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三册,尊重历史,参考各家批本,予人“高台教化”之感;在描摹情节、刻画人物的同时,有理有据的评点议论穿插其中,尤以批讲见长,依文敷衍,言语支搭,既有通俗口语,又保持原著风采;根据书情,分析书理,章法严密,气魄宏大,听来一股才子气,于潜移默化中大话金戈铁马,纵论风云捭阖。
读者在解读三国历史的同时,能够拓宽视野,开阔眼界。著名画家李滨声特为本书绘制彩色“戏出”插图96幅,作为彩色插页插入书中,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欣赏到精致的画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评书三国演义(上中下) |
分类 | |
作者 | 连阔如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共三册,尊重历史,参考各家批本,予人“高台教化”之感;在描摹情节、刻画人物的同时,有理有据的评点议论穿插其中,尤以批讲见长,依文敷衍,言语支搭,既有通俗口语,又保持原著风采;根据书情,分析书理,章法严密,气魄宏大,听来一股才子气,于潜移默化中大话金戈铁马,纵论风云捭阖。 读者在解读三国历史的同时,能够拓宽视野,开阔眼界。著名画家李滨声特为本书绘制彩色“戏出”插图96幅,作为彩色插页插入书中,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欣赏到精致的画作。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三册,连阔如传本,连丽如口述,李滨声手绘插图。分别为《汉末风云》、《赤壁鏖兵》和《鼎足纷争》,由桃园三结义至三分归晋,全面再现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魏、蜀、吴间的联合与争斗场面。作者连阔如是著名评书艺人,其“坐谈《三国》”在曲坛享有盛誉,重于对事件、人物的分析评论,视角新颖,极具可读性。 吕布一生要做的一件半好事儿是什么?曹操手下个儿最矮的将领是谁?为什么说关公刺颜良?京剧大师梅兰芳塑造的洛神以谁为原型?答案揭晓,尽在本书! 目录 纵谈《三国演义》 ——代前言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第二回 引狼入室董卓进京 第三回 杀丁原吕布拜董卓 第四回 中牟县陈宫捉放曹 第五回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第六回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第七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第八回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 董卓伏法李催谋反 第十回 刘玄德北海救孔融 第十一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城 第十二回 战濮阳曹操败吕布 第十三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第十四回 吕奉先乘夜袭徐州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第十六回 吕温侯辕门射画戟 第十七回 驻宛城阿瞒纳邹氏 第十八回 袁公路称帝起七军 第十九回 马踏青苗割发代首 第二十回 夏侯元让拔矢啖睛 第二十一回 曹孟德鏖兵下邳城 第二十二回 吕奉先殒命白门楼 第二十三回 曹阿瞒许田设围场 第二十四回 董国舅内阁受密诏 第二十五回 青梅煮酒纵论英雄 第二十六回 云长赚城刀斩车胄 第二十七回 关张双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八回 祢正平裸衣骂曹贼 第二十九回 不羁狂士江夏殒命 第三十回 大意失机国舅受诛 第三十一回 徐州兵败兄弟失散 第三十二回 土山相约云长投曹 第三十三回 白马坡颜良战曹将 第三十四回 延津渡君侯诛文丑 第三十五回 汉寿亭侯挂印封金 第三十六回 美髯关公过关斩将 第三十七回 渡黄河关羽战夏侯 第三十八回 会古城云长逢翼德 第三十九回 收子龙主臣再聚首 第四十回 受遗命孙权领江东 第四十一回 