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是世界科幻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在这部规模宏大、情节曲折的宇宙史诗的序曲中,亚崔迪家族陷入了绝境,少年保罗的父亲莱托·亚崔迪公爵被银河皇帝转封到了宇宙中惟一出产香料的星球一一“沙丘”星。世人皆知,这是亚崔迪家族的死敌哈肯尼男爵的诡计,他要在这里将亚崔迪家族赶尽杀绝。
但是,如果少年保罗能够证明自己是神秘的比·吉斯特姐妹会培育出来的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时空的超人,是沙丘星上的土著弗瑞曼人传说中的带领他们赢得自由的“天外纶音”,亚崔迪家族就还有一线生机……
本书一经面世,便受到空前好评,先后荣获了星云奖和雨果奖的最佳长篇奖。
《沙丘》不仅获得了星云奖和雨果奖,更被读者评为“有史以来最富想像力的作品”。作者弗兰克·赫伯特以精细入微的笔法创造了一个与地球截然不同的世界。行星阿拉吉斯。既是英勇豪迈、心计深沉的亚崔迪家族的领地,是阴鸷冷酷、顽强剽悍的弗瑞曼人的故乡,也是庞大无匹、可以吞噬一切的沙虫的巢穴。它所出产的,更是整个人类宇宙梦寐以求的珍宝——香料。 以这颗行星为舞台,上演着英勇和怯懦、高尚和卑鄙、忠诚和背叛的大剧,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整个人类宇宙。
人们常常用另一个名字称呼这颗干旱的星球——沙丘。
长期以来,弗兰克·赫伯特一直想要描写“扰动人类社会的救世狂热” 在《沙丘救世主》中,这股“救世狂热”达到了顶峰。
年轻的保罗-穆哈迪战胜了年迈的皇帝,成为银河系的新主人。他麾下的弗瑞曼军团横扫银河,令穆哈迪的宗教统治遍及已知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在这场圣战中,恐怖的暴行层出不穷,即使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暴君也要为之发抖。
但是权力一旦掌握。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腐败。不到十二年。新帝国内部产生的腐败力量又和旧势力的野心家结合,使保罗陷入重重危机之中。在这场生死较量中,保罗为了挽救自己的帝国、自己的爱人,还有他未出世的孩子,付出了难以承受的代价……
一时间,死亡和暴力的画面闪过他的脑海。
“该上床了!”加妮用严厉的口气命令道。保罗熟悉这种语气,在她眼里,他压根儿不是皇帝。
他顺从地上了床,双手放在脑后,身体向后躺着,在加妮令人愉快的熟悉动作让自己放松下来。
他突然想到,这个房间里的摆设颇为滑稽。普通百姓肯定想像不出皇帝的寝宫是这个样子。加妮身后的架子上放着一排颜色各异的玻璃缸,球形灯的黄色亮光存上面投下跳动的影子。保罗默想着玻璃缸里的东西:沙漠药典记载的干药、油膏、熏香以及各类纪念品……泰布穴地的一撮沙子、他们长子出生时的一绺头发……孩子早就死了……十二年了……在那场使保罗成为皇帝的战争中丧命的无辜者之一。
香料咖啡的浓郁味道弥漫了整个房间。保罗深深吸了口气,目光从正在煮咖啡的加妮身上移到托盘边一只黄颜色的碗上。碗里盛着坚果。不可避免地,毒素探测器从桌下爬上来,对着碗里的食物摇晃着它昆虫似的手臂。探测器让他气愤。在沙漠的时候,他们根本用不着探测器!
“咖啡准备好了。”加妮说,“你饿了吗?”
