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植物释诂》的姊妹篇。全书运用《诗经》学、训诂学和现代动物学相结合的方法来考证《诗经》中的动物名称,全书共分113条,对《诗经》中出现的112种动物名称作了解释,与之相关的动物名称也在该条目的附录中进行了介绍。书中还配有动物形态图,图文并茂。此外本书对《诗经》中动物的训释,具有全面可靠、古今结合的特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诗经动物释诂 |
分类 | |
作者 | 高明乾//佟玉华//刘坤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诗经植物释诂》的姊妹篇。全书运用《诗经》学、训诂学和现代动物学相结合的方法来考证《诗经》中的动物名称,全书共分113条,对《诗经》中出现的112种动物名称作了解释,与之相关的动物名称也在该条目的附录中进行了介绍。书中还配有动物形态图,图文并茂。此外本书对《诗经》中动物的训释,具有全面可靠、古今结合的特点。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专门解释《诗经》动物的现代著作,运用《诗经》学、训诂学和现代动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诗经》中出现的112种动物名称作了考证和解释,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诗经》的理解。书中还配有动物形态图,便于读者直观参照、识别。 目录 序言 凡例 1.雎鸠:鹗 2.黄鸟:黄雀 3.马:马 4.兕:印度犀 5.螽斯、斯螽:绿螽斯 6.兔:草兔 7.鲂鱼:鲂 8.麟:长颈鹿 9.鹊:喜鹊 10.鸠:红脚隼 11.草虫:草螽 12.阜螽、螣:中华稻蝗 13.雀:树麻雀 14.鼠:褐家鼠 15.羊:山羊 16.鏖:獐 17.鹿:梅花鹿 18.龙、卢、犬:狗 19.燕、玄鸟:家燕 20.黄鸟、仓庚:黑枕黄鹂 21.雉、翟:雉鸡 22.雁:豆雁 23.狐:狐 24.流离、鹗、枭:长尾林鹗 25.虎:东北虎 26.乌:大嘴乌鸦 27.鸿、鸿雁:鸿雁 28.戚施:中华大蟾蜍 29.象:印度象 30.鹑:鹌鹑 31.蝤蛴:星天牛 32.螓:宽头宁蝉 33.鱣:鳇 34.鲔:中华鲟 35.鸠、鸣鸠:山斑鸠 36.鸡:家鸡 37.牛:黄牛 38.豹:金钱豹 39.凫:绿头鸭 40.苍蝇:舍蝇 41.狼:狼 42.鳏:鱤 43.鱼与:鲢 44.豸亘、貉:貉 45.硕鼠:大仓鼠 46.蟋蟀:中华蟋蟀 47.鸨:大鸨 48.晨风:燕隼 49.鹭:白鹭 50.鲤:鲤鱼 51.蜉蝣:蜉蝣 52.鹈:斑嘴鹈鹕 53.鸤鸠:大杜鹃 54.蚕:桑蚕 55.■:棕背伯劳 56.蜩、螗:蚱蝉 57.狸:豹锚 58.莎鸡:纺织娘 59.鸱鹗:斑头鸺鸥 60.蠋:野桑蚕 61.伊威:粗糙鼠妇 62.蟏蛸:前齿蟏蛸 63.宵行:萤火虫 64.鹳:白鹳 65.鳟:赤眼鳟 66.骓:火斑鸠 67.脊令:白鹡鸰 68.鱼:白斑星鲨 69.鳞:黄颡鱼 70.鲨:刺蝦虎鱼 71.鳢:乌鳢 72.■:鲇鱼 73.嘉鱼:卷口鱼 74.和、鸾、翚:绿尾虹雉 75.鳖:鳖 76.隼:游隼 77.鹤、白鸟:丹顶鹤 78.熊:狗熊 79.罴:棕熊 80.虺:蝮蛇 81.蜴:石龙子 82.龟:蠵龟 83.螟蛉:桑螟 84.蜾赢:蜾赢蜂 85.桑扈:黑尾蜡嘴雀 86.鸯斯:寒鸭 87.豺:豺 88.鹑:金雕 89.鸢:鸢 90.螟:粟灰螟 91.蟊:华北蝼蛄 92.贼:粘虫 93.鸳鸯:鸳鸯 94.鸫:白冠长尾雉 95.青蝇:大头金蝇 96.猱:金丝猴 97.虿:蝎 98.鹜:大秃鹳 99.豕:野猪 100.牂羊:绵羊 101.鹰:苍鹰 102.鼍:扬子鳄 103.台:弓斑东方纯 104.鹭:红嘴鸥 105.豕:猪 106.猫:野猫 107.翰:红腹锦鸡 108.鸱:普通角鹗 109.鲦:鳖条 110.鸽:灰头麦鸡 111.蜂:大黄蜂 112.桃虫:鹪鹩 113.传说中的动物:龙、凤凰、蜮 拉丁名索引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附录】 1.《魏风·葛屦》中有“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之句;《小雅 ·采薇》中有“四牡翼翼,象饵鱼服”之句;《鲁颂·泮水》中有“元 龟象齿,大赂南金”之句,以上句中的“象”与《鄘风·君子偕老》 中“象之捕也”一句中的“象”,均指象牙。 2.《郦风·君子偕老》中有“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之句,句 中的“象服”亦名祎衣,即画袍,绘有一定图案的服饰。朱熹《诗集 传》日:“象服,法度之服也。”
