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建筑文化的角度,结合近代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历史变迁,通过实例考察和对历史资料的广泛搜集,运用建筑语言学、建筑形态学及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追溯了中国近代教会建筑在演进过程中的文脉关系,分析了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汇中的异质关联,并进而探讨了中国建筑文化在历史时空交汇中的涵化机制和离异与回归规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岭南近代教会建筑/岭南建筑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董黎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从建筑文化的角度,结合近代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历史变迁,通过实例考察和对历史资料的广泛搜集,运用建筑语言学、建筑形态学及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追溯了中国近代教会建筑在演进过程中的文脉关系,分析了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汇中的异质关联,并进而探讨了中国建筑文化在历史时空交汇中的涵化机制和离异与回归规律。 目录 总 序 引言 /1 第一章近代教会建筑概述/3 第一节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与西方教会的角色变换/3 一、仆役的劳作——难以弥补的文化观念偏差/3 二、吸收与同化——汉唐盛世的理想模式/7 三、夕阳的余辉——明末清初的有限交流/10 四、幻影之破灭——近代中西文化交汇与碰撞的悲喜剧/14 五、文化的偏见——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古典建筑/16 第二节近代西方教会建筑演进的文化背景/18 第三节近代西方教会在岭南的活动/23 第二章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先行者——教会学校建筑/37 第一节从“布道者”到“教育家”的角色变换/37 第二节岭南近代教会学校的类型与概况/42 一、中等教育/46 二、高等教育/49 三、慈善教育/55 四、神学教育/56 第三节岭南近代教会学校建筑的早期发展/57 第四节岭南地区的教会学校建筑的代表作品——教会大学建筑/69 一、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汇的历史产物/69 二、教会大学建筑鼎盛期的代表人物——墨菲/81 三、岭南教会学校建筑形态之评析——以岭南 大学为例/90 第三章近代西方文化意识的布道者——西式教堂建筑/119 第一节近代岭南地区教堂建筑演进的文化背景/119 第二节一种文化观念的表象参照物/129 第三节岭南近代教堂的类型与概况/139 第四节岭南近代教堂建筑艺术之评析/148 第四章岭南近代教会建筑的社会意义/189 第一节建筑符号所隐喻的社会意义/189 第二节在文化观念嬗变中所提示的社会意义/195 第三节 “场论”概念中的社会意义/200 第四节实用观念中的社会意义/201 结束语/213 致谢/215 主要参考文献/216 试读章节 中国近代的教会建筑不仅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历史产物,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而且还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中西文化双向流动的典型特征,其文化意义和社会效应都远超出建筑本身的使用价值。在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化在严重失衡的状态下交汇,西方的政客和商人已可以毫无顾忌地将各种建筑形式引入中国,传教士们普遍地抱有西方本位的文化优越感,也在中国的城镇和乡村建立起西方中世纪式样的教堂,并建设了一批反映西方工业文明的公共事业建筑,由于这些建筑及其相应的活动隶属西方教会的管辖,并在使用期间或多或少地具有宗教传播的作用,习惯上被称之为教会建筑。引入中国的其他建筑形式被中国人广泛地接受下来,唯有教会建筑遇到了麻烦。换言之,其他的西方建筑形式更多地表现出工业文明的技术成果的输入,而与教会相关的建筑类型则显示出西方文化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侵蚀,因而,西方教会的建设活动受到了普遍非议和负面评价。由于众所周知的客观原因,有关教会建筑的研究一直是建筑理论领域涉足最少、争议最多的课题之一。今天,我们能够客观地评述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中的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其本身就说明了中国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是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增强的表现。 本书从建筑文化的角度,结合近代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历史变迁,通过实例考察和对历史资料的广泛搜集,运用建筑语言学、建筑形态学及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追溯了中国近代教会建筑在演进过程中的文脉关系,分析了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汇中的异质关联,并进而探讨了中国建筑文化在历史时空交汇中的涵化机制和离异与回归规律。 