三十二章 八大刀王九把刀

第三十三章 算数?这笔数怎么算

第三十四章 啊,八大

第三十五章 飞马上树

第三十六章 蚊子飞上了枝头

第三十七章 走动的铜像

第三十八章 神来之指

第三十九章 垂死天衣

第四十章 冲

第四十一章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第四十二章 乱

第四十三章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第四十四章 伤逝

第四十五章 一叶惊秋

后记笑拥寂寞

附录

试读章节

在返皇宫的途中,傅宗书问蔡京:“以太师看,王小石会不会真的替我们刺杀诸葛呢?他的行动能不能成功?”

蔡京脸含微笑,看着车窗之外。

窗帘外的民众百姓,全闪到道旁,跪首不起,禁军、仪队正在前后左右,为自己呼拥开道,直驱内城。

——一个人能有这般威风,在万人之上而又不一定在一人之下,也算是无憾于此生了吧?

——可是,如果一旦失去了呢?这恐怕比从来没有过的下场更难堪!

当他想到这些的时候,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仿佛没听见傅宗书对他说的话。

傅宗书却打从心底冒起了寒意。

——因为他知道蔡太师曾经在最开心、笑得最温和的时候,却突然下令,把跟在自己身边的几名爱将心腹全灭族抄家!

——天威难测。

——太师能投圣上之所好,但谁也捉摸不到太师的心理。连傅宗书自己也不能。

蔡京既没有回答,傅宗书也不敢再问。

跟前这个人,虽远比傅宗书矮小、清癯,但对傅宗书而言,蔡京的阴影仿似巨人一般,一动衣袖都足能把他吞噬掉。

这是种恐怖的感觉。

——当你发现跟某人在一起的时候,会完全消失了自己,就会了解到这种感觉的不好受。

幸好傅宗书早已感受得习惯了。

而且除了蔡京之外,人人都同样得要忍受他万壑排涛似的压力。

车子又驶了一阵子,已经接近宫门了,蔡京才忽然说话:“王小石不老实,不过已由不得他不杀诸葛。”

傅宗书静静地听着。

他是不大明白。

可是他也不大敢问。

因为他不知道蔡京肯不肯说。

——有人说:当心腹的第一件要懂的事,便是要懂得什么时候该问什么问题,什么时候连半句话也不该说。

有人在不该说话的时候嚼舌不已,所得到的结果,实在不如半句话也没说。

有人为了怕说多错多,宁可不说话来保住颜面,可是所得回来的结果,往往是令人不知他的存在。

——该怎么说话、如何说话、何时说话、说什么话,实在是门大学问。

傅宗书在官场混久了,跟蔡京在一起也久了,对说话的分寸和时机,已把握得炉火纯青,可说是到了增一句则太多、减一句则太少的地步。

“王小石的字,写得的确很好,可惜还不够火候,”蔡京果然说了下去,“你可知道他的败笔在哪里?”

傅宗书忙道:“卑职对书画是门外汉,得恭聆太师教益。”蔡京微微一笑,“你客气了,我知道你也学过三年汉碑,不过知道圣上和我都写得一手好字,你知道再练也没有出头的日子,才不写了,是不是呀?”

傅宗书的心几乎跌落到小腹里去了。他本来要故作镇定,但随即又觉得该把恐惧表现出来的好,表情一时举棋不定。他曾习过字的事,只有他身边十分亲昵的人才会晓得。他的字本来铁划银钩,字字均有开山辟石之力,但他心知皇帝和太师俱以字称著,决不容让再有一人与他们并驾齐驱,所以傅宗书早早弃笔,并绝口不提自己曾习字一事,不料,听蔡京的口气,却似早已洞悉此事。  蔡京见他脸上阵黄阵青,晒然道:“其实练练宇又有什么,反正你也写不过当今圣上。”

傅宗书心里舒了一口气,嘴里忙道:“是呀,我再怎么写,也还不及太师项背,天质这般鲁钝,又没悟性,还不干脆掷笔,写来作甚!那王小石不自量力,怎逃得过太师法眼!”