他的愤怒被一阵香料驳船的轰鸣声淹没了。这些船正从阿拉肯出发,朝太空驶去。
加妮察觉到他的愤怒。她斟上两杯咖啡,放了一杯在他手边,然后任床边坐下,拉出他的脚,开始为他搓揉。因为长期穿蒸馏服走路,脚上结满了老茧。她轻声说:“我们谈谈伊如兰想要孩子的事吧。”她好像漫不经心地说出这句话,可一切都瞒不过他。
保罗猛地睁大眼睛,盯着加妮。“从瓦拉赫回来还不到两天。”他说,“伊如兰就已经找过你了?”P29
弗兰克·赫伯特和他的沙丘世界
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是美国最具知名度与影响力的科幻作家之一(事实上,也许只有艾萨克·阿西莫夫能与之比肩),有两个庞大的人群对他所创造的“沙丘世界”耳熟能详、敬畏有加,一个自然是科幻迷,而另一个则是电脑游戏迷。他的《沙丘》(Dune)一举囊括了1965年的星云奖和1966年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奖,并且分别于1975年、1987年和1998年三次荣登《轨迹》杂志评选的“经典最佳长篇”榜首。而根据他的这部不朽名著改编的同名游戏,更是奠定了最具魔力的即时战略游戏的基本模式,风靡世界。
赫伯特于1920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部港口城市塔科马。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作家。十九岁时,他隐瞒自己的年龄、得到了《格伦达之星报》的一份工作。
但这份工作并没有持续太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赫伯特参加了美国海军,从事战地摄影工作。1941年,赫伯特与弗洛拉帕金森结婚,并与其生有一女,但两人很快在1945年离婚。
战争结束后、赫伯特进入华盛顿大学读书。他在一堂写作课上遇见了贝弗莉·安斯图亚特,两人一见倾心,并于1946年6月20日在西雅图结婚,次年,他们的儿子布莱恩出世。在大学期间重新组建了家庭的赫伯特并没有获得大学毕业证,因为他只愿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没有修完毕业所需的全部课程。
大学肄业后,赫伯特重返新闻业,为《西雅图之星报》和《俄勒冈政治家报》工作。同时,他还以作者和编辑的身份为《加里福利亚生活》杂志工作了十年。
赫伯特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寻找什么》(Looklng for Sornething?)发表于1952年,随后他的一些短篇小说陆续出现在《惊悚故事》等杂志上。
赫伯特的小说家生涯正式开始于1955年,这一年,他的长篇科幻小说《海龙》(The Dragon in the Sea)开始在《惊悚故事》上连载。该作以一艘21世纪的潜艇为舞台,深入探讨了理性与疯狂的问题。这部小说还预见了由石油消费和生产引发的世界冲突,赢得了比较高的评价,但在商业上并不成功。
1959年,由于赫伯特的妻子开始从事一份广告文案的全职工作,并且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生计,赫伯特得以腾出手来,潜心创造他的“沙丘宇宙”(Dune universe)。赫伯特后来曾透露说,他本来只是要为一本杂志写一篇关于俄勒冈州弗罗伦萨市的沙丘的文章,但后来他逐渐在研究沙丘的过程中“走火入魔”,并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尽管这篇真正关于沙丘的文章从未完成,但却成了赫伯特创作《沙丘》的契机。
在经过六年的艰苦研究和创作后,《沙丘》终于在1965年问世。由于这部小说比当时一般的商业科幻小说长得多,所以,它最初连载在’1963年和’1965年的《模拟》杂志上。但是,在最终出版单行本之前,有近二十家出版社拒绝出版《沙丘》。直到费城的一家名为“切尔顿”的小型出版社看中了这本书,才给了赫伯特7500美元的预付版税,并予以出版。该书一经面世便取得了空前的好评,并连获大奖。《沙丘》包含了相互关联的多种主题和多个角色视角,这在后来演变成为赫伯特所有成熟作品的典型特征。
尽管《沙丘》并没有立即口成为畅销书,但截止1968年,赫伯特已经凭此书获得了20000美元的收入(这比当时绝大多数科幻小说所能得到的版税收入要高得多),并且很快出版了“沙丘系列”的第二部《沙丘救世主》(Dune Messiall,1969)。不过,这样的收入并不足以支持赫伯特从事全职写作。从1969年到1972年,他为《西雅图邮讯报》撰稿:从1970年到1972年,他在华盛顿大学当讲师;1972年,他以社会学和生态学顾问的身份在越南和巴基斯坦工作;1973年,他成为一个名为《农夫》的电视节目的主摄影师。 从1972年开始,赫伯特逐渐转变成了一名全职作家,“沙丘系列”的后续作品《沙丘之子》(children of Dune,1976)和《沙丘神皇》(God Emperor of Dune,1981)陆续出版,大受好评。除“沙丘系列”外,赫伯特的非系列作品《造神者》(The God Makers,1972)、《多塞迪实验》(The Dosadi ExperI rnent,1977)和《白色瘟疫》(Thewhlte Plague,1982)也同样取得了成功。