战官渡袁绍取胜绩 第四十二回 劫密信许攸探虚实 第四十三回 劫乌巢孟德烧粮台 第四十四回 战仓亭本初遭惨败 第四十五回 刘皇叔荆州依刘表 第四十六回 曹世子乘乱纳甄氏 第四十七回 郭奉孝遗计定辽东 第四十八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第四十九回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五十回 水镜庄玄德逢隐士 第五十一回 新野县单福遇英主 第五十二回 人相府徐母骂曹瞒 第五十三回 徐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五十四回 小孔明灵山拜酆公 第五十五回 冒风雪二入卧龙冈 第五十六回 刘玄德三请诸葛亮 第五十七回 定三分隆中话天下 第五十八回 收甘宁孙权报父仇 第五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第六十回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六十一回 夏侯悖兵败惊曹胆 第六十二回 蔡夫人议事献荆州 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火烧新野县 第六十四回 杀刘琮曹操得荆襄 第六十五回 赵子龙大战长坂坡 第六十六回 张翼德独退十万兵 第六十七回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六十八回 鲁子敬竭力排众议 第六十九回 诸葛孔明舌战群儒 第七十回 黄公覆怒责众谋士 第七十一回 诸葛亮言激孙仲谋 第七十二回 周公瑾回归柴桑郡 第七十三回 诸葛孔明诵赋激瑜 第七十四回 兄劝弟同保孙仲谋 第七十五回 临江会刘备会周郎 第七十六回 三江口曹孟德折兵 第七十七回 群英会蒋子翼中计 第七十八回 嫉贤才周瑜难孔明 第七十九回 大雾垂江草船借箭 第八十回 苦肉计周瑜打黄盖 第八十一回 阚德润密献诈降书 第八十二回 蒋先生中计请“火神” 第八十三回 大宴长江横槊赋诗 第八十四回 七星坛诸葛借东风 第八十五回 公瑾派兵孔明遣将 第八十六回 周瑜纵火赤壁鏖兵 第八十七回 念旧重义华容释曹 第八十八回 曹阿瞒南郡留锦囊 第八十九回 周都督攻城遭暗算 第九十回 诸葛亮一气周公瑾 第九十一回 赵子龙兵取桂阳郡 第九十二回 长沙城外关黄对刀 第九十三回 战合淝吴主斗张辽 第九十四回 借荆州一借永不还 第九十五回 吴国太甘露寺相亲 第九十六回 曹孟德大宴铜雀台 第九十七回 周公瑾殒命巴丘城 第九十八回 卧龙吊孝凤雏理事 第九十九回 忠义马腾为国捐躯 第一百回 汉相曹操弃袍割须 第一百零一回 曹孟德抹书间韩遂 第一百零二回 张永年反难杨德祖 第一百零三回 庞士元议取西蜀地 第一百零四回 赵子龙截江夺阿斗 第一百零五回 庞军师用计取涪关 第一百零六回 攻取雒城黄魏争功 第一百零七回 庞士元殒命落凤坡 第一百零八回 张翼德义释老严颜 第一百零九回 诸葛亮定计取雒城 第一百一十回 葭萌关张飞会马超 第一百一十一回 刘玄德自领益州收 第一百一十二回 汉寿亭侯单刀赴会 第一百一十三回 曹孟德巧取阳平关 第一百一十四回 收庞德曹操平汉中 第一百一十五回 张文远威震逍遥津 第一百一十六回 为讨汉贼五臣死节 第一百一十七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关 第一百一十八回 曹孟德蓝田探文姬 第一百一十九回 老黄忠刀劈夏侯渊 第一百二十回 勇赵云巧摆空营计 第一百二十一回 杀杨修曹兵退斜谷 第一百二十二回 关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一百二十三回 关羽用计水淹七军 第一百二十四回 神医华佗刮骨疗毒 第一百二十五回 白衣渡江袭取荆州 第一百二十六回 关羽兵败被困麦城 第一百二十七回 闻噩耗刘备哭断肠 第一百二十八回 兄长相逼七步成诗 第一百二十九回 曹丕篡汉刘备登基 第一百三十回 赵咨出使不辱君命 第一百三十一回 征东吴先主赏六军 第一百三十二回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一百三十三回 陆逊用计火烧连营 第一百三十四回 刘先主托孤白帝城 第一百三十五回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一百三十六回 施反问马谡毁仲达 第一百三十七回 赵子龙斩韩氏五将 第一百三十八回 天水关孔明收姜维 