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绳记事到卡片计算机可以不消耗能量进行计算吗?一问便知是天才的冯·诺伊曼巨机不巨,微机不微……电子计算机是人类学会用火以来最伟大的发明。性能价格比的大幅度提高并不来自生产厂家的经济核算,而是源于物理学家从自然规律中发掘出的可能性和工程师们把科学可能性变成技术现实性的努力。正是物理学的发展把人类推入了数字文明的时代。
20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
世纪上叶,物理界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观念和思潮,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一波又一波的科技突破,全面改造了经济、文化和社会,把世界推进了崭新的时代。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的势头有增无减,无穷尽的新知识正在静候着青年们去追求、发现和运用。
早在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起步之际,一些老一辈的物理学家就看到“科教兴国”的必然性。他们深知科技力量的建立必须来自各方各面,不能单靠少数精英。再说,精英本身产生于高素质的温床。群众的知识面要广、教育水平高,才会不断出现拔尖的人才。科普读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物理学基础知识丛书”的编辑和出版,是在这种共识下发动的。当时在一群老前辈跟前还是“小伙子”的我,虽然身在美国,但是经常回来与科学院的同事们交往、切磋,感受到老前辈们高尚的风格和无私的热情,也就斗胆参加了他们的队伍。
一瞬间,27年就这样过去了。这27年来,我国出现了惊人的、可喜的变迁,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并不过甚。虽然老一辈的物理学家已经退的退了、走的走了,他们当时的共识却深入人心。科学的地位在很多领域里达到了高峰;科普的重要性更加显著。可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愿意投入心血撰写科普读物的在职教授专家,看来反而少了。或许“物理改变世界”这套修订再版的丛书,能够为青年学子和社会人士——包括政界、工商界、文化界的决策层——提供一些扎实而有趣的参考读物,重燃科普的当年火头。
2005年是“世界物理年”。低头想想,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为现代物理所做的贡献,实在不算很多。归根结底还是群众的科学底子太薄;而经济起飞当前,不少有识之士又过分急功近利。或许在这当儿发行一些高质量的科普读物能够加强公众对物理的认识,从而激励对基础科学的热情。
这一次在“物理改变世界”名下发行的5本书,是编辑们从22种“物理学基础知识丛书”里精选出来的,可以说是代表了“物理学基础知识丛书”作者和编委的心声。于渌、郝柏林、冯端、陆琰等都是当年常见的好朋友。见其文如见其人,我在急促期待中再次阅读了他们的大作,重温了多年来给行政工作淹没几尽的物理知识。
这一批应该只是个开端。但愿“物理改变世界”得到年轻一代的支持、推动和参与,在为国为民为专业的情怀下,书种越出越多,内容越写越好。
吴家玮
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