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每一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当孩子在成长中出现某些问题时,父母应该反省的是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过错;要教育好孩子,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哪些做法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负面的影响。父母只有改变了自己在施教中的不足之处,才有可能给予孩子以正确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孩子重新回归到健康成长的轨道。
本书就是为了帮助父母识别自己的哪些无意识的行为和态度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危害,并摘录了笔者近年来对一些青少年常见问题的案例解答,为父母解答孩子的问题提供参考。
本书以父母教育方式与青少年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主线,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非理性的、随意性的爱子方式给孩子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对一些咨询案例的剖析,帮助父母识别自己的哪些无意识的行为和态度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危害。从心理学的角度介绍了符合青春期心理发育特点、有利于促进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的方法,并摘录了笔者近年来对一些青少年常见问题的案例解答,为父母解答孩子的问题提供参考。
皇帝的金床:从前有一位皇帝,有一张非常漂亮又非常舒适的金床。这位皇帝有个嗜好,他每天命令一个仆人睡在他的金床上。但是他要求睡在金床上的人一定要与金床的尺寸相吻合。如果睡在金床上的仆人比金床小,皇帝就会命令卫兵把这个仆人拉长以适合金床的尺寸。如果睡在金床上的仆人比金床长,皇帝就会命令士兵砍下仆人超出金床尺寸的那部分。
初次听到这个寓言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个以伤害仆人的身体来满足自己的嗜好的皇帝很残忍。可是,当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时,忽然觉得我们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又何尝不是上演着“皇帝的金床”的故事呢?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们用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为孩子的成长规划出一张自认为是华丽且舒适的“金床”。然后,父母们用自己的需要或自己的理想,作为设计的“金床”的尺寸,并以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当孩子的兴趣、爱好、成长速度不符合父母的意愿和要求,当孩子的某些行为让父母感觉到失望时,父母们不是去了解孩子们的需要,按照孩子本身的潜质和能力制定教育标准,而是用强制、打骂、处罚,或以爱作为条件来要挟孩子等方法,迫使孩子要按父母的愿望和设想来发展,这就如同揠苗助长,把孩子“拉长”以符合自己的“金床”的标准。在生活中,这种例子有很多,如:强迫孩子学弹琴、学绘画或者考试必须考第一等等。如果孩子不能满足父母的愿望,轻则被讽刺辱骂,重则拳脚相加。
当孩子到了青春期,需要长大、需要独立思考、需要尝试着在实践中去验证自己的想法的时候,父母们又会觉得孩子对自己的话不再是言听计从,是孩子变坏了,又千万百计地想尽各种办法地干涉、压制孩子的成长需要,希望把孩子变回到童年时期的那种没有自我的、完全依赖于父母的状态。这就又如l司砍下孩子超出了“金床”的部分,让孩子的成长符合父母的需要。具体做法如: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不允许孩子想学习以外的事情,干涉孩子的正常同学间的交往,限制孩子去做一些有益的探索活动,因而也使得孩子因为怕被父母否定和阻拦,许多想做的事情也只能偷偷进行,这就使得父母失去了对孩子行为的掌控。为了防止孩子误入歧途,只好更变本加厉地限制孩子的行为。父母这种以爱的名义满足自己的需要,用孩子的未来实现父母自己内心的某些愿望的教育方式,与那个寓言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父母们常常把这种教育方法视为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这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其实并不是在爱孩子。这种爱孩子的方式,不仅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还会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和心理发育的扭曲。在这样的教育误区中,尽管父母们自认为自己是在为孩子竭尽一切所能、呕心沥血地付出着,殷切期盼着自己的孩子能拥有一个成功的未来。但是失当的教育方法,却更容易导致孩子的发展与父母们良好的愿望背道而驰。
我这样比喻,并不是在否定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是本能。从孩子降生的那天开始,父母们在这种爱的本能的驱使下,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竭尽所能使自己孩子生活得健康、快乐,最大的心愿就是盼望孩子未来的生活比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然而,本能的爱并不一定对孩子的成长都有利,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凭本能,还需要有理性参与,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实施教育。在帮助孩子成长的整个教育过程中,父母需要用理性来识别自己在爱的本能趋使下所陷入的教育上的误区,并且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和身心发育的需要,来指导、帮助、教育孩子成长。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健康的人格、健全的能力和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人才,才能帮助孩子由一个无知的幼童逐渐地成长为有能力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成年人,也才能帮助父母把自己良好的愿望与孩子的健康成长统一起来。
P1-2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每一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马卡连柯
在做青春期教育的咨询中,每当面对父母们的那种伤心、无奈的求助时,我的心里总是会充满了同情。每位父母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都是倾注了全部的感情、为了孩子的幸福多年来一直是无怨无悔地付出着。可是父母们如此呕心沥血的爱,却仍然无法换来孩子的理解和信任,这不能不说是父母的悲哀。
