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者上秉国权,下承民望,惟德才兼备,立政于心,抚民以道,正内治家,淡泊从容于穷答之际,宠辱不惊于否泰之机,方是至境。为官一时,做人一世。八方归一的和谐,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方圆并用的通达,求合于中的法度,既是为政理民的智慧,也是立身处世的技巧。反躬自省者读之,可以知得失;心系天下者读之,可以茂大事;淡然自处者读之,可以明清浊;游戏人间者读之,可以正进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为官经/新编小五经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李沈阳//尚晓梅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官者上秉国权,下承民望,惟德才兼备,立政于心,抚民以道,正内治家,淡泊从容于穷答之际,宠辱不惊于否泰之机,方是至境。为官一时,做人一世。八方归一的和谐,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方圆并用的通达,求合于中的法度,既是为政理民的智慧,也是立身处世的技巧。反躬自省者读之,可以知得失;心系天下者读之,可以茂大事;淡然自处者读之,可以明清浊;游戏人间者读之,可以正进退。 内容推荐 全书共分为修德、施政、抚民、听讼、理财、用人、正内七个大类。为政在人,政治活动的主体是人,所有的政策和措施都要靠人去推行,如何贯彻执行及其效果如何,又与官吏个人品德休戚相关。施政是直接体现和发挥官员品德与才能的过程,也是为官的职责所在,故“施政”列第二。施政的核心与目的,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维护国家稳定,故‘抚民”承“施政”而居第三。要做到抚民养民,在各种公务和具体的政治实践措施中,审理案件,判决官司最为重要。听讼可以为百姓分忧,稳定社会秩序,敦行教化。故“听讼”列为第四。而要保持操守,施行爱民之政,就必须慎重对待钱财问题。“廉者,政之本也。”只有保持廉洁,才能做到为政公平,立身于正。能否持俭去奢不仅与个人品德相关,而且影响国家的兴衰,故有“理财”列于第五。居官之人身处官场,无时不处在错综复杂的权力网络和政治关系中,如何处理和上级、同僚、下属的关系,既关系到官员自身的仕途能否通达,更决定着官员能否顺利施政,甚至官员自身的安危,因而列出“用人”类目。此外,治理家庭、管理亲友是官员修身的深化,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如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无法做到政治清明。“正内”是官员容易忽视,却万万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这七个方面互相补充,紧密联系,都是为官者不可偏废的。 目录 一 修德 为民 正身为治民之本 正心 实心与清心 吏员三尚 自勉四事 为官须诚 循吏酷吏之分 官体 自尊则不尊 以谦待民 媚于庶人 处事必澹定 处乱不惊 善言足感人 耐烦劳 事至勿忙 息忿怒 怒不可迁 忍怒 勤于政事 廉与勤 当官以廉为先 以廉为本 宁公而贫,不私而富 戒贪 为官宜自重自爱 不宜以官为利 不贪为宝 墨吏不必为 勿染陋规 嗜好宜戒 为官不受贿 坚操持 风节 操守慎始 志趣宜正 安命 善处逆境 看得官轻,立得身稳 求进于己 知进退之机 去官以清白 进退皆有为 去就须慎重 慎终如始 勿为非分之事 不干清议 官廨言语宜谨默 临政须善思 看邸抄有益 律例必熟习 省志律例不可不读 多疑必败 为治不可无才 学则闻道 学问为居官要务 暇宜读史 为官须历练 历练后好读书 闲暇宜修身 为官宜善自修 自律须严 克性之偏 宁人负我 勿求虚誉 远虑 晨起贵早 以公平服人 务实 处事合人情 清慎勤 各守涯分 全节 二 施政 立政 为政在心 实心为政 当政应存虚心 战兢惕厉 处官事如家事 政无蒙蔽,莫不由勤 官须自做 整饬在初,事半功倍 勤在以渐以恒 为政宜变通 公平为政 事权宜假 莅任须振作 下马风不宜为 署印与实任不同 习练公事 简僻地易尽职 美缺不易为 因时地为治 