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C·弗雷德·伯格斯滕及该所部分资深研究人员合著的《美国与世界经济——未来十年美国对外经济政策》是为美国新一届政府制定对外经济政策的中期战略提供决策参考服务的。出版前,就受到看了样书的美国著名的学者和高级官员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该所“最杰出的成果之一”。书中大量涉及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及对中美经济关系研究的章节,值得关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美国与世界经济(未来十年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
作者 | (美)C·弗雷德·伯格斯坦 |
出版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C·弗雷德·伯格斯滕及该所部分资深研究人员合著的《美国与世界经济——未来十年美国对外经济政策》是为美国新一届政府制定对外经济政策的中期战略提供决策参考服务的。出版前,就受到看了样书的美国著名的学者和高级官员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该所“最杰出的成果之一”。书中大量涉及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及对中美经济关系研究的章节,值得关注。 目录 前言 摘要 第一部分 美国对外经济政策 第1章 美国新的对外经济政策 C·弗雷德·伯格斯坦 一、短期议程 二、对外经济政策的国内基础 三、新的全球背景 四、政策建议 五、经济外交政策 六、结束语 第二部分 政策背景 第2章 美国在全球一体化中的收益 斯科特·C·布雷福德 保罗·L·E·格里克 加里·克莱德·哈夫鲍尔 一、来自过去自由化的收益 二、来自未来自由化的收益 三、结论 附录2A 中间产品进口:来自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收益 附录2B劳动力调整成本的估计 第3章 收益不均、代价不等吗? ——美国全球化30年 J.大卫理查森 一、收益不均吗? 二、代价不等吗? 三、美国政策何去何从? 第4章 中国,是巨大的、新的经济挑战吗? 尼古拉斯-拉迪 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崛起 二、美中经济关系 三、双边贸易失衡的原因 四、中国的技术“蛙跳” 五、中国的汇率 六、对美国政策的启示 第5章 美国和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对手还是伙伴? 简.E.布瓦耶 爱德温.M.杜鲁门 一、总结和建议 二、谁是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 三、为什么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很重要? 四、美国应该如何对待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 五、美国和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进行积极的合作一 六、预算可行性研究 第三部分 关键问题 第6章 调整对外收支失衡保持全球经济增长 迈克尔穆萨 一、近期美国对外收支逆差上升的深层次原因 二、20世纪80年代“双赤字的出现 三、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元汇率走强的原因 四、近期发展与前景展望 五、对外收支失衡的可持续限度 六、汇率调整的必要性 七、工业国家在对外收支失衡的调整中应采取的政策 八、发展中国家在有序调整国际收支失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九、结论:国际政策合作的必要性 第7章 能源:正在卷起一场风暴吗? 菲利普·维尔力格 一、导致全球能源市场紧张的因素 二、石油市场紧张:历史重演 三、世界石油市场形势与世界经济 四、下次油价冲击的经济影响 五、缓解或规避日益迫近的能源危机 六、解决当前问题的短期措施 七、解决能源问题的长期战略 八、结论:时不我待,急需行动 附录7A BP普拉德霍海湾信托与西得克萨斯中级原油(WTI)的关系 第8章 当前美国贸易政策面临的挑战 杰佛利·J·舒特 一、美国国内贸易政策议程 二、国际贸易议程 三、结论 第9章 美国服务业的离岸外包和全球化: 成因、重要性以及政策建议 凯瑟琳·L·曼 一、服务业的全球化:有多么新?有多么不同? 二、服务业的全球化对美国有多重要? 三、服务业的全球化和就业:美国的有关数据 四、IT全球化和美国的表现 五、服务业的全球化:没有尽头吗? 六、应对全球采购:收益最大化,减少负面影响 七、结束语 第10章 减轻美国工人的调整负担 洛里·G·克雷泽 霍华德·罗森 一、贸易调整补贴 二、未完成的工作 三、一个更宏伟的方案 四、近期国会的工作 五、取消《多边纤维安排》 六、立法机会 七、结论 附录10A 1979—2001年进口竞争激烈的行业 第11章 美国移民政策面临的挑战 高登·H·汉森 一、美国移民政策的过去和现在 二、美国移民概况 三、移民的收益和成本 四、改革美国移民政策 第12章 国际金融结构 莫利斯·戈德斯坦 一、遏制“以邻为壑”的汇率政策 二、控制新兴经济体的货币错配 三、债务的可持续性 四、国际标准和规范 五、预警体系 六、IMF的贷款政策 七、结束语 第13章 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政策 威廉·R·克莱因 约翰·威廉姆森 一、贸易 二、发展援助 三、结束语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对美国政策的启示 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强国对全球经济和美国二言似乎主要代表了一个机会而非挑战。作为一个大的、低收入经济体,中国对FDI的开放、较低的进口壁垒是空前的。结果很明显:创纪录的外国资本流人,以及进口/GDP之比在1990一2003年间翻了一番。美国企业从中获益匪浅。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企业对中国出口的增速高于向任何其他大的市场出口的增速。