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晏子春秋译注/诸子译注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卢守助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杂上下),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晏婴(?—前500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为春秋时期齐国正卿。历仕灵、庄、景三朝,执政五十余年。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于时。注意政治改革,关心民事,反对祈福禳灾等迷信。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

内容推荐

道家与文学分属于哲学和文学学科,过去从事哲学研究的很少涉及文学。而从事文学研究的也很少涉及哲学。本书则属于边缘交叉学科研究,把哲学与文学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因而能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道家与文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两大学科。大多数著名道家学者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许多著名的文人信奉道家思想。因此理清道家与文学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深入研究道家和确定道家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文人的思想、生活和理清文学发展的脉落,对道家研究和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将《晏子春秋》全部予以注释、翻译。晏子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墨家一派,主张兼爱、非攻、非乐、节用、节葬。墨家对儒家的观点也有不同的看法,其中非儒篇最有代表性。

目录

前言

内篇谏上第一

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

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晏子谏第三

景公饮酒七日不纳弦章之言晏子谏第四

景公饮酒不恤天灾致能歌者晏子谏第五

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晏子谏第六

景公燕赏无功而罪有司晏子谏第七

景公信用谗佞赏罚失中晏子谏第八

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第九

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第十

景公欲废道子阳生而立荼晏子谏第十一

景公病久不愈欲诛祝史以谢晏子谏第十二

景公怒封人之祝不逊晏子谏第十三

景公欲使楚巫致五帝以明德晏子谏第十四

景公欲祠灵山河伯以祷雨晏子谏第十五

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第十六

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第十七

景公游公阜一日有三过言晏子谏第十八

景公游寒途不恤死黹晏子谏第十九

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晏子谏第二十

景公异荧惑守虚而不去晏子谏第二十一

景公将伐宋梦二丈夫立而怒晏子谏第二十二

景公从畋十八日不返国晏子谏第二十三

景公欲诛骇鸟野人晏子谏第二十四

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第二十五

内篇谏下第二

景公藉重而狱多欲托晏子晏子谏第一

景公欲杀犯所爱之槐者晏子谏第二

景公逐得斩竹者囚之晏子谏第三

景公以抟治之兵未成功将杀之晏子谏第四

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第五

景公为长床欲美之晏子谏第六

景公为邹之长途晏子谏第七

景公春夏游猎兴役晏子谏第八

景公猎休坐地晏子席而谏第九

景公猎逢蛇虎以为不祥晏子谏第十

景公为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第十一

景公为泰吕成将以燕飨晏子谏第十二

景公为履而饰以金玉晏子谏第十三

景公欲以圣王之居服而致诸侯晏子谏第十四

景公自矜冠裳游处之贵晏子谏第十五

景公为巨冠长衣以听朝晏子谏第十六

景公朝居严下不言晏子谏第十七

景公登路寝台不终不悦晏子谏第十八

景公登路寝台望国而叹晏子谏第十九

景公路寝台成逢于何愿合葬晏子谏而许第二十

景公嬖妾死守之三日不敛晏子谏第二十一

景公欲厚葬梁丘据晏子谏第二十二