“那也不然,以字论字,王小石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确有佳妙之处,”蔡京沉吟道,“他是失在把‘不师古法’四字,用四种笔法写成,这样虽炫示出他笔下峰回路转,令人应接不暇,实则缺乏个人风格,火候不足,不如一笔而成。”然后他补充道:“他就是太过炫耀。要是一笔一划、步步为营,单凭字论,已是个不世人物。”

语音一顿,又道:“从字论人,他对杀诸葛的事,也莫衷一是,犹豫未决。一方面,他怕杀了诸葛在江湖上落得个不仁不义之名,又怕杀不了诸葛自己反而落得被杀;另一方面,他想借杀诸葛而立盖世功名,也想杀诸葛以为民除害。他既知道不能摆脱我们的势力,但又不甘心任凭我们的摆布;他亦明知未必攻破得了诸葛的实力,但又跃跃欲试,所以,他把最后决定交给了苏梦枕……”

傅宗书知道自己该说话了:“太师早见及此,白愁飞亦已出面证实了,照理王小石已不能再作推托。”

“对这种人,倒是要把网张得长长的、阔阔的、远远的,重要的是放的技巧,而不是收的问题。”蔡京取出一个鼻烟小瓶,在左手背上倒了一些粉末,然后举手放到鼻端去嗅了嗅,才接下去说,“单凭王小石这手字,写得浮移不定,神光闪烁,他迟早得要为我们效命。”

傅宗书提醒道:“依我看,王小石可能还会有变卦,不如太师派个人去盯着他。”

蔡京微笑反问傅宗书:“你怎么知道我没有派人去盯他?”

他的神情也没什么特别,眼神也并不凌厉,但饶是威镇边疆、雄视天下的文臣武将傅宗书,都总觉得他每一眼都能看进自己的心坎里去。

P65-67

序言

国家不幸诗人幸,因为有写诗的好题材。有难,才有关。有劫,才有度。有绝境,才见出人性。有悲剧,才见英雄出。有不平:才作侠客行。笑比哭好,但有时候哭比笑过瘾。文字看厌了,可以去看电影。文学写闷了,只好写起武侠来。武侠小说令我丰衣足食,安身立命多年,但我始终没当她是我的职业,而是我的志趣,也是我的“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始终为兴趣而写,武侠是我当年的少负奇志,也成了我如今的千禧游戏。稿费、版税、名气和一切附带的都是“花红”和“奖金”,算起来不但一本万利,有时简直是无本亿利,当感谢上天的恩赐,侠友的盛情,让我可以继续做这盘“无本生意”。我用了那么多年去写武侠,其间断断续续(像前五年我就几乎没写多少新稿),且故事多未写完,例如“四大名捕”故事,但三十几年来一直有人追看,锲而不舍,且江山代有知音出,看来我的读友,不但长情,而且长寿。所以,我是为他们祝愿而写的,为兴趣而坚持的。小说,只是茶余饭后事耳;大说,却是要用一生历练去写的。

我的作品版本极多,种类繁复,翻版盗版夹杂,伪作假书也不少,加起来,现在手上存有的至少有两千一百多种。

必须表明,这些版本还真非刻意找人搜寻查找的,而是在旅游路过时巧遇偶得之,或由读者、侠友顺手购下寄赠为念的。沧海遗珠的,肯定要比存档列案者多,而且还多出很多很多。很多版本,跟我这个原作者,不是素昧平生,就是缘悭一面。

我确是写了不少书,根据我的助手和编辑统计,大约不少于六七百本,那已是相当“多产”的了,不过,怎么说也未臻近乎两千本那么“可怕”。我之所以会有那么多部作品。当然是因为自己还算写得相当勤奋之故。勤奋,是因为投入。当然,投入的动力,是来自兴趣。不管如何,能有近二千万字的作品,出书逾六百部(版本计算),题材包括了:武侠、侦探、文评、杂文、社论、剧本、言情、魔幻、新诗、散文、札记、访谈、传记、影评、书评、乐评、术数、相学、心理、现代、技击、历史、象征、意识流,甚至反小说小说……也算是有点规模了。拿这样的篇幅,还有这般的字数,比照我的年龄(我是一九五四年元月一日出生,普天同庆,聊为一哂),折合一下,还算是笔耕维勤,夙夜废懈。肯定是吃草挤奶,望天打卦。既然世道维艰,人情多变,我只八风不动,一心不乱。一支尖笔也许走不了龙但总溜得了蛇,成不了大事但也成得几首小诗,万一吃不了总可以兜着走,没法描出个惊天动地的大时代,绘出张锦绣万里的大前程,但在方格与方寸之间,拿捏沉吟,总还能在穷山恶水之地扒搔出一幅黑山白水的诗与剑的江湖来(我仍坚持用笔写在纸上的那类作者,别的事可一向坚持与时俱进,唯摇笔杆子跟狗摇尾巴一样更能表白心情,更为直接且有共鸣)。这点我总尽了点力,点了几盏荷灯,也许,有人在星河间用超级望远放大镜一瞄,这也能幻化成一道侠义银河来。