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我们为了一份工作可以花费很长时间的学习来获得文凭或职业证书,但是,父母这一“职业”是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从孩子出生的那刻起,我们就自动升级为父母了,至于如何做好父母、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父母们既没有经验也没有相关的知识,多数人只能凭着自己的本能、凭着自己的感觉来教育孩子。至于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失当之处,父母对此常常是毫无知觉的。一旦孩子在成长中出现了某些问题时,父母往往以为这些问题是由于孩子不听从自己的说教造成的,父母认为如果孩子能按自己所说的去做,就不会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于是,父母们就会向亲朋好友、老师、同事或专家求助,希望通过别人的批评教育,就能使孩子变得听话、变得能顺从父母的意愿。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问题少年的父母都曾采用过类似的做法,而且父母们经常是求完这人求那人,总是寄希望于某个人说的话能成为改变孩子的灵丹妙药。但是,遗憾的是持有这种心态四处求助的父母,通常都会失望。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这么难?这难度其实是难在了缺乏教育经验的父母们,并不知道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父母本身施教的态度或教育方法失当造成的。如果父母只看到孩子存在的问题,看不到父母本身在教养孩子中存在的问题,只想改变孩子,没有想过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的问题就很难得到彻底的纠正。我这样讲,父母们也许会感觉到很委屈:我不是经常在给孩子讲怎样做人的道理吗?我不是一直在督促孩子努力学习吗?孩子有了问题怎么会是父母的错?对于父母们的这种想法我们能够理解,有这种认识主要是基于父母们对“教育”一词理解不全面,我们的父母常常把对孩子反复唠叨那些大道理,把对孩子的过失做气愤的责骂当作是对孩子的施教。而事实上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教育,是蕴含在父母平时言行中的生活态度,而并非是父母那些空洞的说教。
孩子出生后,第一个学习和模仿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看问题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法、与人交往的方式,以及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孩子习惯的养成和影响着孩子心灵的成长。在家庭教育中,孩子通常并不是听父母怎样说,而是在观察父母怎样做,并且在对父母行为的观察、模仿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以及形成各种生活和学习的习惯。如果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过于情绪化,孩子在长大后处理问题和对待生活时也会情绪化。父母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推卸责任,那么,孩子从小就会为开脱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父母教导孩子要尊重他人,自己却在孩子面前随意贬低他人,尊重在孩子的眼中就成为了一种应付他人的虚伪手段。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却不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的学习习惯,孩子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如果父母对孩子实施的教育总是与自己的行为相矛盾,这种说教就无法对孩子行为起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作用的。
所以,当孩子在成长中出现某些问题时,父母应该反省的是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过错,要教育好孩子,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哪些做法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负面的影响,父母只有改变了自己在施教中的不足之处,才有可能给予孩子以正确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孩子重新回归到健康成长的轨道。
本书以父母教育方式与青少年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主线,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非理性的、随意性的爱子方式给孩子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对一些咨询案例的剖析,帮助父母识别自己的哪些无意识的行为和态度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危害。从心理学的角度介绍了符合青春期心理发育特点、有利于促进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的方法,并摘录了笔者近年来对一些青少年常见问题的案例解答,为父母解答孩子的问题提供参考。
现代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开放性的社会中,社会信息的多样化,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也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懂得多了,父母的教育方法也要跟上社会的发展。否则,落后于时代的家庭教育方法只会在孩子拒绝和排斥中失去指导作用。同时,社会的开放增加了社会包容性,社会上各种世界观、价值观并存,对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还不具备对各种观念对错做出正确区分和准确的判断。为了减少不良观念对孩子们的误导,青少年的成长仍然需要父母给予的必要的指引和教导。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中的引路人,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在帮助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父母对孩子多一分理智的爱,就会减少孩子在成长中的许多失误。父母只有先改变自己,才能帮助孩子改变其错误的生活态度。笔者希望通过本书能够为父母们在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和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帮助。
最后,衷心感谢华龄出版社的苏辉女士为编辑和促成这本书的出版所做的大量的工作,并对所有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提供帮助的家长、青少年朋友致以真挚谢意!
王丽娜
20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