2003年,美国向中国的出口——主要是大豆、飞机、半导体和棉花——增长了近30%,达到了284亿美元。比较而言,美国向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不足4%。结果是仅中国就占了美国2003年出口增长的1/5。 中国对美国巨额、而且还在增长的顺差主要反映了大量的制造品装配能力从亚洲其他地方迁移到了中国,而非中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由于这些产品是用主要从亚洲其他国家进口来的部件装配起来的,而最终产品的市场却主要是美国和欧洲,因此,中国与亚洲的贸易是逆差,而与美国和欧洲的贸易却是顺差。这种模式无疑会持续,甚至会随着未来几年中国装配的制造品在全球的份额的持续上升而深化。 尽管表面上看起来,中国出口所占的份额越来越高表明中国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在技术阶梯上“蛙跳”前进,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相反,如果将中国对进口高附加值部件的依赖这一事实考虑在内,中国的贸易模式基本上符合经典的比较优势的模式:中国出口的是使用较多不熟练劳动、较少资本或土地生产出来的产品,而进口的则是使用大量资本、非常熟练的劳动和土地生产出来的产品。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提高,它将在技术阶梯上前进。但是鉴于中国有1亿甚至更多就业不足(underemployed)的工人,他们准备离开农业进入现代部门,刚就业(entry-level)、不熟练工人的真实工资可能增长较慢。因此,中国未来许多年的比较优势可能仍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 即使中国的贸易模式总体上继续与它潜在的、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一致,它无疑仍将是大量、而且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的源头。其中的原因是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相对贫穷的国家像中国今天这样占全球贸易如此巨大的份额。尽管经济经历了20多年的迅速增长,以目前汇率计算,中国的人均收入2003年首次超过1000美元。人均低收入意味着较低的工资,低工资与外国技术、外国子公司的国际营销技巧结合起来,造就了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造品上强大的比较优势。中国大量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能力对许多产业是一个竞争威胁,它们会寻求保护,以避免与中国快速增长的进口产品竞争。 服装在这方面或许将是最明显的。2004年底,长期扭曲全球纺织和服装贸易的配额制将被取消。假设贸易是由市场决定的,鉴于较低的成本,中国或许能将其在全球服装市场的份额翻一番(Lardy,2002,123—125)。这无疑会给美国和其他服装生产国带来巨额的国内调整成本。 美国应该如何平息可能日益频繁的双边贸易摩擦呢?首先,如果美国对中国巨额而且还在增长的逆差是由于美国企业无法进入中国国内市场造成的,逆差将在政治上变得更加难以持续,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和其他政府机构应该继续向中国施压,要求它兑现在加入WT0时所有开放本国市场的承诺。大量的贸易摩擦——例如中国计划采用它自己的无线加密标准,以及为国内生产的半导体提供优惠待遇等——已被解决,表明双边谈判可以解决这些摩擦。其他一些贸易摩擦,主要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则进展较慢,或没有进展。在这些方面,如果双边谈判不能取得显著进展,美国应该在WTO起诉中国。尽管中国完全遵守加入WTO时的承诺对个别美国出口商十分重要,但我们应切记即使中国完全遵守,也不太可能对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产生重大影响。美国的逆差主要是由前述的结构性因素造成的,而非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造成的。 其次,只要中国继续维持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全球顺差,预期人民币升值就只能略微减少美国对中国的双边贸易逆差,即使这样,人民币升值仍应该是美国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美国对中国的双边贸易逆差的大部分是诸如服装、鞋、玩具和体育用品之类的产品。这些产品早在几十年前就转移出了美国,主要转移到了亚洲。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为了应对亚洲国家实际工资骤升以及货币升值,这些产品的生产开始转移到中国。人民币升值根本不可能将这些工作的大部分转移回美国。另外,最近来自中国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已经使工具和模具(tool and die)、塑料模(plastic moldings)等产业失去了工作岗位。人民币升值无疑将减缓美国这些产业就业的下滑。同样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币的升值将为其他亚洲货币的调整铺平道路,这些因素加起来就可以对减少美国总体经常项目逆差产生显著影响。 P135-137 序言 我和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同事相信,《美国与世界经济:未来十年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出版中译本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书的焦点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以及美国在世界经济方面应该采取的政策,这也应该是中国读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事实上,本书尽力就所有国家现在面临的全球经济问题提供一个全面的议程,这应有助于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更好地理解所有国家面临的一些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挑战。 