19世纪中叶以来,当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发生剧烈碰撞和冲突之时,具有工业文明内涵的西方文化无疑是处于相对高势能状态,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发挥着支配作用,伴随着武力侵略和经济掠夺而来的西方文化,以咄咄逼人的气势向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着强行移植和殖民输入,从“交流”一词的本意而言,真正谈得上中西文化双向融合的实例实在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具有表象效应的更是如此。教会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是中西文化双向流动的较成功的特例,尤其是教会大学建筑形态突破了中国数千年以来的物以致用的狭隘建筑观念,使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具有了时代和民族文化的象征性意义。20世纪的30年代所倡导的“中国固有形式”的运动,50年代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内容、民族主义形式”的建设方针,80年代迄今,建筑界的理论和实践所纷纭不休的“神似与形似”之争,都与教会大学建筑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且不论有关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复兴的褒贬是非,仅从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建筑工程实践来看,那星罗棋布般出现在中国地平线之上的这类中西合璧式的建筑作品,俨然在提示着教会大学建筑形态的存在价值和深远影响,也从另一侧面表明了教会大学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和社会文化效应。本书也以此作为一个典型案例,从不同侧面分析了教会建筑形态所内涵的社会意义及其存在价值,着重讨论了教会建筑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演绎出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对建筑形态构成的决定性作用。 岭南地区是西方教会势力最早渗透的地方,教会建筑也是岭南地区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西方传教士在华举办各类事业的初始期待与最终结果事与愿违,但西方教会在岭南地区所办的学校、医院、老人院、幼稚园及印刷所等,其建筑类型和文明程度的起点毕竟比中国早了数十年,在客观上为促进中国公共事业建筑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这也是教会建筑值得肯定和认同的主要原因。即使是纯宗教场所的教堂建筑,也已演变成一种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的象征物。 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是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课题之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课题揭示了人类自身发展中的某种本质性关系。从文化学和地域性的大范畴来考察和探讨岭南的教会建筑,可以更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建筑的文化内涵及异质建筑文化交汇的特征,从而促进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进入到一个更高更广泛的层次,本书研究的现实意义也在于此。 序言 20世纪70年代,广州因对外贸易的需要,建造了很多的新建筑,当时,新的设计思想、新的样式、新的手法给人一种新的感受,使人耳目一新,学习广州建筑也就成为当时的一种新潮。广州建筑是岭南地区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广州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从某种意义来说,谈到广州建筑,它就成为岭南建筑的代表了。此后,岭南建筑驰名全国,成为了全国主要流派之一。 谈到岭南地区的范围有不同看法,以建筑界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按地理来分,位于五岭之南称为岭南。因此,广义来说,包括广东、海南全省,福建泉州、漳州以南,广西东部桂林以南如南宁、北海等地区,属于岭南范围。狭义来说,则指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肇庆、汕头、湛江和香港、澳门地区。我们认为按广义解释较为合理。可是在习惯上,岭南文化与广东文化经常相互混用,没有严格区分,而是按实际需要而定。 岭南建筑是一个特殊名词,它不等于建造在岭南地区的建筑就叫岭南建筑。我们认为,凡有岭南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物才称它为岭南建筑。按时期来分就有岭南古建筑、岭南近代建筑和岭南现代建筑,后者也可称为岭南新建筑。 岭南古属南越,因它远离中原,古代被认为是不毛之地,在封建社会是作为流放发配的场所。在文化方面,岭南地区原为地道的土著文化,自秦汉开始已有中原文化进入。隋唐以来,随着对外商贸经济的不断发展,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长期融合,又吸收了荆楚文化,吴越、闽越文化和沿海海洋文化,岭南文化成为一种以中原文化为主的多元综合文化。到了近代,岭南地区是最早与西方建筑文化进行交流的地区之一,从广东开平、台山侨乡建筑中,更可见到大量民间自发的对外交往,岭南人的敏捷开朗、讲究实际和敢拼敢闯的性格特征和多元兼容的文化特征深刻影响着岭南建筑的地方特性的呈现。 岭南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地带,东南濒海,区内丘陵地多而平地较少,其间河流纵横。加上气候炎热,多雨又多台风,春夏之际湿度很大,有时达到饱和点,这种特殊的自然条件对建筑影响甚大。 建筑的地域性,除了文化、性格条件外,不同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材料也是形成地方特性的主要因素,这是有别于其他地方建筑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就自然形成为岭南建筑的一大特色。 