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柴室小品》、《丁乙间四记》、《冶城话旧》,以及《东山琐缀》。其中,《柴室小品》包括三部分内容。卷一至卷三选自卢前从1949年11月至1951年4月他去世以前,在上海的《大报》上开辟的《柴室小品》专栏中的文章;卷四选自同一时期他在《大报》上以饮虹为名发表的文章;卷五和卷六则为他自1950年9月起至1951年3月在《亦报》上发表的部分文章。《丁乙间四记》以1946年8月南京读者之友社的初版本为底本。《冶城话旧》以1991年上海书店出版《南京文献》(据《南京文献》1947年第4号影印)为底本,同时参考了1944年6月重庆万象周刊社出版“万象丛书”之一卷本(如文中所录的张恨水序言及卢前自序皆取自一卷本)。《东山琐缀》则以1948年10月江宁文献委员会编印本为底本。书后附录有二,其一为卢前去世后,诸位文友在《大报》上发表的悼念文章;其二为时人笔记、著述中所记卢前。
在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研究中,卢前是重要的大家,他是曲学大家吴梅的得意门生,身兼诗人、文学和戏剧史论家、散曲作家、剧作家多重身分。他在世时笔耕不辍,创作了学术、随笔、诗词曲等大量作品。《冀野文钞》分为《卢前曲学四种》、《卢前文史论稿》、《卢前笔记杂钞》、《卢前诗词曲选》四辑,选编收录了卢前主要的学术著作、散文随笔和诗词曲创作,是研究卢前、中国戏剧的重要资料。该书就是其中一辑。
银婚摄影记
今天是一九五0三月十二日,农历是正月二十四,好像有一件什么事似的,心上揣度了一回。哦!想起来了!二十五年以前,正是我们结婚的日子。我们的大儿子正参加在防治大队,在沿海一带医治日本吸血虫病去了;第四个孩子又在北方,两位大的女儿和几个小孩子要我们父母给他们吃糖。由于我的建议,我们俩照了一张像。我和妻两人的像还是结婚没多久时照过的。结婚二十五年所谓“银婚”,这是洋玩意儿,本来没有采取的必要;而老玩意儿所谓“重谐花灯”,要结婚六十年的才举行,那时间还离着远呢。不过,趁这机会照一张像寄给远人,他们见了一定很高兴。我们俩藉此也可检讨一下这二十五年间的生活。由一张旧照片到这张新照片,虽然彼此都不免苍老多了,又经过了多少流离丧乱,我依然是一个懒散的人,不能独立生活;而妻比我反坚强多了,她对于家事的操作,对我的照顾,孩子们的照顾,诚然如我们小女儿说的:“妈算得过劳动英雄。”我除了耍笔杆,别的干不成,就在那照片上写了两首诗:“劳苦夫妻尚并肩,久而相敬益相贤。纪婚海国逢银岁,矢爱东方拟石坚。贫贱生涯耕恃笔,乱离性命袋空钱。只将血汗供时用,永好重期廿五年。”“四儿三女半成人,尔我相看鬓各新。岁月骎骎衰老渐,风波历历怨恩亲。未随俯仰知非傲,得共逍遥幸故
P62贫。珍重心情留面目,年年应不忘兹辰。”连诗带像就寄给孩子和几位亲友罢。
P63
霜厓先生的三大弟子:任中敏(讷)、汪薇史(经昌)、卢冀野(前)关于曲学方面,无论是教学或是著述,都是功不可没。据朱禧的“卢冀野书目”:著作五十五种,选编、校勘、整理刊印的书籍四十三种。还有散见待访的不在其中。他于壮年逝世,有如此成就,其才气、精力远过常人。现在中华书局编印《冀野文钞》令我作序,而我手边没有他的著述,作序可真不容易。但在抗战中与他相处,距今已是六十馀年,环顾当年朋辈,所存无几,也是义不容辞。只能凭着琐碎的回忆,略写数事,以见一斑。
我于1941年到重庆,在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下称音教会)工作,时冀野也在教育部工作,但不知在哪一部门。第一次见面,在音教会与社会教育司合办劳军演出前的会议席上。记得节目中有松番理番的土风舞,同我的《费宫人刺虎》。演后,冀野还在我的《曲人鸿爪》书画册上写了一首诗。以后,他去福建当音乐学校校长,约年馀仍回重庆,在这期间,不知何地遇匪劫,十分狼狈。
1943年,音教会成为礼乐馆,馆址在北碚。北碚先有编译馆,同直属教育部,故人称两馆为姊妹馆。礼乐馆长是汪旭初(东),礼组主任为冀野,乐组为杨荫浏。我在乐组。礼组所作事,我不与闻。只记得有一盛大的会,名为“北泉制礼”。中枢人物到会的很多,只记得其中有戴传贤同于右任。
礼乐馆位于北碚一个土山上。正厅是礼堂,其馀是办公室及职员宿舍,另有一楼是杨荫浏同杨仲子住,加上编译馆来借住的杨宪益同英国太太,所以人称此楼为三杨楼。
职员宿舍是单人一间,有家眷的两间。冀野分得两间。我的一间同他家紧隔壁。所谓“壁”,是竹篱上加泥土,再刷白粉。
他们家有三男三女,还有老母,共九人。室内除床铺同饭桌外,冀野有一如茶几大小的书桌。白天常不在家,只夜深人静时听到低声吟诵。差不多每晚如此。
他年轻时有一名句:“若问江南卢冀野,而今消瘦似梅花。”那时他已面如满月,身体也相当的“发福”。但动作很快,言语思路都很敏捷。只上坡时微微喘气。
在北碚有一年轻画家蒋风白,以卖画养家,常常带画来请我们题。冀野总在我处题,第一他的书桌小,展不开。第二因我的笔墨齐全。他题画时不打稿子,譬如要写一首七言诗,先写下四个字,下面尚无着落,就向空瞪着眼寻思。忽然放笔一口气就写出一首一七言绝句。
一次蒋风白画一只八哥,我先题:“飞上高枝须禁口,怜他鹦鹉在金笼……”他马上题:“言禁已开,无须……”我们常借题画来影射时事。
冀野自署江南才子,固然名不虚传,但是做一个才子的夫人都不是件易事。恕我略提数语。卢夫人姓佘,不知其名。薪水到手,物价是朝不保夕的涨;包饭是一定不够的,屯积也无空间;在后山山坡上一个避雨不避风的芦篷,中有一炉一锅,煮了饭炒菜;一天三顿的九口之家;孩子从一二岁到十五六岁。当时我看惯了也不觉得怎么。现在我不可想像她怎么闯过那些日子。但我们并没深谈,只点头微笑而已。也从不听她一句怨言,总是平心静气地做事。我至今还怀念她,她更是一个好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