第一百三十九回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第一百四十回 街亭失守空城退敌 第一百四十一回 计中有计孔明烧曹 第一百四十二回 诸葛丞相大破魏军 第一百四十三回 兵出陇上孔明妆神 第一百四十四回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第一百四十五同天降大雨司马逃生 第一百四十六回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 第一百四十七回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第一百四十八回 钟士季分兵汉中道 第一百四十九回 满门忠烈战死绵竹 第一百五十回 司马称帝三分归晋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对中国历史上朝代变化的概括。周朝末年,天下大乱,七国纷争,齐、楚、燕、韩、赵、魏、秦,后来秦王赢政一统天下,自称始皇,秦朝建立了。秦始皇自称始皇,意思是代代相传,他们家的天下永远传下去。可事与愿违,传到秦二世,天下就乱了。 秦朝末年发生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沛公刘邦在芒砀山斩白蛇揭竿起义,刘邦和项羽在楚怀王面前立约。楚怀王说:“你们一个东路,一个西路,两路伐秦,谁先打到咸阳,灭了强秦,谁就是天下之主。”天下人都认为项羽准能先到咸阳,因为项羽胯下乌骓马,掌中八宝驼龙阴风枪,纵横天下,无人能敌;再有谋士范增出谋划策。可万也没想到,刘邦文不懂孔孟之道,武不懂孙吴兵机,但他知人善用,豁达大度,又有汉三杰,文仗萧何,武凭韩信,智靠张良。大队人马长驱直入,兵不血刃,三年打到咸阳,就把强秦灭了。按说刘邦应该称帝,可项羽不干,这样就发生了五年的楚汉相争。最后刘邦拜韩信为大元帅,韩信在九里山摆下十面埋伏阵,垓下一战成功。张良吹箫,吹散项羽八千子弟兵,霸王在乌江自刎。刘邦终于建立汉朝,成为一朝人王帝主,这就是历史上的汉高祖。 那时是父传子,家天下,从刘邦这儿一代代往下传,传了将近二百年,传到孝平皇帝,朝中出了个奸臣王莽。王莽官拜大司马,他女儿是孝平皇帝的正宫娘娘,按说荣华富贵至极,但他用三杯鸩酒害死孝平皇帝,翁夺婿业。王莽建立大新朝,自称天凤皇,当上了皇帝。但王莽不会治理天下,没有几年的时间,天下大乱。汉高祖九世玄孙刘秀在南阳宛城兴兵,带着忠勇的将士儿郎,用邓禹、马援为帅,打到长安,灭了王莽,汉室天下失而复得,历史上叫中兴汉室。汉光武中兴汉室,诸葛亮最赞成的也就是刘秀。刘秀定都在洛阳。前汉,也称为西汉,因为刘邦定都长安;后汉,因为刘秀定都洛阳,所以叫东汉。 从刘秀往下传,又传了将近二百年,传到汉桓帝。汉桓帝叫刘志,朝中大权全都掌握在外戚手中,也就是掌握在皇后、皇太后她们娘家人的手里。汉桓帝长大了,依靠宦官打击外戚,万也没想到这些宦官跟外戚勾结在一起,把朝廷内外闹得乌烟瘴气。朝中的文武官员谁敢说个不字?有几个人聚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就被指为党人,严重的丢了性命,轻点儿的收监入狱,这就是东汉时期有名的党锢事件。利用这个机会,一些豪强氏族兼并土地,再加上连年灾荒,最倒霉的当然就是老百姓。 没有几年的时间,汉桓帝死了,按说应该是他的儿子承继大统,但桓帝没儿子,就过继解渎亭侯刘苌的儿子刘宏,立为灵帝。俗话说得好:最亲莫过母子。所以灵帝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生身之母董氏封为皇太后。可朝中的大权掌握在十名中常侍的手里,中常侍就是宦官,他们是:张让、赵忠、封谓、段硅、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常侍受灵帝的宠信到什么程度呢?灵帝管张让叫爸爸,张让说什么,他就听什么。十常侍不懂得治理国家大事,勾结在一起,利用皇帝的宠信,贪赃枉法,欺君罔上,卖官害民,无恶不作。老百姓只要一提起十常侍,恨得牙根八丈长,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有道是官逼民反,东汉末年就爆发了声势浩大、遍及八大州的黄巾起义。时势造英雄,乱世出奸雄。因为有了黄巾起义,必然就出现以镇压黄巾起义而成名的关键人物,像刘备、袁术、袁绍、曹操、董卓、吕布等等。