本书的许多内容还与中国直接相关。中国是除美国之外惟一占用一章的国家,即本书第4章。该章由本所高级研究员、全球著名的中国经济专家尼古拉斯-拉迪执笔。只要浏览一下“索引”便能发现,中国是被提及最多的国家。在我写的总括性的一章中讨论国际经济政策的“新的全球背景”时,我强调了中国在21世纪的世界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我自己的许多政策建议,以及本书其他文章中的政策建议(例如,第5章“大型新兴市场经济体”中提出的政策建议)都强调了中国有必要在管理全球经济事务中迅速担当起核心领导作用。 本书将告诉中国读者她或他的国家在几乎世界经济的所有重要方面的作用:维持全球增长,解决主要国家间巨额贸易不平衡,汇率水平和汇率机制,能源政策,全球和地区贸易政策,等等。我和我的同事们就中国和美国应该如何携手解决这些问题——大部分问题是我们(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共同的挑战——提出了许多建议。 在本书中,我们屡次把美国和中国视为“世界经济两个主要的增长火车头”。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我们两国之间存在一些敏感的经济问题,这毫无疑问会影响双方的关系,考虑到两国的规模和重要性,这些问题也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因此,我们相信双方寻找合作的新途径,更多地分担在全球经济政策方面的领导作用最符合双方的最大利益。事实上,我呼吁美国和中国建立一个非正式的“G一2”,来帮助建设性地指导中美关系以及全球政策,可以说,这个建议正在实施之中——为了回应胡锦涛主席向乔治·W·布什总统于2004年底提出的建议,我们两国政府在2005年夏天发起建立全球(或战略)对话关系。 我希望本书对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世界经济(和主要的参与者,尤其是美国),以及制定更好的政策(它可以改善世界经济的前景、尽可能降低风险)是一个有用的指南。这样的结果对我们两国人民都十分有益。我和我在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同事们非常高兴能与中国人民共享我们的想法,也欢迎读者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 C·弗雷德·伯格斯坦 2005年8月 后记 本书是(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为2005年美国新一届政府未来十年的对外经济政策所作的“中期”战略研究。出版前,就受到看了样书的美国著名的学者和高级官员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该所“最杰出的成果之一”。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一个相互高度依赖的世界,除非全球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运行.否则各国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这要求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既认真考虑自己政策的国际影响,也要认真考虑别国的变化对它的影响。”关国作为全球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无论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还是在可预见的将来,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大地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制度框架及游戏规则。本书讨论的问题,确如书中所说,是美国和世界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如国际收支失衡及相关的汇率调整、石油价格飙升、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等,与我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中国银行行长助理兼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朱民的主持下翻译了这本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著。诚然,每个国家都会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制定对外经济政策。美国人也不例外,书中一些观点,如人民币汇率问题,自然是美国人的一家之言,我们均视为学术观点,遵照原文翻译。 本书翻译分工如下:李国重,前言、摘要;胡晖、马雪莲,第1章;张志慧,第2章;温彬,第3、13章;张兆杰,第4、5、12章;刘墨海,第6章;李亚芬,第7章;钟红,第8章;戴任翔,第9章;康以同,第10章;鄂志寰,第11章。校译分工如下:张兆杰,前言、摘要及第11章;李国重,第1章;肖亦华,第2、3、5、6、9、13章;刘墨海,第4、10、12章;徐振东,第7章;康以同,第8章。刘墨海、张兆杰负责了全书的统稿,朱民负责全书的终审工作。中央财经大学张礼卿教授在翻译的策划及与作者的联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翻译人员的组织中也给予了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紧迫,译者水平有限,书中译文不尽精确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赐教。 译 者 2005年8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