景公欲以人礼葬走狗晏子谏第二十三

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臣之义晏子谏第二十四

景公登射思得勇力士与之图国晏子谏第二十五

内篇问上第三

庄公问威当世服天下时耶晏子对以行也第一

庄公问伐晋晏子对以不可若不济国之福第二

景公问伐鲁晏子对以不若修政待其乱第三

景公伐嫠胜之问所当赏晏子对以谋胜禄臣第四

景公问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以衰世而讽第五

景公问欲善齐国之政以干霸王晏子对以官未具第六

景公问欲如桓公用管仲以成霸业晏子对以不能第七

景公问莒鲁孰先亡晏子对以鲁后莒先第八

景公问治国何患晏子对以社鼠猛狗第九

景公问欲令祝史求福晏子对以当辞罪而无求第十

景公问古之盛君其行如何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第十一

景公问谋必得事必成何术晏子对以度义因民第十二

景公问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以举贤官能第十三

景公问君臣身尊而荣难乎晏子对以易第十四

景公问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对以六说第十五

景公问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对以三者第十六

景公问贤君治国若何晏子对以任贤爱民第十七

景公问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对以先行义第十八

景公问忠臣之事君何若晏子对以不与君陷于难第十九

景公问忠臣之行何如晏子对以不与君行邪第二十

景公问佞人之事君何如晏子对以愚君所信也第二十一

景公问圣人之不得意何如晏子对以不与世陷乎邪第二十二

景公问古者君民用国不危弱晏子对以文王第二十三

景公问古之莅国者任人如何晏子对以人不同能第二十四

景公问古者离散其民如何晏子对以今闻公令如寇仇第二十五

景公问欲和臣亲下晏子对以信顺俭节第二十六

景公问得贤之道晏子对以举之以语考之以事第二十七

景公问臣之报君何以晏子对报以德第二十八

景公问临国莅民所患何也晏子对以患者三第二十九一

景公问为政何患晏子对以善恶不分第三十

内篇问下第四

景公问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对以省耕实第一

景公问桓公何以致霸晏子对以下贤以身第二

景公问欲逮桓公之后晏子对以任非其人第三

景公问廉政而长久晏子对以其行水也第四

景公问为臣之道晏子对以九节第五

景公问贤不肖可学乎晏子对以勉强为上第六

景公问富民安众晏子对以节欲中听第七

景公问国如何则谓安晏子对以内安政外归义第八

景公问诸侯孰危晏子对以莒其先亡第九

晏子使吴吴王问可处可去晏子对以视国治乱第十

吴王问保威强不失之道晏子对以先民后身第十一

晏子使鲁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对以庇族第十二

鲁昭公问鲁一国迷何也晏子对以化为一心第十三

鲁昭公问安国众民晏子对以事大养小谨听节俭第十四

晏子使晋晋平公问先君得众若何晏子对以如美渊泽第十五

晋平公问齐君德行高下晏子对以小善第十六

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第十七

叔向问齐德衰子若何晏子对以进不失忠退不失行第十八

叔向问正士邪人之行如何晏子对以使下顺逆第十九

叔向问事君徒处之义奚如晏子对以大贤无择第二十

叔向问处乱世其行正曲晏子对以民为本第二十一

叔向问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对以爱民乐民第二十二

叔向问啬吝之于行何如晏子对以啬者君子之道第二十三

叔向问君子之大义何若晏子对以尊贤不退不肖第二十四

叔向问傲世乐业能行道乎晏子对以狂惑也第二十五

叔向问人何若则荣晏子对以事君亲忠孝第二十六

叔向问人何以则可保身晏子对以不要幸第二十七

曾子问不谏上不顾民以成行义者晏子对以何以成也第二十八

梁丘据问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对以一心可以事百君第二十力

柏常骞问道无灭身无废晏子对以养世君子第三十

内篇杂上第五

庄公不说晏子晏子坐地讼公而归第一

庄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而退后有崔氏之祸第二

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第三

晏子再治阿而见信景公任以国政第四

景公恶故人晏子退国乱复召晏子第五

齐饥晏子因路寝之役以振民第六

景公欲堕东门之堤晏子谓不可变古第七

景公怜饥者晏子称治国之本以长其意第八

景公探雀毂觳弱反之晏子称长幼以贺第九

景公睹乞儿于途晏子讽公使养第十

景公惭刖跪之辱不朝晏子称直请赏之第十一

景公夜从晏子饮晏子称不敢与第十二

景公使进食与裘晏子对以社稷臣第十三

晏子饮景公止家老敛欲与民共乐第十四

晏子饮景公酒公呼具火晏子称诗以辞第十五

晋欲攻齐使人往观晏子以礼待而折其谋第十六

景公问东门无泽年谷而对以冰晏子请罢伐鲁第十七

景公使晏子予鲁地而鲁使不尽受第十八