当然,他们在历史上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面对强大的黄巾起义,十常侍没办法了,汉灵帝就拜国舅何进为大将军,让他指挥人马镇压黄巾军。何进是屠户出身,根本没什么本事,他的妹妹人宫做了娘娘,现在是正宫国母,所以他才能掌握全国的兵权。何进就请汉灵帝下了一份诏书,让全国各州各郡加紧防备,镇压义军。可各郡县官兵太少,抵挡不住黄巾军的进攻,就在各地张贴榜文,招兵买马,好镇压黄巾起义。 单说招兵的榜文张贴在涿郡涿县的城门外,老百姓围着看榜文。有几个人看完之后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人群里看榜文的有个年轻人,看完之后叹了一口气:“唉!”没想到他身后有人不愿意了,这人用手一指:“大丈夫应该替国家出力,杀敌立功才是,唉声叹气又有何用?”这两个人是咱们书中的主要人物,叹气的这位姓刘名备字玄德,身背后指责他的就是张飞张翼德。现在这二位可还不认识呢。这位刘备要按现在的话说,是个没落贵族,是汉景帝阁下玄孙,中山靖王之后,也就是汉室宗亲了。可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贞在汉武帝时犯法了。本来他被封的是涿鹿亭侯,按国家的规定,这些诸侯每年要向朝廷交纳一定的贡金。这贡金用于皇帝祭祀,有个名字叫酎金。没想到刘贞没按期交纳酎金,朝廷一生气,就把他这个侯免了。所以,刘备这一枝儿就穷下来了。到了刘备这儿,他父亲又死得早,所以刘备小时候非常穷。母子二人就靠他母亲织草席、织草鞋,卖草鞋、卖草席为生。要不怎么后来袁术曾经骂过刘备,说你织席贩履小儿,看不起刘备。刘备家里穷,到了十五岁时,他母亲让他出去求学、念书。家里穷,没钱,怎么念呢?他有个本族的叔叔叫刘元起,看刘备长得聪明伶俐,很可怜他;再说,刘元起有个儿子叫刘德胜,跟刘备岁数差不多。刘元起就花钱让刘备跟自己的儿子一起去求学。刘备的老师,一个是东汉名士郑玄,一个就是卢植,卢植曾经当过九江太守。刘备在上学期间认识了后来的北平太守公孙瓒,两人感情处得非常好,刘备就把公孙瓒当成自己的哥哥。虽说读书,刘备可不喜欢念。他这个人性情宽和,平常不太爱说话。他要高兴呢,你看不出来;他要生气了,脸上也不带相儿。所以刘备不好惹,这叫喜怒不形于色,一般的人要想琢磨他的心思是不太容易的。刘备喜欢结交天下豪杰,尤其喜欢结交练武的武夫。 现在刘备看着这张榜文,心里有不少想法。他这一叹气,张飞正好站在他身后,张飞一说话,刘备一回头,这也真是弟兄有缘。张飞是个开肉铺的,当地大财主,世居涿郡,性情豪放。跟刘备一见面,两个人一商量,就找一个酒店,喝酒谈心。刚把酒菜摆上,外边关云长来了。他是河东解良人,姓关名羽字云长,因为好打不平,有了人命,所以逃到涿县卖粮食。关羽把推粮食的小车放在门口,迈大步走进酒店。“酒家,快快上酒,吃完后某家还要前去投军。”关羽这几句话就引起了刘备的注意。他抬头一看,这个人相貌怎么这么好!身高九尺五,虎体熊腰,面如重枣,卧蚕眉,丹凤眼,高鼻梁,四字口,大耳相衬,胸前飘洒五绺长髯,滋润已极。头戴鹦哥绿的扎巾,身穿鹦哥绿的短袄,下身是青色的兜裆滚裤,两只皂鞋,往这儿一站,威风凛凛,与众不同。刘备不由得站起来了,到关羽面前抱拳拱手:“请问壮士贵姓高名?”“在下姓关名羽字云长,河东解良县人。请问兄长贵姓?”“在下刘备刘玄德,请。”关羽入座,刘关张弟兄就在这儿边喝边聊。 P1-4 序言 纵谈《三国演义》 ——代前言 清平客 一 评书《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的历史源流及风格流派 谈到传统曲艺,《三国》曲目不得不提,尤其是评书《三国》,历史源远流长,堪称讲史类评书的扛鼎之作。早在北宋年问就出现了“说三分”(专说三国故事的“说话”)这一艺术形式。苏轼《东坡志林》中曾有以下记述:“至说三国事,闻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到元代至治(132l—1323)年问,说话人的脚本《全相三国志平话》(福建新安虞氏刊刻本)刊印于世。至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等史书文传的基础上,并借鉴金院本、元杂剧中的相关资料,编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后经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又作了一番加工润色,成为目前最流行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此后,各地民间艺人又以这部名著为蓝本,铺陈敷衍,推理品味,经过层层再创作,逐步形成多种南北不同风格流派的评话、评书,长期演出于书场茶馆,流传于街巷坊市,“三国”由此成为我国人民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其中,又以苏州评话、扬州评话和北方评书《三国》最为著名。 