可是,读者多是读者快,不知写者苦,作者作者,是一字一笔地去寸土必争地创作出一个小小世界、漫漫苍穹、漠漠江湖来的独行者。所以,嫌我写得太慢、出书太缓、续作太久、等得太心急者多。急起来难免催,催起来难免有气。前文已说过,我写的决不算少,更不算慢,近年来虽然养未“尊”但下笔已然“悠”了些,加上还有自己的投资和生意、事业要料理,而今写下去只为了要给读者“续完”这个强烈的使命,以及还有不因岁月流逝而泯灭的对武侠和创作的兴趣与热情。人生在世,红尘若梦,余波未了,续稿可期。我用此心志来续完我所创作的江湖人物、民间侠客的大结局。

我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多而庞杂,不仅是因为文类多,连非文字出版的种类也多。如果加上十六部以上的影视作品,还有相关的衍生作品和事物,例如电玩、漫画、连环图、评点、网站、论坛等等,还有即将推出的动画、网游、公仔人形、信笺图像等相关新鲜玩意,类型之多,衍生之奇,大部分我自己都未曾看过、翻过或玩过。光是这些同道戏称为“温派衍生的事物”,加上千百计的不同书版,使得我几个住处:“一点堂”、“黄金屋”、“侠客楼”等处,大厅的书柜和摆设橱,已突破爆满,难以承受,拥挤颟顸,不过,从而又影响、扩大了读者的范围与层面,寰宇频生新事物,心随鼎故速转移,那是随遇而安的温瑞安了。

一个人一支笔(当然换了无数支新笔)占了真假伪盗翻逾二千本书,当然写得早也很重要。我早在大马小学时期已发表创作,初中已开始编期刊杂志,中学毕业时已出书三册,显然当时那儿的华文出版气氛环境绝说不上太风调雨顺。不过,也因为个人早年辗转各处,浪迹天涯,结缘下来,文字加图像版的“四大名捕”,也从泰文到韩文,英文到日文,巫文,以及新马港台澳等不同版本,光是中国台湾,推出过我书的就有三十几家出版社,在港也有近二十五家。由于港台新马等地出版风格和读者口味、销售方式并不一致,所以,在包装、行销和分册上很有些不同,例如台出书大可六至八万字为厚厚一大册,在港有时专供书报摊、地铁店的每月小书,则三四万字亦可独立成册,像“少年四大名捕”(一九八九年)就是占激流之先,日后效仿者众。因此在计算书本数字上,也占了不少便宜。不过,港台二处加起来,还不到我在中国内地的翻、盗版本的五分之一。

问题就在这儿。

大概在一九八七年我的“四大名捕”故事系列在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推出以来,翻版、盗版多不胜数,版本良莠不齐,哪怕是授权正版的也未予作者或本人任命的编辑修订更正,盗版假书,错漏百出,更惨不忍睹。就算是授权版本,也是一九九四年校订的,之后有的作品曾经五六次修订,因部分出版成品罔顾作品的重要性,而又蓄意省却作者那区区版税之故,作品绝大部分已是十余年前版本,把近年我多次修订和增删,尤其在作品背景和创作人物秩序上的颠倒、错舛大幅度更正的心血,完全白费。而且,近年来发到网络上去的版本,就是根据这些错舛百出的版本,以讹传讹,变本加厉,以致一些涉猎比较不广泛,未与港台版本比较过的有心但不太有耐性的读者,为我指斥百般错舛,实则大抵已修正,更是有苦难言,那种所谓“温瑞安武侠全集”(通常还加上“亲自授权”、“最新”、“修订”等字眼),不时在每个地区、每隔段时间,在不同的书市,冠以每一个响亮但可能并不存在的出版社名目,都忽如其来地呈献一套,每每一套十几二十部到三十来部,久之蔚为大观,就算不刻意收集,手上也存有六七百册不等,终于使我那座连营曲伸揩叠大书架柜子都再也挤不下了。中华锦绣,地大物博,人才济济,洋洋自得,卧虎藏龙,十面埋伏,书山字海,皓首穷经,要买正版,大抵勿搏。

一直都有出版商催问重出“温书全集”、“温瑞安武侠精品”一事,也一直有“未经授权”但却声明版权在握的翻印盗版翻个七重天印个日月新天,我还真有点兴味索然,因大气候号称文明昌盛,重视原创版权、精神文明,但小气候依照这个“盗版”实太狂,我还是消极作风云笑看,新书写了也不拟出关。  直至遇上了出版人符马活。

这个人,强,爽快,有力,言而有信,有侠者风,用经营企业的眼光来处理文学,以战略手段来推动武侠,而且他尊重原创,正视修订,不惜工本,动用大量人力,一再改良他的校订样稿,而且他跟我意念一样:把文学还给民间,让民间连接文学。我觉得他的手法,只一个字:活!于是我决定先交修订版的《说英雄,谁是英雄》,给他一试手段如何!

