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内地唯一一本得到金庸先生授权正式出版的散文作品集,金庸先生重新亲笔校订经典版,汇集其60多年间金庸散文中的精华。
本书收录了金庸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报纸杂志散落发表的近百篇文章,多数是金庸对电影、话剧、戏曲、歌舞等各门艺术的鉴赏文字,还有历史随笔、游记及武侠小说的创作心得等,全书40余万字。这些文字呈现了金庸先生广泛的兴趣和游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关于莎士比亚话剧和经典外国电影、中国传统戏曲的点评文章,非常有功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金庸散文集/明月四十年精品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金庸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内地唯一一本得到金庸先生授权正式出版的散文作品集,金庸先生重新亲笔校订经典版,汇集其60多年间金庸散文中的精华。 本书收录了金庸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报纸杂志散落发表的近百篇文章,多数是金庸对电影、话剧、戏曲、歌舞等各门艺术的鉴赏文字,还有历史随笔、游记及武侠小说的创作心得等,全书40余万字。这些文字呈现了金庸先生广泛的兴趣和游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关于莎士比亚话剧和经典外国电影、中国传统戏曲的点评文章,非常有功力。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金庸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报纸杂志散落发表的近百篇文章,多数是金庸对电影、话剧、戏曲、歌舞等各门艺术的鉴赏文字,还有历史随笔、游记及武侠小说的创作心得等,全书40余万字。这些文字呈现了金庸先生广泛的兴趣和游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关于莎士比亚话剧和经典外国电影、中国传统戏曲的点评文章,非常有功力。 目录 群星灿烂月华明(总序) 金庸 看戏 谈《除三害》 谈《庆顶珠》 谈《姚期》 谈《空城计》 谈《盗御马》 “英名盖世三岔口 杰作惊天十字坡” 谈《狮子楼》 听歌 黄虹八歌 淡几首歌曲 品舞 中国舞蹈的特点 剑舞·扇舞·狮子舞 谈《荷花舞》与《采茶扑蝶》 漫谈《大歌舞会》 “任是无情也动人” 舞蹈杂谈 赏画 永恒神秘的微笑 向中国画的大师们致敬 观影 《大歌舞会》的编剧 谈《王子复仇记》 再谈《王子复仇记》 谈《恺撒大帝》 谈《奥赛罗》 看《梁山伯与祝英台》 谈《梁祝》与《铸情》 《梁祝》的“十八相送” 关于《铸情》 谈《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含义 谈《理查三世》 谈《第十二夜》 谈《驯悍记》 谈《刁蛮公主》 谈《战争与和平》 谈《木马屠城记》 从《小梅的梦》谈起 从一位女明星谈起 快乐和庄严——法国影人谈中国人 《相思曲》与小说 《无比敌》有什么意义? 《无比敌》有什么好处? 