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人类的整个记忆太渺小吗?即使是恐龙时代,对于我们也太遥远了。而那些经不起用光年计算的里程,对人类来说也显得神秘莫测,更何况广漠无边的洪荒宇宙!地球犹如一粒尘埃,但就在这尘埃之上,却有着鳞次栉比的无数自然奇观。令人类迄今最富想象力的设想都相形见绌。在这些伟大的景观面前,无数人无数次地深深折服,折服实际上是对自身存在的确认,也是一种内在的自省,使心灵不致于太盲目,信仰也似乎更加清晰。本书以图文并茂地形式介绍了浩瀚宇宙、蓝色星球、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科罗拉多大峡谷、英格兰湖区、纳库鲁湖等世界国家地理精华。
1890年,《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它的第一幅图片,标志着一个伟大传统的开始。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家地理》一次又一次开辟新天地,《国家地理》作为全球最大的非赢利性科学与教育组织之一,不断在摄影报道这一领域不断引导新潮流。国家地理学会超凡的馆藏摄影档案,是世界历史博物馆独一无二、无可估价的形象记录。而《透过镜头》则集其精粹于一书,书中数百幅图片捕捉了一个个罕见瞬间,这些图片在时间上涵盖一个世纪有余,在空间上则纵经横纬无所不至,直到我们这个星球以远。本书是《透过镜头》系列之一,《透过镜头》是魅力无穷的形象和惊世才华的展现,也是百年来摄影艺术的生动文献记录,更是我们这个五光十色世界的一扇画窗,它所呈现的景致多姿多彩,令人难忘。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的秘密:太阳的光和热,昼夜的交替,月亮的相位变化,满天星斗的旋转循回,寒暑变换的周而复始,流星的出没,彗星的莅临,日月食的奇观,外太空的生命……
500年前,哥白尼提出:地球不在宇宙的中央,不是太阳绕着地球旋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他的观点在当时无异于一颗炸弹当头爆炸。但不久,人们不但知道地球不在宇宙的中心,而且知道了太阳在银河系里也不过是~颗很普通的星体而已。
更令人咋舌的是,随后的科学研究发现:宇宙中包孕了大约1000亿个类似银河系的星系;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最远的星系距离地球达137亿光年!所谓星系,是指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大单位。有的是不规则的,看不出形、状;而相当多的漩涡星系好像风车形状,我们的银河系就是这种漩涡式恒星系。恒星系是宇宙中庞大的星星的“岛屿”,它也是宇宙中最大、最美丽的天体系统之一。恒星就像镶嵌在夜幕上的晶莹宝石,每颗恒星都在各自演绎着悲壮或平静的多姿多彩的一生。
我们的宇宙如此绚丽多姿,人们不禁会问,究竟它是怎样形成的呢?究竟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演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当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1915年创立伟大的广义相对论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他的学说将会证实一个震撼人心的预言:宇宙在膨胀。然而就在那时,大多数天文学家都认为宇宙自古及今都是同一个模样,它不会随时间而改变。P16
是因为人类的整个记忆太渺小么?即使是恐龙时代,对于我们也是太遥远了。以致于那些根本经不起用光年来计算的里程,对人类来说也显得神秘莫测。更何况半径达137亿光年的洪荒宇宙,它给予人类的惊怵、疑惑、想象以及思考,正如宇宙本身的膨胀和延伸,不知何处是尽头。
从宇宙尘埃中,科学家们找到了生命起源的信息;在没有边际的宇宙中,这样的信息也许会使人类不致于太孤独,只是生命起源的真正奥秘,定会令人类迄今最富想象力的设想都显得相形见绌。这当然不是说,人类在面对地球上山川河海的离奇景观时所发出的惊叹就毫无必要,人类有自己的“立场”,自然也就有自己心目中的“伟大”。在这些伟大景观面前,无数人无数次地深深折服。折服实际上是对自身存在的确认,也是一种内在的自省,使心灵不致于太盲目,信仰也似乎更加清晰。
那么人类自身创造的奇迹又算什么呢?是对“伟大”的摹仿么?那些记载着历史的城垣,那些汇集着哀乐悲欢的圣殿,还有那些折射着心灵指向的塔林,典型的遗存映照着人类典型的往昔,镌刻上的不仅是抹不去的时间印痕,更有一种绵延千年的情愫,冥冥中,在今天的人群里仍在闪回和感应。
我们该做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不过是感动与惊叹之后,融入无形的宇宙大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