旧制不可轻改 陋规不宜遽裁 常例应酬不宜独减 清不可刻 勿察察为明 毋以小察伤大道 公过不可避,私罪不可有 勿彰前官之短 勿苟为异同 会办公事勿瞻徇 随处谘询得失 集思广益,乐取于人 勿沽名邀誉 整饬官方 利弊当指陈 严印信 重移文 绝回护 勿挨事 勿烦文告 讲武备 仓猝间勿张皇 当思官有去日 恪尽职守 欲尽吏职宜久任 慎更调 去官宜清楚 僮仆称恩可以从政 为政之要 吏言勿信 时加警察 奉职循理 疑事贵思 勿听私语 勿差人迎送 事当预知 察情 勿听谗 先劳 致政 询访 省事 三 抚民 视民如子 办政宜宽 行爱民之政 保民宜民 勤抚恤 省事勿滋事 烦扰之病 居官勿自我尊大 福吏与能吏 得民在去弊 官民情意相通 禁扰累 为百姓惜力 官价宜有检制 保富 安富以恤民 敢于不善人 强者绥之以德 和善为政 勿致民破家 亲民在听讼 慎刑罚 杖人之病 视察养济院 兴水利须思虑周全 饬查水利,即时疏浚 清丈要在得人 催科不扰 以教为本 民气宜靖 初任须问风俗 风教移易,功在平时 诹风俗 顺人情 以良心感化风俗 见客须勤 教养之道 刁风宜戢 治莠民宜严 礼士为行政要务 服士心,崇众望 端正仕习 惩创绅士之败类 立法以化俗 官司文告须体民意 敬老敬士 彰忠贤以励后人 爱人为大 关并诡户 赈恤 去民十害 民职不宜泛授 心诚爱民,智无不及 戢强 多方救赈 不可奴妾流民 救焚 安养乞丐 睦宗族 恤济茕独之人 务农桑 广储蓄 示教 弭盗贼 劝农 尊官长 勉学 四 听讼 为民分忧 亲民在勤 断案不如息案 呈状无不准无滥准 折狱勿佞 刑官不易为 折狱须至明 听讼三术 反身则恕 理讼不可畏难 治狱须镇静、虚公、迅速 听讼须虚中 审案贵结 结案贵速 治狱必得真情 不得实情勿遽断 详细则民不冤 判讼误当改正 审案要抓关键凭据 片言可以折断 色听词听 要案不宜刑求 办重案之法 邻境重案不宜分畛域 盗案宜防诬累 缉捕贵密 拒捕不宜轻信 勿行访 与民相约不可失信 狱讼说 情勿雍蔽 三不行刑 判状勿凭偏词 判状勿多追人 示无理者以法 勿萌意课罚 面审所供 呈断凭元供 详阅案牍 通愚民之情 告讦必惩 诬告结反坐 证会不足凭 听讼勿枝蔓 立限量缓急 察监系人 用刑须可继 判状详日月 捕到人勿讯 革囚病之源 疑似必察 详究初词 事须隔问 勿讯腿杖 严审病囚责词 检察囚食 遇旬点囚 狱壁必固 鞫狱从实 健讼者独匣 审囚勿对吏 夜亲定狱 勿轻禁人 治狱 弭讼 清狱犴 狱诘其初 详谳 五 理财 为官以理财为急 崇节俭 不节必贪 禁奢侈 财宜实用 出纳不可不知 官帑不可亏挪 仓储宜实 书差供应须节省 应出之款不可吝惜 开源节流 查赈为难 宴会宜省 待客不在侈靡 勿向部民借贷 以财用人宜宽 勿受书吏陋规 无轻役民 廉则财赋给 搜求渗漏 理财 六 用人 奉上 事上宜朴实 诚信事上 忠厚以尽事上之礼 尊敬上司 宪眷不可恃 要人不可为 私人不可为 恩不可希 勿躁进,勿喜功 勿掩上官 上官不可欺 事未定勿向上官率陈 取信于上司 勿臧否上官僚友 戒揣摩 参谒 应对 上司公文不可忽略 进退不可游移 选择属员 待同僚宜诚 不可党同伐异 团结武官 州县官宜辨其品 择交不可不慎 礼士 宜辨士品 待幕友以礼 勿轻荐幕宾长随 勿滥收长随 吏役宜用老成人 驭书役 约吏严而有道 示书役以信 赏罚宜信 刑赏必行 差遣吏役必亲办 上下之情必通 恭敬可以慑勇 接下以礼 谢绝馈送 同僚共进退 为官须防猾吏 为官须防小人 责吏须自反 以礼下人 郊迎新代 精选县令 帑吏择人 荐举 责吏不责官之弊 调配人材 同僚贵和 示不由吏 以善感吏 受谒 防吏弄权 勿放纵吏曹 威严 退休 上下须通融 御吏 远嫌 七正内 敦孝悌 友昆弟 息斗讼 明要约 和夫妇 正家室 正内 防闲子弟 严内外之禁 戒亲戚贩鬻 燕会宜简 四不宜带 禁家人侵渔 亲族之讼宜缓 用亲不如用友 亲戚宜优视 亲族宜周恤 厚待愿朴亲友 勿轻令子弟随任 勿概听亲友赴署 勿使家人有居官之乐 所任不可无眷属 门户之司宜慎 寓居事宜 试读章节 自勉四事 【原文】 律己以廉。凡名士大夫者,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不廉之吏,如蒙不洁,虽有它美,莫能自赎,故此以为四事之首。 抚民以仁。为政者当体天地生万物之心,与父母保赤子之心,有一毫之惨刻,非仁也;有一毫之忿疾,亦非仁也。 存心以公。传日:公生明,私意一萌则是非易混,欲事之当,理不可得也。 莅事以勤是也。当官者一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古之圣贤犹且日昃不食,坐以待旦,况其余乎。