苏州评话:嘉庆、道光年间,陈汉章始说此书。陈汉章传陈鲁卿,再传张汉民、朱春华。后许文安继承书脉,授徒黄兆麟、唐再良等。自民国至今的著名艺人有张玉书、顾又良、唐耿良、汪雄飞、张国良、陆耀良等。苏州评话《三国》一般由土山约三事起,至卧龙吊孝结束;后张玉书予以延伸,自议取西蜀始,至五丈原孔明归天结束;故有“前、后《三国》”之称。 扬州评话:乾隆年间,吴天绪、王景山始说此书。咸丰年间,李国辉和蓝玉春享有盛名,形成两大流派。李国辉传“扬州八骏”,其中包括康国华,国华授又华,又华授重华,史称“康《三国》”。蓝玉春传人有夏玉台、夏少台等。扬州评话《三国》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由土山约三事起,至走马荐诸葛结束;中部由三顾茅庐起,至华容释曹结束;后部由取南郡起,至三分归晋结束。 北方评书:明末清初,南方大说书家柳敬亭擅说《隋唐》、《水浒》、《西汉》等,技艺卓绝,炉火纯青,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传说雍正年间的北京艺人王鸿兴即其徒弟,并成为北方评书的奠基人,《三国》是其擅演书目(雍正十三年于北京西直门内酱房夹道首演评书,即演出《三国》)。清末评书艺人张岚溪,曾专在皇宫内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说《三国》,在评书界很有影响。近代以来,由于受到武侠、剑侠书的冲击,北方说《三国》者,为数不多,南方评话遂盛于北方评书。评书艺人张致兰、张诚润、施星夔、吴阔瀛、赵英颇、顾桐峻、姜存瑞、袁阔成、李鑫荃等均说过此书。 二 所谓连派“坐谈《三国》” 《三国演义》同一般的历史演义小说不同,它描写的是一千八百年前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故事,反映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沿革,人物成百上千,战役层出不穷,斗智斗勇,文武兼备,头绪纷繁,气势宏大。说好《三国》的难度可想而知。北方评书名宿连阔如曾悉心研究《三国演义》,前后达四十年之久,以“坐谈《三国》”享誉书坛。所谓“坐谈”,即连阔如评说《三国》,尊重历史,参考各家批本,予人“高台教化”之感;在描摹情节、刻画人物的同时,有理有据的评点议论穿插其中,尤以批讲见长,依文敷衍,言语支搭,既有通俗口语,又保持原著风采;根据书情,分析书理,章法严密,气魄宏大,听来一股才子气,于潜移默化中大话金戈铁马,纵论风云捭阖。连阔如曾说过,不研究《三国志》和《孙子兵法》,就说不了《三国演义》。1957年,他将《三国》口授给女儿连丽如。1959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受陈云委托,录制连阔如全本《三国》,可惜在文革中被毁。 连派评书“坐谈《三国》”的特点可归结如下: (一)尊重史实和原著,参考关于《三国演义》的各种版本,对其中的一些情节予以改动、增删,使内容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二)采用传统叙述方法,对于原著中封建迷信、怪诞不经的情节,在不改变原书轮廓的前提下,予以合理解释,评书、评人、评事、评情、评理,以评取胜。 (三)借鉴京剧等戏曲表演程式,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性格的刻画,使其丰满灵动,跃然纸上。 (四)对于原著中的典故、诗词、信札、表章、地名、官职、器物等,评讲细致,解释明确,书外书穿插其中,恰到好处。 (五)语言文白相间,以现代口语为主,同时保留原著中精彩的文言,文言和白话有机结合,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文雅古韵,听之回味悠长。 三 理、昧、趣、细、技、奇——六论《三国》 晚清时评弹艺术理论家陆瑞廷对于评定话本艺术的高下,曾有这样一段论述: 画石五诀,瘦、皱、漏、透、丑也。不知大小书中亦有五诀,苟能透达此五字而实践之,则说书之技已超上乘矣。