景公游纪得金壶中书晏子因以讽之第十九

景公贤鲁昭公去国而自悔晏子谓无及已第二十

晏子使鲁有事已仲尼以为知礼第二十一

晏子之鲁进食有豚亡二肩不求其人第二十二

曾子将行晏子送之而赠以善言第二十三

晏子之晋睹齐累越石父解左骖赎之与归第二十四

晏子之御感妻言而自抑损晏子荐以为大夫第二十五

泯子午见晏子晏子恨不尽其意第二十六

晏子乞北郭骚米以养母骚杀身以明晏子之贤第二十七

景公欲见高纠晏子辞以禄仕之臣第二十八

高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乃逐之第二十九

晏子居丧逊答家老仲尼善之第三十

内篇杂下第六

灵公禁妇人为丈夫饰不止晏子请先内勿服第

齐人好毂击晏子绐以不祥而禁之第二

景公梦五丈夫称无辜晏子知其冤第三

柏常骞禳枭死将为景公请寿晏子识其妄第四

景公成柏寝而师开言室夕晏子辨其所以然第五

景公病水梦与日斗晏子教占梦者以对第六

景公病疡晏子抚而对之乃知群臣之野第七

晏子使吴吴王命傧者称天子晏子详惑第八

晏子使楚楚为小门晏子称使狗国者入狗门第九

楚王欲辱晏子指盗者为齐人晏子对以橘第十

楚王飨晏子进橘置削晏子不剖而食第十一

晏子布衣栈车而朝陈桓子侍景公饮酒请浮之第十二

田无宇请求四方之学士晏子谓君子难得第十三

田无宇胜栾氏高氏欲分其家晏子使致之公第十四

子尾疑晏子不受庆氏之邑晏子谓足欲则亡第十五

景公禄晏子平阴与橐邑晏子愿行三言以辞第十六

梁丘据言晏子食肉不足景公割地将封晏子辞第十七

景公以晏子食不足致千金而晏子固不受第十八

景公以晏子衣食弊薄使田无宇致封邑晏子辞第十九

田桓子疑晏子何以辞邑晏子答以君子之事也第二十

景公欲更晏子宅晏子辞以近市得求讽公省刑第二十一

景公毁晏子邻以益其宅晏子因陈桓子以辞第二十二

景公欲为晏子筑室于宫内晏子称是以远之而辞第二十三

景公以晏子妻老且恶欲内爱女晏子再拜以辞第二十四

景公以晏子乘弊车驽马使梁丘据遗之三返不受第二十五

景公睹晏子之食菲薄而嗟其贫晏子称其参士之食第二十六

梁丘据自患不及晏子晏子勉据以常为常行第二十七

晏子老辞邑景公不许致车一乘而后止第二十八

晏子病将死妻问所欲言云毋变尔俗第二十九

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命子壮示之第三十

外篇第七

景公饮酒命晏子去礼晏子谏第一

景公置酒泰山四望而泣晏子谏第二

景公梦见彗星使人占之晏子谏第三

景公问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谏第四

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第五

景公使祝史禳彗星晏子谏第六

景公有疾梁丘据裔款请诛祝史晏子谏第七

景公见道瑾自惭无德晏子谏第八

景公欲诛断所爱棣者晏子谏第九

景公坐路寝日谁将有此晏子谏第十

景公台成盆成适愿合葬其母晏子谏而许第十

景公筑长床台晏子舞而谏第十二

景公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将加诛晏子谏第十三

景公问治国之患晏子对以佞人谗夫在君侧第十四

景公问后世孰将践有齐者晏子对以田氏第十五

晏子使吴吴王问君子之行晏子对以不与乱国俱灭第十六

吴王问齐君便暴吾子何容焉晏子对以岂能以道食人第十七

司马子期问有不干君不恤民取名者乎晏子对以不仁也第十八

高子问子事灵公庄公景公皆敬子晏子对以一心第十九

晏子再治东阿上计景公迎贺晏子辞第二十

太卜绐景公能动地晏子知其妄使卜自晓公第二十一

有献书谮晏子退耕而国不治复召晏子第二十二

晏子使高纠治家三年而未尝弼过逐之第二十三

景公称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辞不受第二十四

景公使梁丘据致千金之裘晏子固辞不受第二十五

晏子衣鹿裘以朝景公嗟其贫晏子称有饰第二十六

仲尼称晏子行补三君而不有果君子也第二十七

外篇第八

仲尼见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为不可第一

景公上路寝闻哭声问梁丘据晏子对第二

仲尼见景公景公日先生奚不见寡人宰乎第三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致问第四

景公出田顾问晏子若人之众有孔子乎第五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晏子对以勿忧第六

景公问有臣有兄弟而强足恃乎晏子对不足恃第七

景公游牛山少乐请晏子一愿第八

景公为大钟晏子与仲尼柏常骞知将毁第九

田无宇非晏子有老妻晏子对以去老谓之乱第十

工女欲入身于晏子晏子辞不受第十一

景公欲诛羽人晏子以为法不宜杀第十二

景公谓晏子东海之中有水而赤晏子详对第十三

景公问天下有极大极细晏子对第十四

庄公图莒国人扰绐以晏子在乃止第十五

晏子死景公驰往哭哀毕而去第十六

晏子死景公哭之称莫复陈告吾过第十七

晏子没左右谀弦章谏景公赐之鱼第十八

试读章节

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晏子谏第六

晏子朝,杜扃望羊待于朝①。晏子曰:“君奚故不朝?”对曰:“君夜发不可以朝②。”晏子曰:“何故?”对曰:“梁丘据扃入歌人虞③,变齐音④。”

晏子退朝,命宗祝修礼而拘虞⑤。公闻之而怒曰:“何故而拘虞?”