杂说 半斤八两 围棋杂谈 围棋五得 历史性的一局棋 谈各国象棋 谈谜语 也谈对联 月下老人祠的签词 摄影杂谈 圆周率的推算 翻书 崇高的人生境界——《吴清源自传》序 书的“续集” 读刘殿爵先生语体译《心经》 顾梁汾赋“赎命词” 出版 只有独立的意见,才有它的尊严和价值 “明月”十年共此时 三地同业,皆兄弟也 写作 历史人物和武侠人物 韦小宝这小家伙 谈武侠小说 小说创作的几点思考——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演讲 游记 旅游寄简——日本 忧郁的突厥武士们 访谈 历史·家国·与中国人的生活情调——钱穆伉俪访问记 读史 谈“不为五斗米折腰” 我的中国历史观 论秦桧问题的真相 丙丁之岁 “大国者下流” 马援见汉光武 代宗·沈后·升平公主 郭子仪的故事 后记 附录 金庸热:一种奇异的阅读现象 严家炎 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 ——在查良镛获北京大学名誉教授仪式上的贺辞 严家炎 读金庸的小说 冯其庸 从民族意识看金庸小说 孔庆东 巧者劳而智者忧 ——略谈《神雕》中的黄蓉 方瑜 不懂也算了 ——一写金庸 三毛 从《明报》看金庸 曾敏之 成年人的童话 ——查良镛先生北大行 陈祖芬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 ——也谈查良镛毕生事业的《明报》 潘耀明 人生何处不相逢 池田大作 从历史走廊穿行过来的《明报月刊》 ——《明月四十年精品文丛》编后记 潘耀明 试读章节 黄虹八歌 我们曾在两部纪录影片中听过黄虹的歌唱,固然那时也受到了感动,但决不是亲耳听到她原音的那么如醉如痴。我们在收音机、唱片和音乐会中听到过若干名家的歌唱,虽然觉得好,但很少有这种如沐春风的甜美感觉。比如说著名的瓦格纳乐曲演唱家海伦查拉宾,讲到技巧的修养、音量之大等等,应该说比黄虹更好,然而黄虹在台下所有的听众都着了魔般沉醉,而海伦查拉宾却不能够,那是什么缘故呢? 原因之一,或许是因为黄虹唱的都是我们全部理解的中国歌。这些云南大理歌曲的曲调,虽然有些我们以前从来没听见过,但它的旋律和节奏,和我们民族的生活完全是一致而和谐的,一听到,好像立刻和我们脉搏的跳动合拍。海伦查拉宾唱的却是些德国歌,内容既不大理解,曲调对中国人来说又很拗。我们欣赏的只是她圆熟的技巧,惊诧于她音量的宏大。 但我想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我亲眼见过一个英国朋友听《李陵碑》的京剧唱片而泫然泪下,可是他是不懂中国话的,他所以感动,完全是由于音乐中那种苍凉悲壮的情感和气氛影响了他的心灵。黄虹的嗓子固然好极,但她又把自己的情感注入了歌曲之中,她使我们的心灵循着她的歌声而跟从了她的情感,于是她欢乐,我们也欢乐,她热情,我们也热情,她幸而没唱哀伤的歌,否则听众们会跟着她哭的。她不一定是有意地这样来影响别人,只因为她自己是这样的感动了,艺术的巨大感染力使人不能冷静。 P31 序言 《明报月刊》创刊十周年时,我写了一篇纪念文字,题目是《“明月”十年共此时》。《明月》最初十年是相当艰苦的,过的是寂寥的岁月,作者不多,读者也不算多,在学人之间没能引起多大注意。在我担任总编辑期间,我常去日本,独自在东京神田町的旧书店中翻阅尘封蛛缠的旧书,冀望发现一些可以用作插图的旧图片,那时的心情也是寂寥的。 后来情况渐渐改善了,我们的处境也好了些。读者多了起来,作者群也渐渐扩充了。读者们翻阅二000年《明月》的总目录,可以发现,我们的作者几乎包括了海外与中国文化知识有关的各家各派人士,真正可以说得上是“群星灿烂”。《明月》的主持人与编者受到过各种各样的攻讦,然而受得多了,也就不在乎了。真正的炸弹包我们也收到过,一些文字上的诬蔑算得了什么。 中国自和西方思想接触以来,出版过很多极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例如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其后的《新青年》《语丝》《新月》《创造》《小说月报》,台湾的《文星》等等,都曾对当时的文化界、知识界起过介绍新思想、讨论新问题的作用。《明月》和这些前辈刊物相比,以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深,作用之大而论,自然是万万不如,所刊载作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到目前为止,恐怕也是有所不及,然而我们还在继续出版,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将来还有长远的前途。