所谓五字者何?即理、味、趣、细、技五字也。理者,贯通书理也,书理而能贯通,则虽子虚乌有,凭空结构之说部,听者亦能猜详入胃,随处生情也。味者,须具咀嚼情能力,使听者有耐思之余味也。趣者,见景生趣,可使书情书理,愈见紧凑,而听者不特胸襟开豁,抑且使人捧腹也。细者,词句堂皇,出口典雅,至若言之苛刻,易招人怨,语言秽亵,自失人格,故细之一字更属重要也。而说表之周详,布置之熨帖,亦包括在细字上。技者,则由经验阅历中得来,更无勉强之可能。古人云: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言虽浅显,旨则深远。故说书而能运用神化,穿插得宜,始可得一技字。 理,指人物性格的逻辑性和情节的可信性,所谓“顺理成章”。比如对诸葛亮的塑造。鲁迅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评书《三国》,作者设身处地,揆情度理,扬小说之长,藏原作之拙,为这场赤壁大战中运筹帷幄的实际主帅恢复了“人”的光彩。比如《草船借箭》一段,书中说:“诸葛亮早就算好了,一支箭估计有多大分量,船两边幔帐都是草束,一条船一面受箭受多少支时杯中的酒倾斜到什么程度。如果一条船一边受箭,得了七八千支,你拔下来后得有折的、坏的,剩下的好箭五六千支,所以二十一条船才能得上六七万支箭。调过头来,两面都射匀了,船也能摆平了,十万支雕翎箭绝不会少一根。”如果说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将空船逼近曹营,面对骤雨飞蝗的乱箭,“只顾酌酒取乐”是表现其镇定自若,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气概;而评书中通过椅子、杯盘、筷子、酒壶的细节和上述分析,确把诸葛亮所以能“稳操”的未尽之情展示出来,矫正了诸葛亮并非仅是知奇门,晓阴阳的“不全之态”,而是学识渊博的“心”机妙算家。此后的借东风和华容道,无一不是如此。 味,不是话本的艺术手段,而是衡量话本艺术水平高下能否经得起咀嚼、品评的标志。也就是说,读过这部评书《三国》后,我们究竟记住了什么,能否产生回味无穷之感。比如《辕门射戟》一段对于拉弓射箭的那段描写:“咱们中国射箭跟外国射箭用的功力不一样,中国射箭八个字:撑、拔、拐、抹、托、捋、刁、合。九斤十二两为一个劲儿,十三把半这张弓算是拉开。拉弓的人都得背着手往这儿一站,拔脯子调脸儿,练这个站功。站功练好了,吊膀子。膀子吊好了,才能拉硬弓。……左手攥着弓背儿,右手攥着弓弦儿,举过脑门儿,往下落。弓一撑,前把推,后把一拉,前把托住,后把捋住,一拔脯子,拐胳膊肘儿,一调脸儿。吕布左手攥弓背儿,右手箭认扣,左手手指头还要掐着箭杆儿,箭杆儿这儿叫扣门儿。箭杆儿翎毛尾巴这儿有一道深沟儿,还把弓弦搁在里头,这就叫填弦。”交待得清清楚楚,翔实可信,听者有所得,这就是味道。此段较之一般的套语“弓开如满月,箭走似流星,前把如推泰山,后把如抱婴孩……”等等,哪个更好,不言而喻。 趣,见景生情,因势利导,从而生趣,产生噱头、笑料,一般为会心之幽默。这其实是说书人在表演中的一种淡出淡入式的技巧。比如《诵赋激瑜》一段,在介绍周瑜出场时,为了加深听众(读者)的印象,书里这样说:“周瑜不但文武全才,风流倜傥,而且精通音乐,是个大音乐家。这在《三国志》上有记载:‘曲有误,周郎顾。”如果现在举行歌手比赛,周瑜坐这儿当评委,他闭着眼睛听,这歌手有个小音符、音节唱错了。他立刻能听出来。一抬头,把眼睛睁开,他得瞧这歌手一眼。”巧妙地将周瑜的性格爱好与时下流行的唱歌比赛相结合,听众(读者)势必会在眼前浮现出电视里歌手比赛评委打分时的情景,而周瑜的形象亦牢牢地印在脑海中了。 细,顾名思义,指的是细节,细节揭示书情、书理;然而,作为评判话本艺术高下之标准,“细”还有一层含义,即所谓炼字、遣词之功。比如评书中独有的“开脸儿”手段的运用。以下是对大将典韦的“开脸儿”:看将军,八面威,人又大,马又肥。腰圆膀阔三山配,身高丈二晃巍巍。铜铃怪眼一字眉,翻天鼻孔獠牙嘴,一部红髯颔下垂。红耳毫,尖似锥,红发根根背后披。头上戴,錾金盔,焦黄抹额金丝垒。黄绒球,绕四围;雉鸡翎,白狐尾,五杆黄旗背后背。紫火焰,金铃坠,上绣金狮把云吹。黄金甲,连线缀;金牛犀带花纹碎,护心宝镜明秋水。杏黄袍,绣红葵;鱼褐尾,苫两腿,大红中衣露微微。虎头靴,黄云绘;坐下马,虎皮被,四蹄蹬翻土雨飞。手中拿,戟一对,八十斤,力不费;大红缨,嵌草穗,峨嵋尖,戟枝锐。抛戟能将敌命追,当年大战濮阳内。黄幡乍下天堂路,黄魔离去蜀江湄。有人若问名和姓,五路救应是典韦。