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一种轻灵而又自由的文体,为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数千年来,流派异彩纷呈,名篇佳迭出,一直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景观。本书以一种轻松随意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勾勒出每家散文的基本状况,揭示出每家散文的个性和风格特色。
为了让读者能领略到每家散文的风味,在简要评述的同时,书中还常常根据需要摘引一两段原文的精彩片断,使读者能对每一散文家的语言风格和行文特色有一个切身感受。
全书以散文家生卒年为顺序排列,每篇评文既轻松随意,深入浅出,又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后面还附有简略的作家小传。如果有些读者对其中的哪家散文发生了兴趣,便可“按图索骥”,在此基础上再去寻找与他相关的文学作品和书籍,进行较为深入和系统的阅读,使其登堂入室。
近十多年来,“散文热”一直未降温,许多风行一时的畅销书,如巴金的《忏悔录》、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都是散文集。至于鲁迅、朱自清、徐志摩、冰心等人的散文,尽管被各家出版社以各种不同的面目与包装推出,仍是经久不衰,常印常销,影响远在诗歌之上。本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影响的散文家,也包括少数目前被选入教材的当代作家的散文,逐一加以点评,让人们可以更好地鉴别各家散文的风格和特色。本书可供求学中的广大学生和青年文学爱好者阅读。
胡适——自然流畅,不用重笔
毋庸置疑,胡适也是通今博古、学贯中西的文坛大师,他的学说和倡导白话文的功绩,已经为许多人所公认了。学术而外,他在文学上涉猎较多的是诗与散文,就中又以散文为多。有散文集《四十自述》、《胡适的南游杂记》、《说儒》、《贞操问题》、《文学改良刍议》、《海外读书杂记》、《胡适留学日记》、《丁文江的传记》、《治学的方法与材料》、《我们走那条路》等,此外,诸如《胡适文存》、《胡适文选》、《胡适之白话文钞》、《胡适言论集》、《胡适学术文集》、《胡适来往书信选》、《胡适论说文选》之类,那就更多了。
不必归类,但视其书名,也可以看出胡适散文所涉及的面是相当广的。他的新诗长于说理,其实他的散文也长于说理,好发议论。可以说他的散文大半以上都是议论文,从政治、文学、哲学、历史,乃至生活、宗教、道德之类,他都议论。对于虚假的伦理道德,不论中外,他都一概加以痛斥,毫不客气,如《易卜生主义》一文是反对宗教中的虚伪一面的,其中一段写道:
宗教的本意,是为人而作的,正如耶稣说的,“礼拜是为人造的,不是人为礼拜造的。”不料后世的宗教处处与人类的天性相反,处处反乎人情。如“群鬼”戏中的牧师,逼着阿尔文夫人回家去受那荡子丈夫的待遇,去受那十九年极不堪的惨痛。那牧师说,宗教不许人求快乐;求快乐便是受了恶魔的魔力了。他说,宗教不许做妻子的批评他丈夫的行为。他说,宗教教人无论如何总要守妇道,总须尽责任。那牧师口口声声所说是“是”的,阿尔文夫人心中总觉得都是“不是”的。后来阿尔文夫人仔细去研究那牧师的宗教,忽然大悟。原来那些教条都是假的?都是“机器造的”!