今之世有勤于吏事者,反以鄙俗目之,而诗酒游宴,则谓之风流娴雅,此政之所以多疵,民之所以受害也,不可不戒。 ——《西山政训》 【译文】 廉以律己。作为士大夫,一万分廉洁只是一点小善,可贪污就成了大恶。不廉洁的官吏,像受到玷污一样,即使有其他美德也不能赎罪,所以廉洁是做官首要的事情。 用仁义治理百姓。做官应当体会天地生育万物的用心,和父母保护子女的爱心,如果为官有一丝一毫的残忍苛刻,就是不仁义;有一丝一毫愤怒痛恨,也是不仁义。 心存公正。《易传》上说,公正产生严明,一有私念就容易混淆是非,想要把事情处理妥当也不能。 遇事勤快。当官一天不勤快,百姓就必定受到祸害。古代的圣贤办理公务,尚且不到天黑不肯休息,甚至直至天亮,何况那些资质不如他们的?现今有做事勤快的官吏,反而被认为俗不可耐,而吟诗喝酒,游玩设宴,倒被称为风流潇洒,这是政事败坏、百姓受害的原因所在,不能不戒。 为官须诚 【原文】 凡莅一方,果实心实政,其下自有风动之效。所谓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若有一毫粉饰,则百姓断不可欺,所谓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官之性情心术,百姓无不知之洞然,无所蔽隔。居是职者,乌可不诚? 《图民录·诚》 【译文】 作为一个地方的地方官,果真能实心为政,实心为民,那么自然会有令行禁止的功效。官员非常诚心为政,而百姓不为感化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有一丝一毫欺骗和掩饰的心思和行为,那么百姓是不可能受欺骗的,也不会听从命令。这就是所谓不诚心诚意为民,就不可能感化百姓的道理。官员的性情心术,百姓无不观察得清清楚楚,透彻明白,没有什么可以遮蔽阻隔。官员身居这样的职位,怎么能不以诚来导引自己的性情心术呢?P6-7 序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两三千年历史风雨的洗涤,积淀了深厚宏富的内容。它不仅有一套完善的政治制度,而且有着发达的政治理论,丰富的政治实践手段,以及巨大的历史影响力。家国一体的政体特征,政治统治和伦理教化紧密结合的权力运行模式,使得整个社会都处在政治权力的支配之下。作为传统政治活动主体之一的官僚阶层,居于君主与百姓之间,是国家职权的履行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他们发挥各个职能机关的作用,维持社会的稳定,因而成为君主统治得以维持的基础。这个阶层的基本素质关系到整个政治系统能否正常运作,决定着一个王朝的兴衰。 历代最高统治者对此都有清晰的认知。正如武则天所说:“人臣之于君也,犹四肢之载元首,耳目之为心使也。相须而后成体,相得而后成用。”君主必须“置群官,以备爪牙耳目”,才能统治国家,治理民众。统治者一方面要求官员要德才兼备,鼓吹“学而优则仕”,制定一系列严密的官员选拔制度和多种选拔方式,尽可能选拔精英人物作为辅佐,另一方面又给予官员以特殊的待遇,通过“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等措施,吸引人们进入仕途。君主对于进入仕途的官员,也提出许多规范和要求,这在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武则天的《臣轨》、清雍正帝的《御定人臣儆心录》等著述中,都有明确的论说。 不仅如此,士人为官者也很重视官员的基本素质。中国传统政治是一种“士大夫政治”,进入仕途为官者大都为士人,并且以“内圣外王”作为最高理想。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官为国与民之枢纽”,为官者基本素质的高低、治绩的优劣,直接关乎国家的治与乱,官员个人性情的不同,一时情绪的变化,都“关系万姓之休戚”。士人抱负的施展,理想的实现,和个体价值的升华,也有赖于官员基本素质的提高。“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一语,就诙谐地道出了这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因此一些鸿儒学者针对为官执政问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想法,也有一些官员总结自己的为官经验,作为执政理事的指南,这些都对后世为官者起到警诫和规范的作用。 