这可以说是近十年来,在内地第一次推出的我正式修订过的小说系列,并特别谢谢叶浩、何包旦全程跟进,去恶、梦商诸子在局部上的用心校订。当然,修订不等同完美,只是减少了若干重大错误,相信错失依然难免,仍请方家指点。而且我平生从不追求完美,但从不放弃追求美。

我到今天,依然为读者而撰写,为知音而创作。有读者认为我高深,其实我只愿曲妙和众。有读者以为我通俗,但我一向以为能善用通俗就是一种不俗。有人觉得我的内容有点残酷,但我只借武侠反映现实,而现实明显要比武侠世界残酷。有人觉得我的语言太诗化,但我本就是想把诗与剑结合,化佛道为禅,融儒墨为侠。有这么多深情的读友,甚至是四代同堂的读友一致维护我的作品,那是我的殊荣;也有新生代80后仍至90初的读者,建立了那么多的网站和在杂志上发表那么多精彩的文章来砥砺我,这是我的荣幸。但哪怕无人肯定,像我这种人,写这种作品,走这种路,坚持那么多年,哪怕没有掌声,没有喝彩,我也一定会天荒地老地走下去,我的坚持依然作怒目金刚,我的信念仍然是低眉菩萨,我的武侠依然似那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止戈一舞。

时空流转,金石不灭,收拾怀抱,打点精神。一天笑他三五六七次,百年须笑三万六千场。武侠于我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作为作者的我,当年因敬金庸而慕古龙,始书武侠著演义,已历经七次成败起落,人生在我,不过是河里有冰,冰箱有鱼,余情未了,有缘再续而已。 

稿于二零零三年六月四日端午。

重校于二零零四年七月中旬:“小楼温派会京师”大聚之时。

删修于二零零六年年初《少年无情》45集至64集登于《今古传奇》发表告一段落及期间风波时期。

重新增订于二零零六年四月中旬将“安静小筑”仓库迁至深圳“多本营”时期。

后记

我是一个爱交朋友和爱朋友的人。我爱朋友“几乎”尤甚于写作——不过,写作毕竞能跟我同甘共苦,长相厮守;朋友,再要好的朋友,到底也不一定能够。

每一个朋友都是我的一段记忆。在我的作品里,我常常用各种“方式”或“技巧”或“情节”来纪念他们。(就算有仇怨吧。)我也常常忘了他们其中令人遗憾或遗恨的事,而记住了大家在一起何其有意义的欢乐时光。

《一怒拔剑》也是这样。一些共聚相知的好友,有的还在,有的散了,人生如许无常,寂寞真是不分楼东楼西、里里外外的。我想我比古龙更爱欢聚,更怕寂寞。寂寞是躲不了的,所以只有笑拥寂寞。写作本来就是一条寂寞的路。幸好这条寂寞道上断断续续、前后左右都有知交好友相伴。他们仍在的,我珍惜;不在的,我怀念。《一怒拔剑》就是一个纪念。

必须向读者交代的是:在写作上,我一向都不喜欢雷大雨小,而且更不希望有始无终。不过,有好几部书,迄今都是出版了前几集,便无下文了——这绝非我所愿,主要原因是:一、读者可能不大了解:这些出版成册的作品大都是先经过报章杂志连载或发表的。要连载、发表,就得要耐心等待,否则,书一旦出版,对正连载刊登着的报章杂志就有欠公平。二、我的作品(尤其武侠小说)通常都会在三四个国家同时发表刊登,有时还会有八九个不不同地区之多,就算本地报刊的连载登完了.,因为版权上的顾虑,有时仍要耐心等候,不能要出书就立刻付梓。三、既要报章杂志先行刊载,就会碰到一些其他的问题:譬如一些报刊总是要你重新为他写一个全新的故事,一些编者多会要你为他创造一些崭新的系列,万一遇上该报夭折、终止出版,甚或稿子被腰斩、编辑方针改变,在这种“天灾人祸”的情形下,且又遇上其他的催稿声迫,不是你要一口气写完一个系列就能如愿以偿,也不是你想写一部书就立刻能一气呵成的。谁都不愿去登一些已经让别家登了一大段的作品,谁都只好先把目前紧迫盯人的稿债先行“清偿”再说;故而,有好些作品,因此暂遭搁置。

给我一点时间和机会吧!我总会把它们完成的。一个孩子,生下来了。就必须要让他如常长大、完成教育,这才算是个完整的“人”。我一向当我的作品是我的孩子。我的“生产力”决不算低,如果以一册书为一个孩子来计,我快要为我的第N百个孩子庆生了。

稿于一九八八年四月。

校于一九八九年一月十六月。

再校于一九九零年二月十日。

修订于二零零四年四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