晏子曰:“以新乐淫君。”

公曰:“诸侯之事,百官之政,寡人愿以请子。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夫子无与焉③。夫乐,何必夫故哉?”

对曰:“夫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国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歌,纣作《北里》⑨,幽厉之声⑩,顾夫淫以鄙而偕亡⑩,君奚轻变夫故哉?”

公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注释]  ①杜扃:人名,齐景公侍臣。望羊:远望。  ②夜发:夜里没睡觉。  ③梁丘据:人名,景公近臣。扃:关闭,引申为秘密。虞:人名。  ④变齐音:弹唱改变齐国音乐声调的乐曲。  ⑤宗祝:官名,主祭祀祈祷。修礼:依据礼仪规定。  ⑥酒醴:美酒。  ⑦金石:钟磬之类乐器的总称。此处作音乐解。  ⑧与:参与,干涉。  ⑨北里:殷纣王创作的《北里》舞曲,后泛指靡靡之音。  ⑩幽厉:西周厉王及其孙幽王,都因荒淫暴虐而身死国亡。  ⑩顾:不过。[译文]  晏子上朝,看见杜扃待在朝堂上往远处看。晏子问:“君王为什么不上朝呢?”杜扃回答说:“君王昨夜没有睡觉,所以不能上朝。”晏子说:“君王为什么不睡觉?”杜扃回答说:“梁丘据秘密地进献一个名叫虞的歌唱者,弹唱改变了齐国音乐声调的乐曲。”

晏子退朝回去,命令宗祝根据礼法规定拘捕了那个名叫虞的歌唱者。景公听到这个消息后大怒说:“为什么拘捕虞?”

晏子说:“因为他用新的音乐迷乱君王。”

景公说:“诸侯间往来的事务,管理百官的政事,我愿意托付给您。品尝美酒,欣赏音乐这类事,希望先生不要干涉。音乐,为什么一定要旧的呢?”

晏子回答说:“音乐衰亡了礼仪会跟着衰亡,礼仪衰亡了政治也会跟着衰亡,政治衰亡了国家也会跟着衰亡。我害怕君王背离政治教化的行为会导致国家衰亡。有关于歌乐之事,殷纣王的《北里》舞曲,周幽王、周厉王的乐曲,他们只不过创制了淫靡鄙下的乐曲,却都因此导致国家灭亡,君王为什么要看轻改变旧的音乐这件事呢?”

景公说:“我不幸拥有国家这份基业,不加考虑而说出了那些话,我愿接受您的教诲。”

P10-11

序言

《晏子春秋》是诸多的先秦子书中不很显眼的一部,在思想学术或资料文献角度上,并没有受到人们太多的关注,不像庄、老、墨、儒那样炫人眼目。但是,如若我们能默静地走近这部二千年前就已存在的卷册,不存先见地加以审视,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部不平常的书。在它身上的确闪烁着唯有先秦时代,特别是战国那段时期所特有的率真的华采。

最早著录《晏子春秋》(亦称《晏子》)的古代典籍,是东汉班固所编撰的《汉书·艺文志》。班固把《晏子春秋》列入“子书部”中,摹为“儒家者流”的首篇,并认为就是晏婴本人所撰。在更早些时候,西汉司马迁也阅读过《晏子春秋》,并为之佩服到恨不得“为之执鞭”。司马迁是个有主见的史家,在他所撰的《史记》中,把这个‘粟乃实廪,豆不掩肩”,“俭节力行”的晏婴和那个同为齐国重臣,却曾为“孔子小之”,而且“富拟于公室”,有“三归”、“树塞”、“反古”之污名的管仲同列一传,据其自述,是因为“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史记·管晏列传》)。到了中唐时,也许是出于某种卫道的心理,大文人柳宗元指斥司马迁“莫知其(指《晏子春秋》)所以为书”,指出《晏子春秋》非晏子本人所作,并断言该书是“非儒、明鬼”又“非孔子”的墨家之徒编撰的,还对刘向刘歆、班彪班固父子录之于“儒家”,表示不满。从此揭起了对《晏子春秋》的作者、成书,乃至思想归属诸问题的争议。后人更有以《晏子春秋》可能早已佚失为由,断言今日流传在世的《晏子春秋》是“六朝人好作伪者”所仿作的伪书。