我们的作者包括了全世界的华人,方面之广,大概已超过了上述那些前辈刊物,所介绍和讨论问题之广泛,大概也已超过。看情形,《明月》今后一定会愈来愈精彩。希望将来再刊登一些外国学人的中文作品或外文作品的中文译文,成为一份国际性的中国文化刊物,既有深度又能普及,那时才真正是“群星灿烂月华明”了。 后记 《明报月刊》是打从历史走廊穿行过来的。“历史走廊”不是“历史大道”,更不是金光大道,远非那么平坦、风光。走廊的两侧屹立的是巉岩峭壁,中间可行的路其实只是一条夹缝。历史正是从夹缝中走过来,一面探索寻找,一面挣扎奋斗。《明月》的行进状态,也是如此。然而,尽管路途并不平坦,但她终于一步一脚印地走过来了,从查良镛先生草创至今,已穿越历史走廊四十年了。 《明月》运行的漫漫时间之河中,经历了八任主编。第一位主编是《明报》企业创办人和《明月》创始人查良镛先生,之后担任主编的依次是胡菊人、董桥、张健波、古德明、潘耀明、邱立本、古兆申。从一九九八年起,我第二度接任编务。胡菊人历时达十二年;其次是董桥,也有七年;我在前一时期做了四年,后期也八年了,合共十二年,与胡菊人一样。 《明月》最初十多年是黄金时期,销路很好,她的创刊号还要再版哩。但正如查良镛先生所说“前十年是相当艰苦”,一面倾尽心血与汗水,一面还要遭受攻击与炸弹。我不过是一个接棒者,以个人的知识水平来编这一本誉满海内外的杂志,自问力有不逮,对尺度的拿捏甚至具体编务,难免有不周全的地方,期间又经历了金融风暴和香港经济衰退时期,读者阅读心态十分飘忽,香港杂志销路日渐萎缩,甚至个别名牌杂志也在这场狂飙中没顶了。《明月》还能够维持下去,订户不跌反增近一倍半,销路在稳定中发展,这可以说是一个异数。 《明月》的主要成功经验,是她的编辑方针恪守“独立、自由、宽容”的信条。正如查良镛先生在《发刊词》中指出的:“本刊可以探讨政治理论、研究政治制度、评论各种政策,但我们决不作任何国家、团体、或个人的传声筒。我们坚信一个原则:只有独立的意见,才有它的尊严和价值。”《明月》所坚持的非党派、非集团刊物的中性价值和对不同意见的兼容,受到广大海内外读者的认同。知名学者余英时教授指出:“我一生投过稿的报刊不计其数,但我始终觉得《明月》最令我有亲切之感。自由、独立、中国情味大概是我对《明月》最欣赏的几点特色。”主编《明月》达十二年的胡菊人先生指出,《明月》能够“昂然挺立”近半世纪,与创办者、历任的编者、工作人员的心血和辛劳耕耘有关,而更重要的是《明月》所肩负的文化的使命感。也就是说,《明月》“是一本concemed编辑人为coneemed读者而出版的综合杂志”(刘绍铭教授语)。“左风、右风、西风,她都屹立不动,只因为她崇奉的文化中国。”(著名作家聂华苓语)“《明月》有香港味,有中国情调,又有世界气氛;香港刊物中最能反映香港文化的神韵与蕲向的,《明月》是表表者。”(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教授语)“《明月》是海内外华文世界中,最多人文关怀、最严谨、最公道、最可信赖、可读性又最高的刊物之一。”(知名作家柏杨语) 歌德说过:“在文化水准最低的地方,随处可见强烈残暴的仇恨行为。”香港属于文化水准不太高、充弥语言暴力的地方,《明月》也屡遭中伤、攻讦,但《明月》却不为外力所动,更不被肮脏语言所污染,仍坚持走高格调路线,执著自己的“倾阔洞明”(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语)、不卑不亢的风格。 查良镛先生虽然出售了《明报》企业,但他一直关注《明月》的成长,他所撰述的文章,绝大部分优先给《明月》披载,他希望《明月》越办越精彩,并相信一个“群星灿烂月华明”新局面的可期。值兹《明报月刊》创刊四十周年纪念,我们编辑这套文丛,获得广大海内外《明月》作者群的支持,并由《明月》创办人查良镛先生担任顾问主编,及《明月》历任主编担任编委,特致以深切谢忱。从策划、组织、编辑这套文丛,师永刚先生花了大气力,在此一并致谢。 潘耀明 《明报月刊》总编辑 二00六年九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