然而,在赢得巨大成功与荣誉的同时,赫伯特的生活中却出现了不祥的阴影。1984年,他的妻子去世;同年,由制片人戴维·林奇拍摄的电影版《沙丘》上映,尽管被大众给予厚望,而且制作经费高昂,但这部影片的国内票房成绩却异常惨淡。不过,在北美之外的地区,比如欧洲和日本,该片在商业上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也就在这一年,赫伯特出版了“沙丘系列”的第五本小说《沙丘的异教徒》(Heretlcs of Dune),此书被众多沙丘爱好者视为可以和《沙丘》相媲美的作品。在这一年的年末,赫伯特终于走出阴影,与里尔莎沙克尔福德结婚,开始了新的生活。
1986年,赫伯特出版了《沙丘》系列的第六部作品《沙丘圣殿》(chapterholise Dune),这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沙丘系列”小说。1986年2月11日,由于身患胰腺癌,赫伯特病逝于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市,终年65岁。
赫伯特去世后,留下了大量的手稿资料,内容包括情节上发生于《沙丘》之前的“沙丘宇宙”的历史,以及他计划创作的《沙丘》续集的大纲。在随后的日子里,赫伯特的儿子布莱恩赫伯特和另一位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凯文·J·安德森利用这些资料,共同创作了一系列“沙丘前传”小说,并且还准备创作情节上与《沙丘圣殿》有继承关系的后续作品,即《沙丘猎人》(Hunters of Dune)和《沙丘沙虫》(Sarldworms of Dune),这两本书将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出版。
通过科幻小说,弗兰克赫伯特试图探讨诸如哲学、宗教、心理学、政治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复杂问题。赫伯特小说最大的特色是对人类的生存和进化问题的深入思考。弗兰克赫伯特有一群几乎狂热的读者,他们阅读赫伯特写过的所有小说和非小说类文章,并将赫伯特奉为精神领袖。正因为受到一部分爱好者如痴如狂的崇拜,赫伯特也时常被人指责说他试图通过小说制造宗教狂热。
赫伯特小说中涉及到的关键主题有:
对领导权的关注。他深入探究了人类容易盲目跟随拥有超凡人格魅力的领袖的倾向,并且钻研了官僚组织和政府机构的各种优缺点。
赫伯特是第一个普及“生态学”和“系统思想”这两个概念的科幻作家,他强调人类的思维必须有系统性和预见性。
宗教、政治和权力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和进化。
人类的潜能和人性的诸种可能的表现。
理性和疯狂的本质。
能够改变人的意识的化学物质所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后果。
语言怎样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
社会生态学。我们的本能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行为和社会。
学习、教育和思考。
但是,赫伯特也相当谨慎,他从不在书中向他的读者提供他所探讨的问题的固定答案。
在科幻小说发展史上,《沙丘》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
就像罗伯特海因莱因的《异星异客》一样,赫伯特的《沙丘》将更多的文学元素注入了科幻小说之中。在《沙丘》之前,科幻小说想要成功,就必须具备精彩的技术构思,人物和情节往往都被忽视了。
《沙丘》是所谓“软科幻”的杰出代表。在赫伯特的“沙丘宇宙”中,他故意抑制了技术描写,以便能着重探讨人性,并思索人类和人类制度的变迁方式。
《沙丘》是第一部“生态学科幻小说”。赫伯特是科学观念的伟大普及者,他的很多读者都认为是赫伯特引导他们了解了哲学和心理学。通过《沙丘》,赫伯特使得“生态学”这个科学名词为大众所熟识。在《沙丘》广受欢迎之后,赫伯特开始在许多大学中举行讲座,向学生们解释沙丘居民和我们人类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方面的相似性。
最后,《沙丘》构建出了一个宏大的史诗般的世界。《图书馆杂志》评价说:“沙丘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就如同《魔戒》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弗兰克想像出了“沙丘宇宙”中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包括术语表、引文和历史资料等,给读者以无比生动翔实的感觉,而在《沙丘》之前,没有一部科幻小说能营造出如此细致人微的真实感。
1992年,cryo Interactive公司制作了基于《沙丘》小说的同名电脑游戏,并且成为即时战略游戏的始祖,为以后的《命令与征服》和《星际争霸》等风靡世界的游戏奠定了基础。
2001年,《沙丘》被美国的科幻频道改编成同名电视系列短剧,并且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于是,科幻频道又在2003年将《沙丘》的后续作品《沙丘救世主》和《沙丘之子》也改编成了系列短剧,短剧的名称统一为《沙丘之子》,该剧赢得了2003年美国电视剧最高奖艾美奖的“最佳视觉效果奖”。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沙丘》将继续散发不可抗拒的强大魅力。让所有读者为书中瑰奇的想像和深刻的思想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