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系列教材”之一,是地理教材编写、地理教学改革、地理教学评估和地理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教育意志在地理学科的具体体现。
本书对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具有独特的视角:它重在地理教育实践层面上的解析,而少有理论思辨性的阐发;它关注内容的现实针对性,而较少作形而上的诠释;它注重发掘执行地理课程标准过程中所需要的教育智慧,而对文件条文的生成过程不作过多的陈述;它重视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的异同比较,而避免在概念领域作经院式的鉴别陈述。力求使本书做到内容简明,讲解通俗,层次分明,语言流畅。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阅读参考。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是,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系列教材”就是为了把这种“转型”工作做好,配合当前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策划、组织编写而成。这套系列教材的特点,一是“准”,它准确地体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准确地解读了新课程标准;二是“新”,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三是“实”,它内容充实,资料翔实,语言朴实,有很强的实用性。这套教材的编者既有课程改革的专家和学者,也有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和教研员。这套教材,既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深度,不失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实用性和实效性都比较强的教材。
第五节 实施建议的实用性
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新的课程标准较之教学大纲在教育理念、思想、模式、内容、方法和目的诸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很难马上适应这种变革。因此,课程标准以较大篇幅提出了“实施建议”。它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材编写建议四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尽可能提供参考案例,这与教学大纲条款式的意见有突出的区别。
教学建议中要求地理教学突出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就“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给出典型的案例,这些案例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教师如能从若干案例中提取带突出性的规律性的基本模式,并结合自身特长和本校学生实际,进一步挖掘、搜集、总结、归纳,且能做到融会贯通,则地理教学一定会出现课堂生动活泼、课外丰富多彩、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大幅度提高的新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教师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倡导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切忌按部就班、包办代替,应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探究式学习作为科学教育的一种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十分有效,但在地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无法按照“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寻求证据——解决问题”的探究步骤来完成,因此不能照搬模式。有些内容,可以介绍前人是如何探究的;有的内容,可以给出一些材料,让学生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探究等等。虽方法多种多样,但达成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对地理学习的评价也提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它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的全程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地理学习评价的四个方面,即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与过程、学生科学方法掌握状况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学生对地理概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水平、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都给出了定性的评价指标且具案例,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时形式可以多样化,并加强针对性,不能将定性指标量化,评价的结果可采用评语和评定等级相结合的方式。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地理教育起落变化幅度很大,中学地理的地位一直低下,因此,完善评价机制,真正按课程标准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地理课程评价与管理中,启用考试杠杆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
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包括: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这无疑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会大量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只有以高度的责任感面对事业,提高素质,才能不辱使命。
课程改革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改变教师的专业生活,也必将引导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课程标准对于广大教师来讲是一篇全新的文章,需要认真研究、消化,领会其精髓,把其精神融入地理教学和地理教育事业之中,切忌“穿新鞋,走老路”。
思考题
1.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与地理教学大纲所说的“指导思想”有什么不同?
2.与地理教学大纲相比,为什么说新课程标准具有“设计思路的开放性”、“课程目标的全面性”?
3.为什么说新课程标准对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4.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P81-83
随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在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和企盼下,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也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将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
记得《纲要》颁布的当天,《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构建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的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纲要》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展现了21世纪新课程的美好前景。”文章还强调:“新课程对学校、校长、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教研员和教师都要认真学习领会《纲要》的精神实质,以《纲要》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新课程。”树立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价值观,根治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围绕这一根本要求,我们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校长、教研员和教师,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里。一定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件大事抓好。
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一不把课程改革摆在突出的位置,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都是如此。在课程改革中,各国都想抓住带规律性的东西,都想抓住要害和根本,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应如此。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两个不适应”:一是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从而进一步增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紧进行部署,认真组织好新课程的实施,扎扎实实地抓好这项工作。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是,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了把这种“转型”工作做好,我们配合当前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策划、组织并编写了这套“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系列教材”。这套系列教材的特点,一是“准”,它准确地体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准确地解读了新课程标准;二是“新”,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三是“实”,它内容充实,资料翔实,语言朴实,有很强的实用性。这套教材的编者既有课程改革的专家和学者,也有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和教研员。这套教材,既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深度,不失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实用性和实效性都比较强的教材。在使用这套教材时,我们希望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共同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我们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吧!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是地理教材编写、地理教学改革、地理教学评估和地理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教育意志在地理学科的具体体现。地理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受到地理界同仁的广泛关注,学习研究渐成风气。目前,国家级实验区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正在进行。因此,深入钻研地理课程标准,逐步提高执行地理课程标准的水平,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为了配合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我们编写了这本《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本书对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具有独特的视角:它重在地理教育实践层面上的解析,而少有理论思辨性的阐发;它关注内容的现实针对性,而较少作形而上的诠释;它注重发掘执行地理课程标准过程中所需要的教育智慧,而对文件条文的生成过程不作过多的陈述;它重视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的异同比较,而避免在概念领域作经院式的鉴别陈述。我们力求使本书做到内容简明,讲解通俗,层次分明,语言流畅。
丛书主编、知名学者柳菊兴教授负责丛书的策划和质量把关,胡明先生、张祖春先生、黄莹丽女士为丛书的编写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原司长马立女士、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培训处处长唐京伟先生、湖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周元武先生对丛书的编写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鲁晓成、张杰、彭水成、左其坤、范义虎、刘居富、陈洪波、周立人等专家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赵宏先生为丛书的高质量出版付出了许多心血。在此一并致谢。
承担本分册编写任务的是梅桃源、林孝明、汪卫民、李满堂、汪爱林、刘广阳、冯国强同志。全书由梅桃源同志负责统稿。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