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预防医学卷1)(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以介绍中国近、现代科技人物为主线,反映中国科技发展进程的史实性文献。其目的是为中国著名科技专家立传,记载他们的生平及其对祖国乃至对人类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提供史实,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因此,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方可形成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实的综合的、系统的、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它的编纂方针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翔实可靠的材料、通俗生动的文字,准确简练地介绍我国近、现代著名科技专家,力求文献性、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的统一。主要读者对象为科技领导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

内容推荐

《中国科技专家传略》分工学、农学、医学、理学四编。工学编分为:力学、机械、交通、航空航天、电子电工、能源、化工、冶金、自动化及仪器仪表、土木建筑、纺织、轻工等12卷;农学编分为:作物、植物保护、林业、养殖、园艺、土壤、综合等7卷;医学编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医学等5卷;理学编分为: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地学、生物等5卷。

目录

总序

前言

伍连德(1879--1960)

颜福庆(1882--1970)

王 良(1891--1985)

吴绍青(1895--1980)

汤飞凡(1897--1958)

侯祥川(1899--1982)

杨铭鼎(1902-- )

许世瑾(1903--1988)

陈志潜(1903-- )

魏曦(1903--1989)

陈心陶(1904--1977)

裘祖源(1904--1988)

吴执中(1906--1980)

苏德隆(1906--1985)

薛仲三(1907--1988)

杨恩孚(1908--1977)

叶恭绍(1908--)

吴征鉴(1909--1982)

黄祯祥(1910--1987)

马海德(1910--1988)

郭可大(1910-- )

顾学箕(1911-- )

王兆俊(1911-- )

郭祖超(1912-- )

毛守白(1912--1992)

谢毓晋(1913--1983)

叶天星(1915-- )

刘隽湘(1916-- )

蔡宏道(1918-- )

于恩庶(1918-- )

杨光圻(1919-- )

李河民(1922-- )

纪树立(1923-- )

曾 毅(1929-- )

试读章节

颜福庆,字克卿,1882年7月28日出生于上海市江湾的一个清贫的基督教牧师家庭。在兄弟姐妹五人中,他排行第二。他幼年丧父,母亲多病,所以在少年时代就立志学医。他从7岁起就寄养于伯父颜永京(原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家。在伯父的资助下,他先后就读于上海圣约翰中学和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他勤奋学习,于1904年以优良的成绩毕业于该校。毕业后,他应召报名到南非多本金矿,担任矿医,为华工治病年余,深受矿工们的尊敬,回国时矿工们集体赠送给他一枚金质纪念章。1906年,颜福庆被选送到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深造,由于他学习努力,刻苦钻研,于1909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这是在耶鲁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人。同年,他又到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攻读热带病学,并在短期内获得了热带病学学位证书。1910年,他接受美国雅礼会的聘请,在湖南长沙雅礼医院任外科医师,在此期间,曾为杨开慧烈士诊治过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接见他时还提及此事)。1914年,他创办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湖南医科大学前身),任第一任校长。他在医疗工作中深感预防医学的重要,决心从临床医学转向公共卫生学。1914年再度赴美进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攻读,获公共卫生学证书。1915年与伍连德等发起组建中华医学会,并任第一届会长。1926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1927年10月创办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不久先后改称江苏大学医学院和中央大学医学院,1932年改称上海医学院),并任第一任院长。1928年7月创建吴淞卫生公所。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犯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浴血抗战,颜福庆奋起组织医疗救护队,并任上海市救护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1939年任武汉国民政府卫生署署长。

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医学院由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并成立临时管理委员会,颜福庆任副主任委员。1951年,上海医学院改组,颜福庆被任命为副院长。1952年,学校改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这期间,颜福庆和学校的广大师生到上海市郊、嘉定、嘉兴等地为人民解放军突击诊治血吸虫病和核黄素缺乏症,取得很大的成绩。

抗美援朝期间,颜福庆参加了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的组织领导工作。他积极广泛地动员医药卫生人员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参加医疗手术队奔赴前线。上海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先后各自组织了三批志愿手术医疗队,还联合组织了一个防疫检验队参加反细菌战,参加的人员共200余人。颜福庆当时虽已70高龄,但仍参加了慰问团亲赴东北慰问志愿军。

后来,他亲眼看到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得到了飞速发展。以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发展来看,就远远超过他早年梦寐以求的以上海医学院及中山医院等附属医院为基础而建立“上海医事中心”的设想。他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愿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才能成为现实。这些铁一般的事实,使得他精神振奋,勤勤恳恳地埋头工作。由于他的工作成绩卓著,1957年受到卫生部的嘉奖。