【训诂精要】 1.陈大章《诗传名物集览》:“《南州异物志》:象之为兽,形体特诡,身倍数牛,目不逾豨,鼻为口役,望头若尾。驯良承教,听言则跪。素牙玉洁,载籍所美。服重致远,行如丘徙。” 2.《尔雅》:“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郭璞注:“犀牛皮角,象牙骨。” 3.《说文解字》:“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季一乳。” 4.《本草纲目》卷51象:“[释名] [时珍日]许慎说文云:象(字篆文),象耳、牙、鼻、足之形。”又:“[集解][时珍日]象出交、广、云南及西域诸国。野象多至成群。番人皆畜以服重,酋长则饬而乘之。有灰、白二色,形体拥肿,面目丑陋。大者身长丈余,高称之,大六尺许。肉倍数牛,目才若豕。四足如柱,无指而有爪甲。行则先移左足,卧则以臂着地。其头不能俯,其颈不能回,其耳下觯。其鼻大如臂,下垂至地。鼻端甚深,可以开合。中有小肉爪,能拾针芥。食物饮水皆以鼻卷入口,一身之力皆在于鼻,故伤之则死耳。后有穴,薄如鼓皮,刺之则死。口内有食齿,两吻出两牙夹鼻,雄者长六七尺,雌者才尺余耳,交牝则在水中,以胸相贴,与诸兽不同。” [按]诗中所说的“象之摘”,是指象牙雕刻的钗饰。象指大象。大象有两种:印度象和非洲象。我国云南产印度象,故以印度象释之。 【分类地位】 象(印度象)是哺乳纲、长鼻目、象科、象属中陆生最大的哺乳动物。只有1种,多个亚种,分布于东南亚各地。 【动物今释】 象:印度象(象科)Elaphas maximus。印度象又叫象、大象、亚洲象、野象、老象等。印度象是陆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体高可达3米,体重3.5~6吨。皮厚褶多毛粗少稀。头长大,前额凹,眼小,耳大。鼻与唇愈合成为圆筒状的长鼻,特别长,可垂到地面,鼻上粗下细,末端为鼻孔,其前缘有一指状突起。雄象牙上门齿大而长,突出于口外,略向上翘,最大长达1.5~1.8米,俗称“象牙”。颈短。四肢粗状,形如圆柱,前肢五趾,后肢四趾。尾短而细,末端有一圈圆形的鬃毛。全身灰色或灰棕色。主要栖于亚洲南部热带雨林及林间的沟谷、山坡、草原、竹林及宽阔地带。群居,每群数头至几十头不等。以植物的幼嫩部分如树叶、嫩刺竹的尖端、野芭蕉等为主要食物,有时也吃谷物及瓜果类。食量大,一头象每天要吃掉150公斤左右的植物。无固定场所,活动范围很大,可达30平方公里。一般7月发情交配,孕期约需18个月,每胎1仔。30岁以上才能性成熟。寿命可达百岁。供役用、观赏,象牙是上等手工艺原料。分布印度、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缅甸、马来西亚以及我国的云南南部等地。在我国为国家I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P91-92 序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又是一个品物丰富的国度。早在两千多年前产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广泛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时候,涉及到为数众多的动植物名称,用以比兴、用以寄托、用以烘托环境气氛,用以表现生活情景……总之,诗和动植物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动植物丰富了诗,诗赋予了动植物以文学和文化的底蕴。 《诗经》中所出现的动植物名称,古代注《诗经》者多随诗章诗句训释,也有一些专门解释《诗经》动植物的著作,如三国时东吴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清代徐鼎的《毛诗名物图说》、清代日本汉学家冈元风的《毛诗品物图考》等。