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希奥·皮托尔的人生阅历极为丰富,他有28年在欧洲生活的经历,其中26年从事作者知识面的广博和艺术品位的高雅。由具体而抽象,由分散到归纳,皮托尔表达出关于文学、艺术、社会与人生的睿智见解。
《逃亡的艺术》显露出作者关于文学、艺术、社会、人生的深刻见解。皮托尔的睿智当然与读书有关,但更来自于社会实践与亲身经历。
塞尔西奥·皮托尔先后担任墨西哥驻波兰、捷克、法国、前苏联等国的文化官员和大使,亲历了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例如,冷战时峙的局面,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在本书中,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把自己亲眼看到的历史事件忠实地记录下来,提供给读者评判。这是一位可以信赖的作家,这是一部真实记录了作者在文学、艺术、社会、人生等方面真情实感的著作。
真实性
塞尔西奥·皮托尔先后担任墨西哥驻波兰、捷克、法国、前苏联等国的文化官员和大使,亲历了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例如,冷战对峙的局面,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在本书中,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把自己亲眼看到的历史事件忠实地记录下来,提供给读者评判。这是一位可以信赖的作家,这是一部真实记录了作者在文学、艺术、社会、人生等方面真情实感的著作。
知识性
这本著作涉及的文学方面几乎涵盖了整个欧洲和美洲,从文艺复兴直到当代文学,书中涉及的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美国、墨西哥、荷兰等国的画家、雕塑家、建筑设计师多达近百人。《逃亡的艺术》会使读者产生欣赏一幅二十世纪欧洲、美洲文化巨作的感觉。
趣味性
皮托尔的叙事语言流畅、活泼、幽默,叙事节奏快速,信息容量大,而本书又是由文学随笔、日记、散文和报告文学的形式组成,其主要成分是讲述故事、介绍真实事件,所以阅读起来饶有兴味。
智慧性
《逃亡的艺术》显露出作者关于文学、艺术、社会、人生的深刻见解。皮托尔的睿智当然与读书有关,但更来自于社会实践与亲身经历。
从此以后,每天只要我工作三四个小时就能得到一笔正常收入,比起那时的波兰人来,这收入就意味着很丰厚了。除了波兰文学,我还常常收到翻译英国和意大利作家作品的邀请。在随后的六七年里,我主要是搞翻译;这门在华沙开始的手艺使我能维持在巴塞罗那的全部和在英国的部分生活开支。
现在回忆那个时代不是让我想起人们常说的“我那时过起了另外~种生活”,而是我这里说到的“我”,并不完全是我自己;而是一个与我同名同姓、有着某些习惯和怪癖的墨西哥青年。
我与那个立足华沙的小伙子之间可以找到的明显联系之一是对读书的无限热爱。那时他享有的自由,在他那时写出来的东西里几乎难以察觉;但对他或许是一种储存,可做将来之用,因为不可思议的是,此前他的自由精神已经凋零。一想到他那不负责任的态度、那厚颜无耻的作风、那热中冒险的行为,都让写下这段文字的人产生类似恶心的感觉。
结果我很难写下去。一回忆起有一段时间,生活就是与当个善良的野人一样,就是没脾气地承认社会、办公室、种种常规,总之,就是完成自己的任务,我就难以下笔了。但这并非一切!可能我对世间习俗的不同政见如今更加激进了;但是我的异议表现得严肃,而不是快活;表现在思想信仰中。这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个性解放了。
我在华沙期间,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身体和笔墨。的确,那时的波兰根本谈不上什么绝对自由,但是波兰人,特别是艺术家们,确实以最佳方式和近似疯狂的强烈态度,利用了非斯大林化时期制造出来的空间。我读书的享受多亏了那个时期,可以百分之百地肯定,那时如果生活在我的祖国墨西哥或者别的什么文化大城市,会是完全不同的结果。没有时尚的压力,没有教士们的纠缠,没有任何紧急情况的催逼,读书变成了纯粹的享乐行为。那时,我当然要阅读波兰作家的作品;在那样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新发现;阅读朋友们从墨西哥邮寄来的图书:墨西哥和拉丁美洲文学的作品。
P8
翻译完《逃亡的艺术》之后,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有些喜欢的章节反反复复看了又看,感觉这部由文学随笔、杂记、游记、日记、报告文学组成的作品突出的特点有四: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智慧性。
先说真实性。作者塞尔西奥·皮托尔1933年出生在墨西哥,今年71岁,其中有28年是在欧洲度过的,又有26年做外交官;先后担任驻波兰、捷克、法国、前苏联等国的文化官员和大使,亲历了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例如,冷战对峙的局面、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但是在这本《逃亡的艺术》里,作者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把自己亲眼看到的历史事件忠实地记录下来,提供给读者评判。皮托尔先生当然有自己的见解,他也直抒胸臆地和盘托出。又如,他对一系列欧洲和美洲作家、作品的介绍和评价,也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注意到创作心理的复杂性、作家在不同环境下创作态度的变化以及评论界的不同意见。再如,皮托尔对自己的思想变化的介绍也是真实可信的,他对墨西哥农民运动的态度变化可以为证。总之,这是一位可以信赖的作家,《逃亡的艺术》是一部真实记录了作者在文学、艺术、社会、人生等方面真情实感的著作。
再说知识性。这本著作涉及的文学方面几乎涵盖了整个欧洲和美洲、从文艺复兴直到当代文学的许多重要作家。这当然与他熟读大量作品有关系。此外,更有关系的大概是他多年从事文学翻译使他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欧洲文学,根据《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学大辞典》提供的资料,皮托尔精通英文和波兰文,翻译过近三十部文学作品。他自己创作的中、长篇小说也多达二十部,所以他的知名度首先是文学界,其次才是外交界。除了文学,皮托尔还专门研究过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艺术,这在《逃亡的艺术》里有生动的介绍。仅据译者的粗略统计,书中涉及的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美国、墨西哥、荷兰等国的画家、雕塑家、建筑设计9币多达近百人。至于国际政治,那更是皮托尔的拿手好戏了。所以看《逃亡的艺术》会使读者产生欣赏一幅二十世纪欧洲、美洲文化巨作的感觉。
关于趣味性。由于《逃亡的艺术》是由文学随笔、日记、散文和报告文学的形式组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讲述故事、介绍真实事件,所以阅读起来饶有兴味,特别是皮托尔的叙事语言流畅、活泼、幽默,叙事节奏快速,信息容量大,所以能够令人产生阅读快感。
最后,简单说说智慧性。《逃亡的艺术》时不时地显露出作者关于文学、艺术、社会、人生的深刻见解,比如文学艺术与人类精神的关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微观的物质世界与大干宇宙的关系,都是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皮托尔的睿智当然与读书有关系,但是更多的成分还是来自社会实践和亲身经历。这从《逃亡的艺术》的篇目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有意将全书分为三大篇:回忆篇、写作篇和读书篇。这三者的内在联系是,在回忆往事的过程中进行反思,通过写作记录下反思的成果,在读书的同时比较自己的写作经验并且吸收和借鉴他人的智慧和技巧。
最后,令人深思的是“结尾篇”,作者把自己对墨西哥恰帕斯地区农民起义的关注和实地考察结果用日记和报告文学的形式公布于众,他的主张是: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武装冲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加大对农村经济扶持的力度,彻底进行农业改革,在农村实行民主直选制度,等等。皮托尔的职业是个外交官,擅长文学创作,还关心“三农”问题,这能不能给我国一些刻意标榜“小资”的作家一点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