其实,晏婴本人非《晏子春秋》的撰人,不待柳宗元倡言就可以认定。因为,《晏子春秋》的末后篇章已经述及晏子将死、以及死后的事件。至于六朝伪作之说,当1972年山东临沂一号汉墓竹简《晏子》的出土,也就不攻自破了。现在学术界的一般共识是:《晏子春秋》当是撰成于战国期间,撰人应是齐人或久居齐地的人。

至于《晏子春秋》为何在著录初期,会被阑入“儒家之流”的问题,那也是事出有因的。晏婴与孔丘同时而稍早。当时,正是各诸侯国政治权力下移,大夫左右国政的时期:鲁国出现“三桓”擅政,甚至大夫家臣弄权;齐国也是国君衰靡,而觊觎政权的田氏势力日益强盛。在这政治体制将发生遽变的时刻,孔丘固持以“礼乐”为拯时治国的不易之计,是众所周知的;而作为奴隶制大国的救弱之相,晏婴在议政为政时也同样不可能放弃“礼乐”这个根本。难怪古人会暂时忘却,晏、孔两人在世之时,尚未有“儒家”这个称谓的事实,匆匆地把《晏子春秋》阑入“儒家之流”。不过,虽然看起来孔丘和晏婴都讲“礼乐”,而实际上一个是出自内心的对“礼乐”的向往和信仰,一个则是出于应付时艰的手段;一旦事走极端时,晏婴就会转向“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的迂曲方式,不过其底线是“以民为本”(见《晏子春秋》卷四叔向问处世其行正曲第二十一)。晏婴曾说过:“意(道德)莫高于乐民,行(行为)莫大于乐民。”这种思想,恐怕可以称作战国时代才始流行的民本思想的滥觞,与口口声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政治观念,相去实在太远了。在“独尊儒说,罢黜百家”气氛下的后来儒者,急急乎要与晏婴这样的人、这样的意念划清畛野,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很少有子书像《晏子春秋》那样,其主体人物会与圣人孔丘有如此多的纠葛,就如很少有史书像《史记》那样,如此直述圣人孔丘的行为与当时家臣反对大夫的“叛乱”有关(《史记》记公山不狃据费邑逐季氏,佛肿据中牟拒赵氏,都曾派人邀请孔丘,而孔丘都曾有赴请的念头)。当然,《晏子春秋》的作者,没有史家那样的胸怀气魄和权限手段。司马迁可以依据自己的史观,为陈涉、项羽立本纪,归人帝王的行列,也可以为后来被尊为“素王”的孔丘立“世家”,归人上低于帝王,下则高于大夫的诸侯行列。没有什么名头的《晏子春秋》的作者,说来也在写历史,写的是齐国贤相晏婴的历史(那时被泛称为“春秋”),而实际上只是一小篇一小篇地记录晏婴在相位上时,对其所奉侍的三个国君(顺序为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进行劝谏、议论时的一些言行观点。更有甚者,作者自己并不专擅对这些言行观点加以定评,往往要借助于君子、孔丘、墨翟之口来下判断。尽管如此,《晏子春秋》中的“长不满六尺”的晏婴,竟然与当时就有圣名的鲁国强力人物孑L丘(孑L丘曾为鲁中都宰和大司寇)发生“碰撞”,是有其不可避免的客观原因的:

齐鲁两国在有周一代,是各擅其长的大国。齐是太公吕尚之子丁公的封国,鲁是周公嗣子伯禽的采邑;而后齐国一直是东方强国,桓公称霸,其政治影响为他国所无法比拟,鲁国则承周公之惠泽,为礼乐传承之邦,在文化上也是别国所难以望其项背的。可是,到了春秋末叶,两国都露出衰败相来。齐国经历孝、昭、懿、惠、顷五代,在位者骄奢淫逸,国势日窘,渐渐只能自保,无力影响诸侯事务;到庄公时,大夫崔氏乱政,连国君也轻易被杀;景公即位,外来大夫田氏与国君公族争夺民心,已昭然于世,齐国正处危机四伏,国势飘摇的局面中。鲁国的情况也与齐国相差无几:公室衰微,大夫擅政,三桓僭越,致使一心维持西周“礼乐”的孔丘,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慨来。然而,这一对命运相似的邻国,为各自的利益所驱,矛盾不断,时有纷争,甚至不惜兵戎相见。就以公元前562年(周灵王十年,鲁襄公十五年,齐灵公十五年)鲁国三桓(时为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瓜分鲁公室三军开始,到公元前500年晏婴去世,孔丘任鲁国礼相为止,这六十年里,两国交手总有十余次之多,兹列大事如下:

前557年,齐攻鲁北鄙。

前556年,齐攻鲁北鄙,邾攻鲁南鄙以助齐。

前555年,齐又攻鲁北鄙,晋助鲁围齐都。

前554年,齐灵公死,崔杼立庄公,齐晋言和。

前552年,时鲁国多“盗”,齐庄公为勇爵,厚待勇士。

前551年,孔丘生。

前548年,崔杼杀庄公,晏婴哭庄公尸,齐景公立。

前545年,齐、陈、蔡、北燕、杞、胡、白狄之君会盟约定朝晋;鲁、宋、陈、郑、许之君会盟约定朝楚。

前532年,齐世卿陈、鲍二氏攻栾、高,栾施、高疆奔鲁。

前518年,鲁昭公伐季氏,叔孙氏、孟孙氏救季氏,昭公败奔齐。

前516年,齐攻鲁,取郓,使鲁昭公居之。孔丘初至齐,学韶乐,并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

前503年,齐以郓、阳关(今山东泰安西南)二邑还鲁,季氏家臣阳虎居之,以专鲁政。

前502年,鲁侵齐,不得所顾。齐侵鲁西鄙,晋救鲁,时齐师已去。是年,阳虎欲叛黜三桓,失败,奔阳城。

前501年,鲁攻阳关,阳虎奔齐,为齐景公所囚,又逃晋依赵氏。是年孔丘为中都宰,晏婴辞老不晚于是年。

前500年,齐与鲁和,两国国君会于夹谷(今山东莱芜南),孔丘为鲁礼相,劝鲁定公带左右司马赴会。会上齐人奏“四方之乐”,“旖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

为孔丘所制止。是年,晏婴死。

有如此邦交记录的齐鲁两个邻国,双方的精英及其代表人物,对对手的一言一行的深切注视,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这个道理古今皆然。而既然大家都是以“礼乐”来维护其理想或者其所效力的家国,那末有时对方的某些颇合自己脾胃的言行,表示一下赞赏,也可能是由衷的。或有机缘,看到对方有失误,或稍不利于自己,则不失时机地公然给对方一下打击,那又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不是这样,也许倒是真的有失历史感了。所以,《晏子春秋》中会有一些“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厚葬久丧者”的颇似墨家风味的言行。有如此内容的《晏子春秋》,竟然被列入“儒家者流”,确实是令人尴尬。

《晏子春秋》还记载过一则性情之变的轶事:齐景公是一个享乐至上、草菅人命的荒唐国君。但这不妨碍他对妻妾的痴迷爱恋。当爱妾婴子死去时,他哀伤之极,三日不进食,固守在妾尸旁,简直不知道爱妾已经死去,当然也忘却为君的诸多责职。此时,晏婴不动声色地诓称有术士和医者要来为婴子看病,景公大喜而起。晏婴趁机请求景公到别处去沐浴饮食,同时匆匆命人装殓死者人棺,事毕才告诉景公。景公发了一通怒气之后,晏婴才以古之圣王“畜私不伤行,敛死不失爱,送死不失哀’’来勉励景公去处理国事。晏婴这样的做法,就是孔丘责备齐桓公和管仲的所谓“谲”。如此一来,晏婴自是难逃“君子之非”的口诛笔伐。

在这里陈述以上的事情,并不是为了专门究论晏、孔,乃至墨儒的异同优劣。而仅仅企图借此让刚拿起这部《晏子春秋》的读者,能约略领会那个诸子盛行的时代,各种思想观念的自由交往、相互磋切而又不致相互戕伤的情况;“孔子”也好,“墨子”也好,“晏子”也好,都能以其本来面目,裸然相见,互为“非议”。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因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诸子们只会在各自的特定位置上作出真实的不由自主的反应来。这一点,恰恰是向现代读者推出这样一本读物的理由。再要说明的是,本书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子书译注,而只是一般的简注直译,让读者足以拿来了解、走近那个孕育这部子书的背景和在这部子书中出现过的人物,从而得到阅读本书所能带来的快乐。

卢守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7: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