岭南建筑,作为岭南地域文化的一种现象,与岭南文化、性格相表里,岭南人敏捷敢闯的思维,曾一度开风气之先。岭南建筑的创作实践和发展的过程蕴涵了建筑的地域、时代、文化、性格等各方面整合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此,总结和加强岭南建筑的理论研究不但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着现实意义。 设想组织编写一套岭南建筑的书籍,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在岭南传统建筑和当代建筑中的成就、经验、创作规律、创作思想和手法,为现代建筑服务是我们很早想做的一件事情,由于各种原因拖了下来。当前,在中央重视文化的方针号召下,在广东省委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的鼓舞下,我们感到有条件、有可能进行编写岭南建筑这一套书籍。 2003年12月,在福建武夷山一次民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张惠珍副总编参加了会议。我们提出希望出版岭南建筑丛书,得到了张副总编的大力支持,现在希望变为现实,我们要感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现在组织编写出版的第一辑《岭南建筑丛书》六册,内容有城市与建筑发展、建筑与人文、类型建筑、园林与建筑技术等。我们还打算继续组织编写第二辑,希望有志于弘扬岭南建筑与文化的专家、学者给我们来稿,共同为创造和发展现代岭南建筑与文化尽一份力量。 后记 教会建筑是中国近代历史过程中的一种建筑文化现象的代名词,表达的是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社会效应问题。中国近代民生凋零,内忧外患,以致于西方教会在华的建设活动也成了当时中国的主要建设活动之一。教会建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纯宗教礼拜场所的教堂类型:教堂具有基督教文化的表象特征,在历次教案中屡屡被毁,这一事实在社会一般史上解释成反帝爱国运动的行为体现。如果从建筑史的角度来考察,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的另一层意义,即对中国人来说,自此之后改变了看待建筑的“道器分离”的思维习惯,终于将建筑视为了一种文化参照物。对传教士来说,中国民众对教会的普遍抵触,迫使传教活动采用了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力求得到中国民众的认同和好感,因此发展了与教会相关的教育和慈善事业,这就是教会建筑另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公共事业建筑类型;而这些早期的公共事业建筑类型对于中国的近代化过程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积极的示范意义。 教会建筑是中国建筑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时代的变迁,历史的风云,不但使这一现象扑朔迷离,而且连原始资料也已散落于海内外。近代的外国在华的商业建筑和外交行政建筑,其雄厚的财力造就了坚固的建筑质量,今天依旧能够保留完好。而教会建筑则不同,一般属于大量性的公共事业建筑,且是依靠捐赠建造起来的,大都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和保护,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曾反复斟酌,用何种图片方式来表现这种建筑现象,最后决定尽可能采用原始照片和测绘图,因为现代摄影技术已达到了高新科技的水平,任何老建筑都可以处理得非常完美,但实在不符合这些旧建筑的处境,难以真实地反映这些建筑的现实状态和历史沧桑感,还不如原始风貌为好。在本书脱稿之际,我感到遗憾的是仍有许多内容尚没有得到充分阐述,譬如教会医院建筑,应该是本专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医疗建筑不像学校建筑,早期的教会医院建筑已因不能适应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而不复存在,对于建筑学领域来说,没有实物也就无从着手研究了,但教会医院是中国现代医疗建筑的开端,其开拓性工作已成为中国医院发展史的珍贵的无形遗产。 在近代社会,由于西方文化所具有的工业文明的内涵,造成了与其他地域文化之间的定位落差,使文化交流方面也出现了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的国家,在其现代化初期,本土人要求全盘西化,而外来的西方教会却出自不同的动机,站在了民族主义和乡土意识的立场,力求保存和发展本土的传统文化。随着本土现代化过程的展开,民族传统文化又会以某种新方式来抵触外来文化,表现出本民族传统意识的离异与回归规律。此时,西方教会用以保存和发展当地传统文化的某些做法,往往会被借用来表达新的概念,并被赋予新的意义。中国教会建筑形态之构成以及演进过程就是一个充分的例证,所谓“教会建筑”不过是这一趋向的起始时期的代名词而已,本身并不再具有宗教方面的特定意义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中外文化交往活动已越来越频繁,有关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课题也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教会建筑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典型案例和有形史料,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对于建筑界来说也可以拓宽学术视野,更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交汇的特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