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我们民族过去所有的财富的总和,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先民智慧的沉淀,其与我们的重要性犹如大海之与游鱼。文明是我们灵魂的生发与归依,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本源和精神的活动场所,它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良知,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承载着我们精神活动的一切成果。同时,文明又是我们生命真实个体的存在方式,它包涵着我们外在的生存环境,记录着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结果,又是我们衣食住行等生存形式的具体体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文明史(第1卷)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严文明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华文明是我们民族过去所有的财富的总和,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先民智慧的沉淀,其与我们的重要性犹如大海之与游鱼。文明是我们灵魂的生发与归依,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本源和精神的活动场所,它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良知,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承载着我们精神活动的一切成果。同时,文明又是我们生命真实个体的存在方式,它包涵着我们外在的生存环境,记录着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结果,又是我们衣食住行等生存形式的具体体现。 内容推荐 本书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实现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本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提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本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本卷函盖先秦文明。 目录 中华文明史总绪论 第一节 世界四大古老文明 第二节 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涵 第三节 中华文明的演进 第四节 中华文明史的分期 第五节 中华文明的未来 绪论 第一节 中华文明发生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神州大地的古代居民 第三节 神话、传说和历史 第四节 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曙光 第一节 文明胎动时期的经济 第二节 社会的分层化与复杂化 第三节 走向文明的不同道路 第四节 中华文明物质的初现 第二章 中华文明的肇始——夏 第一节 夏朝的建立和中原地位的加强 第二节 夏文化的考古学探索 第三节 夏朝的社会与文化 第四节 夏朝周边的青铜文化 第三章 商周时期文明的兴盛 第一节 商周王朝的建立与华夏文明的兴盛 第二节 商和西周的宗法、分封与井田制度 第三节 商周礼制及其在考古学中的反映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发展与转型 第四章 辉煌的青铜文化 第一节 青铜文化中心的形成 第二节 规模宏大的青铜工业 第三节 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 第四节 青铜工业带动下的手工业生产 第五章 铁器的应用和生产的了展 第一节 铁器的应用和冶炼技术的快迅发展 第二节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三节 新技术的采用与手工业生产的繁荣 第四节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与私营手工业的兴起 第六章 商周时期的都邑与商业 第一节 商代都城和方国城邑 第二节 周代都城的发展 第三节 商业都会与富商巨贾 第四节 东周列国的货币和度时衡 第七章 汉字的起源和时期发展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 第二节 殷墟甲骨文在汉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节 汉字记录汉语的独特功能 第八章 商周时期的宗教与信仰 第一节 天神与祖先崇拜 第二节 筮占与周易 第三节 占星术 第四节 巫和史 第九章 教育的发达与学术的昌盛 第一节 士人和私学的兴起 第二节 孔子与儒家学派 第三节 道家 第四节 墨家、法家、名家和阴阳家 第五节 兵家和兵书 第六节 数术和方技 第七节 从百家到一统的趋势 第十章 文学艺术的兴起与繁荣 第一节 先秦散文 第二节 《诗经》和《楚辞》 第三节 雕塑、绘画与工艺美术 第四节 音乐与舞蹈 彩图目录 插图目录 试读章节 人类的出现,特别是人类文明的出现,是宇宙间的一大奇迹。 人类既是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体现者。人类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生存方式;同时文明成果的积累也推动了人类的演进。人类自身和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形成互动的关系。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编纂文明史,就是用文字把这创造和演进的过程记录下来。 文明可以分解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对应着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社会组织方式,以及人类的心灵世界(思想的、道德的、美感的)。前两个方面是具体可感的人类生存方式,是文明的外部现实。第三个方面是文明的另一种现实,即无涯无■的思维的想象的空间。当然,精神文明也常常外化为物质的或政治的现实。人类正是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中,在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中,在发挥自由想象的过程中,创造了文明。这三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反过来推动或阻碍着物质文明的进步。文明的进步有时是这三方面同时推进,有时是某一方面或两方面领先,而其它方面相对滞后。 我们在本书中描述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特别注意用浓墨重彩描绘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亮点,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如果说,人和人的创造是本书的中心,那么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则是本书的三根支柱。在描述文明发展的过程时,我们注意这三方面参差错落的情形,在不同的时期侧重不同的方面。 本书着重描述那些反映总体面貌的标志性成果,也就是那些对中华民族甚至全人类的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成就。我们认为,分门别类地叙述科技、制度、思想、文艺等等方面的成就是必要的,但更需要把这些方面综合起来说明各个时期文明的进程和特点。文明史不同于科技史、制度史、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等等的简单拼合,更不是一部百科知识全书,既不能脱离各门专史,又要力求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力求作出总体性的描述。 研究文明史必须重视文献资料,也必须重视文物考古资料,并且努力将这两方面的资料结合起来,进行互证。本书对先秦文明史的论述尤其大量地运用了文物考古资料,在秦汉以后文明史的论述中也充分注意到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 考察中华文明史,不能脱离世界文明的大格局。应当力求写出中华文明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其它各种文明的吸收和借鉴。 本书从事实出发,力求对事实作出准确的描述、考证与概括,概括就体现为理论。本书属于史学著作,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的结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回顾过去是为了瞻望未来。中华文明史应当在总结文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启发读者思考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P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