就是这样,胡适在许多文章中,都对那些他白认为虚假、腐败、丑陋的社会现象和人生现象进行揭露,条理都很清楚,但文笔决不像鲁迅那样犀利,胡适也有明快的地方,但较之鲁迅那些泼辣的文字,他的态度要温和多了。也不知是什么原因,胡适的文章中很少出现尖苛的文字,但这未必就说明他不深刻,尖苛与深刻并不一定成正比,尖苛也未必是深刻的必备条件。胡适的论说文中常有一种温和态度,使你容易接受,有时使你感到亲切,决不强加于人。他有时也讽刺,但讽刺也是温和的,如《差不多先生》中的一段: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然而,从总体上说,胡适的散文还是比较老实的,他的文章的机智、灵活和多变方面,是远不及鲁迅兄弟的,故鲁迅、周作人的散文能各自开派而胡适不能成派。或有人以为胡适的散文如行云流水,笔者虽一时未敢苟同,但其文章的流畅一面自然是否定不了的。胡适的文章一般不用重笔,也很少霸气,他的笔触比较轻灵,很重要的发现或思想,也尽可能用很轻松的话说出,这点倒与鲁迅兄弟十分相仿。他的散文主要以一种独特的见解和精细的思想胜,较之鲁迅兄弟似乎更有条理,颇能启发人意,真所谓循循善诱者也。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在这方面的文学才华,并不显得灿烂耀眼;文章的文学意味,也不十分浓郁,即使较之徐志摩、梁实秋等,亦当稍逊一筹。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驿,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赴美留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参加编辑《新青年》,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发表新诗集《尝试集》。1938年任驻美大使。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民大会主席等职。除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等学术书以外,也写有大量散文。
P9-P10
近十多年来,“散文热”一直未降温,许多风行一时的畅销书,如巴金的《忏悔录》、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都是散文集。至于鲁迅、朱自清、徐志摩、冰心等人的散文,尽管被各家出版社以各种不同的面目与包装推出,仍是经久不衰,常印常销,影响远在诗歌之上。即令许多小说家也匪夷所思,自叹弗如。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道理很简单,首先是由现行的考试制度所决定的。撇开明清以来的八股文不论,即从建国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教育考试制度来说,无论是小学考初中、初中考高中,还是高中考大学,其中必有考作文一项,并占有相当的考分。而所谓的作文,便是散文。如考生以小说或诗歌的形式出现,那就犯规了。学生们为了升学顺利,就必须学写散文,写好散文。如要写好散文,又必须阅读和学习前人的各种散文。因而散文书籍得以畅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批人的关注。
其次,散文这种文学形式很能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去。因为散文的篇幅一般都不长,内容与语言也比较随意,即不像诗那样含蓄深奥,需费心思理解,也不像小说那样要耗费许多时间去阅读,它可以随拿随放,根据个人的时间和兴趣随意抽取,随意阅读,一篇两篇均可,而且读起来也较为轻松,甚至有点休闲,很适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和生活节奏。如果我们再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实际上多为散文,即使有些报刊的副刊,也以散文为主,从而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了解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再次,有许多文学爱好者,最初也往往是对诗、文开始发生兴趣,然后以一首诗或一篇散文开始走向文坛、走向文学的殿堂。他们也是散文的忠实读者。
正因为散文涉及的社会范围广泛,内容庞杂,比其他文学形式更贴近生活,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各取所需,自愿消费,所以也就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阅读队伍和消费群体,致使各种类别的散文应运而生,充斥市场。
不过,现在的散文尽管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已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十分可喜,但也良莠不齐。如何对其进行梳理和评议,让人们更好地鉴别各家散文的风格和特色,便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成长求学中的广大学生和青年文学爱好者,显得更为重要。
为此,我就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有影响的散文家,也包括少数目前被选入教材的当代作家的散文,逐一加以评论。由于有些散文家,特别是像鲁迅、周作人、朱自清、郁达夫、巴金、冰心等人的散文,各种文学史中已多次提到,并有不少专题论文,为了有所区别,我采取了一种特殊而又较适合于广大学子和青年文学爱好者阅读的评论方式,这就是:以一种轻松随意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勾勒出每家散文的基本状况,揭示出每家散文的个性和风格特色。
为了让读者能领略到每家散文的风味,在简要评述的同时,还常常根据需要摘引一两段原文的精彩片断,使读者能对每一散文家的语言风格和行文特色有一个切身感受。
由于我在书中评议的散文家多达一百余位,因此我以生卒年为顺序排列,每篇评文都控制在一千五百字光景,既轻松随意,深入浅出,又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后面还附有简略的作家小传。如果有些读者对其中的哪家散文发生了兴趣,便可“按图索骥”,在此基础上再去寻找与他相关的文学作品和书籍,进行较为深入和系统的阅读,使其登堂入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对广大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除了提高他们对各家散文风格的鉴赏能力以外,似乎还有一种引导和点拨的作用。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的。
文学作品需要创新和个性,文学评论也需要创新和个性。我的这些短评谈不上什么创新,只是有一些新的见解,暂且只能视为一种尝试。目的也无非为了使广大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除了对某一篇散文有所了解之外,对该作家的整体散文风格也能有一完整的把握,从而对各种散文风格和艺术特色都有所了解和鉴别,使自己的散文写作能有更多的提高。
在写作过程中,我所潘颂德先生曾热情地为我提供了廖沫沙、黄源、苏青的小传,并与陈青生先生、沈习康先生提供了几位作家的卒年,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孙琴安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二○○五年七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