洋洋洒洒一大段贯口,快而不乱,韵味十足。 技,特指书外书。由一段情节衍生出相关内容,可长可短,或刻画人物,或交代背景,或介绍知识,或评点议论,而这些都是建立在说书人“经验阅历”的基础上的。尽管有时书外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原有情节的发展,但也可看作是通过叙述上的节奏变化而产生评书韵律美的具体体现。比如《蓝田探文姬》一段,曹操看望蔡文姬,说书人较原著内容予以增加,由缶引出渑池会,由醒酒毯引出伯邑考献宝,由鱼肠剑引出专诸刺王僚,看似与原书故事有所偏离,但最后借三绝碑蔡邕题“黄绢幼妇,外孙薹臼”的典故引出杨修揭秘,不动声色地为后文杨修之死埋下伏笔。而在《杀杨修兵退斜谷》一段中,杨修因传“鸡肋”而死,此时倒笔叙述他昔日恃才傲物的几个故事,早已引发曹操不满,与前文故事形成呼应,听众(读者)若有所悟。可以说,这种书外书的巧妙使用确是说书人精彩技艺的完美显现。 至于奇,是后来研究者补充的一点。奇,指戏剧结构,包括尖锐、激烈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及由此形成的情节高潮。李渔在《曲话》中说:“古人呼剧本为传奇,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非奇不传”,一语中的。评书中常说的“无巧不成书”用作此解释,再恰当不过。所谓巧,即充满传奇性的情节,以巧缀书,以巧成书,顿使气象万千,一事奇,进而事事皆奇;同时,说书以理为先,凡事讲求人情人理,而不避离奇,书情既在于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亦可看作是理和奇的统一。《三国》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如《长沙城关黄对刀》,先表述关、黄二人刀马纯熟,使的都是春秋刀法;突然波澜骤起,黄忠马失前蹄,堪堪丧命,但关羽并未动手,反叫黄忠换马再战;继而黄忠两度虚射雕翎,第三支箭则“正射到他(指关羽,笔者注)头盔的盔缨上,射是射,并没把盔缨射断,而且箭插在那儿没下来,要的就是这筋劲儿……正好插在这儿,箭没下来,这叫寒碜你关云长:我让这支箭射到你的盔缨上,想不让它掉下来就不掉下来;那我想要你项上人头,你也就跑不了了。”接下来说书人又从关羽和黄忠的年龄、刀法、坐骑、经验阅历等方面分析二人的优劣,将一段带有离奇色彩的“战长沙”分析得人情人理,令人击案。由此不难看出,奇作为说书艺术之重要一环,在话本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多谈连派“坐谈《三国》”的艺术特点了。有心的读者朋友们不妨细心阅读,静静品味这部洋洋一百余万言的《评书三国演义》,我想您一定会有更为意想不到的发现。连派“坐谈《三国》”的魅力尽在其中! 丙戌年仲夏月书于北京蜗居陋室 附:已出版的《三国演义》评书、评话书目 *袁阔成改编播讲评书《评书三国演义(上)》(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袁阔成演出本评书《赵子龙》(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年) *张玉书传本,张国良演出本苏州评话《三国》(共14集,分别为《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孔明初用兵》、《长坂坡》、《群英会》、《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张松献图》、《孔明进川》、《义释严颜》、《袭取成都》、《兵伐东川》、《水淹七军》,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988年) *唐耿良演出本苏州评话《三国群英会》(中国曲艺出版社,1988年) *汪雄飞演出本苏州评话《三国》(共5集,分别为《五关斩六将》、《诸葛亮出山》、《血战长坂坡》、《关羽走麦城》、《刘备雪弟恨》,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 *康重华演出本扬州评话《舌战群儒》(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年)《火烧赤壁》(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火烧新野》(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 *费骏良口述扬州评话《过五关斩六将》(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年) *陈俊芳演出本杭州评话《长坂坡》(东海文艺出版社,1957年) *汪雄飞、陈俊芳等口述整理《古城会(传统评话选)》(收录《古城会》、《赠马》、《计遣陆逊》、《战长沙》4段苏州评话和杭州评话,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后记 第一次在广播中听父亲说《三国演义》是1959年的春节,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根据陈云同志的指示录制的,由于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只播了三天,播出的是《三顾茅庐》,是一家人流着眼泪听的。 第一次在书馆里听父亲说《三国演义》是1959年的初冬,父亲心情不好,坚持去书馆说书是为了养家糊口,老人家太不易了。为了陪父亲,我第一次走进书馆——天桥董记书馆,那天父亲正说到《三顾茅庐》。 景物的描述、人物的塑造、诗词的讲解、书外的评论以及那朗朗上口的说书声使我痴迷了,这么精湛的艺术谁来继承?第二天听了父亲的“隆中对”话说天下大势,坚定了我的信心,我学说评书了。1961年9月,我在天桥刘记茶馆登台了,报子上是“连丽如”三个大字,书目是《三国演义》,每天客满,座无虚席。第一天,父亲在窗外听了一会儿,含着热泪走了。我成了北京第一个女评书演员,成为连派评书艺术的继承人。 父亲走了,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他老人家的金戈铁马之声,他讲解的《短歌行》、《铜雀台赋》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文革后,北京宣武说唱团恢复了,演员中第一个上台说书的是我,说的不是《三国》,而是《东汉》。我知道,要释放连派的《三国演义》的魅力还需要等待。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求知欲增强了。当北京的老听众需要听连派《三国》的时候,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我说的三百讲《三国演义》。 1992年,我为北京电视台录制了五十八集电视艺术片《听书,看戏,话三国》,以彰显连派评书艺术与国粹艺术的完美结合。 1995年,我为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中文台录制了《三国演义》,把我国第一部才子书用评书艺术的演播方法介绍给全世界的华人以及喜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 1998年,我去了马来西亚,在大马的五大州说诸葛亮,说关云长,在马来西亚引起了轰动,这是《三国演义》赋予连派评书艺术的辉煌。 2002年,我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在洛杉矶说《三国》,我看见了《三国演义》对人们的吸引力,也觉察到了连派《三国》的完美成果。 2004年,我在什刹海办了一百一十天的月明楼书馆,最后一场告别演出,我说的是《三国演义》的精华——“隆中对”。当我背诵、讲解了诸葛亮这话说天下大势的绝妙篇章之后,听众报以长时间的掌声,一束九十九支的百合花献给了连派《三国》。我忘不了当时的心情——苦、辣、酸、甜,我不能忘记父亲用了几十年的心血造就了一部连派“坐谈《三国》”,我不能忘记把《三国演义》由口头文学转变成文学巨著的先祖们,更不敢忘记《三国演义》带领我走过这艰难的评书人生。我曾经说过,逆境是快乐的。《三国演义》和父亲的教育,让我开阔了胸怀,使我懂得了懂多大人情说多大书。 感谢李滨声老师,深深一躬; 感谢中华书局,致以敬礼; 感谢梁彦、吴荻、于嘉、孙堵的辛勤润笔; 感谢评书听众,望共同享受《三国演义》给我们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在这个地球上,只有我一个女评书演员在讲述连派的评书经典——《三国演义》,对吗?! 连丽如 2006年8月16日凌晨于国如居书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