但这些著作毕竟离我们年代久远,古今动植物名称的历史嬗变,不同地域存在的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等问题,依然困惑着我们,影响到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不能不是一大缺憾。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有几部专门解释《诗经》植物的著作,包括我们2002年出版的《诗经植物释诂》(三秦出版社)一书,但现代专门解释《诗经》中动物的著作至今尚未见到。为弥补这个缺憾,我们又著述了这部《诗经动物释诂》,作为《诗经植物释诂》一书的姊妹篇,奉献给读者。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一、本书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一项研究成果。三位作者分别从事于生物学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运用《诗经》学、训诂学和现代动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考证了《诗经》中的动物名称,给每种动物又加注了拉丁名,传承古今,沟通中外,不仅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也有助于我国古代文化走向世界。 二、本书对《诗经》中动物的训释,具有全面可靠、古今结合的特点。书中注释了《诗经》中所出现的112种动物名称,与之相关的动物名称也在该条目的附录中进行解释,如“马”条附录中解释了“驹”、“骊”、“骐”、“骓”等二十多种马的其他名称。【训诂精要】栏目选取古注中可靠的训诂资料,【分类地位】和【动物今释】中运用现代动物学知识进行解释,古今结合,相得益彰。 三、除对每种动物进行文字解释外,还配有动物形态图,图文并茂。高明乾先生精心绘制的形态图,在忠实实物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一定能给读者带来艺术的享受。 《诗经》中的动物,仅列其名,没有特征描述,又由于时间久远,动植物名称的嬗变,不同地域的称呼也不同,还由于《诗经》中的动物名称,只有少数与现代名称一致,多数与现代名称有别等原因,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虽然如此,我们经过多方认真考证,终于对其中绝大多数动物考订出了准确的现代名称。有极少数尚存疑问的,我们也在文中如实说明,存以备考。古人对动物的认识较为粗略,一个名称往往包括现代特征相近的多种动物。我们根据诗义选取其中一种最贴近生活的进行描述,如《邶风·燕燕》中的“燕”,以最常见的、贴近人们生活的家燕释之;《齐风·鸡鸣》中的“苍蝇”,以常见的舍蝇释之;《召南·行露》中的“雀”,以常见的树麻雀释之等。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多识”固然重要,但深入、全面地了解草木鸟兽虫鱼的各种生性特征,则更有益于我们真正读懂诗,领悟其中兴、观、群、怨的深刻内涵。封建时代的文人,虽习文也兼识草木鸟兽虫鱼,不识者视为一耻。但是,现代学科分工很细,学文不学理,读诗词歌赋,却不认识或不了解其中动植物,这势必会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该书的出版,可以给《诗经》的研究者、爱好者带来莫大的方便,对莘莘学子来说,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该书是河南省教育厅立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河南省教育厅及河南师范大学的鼎力支持,并承蒙王钦南、徐存拴、卢龙斗、陈广文、赵晓进诸位教授的关心和帮助,值此特致谢忱。由于作者水平所限,虽经多年研究,几经修改,但错误仍在所难免,诚望海内外学者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