这些君主或士人官僚所作的官员规范著作,大都属于古代官箴的范畴。自唐代以后,每一个朝代都有官箴著作,它涉及到官员从政的思想志趣、道德修养、从政原则、职责技术等方面。其中既有理论的归纳,道德的说教;也有实际经验的总结,实践技术的操作方法;还有具体的事例,及其得失辨析和建议,都可以作为为官者的参考。当然,传统官箴书中所蕴含的内容很驳杂,既有对为官者巧取豪夺、投机钻营、明哲保身,求得飞黄腾达之术的总结,又有牧民者为民请愿、洁身自律、严格执法,欲臻至天下太平的艰辛体会;既有历代仕子对官场入木三分的观察和见彻见悟的分析,又有诸多在实践过程中提炼出来,有助于补弊救败的见解。因此,对于传统官箴书,现代有学者认为:“反躬自省者读之,可以知命运;心系天下者读之,可以成大事;淡然自处者读之,可以明清浊;游戏人间者读之,可以正进退。”(林宗纲《中国官训经典序》)这对官箴作用似有夸大的地方,但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其中一些内容至今仍然具有警示作用;以古察今,可以更好地提高和完善自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编译了这本《为官经》。 全书共分为修德、施政、抚民、听讼、理财、用人、正内七个大类。为政在人,政治活动的主体是人,所有的政策和措施都要靠人去推行,如何贯彻执行及其效果如何,又与官吏个人品德休戚相关。“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具备良好的品德是官员从政的前提,因而以“修德”为首。施政是直接体现和发挥官员品德与才能的过程,也是为官的职责所在,故“施政”列第二。《老子》有言:“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官员为政之风直接关涉整个国家政治和民众的生活状况。“民唯邦本,本固邦宁。”施政的核心与目的,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维护国家稳定,故‘抚民”承“施政”而居第三。要做到抚民养民,在各种公务和具体的政治实践措施中,审理案件,判决官司最为重要。听讼可以为百姓分忧,稳定社会秩序,敦行教化。故“听讼”列为第四。而要保持操守,施行爱民之政,就必须慎重对待钱财问题。“廉者,政之本也。”只有保持廉洁,才能做到为政公平,立身于正。能否持俭去奢不仅与个人品德相关,而且影响国家的兴衰,故有“理财”列于第五。居官之人身处官场,无时不处在错综复杂的权力网络和政治关系中,如何处理和上级、同僚、下属的关系,既关系到官员自身的仕途能否通达,更决定着官员能否顺利施政,甚至官员自身的安危,因而列出“用人”类目。此外,治理家庭、管理亲友是官员修身的深化,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如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无法做到政治清明。“正内”是官员容易忽视,却万万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这七个方面互相补充,紧密联系,都是为官者不可偏废的。 本书选取的材料,主要来自清代许乃晋辑的《宦海指南》,其中包括清代田文镜、李卫的《钦颁州县事宜》、汪祖辉的《佐治要言》、《学治臆说》和《学治续说》等;清代丁日昌的《牧令书辑要》,其中包括沈起元的《循吏约》、陈宏谋的《申饬官箴檄》、聂继谟的《戒子书》、袁枚的《答门生王圻问作令书》等;宋代吕本中的《官箴》、陈古灵的《州县提纲》、胡太初的《昼帘绪论》、李元弼的《作邑自箴》、真德秀的《西山政训》;元代徐元端的《吏学指南》、胡祗通的《杂著》、张养浩的《为政忠告》、王结的《善俗要义》;清代袁守定的《图民录》等。所选材料着眼于论述精辟简练,内容易于理解,方法便于实践,以期对广大读者有所助益。书中不当和错误之处,恳请读者予以提正。 在本书编译过程中,李文涛、陈弘、肖海燕、吉艳艳等曾给予大力协助,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