颜福庆积极提倡捐献遗体,早在1960年他就嘱咐亲属,在他去世后将遗体提供给学校作解剖之用。后来他逝世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的愿望未能实现,但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P16-17

序言

医学编是《中国科技专家传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医学是最古老的一门学科。它是与人类的健康繁衍有着密切的关系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医学不断地进步发展。本编就是要通过近现代有代表性的中国医学科学家的传略,记录这一时期中国医学的发展史。

中国传统医学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贡献。几千年来,各民族在广袤的国土上,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世代相传、繁荣生长,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医学,而各民族医学之间交流融会,又使它们具有一定共性。中医一词常指其中影响较大的汉族医学。中医的理论体系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成书的《黄帝内玺》就已奠定了基础。至汉末张仲景就总结出辩证论治的原则。其后随着经验的积累,历代均有所发明,如隋巢元方等著《诸病源候论》对证候提出更系统的分类;唐孙思邈按临床需要归纳总结了迄唐的治疗方法;宋钱乙认为对儿童应侧重加强身体的抵抗力,而不宜使用作用过强之药物;南宋陈言对病因作了“三因"的归类;金元四大家则展开了学术争鸣的局面;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集中药学之大成;陈实功对外科疾病采用内外结合,以清、托、补等方法进行治疗;清代王清任正人体解剖之误,唐容川则善调气活血,叶天士、吴鞠通更创温病学派对传染性疾病作了新的经验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大力兴办中医学校、医院、研究院,更推动了中医的发展。于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学中,中医一枝独秀,深受国际上的重视。

现代医学兴于西方,源于古希腊、罗马医学和中世纪的阿拉伯医学。希波克拉底重临床观察和自然愈复力思想及其誓言中表达的医德、准则一直影响至今。现代医学始于文艺复兴之后,经历了经验医学、实验医学,至19世纪后半叶方进入了科学医学。16世纪维萨里的人体解剖学研究和17世纪哈维对循环机理的研究开拓了实验医学的先河。17至18世纪间,临床观察逐步深入,最后同病理解剖结合起来,把疾病与脏器的病变联系起来。19世纪,对身体正常与异常的指标进行了定量,如体温的测定标志了临床观察的新高度。实验病理学的开展使人们对发病过程开始有了动态的理解。细菌学的建立则是病因学上的空前成就,疫苗和免疫学也随之发展起来,为大规模防治疾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手段。麻醉和消毒灭菌方法的发展,解决了止痛和抗感染的问题,促进了外科学的发展,流行病学研究和公共卫生运动的开展,对防治疾病有了新的突破,改善了新兴城市的面貌。20世纪以来,现代医学更有了全面的发展。微观方面,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了解已达到细胞和分子水平,宏观方面,则开始由全球生态系统着眼来探讨医学问题。医学工程的发展,为科研、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大量的设备和手段。磺胺药、抗生素、神经系统药物、抗癌药物、避孕药和利用基因工程产生的纯品激素与疫苗以及输血、输液、心肺功能支持等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也使许多重大手术得以施行。器官移植和人造器官则是本世纪的另一重大成就。临床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行为医学和环境医学的发展,使医学已成为当今最为活跃的生命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学工程为解决危害人类健康的许多问题显示了光明的前景。70年代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反映了现代医学的全面观点。

现代医学传入我国主要是在1840年以后,因其来自西方,故又通称西医。百余年来,现代医学在我国迅速发展,从而与我国固有的中医,形成了并存共荣的局面。早在清末民初,即有一些中医学者提出融汇两家之长的中西医汇通思潮。至本世纪SO年代后期,更基于中西医在学术上互相影响和相互渗透是发展医学的趋势的构想,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方针,经过了30余年的实践,已取得了大量的经验和一定的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中入传的专家大部活跃于20世纪中叶,这正是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中西医结合逐步实现的时期。本编入传的专家都是学有专长、有所建树,在国内国际的知名人士。依照他们致力的学术领域,分别编入医学编的中医、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药学诸卷。其中有些专家身兼数长,活动的范围较广,在世者则尽可能尊重本人的意向,分编入卷,其余则按照他从事的主要学科分编。前后则以他们的出生年月为序。他们共同特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工作上实事求是、医术上精益求精。他们的学识渊博、技艺精湛,尤其是他们的医德和风范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希望读者能从中吸取教益,为振兴中华作出自己的贡献。

吴阶平

1993年1月1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