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小说描写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撞、爱爱怨怨,令人感慨万千。全书分别从母亲和女儿两个体系来安排,两者呼应得十分融洽,既可独立成章,又可连成一体。同时本书翻译时保持了原作的诙谐和美国式的幽默,更符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美籍华人的心态和观念,感受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喜福会(谭恩美作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谭恩美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小说描写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撞、爱爱怨怨,令人感慨万千。全书分别从母亲和女儿两个体系来安排,两者呼应得十分融洽,既可独立成章,又可连成一体。同时本书翻译时保持了原作的诙谐和美国式的幽默,更符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美籍华人的心态和观念,感受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内容推荐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甫一出版即大获成功,当年曾经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旋即改编为同名影片,影响深远。 小说描写了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中国女性抛却国难家仇,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的生活经历。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母亲们虽已身在异国,却仍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女性,国难家仇可以抛在身后,却无法抛却与祖国的血脉亲情。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虽外表看来与母亲非常相像,却是在迥异于中华故国的价值观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并不得不亲身承受两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冲撞。母女之间既有深沉执著的骨肉亲情,又有着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既相互关心又相互伤害……不过,超越了一切的仍是共同的中华母亲,是血浓于水的母女深情。 目录 千里鸿毛一片心 吴精美:喜福会 许安梅:伤疤的故事 龚琳达:红烛泪 映映·圣克莱尔:中秋之夜 道道重门 薇弗莱·龚:棋盘上的较量 丽娜·圣克莱尔:凌迟之痛 许露丝:信仰和命运 吴精美:慈母心 美国游戏规则 丽娜·圣克莱尔:饭票丈夫 薇弗莱·龚:美国女婿拜见中国丈母娘 许露丝:离婚之痛 吴精美:哎唷妈妈! 西天王母 许安梅:姨太太的悲剧 映映·圣克莱尔:男人靠不住 龚琳达:在美国和中国间摇摆 吴精美:共同的母亲 母女情深——《喜福会》译后感 试读章节 一 爸要我在喜福会的麻将台上,取代我那两个月前故世的母亲。自她走了后,这张麻将台就一直三缺一一一妈妈的座位一直空着。爸一直认为,妈是自己“作”死的。 “她头脑中冒出一个新的念头,”爸说,“但不待她理出个头绪,这个念头就日长夜大地恶性膨胀着,最后引起大爆炸。这必是一个坏念头。” 医生诊断妈是殁于脑动脉瘤。她的喜福会的老友们说,她“走”得很快,像只兔子嗖的一下就去了。原本,她已与她们约定,下一轮的喜福会聚会由她做东。 就在她去世前一个礼拜,妈还很得意地对我说:“上次在琳达姨家,她煮了一锅赤豆汤,这次我可要露一手,煮一锅芝麻糊给她们尝尝。” “这有什么稀奇。”我说。 “是没有什么稀奇,”她说,“它们差不多是一式一样的。”事实上她真正的意思是“它们完全是不同的”。这是中国式的文字游戏,一种措辞技巧的卖弄。——这其实是在混淆两种根本相反的概念。在中国,十分注意措辞和用词,即使是反对的意见,也要尽量使之婉转含蓄,不要显得太唐突地表示出来,这一套我是永远学不会的。 二 早在1949年我出世的前两年,母亲就开始有这个办个旧金山喜福会的念头。也就是在同一年,父母带着只旧皮箱离开中国,内里只是满满一箱的旗袍。直到上了船,母亲才向父亲解释:实在来不及再往里面塞其他东西了。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徒劳地在那一大堆凉丝丝光溜溜的绫罗绸缎间茫然地掀动着,希望找到他的棉布衬衫和羊毛裤。 然而待他们一抵达旧金山,父亲便令妈藏起那些亮闪闪的衣服。从此,她就老穿那件棕色格子的旗袍,直到后来难民收容团体送给她两件旧衣服。然而这些衣服都是美国人的尺寸,穿在她身上晃荡晃荡的根本不合身。这个难民收容团体是由当地的第一中国浸礼会的一群美籍华裔老太发起的。既然受了她们的施,父母也就只好听从她们的劝导开始上教堂了。当然,她们的劝导对父母也是很得益的,比如每周三晚上礼拜堂的读经班及周六早上的合唱练习,都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英语程度。我父母就是这样认得许家、龚家和圣克莱尔家的。与他们交往中,我母亲感到,这些人家的女人们也各有难言之痛,——那遗落在中国的希望和梦!然而,她们的英文太不行了,以致她们根本不可能将此一吐而快,只好成天憋在心里。至少我母亲,已从她们的漠然惆怅的脸上估摸出了这一点,所以,当她一提议成立这么一个喜福会时,她们一口同意了。 起名喜福会,还得追溯到我母亲的第一次婚姻。那还是在抗战中,桂林陷落之前。所以一提到喜福会,就令我想起母亲的桂林故事。每天晚饭后,当妈在厨房擦洗完了,餐桌也已抹擦干净了,此时老爸早已将脸躲在报纸后面,一支接一支地抽起他的黑猫香烟——这通常是“请勿打搅”的暗示。这便是老妈最觉得无所事事之时。这时,她就会提出一箱旧毛衣,那是我们温哥华一个从未谋面的亲戚送给我们的。她从中捡起一件毛衣拆开底边,从中挑出一根毛线头,只要抓住它一抽,即刻,以破竹之势,成件毛衣很快就化成一根长长的弯弯曲曲的毛线,同时,她的故事,也就此滔滔地倒了出来。多年来,她重复讲述着一个故事,只是,故事的结尾,一次比一次黯淡,犹如投在她生活中的一道阴影,越来越浓重,现今,这道阴影甚至已深入到我的生活中。 P005-P007 序言 给我的母亲 且谨以此纪念她的母亲 有一次您问过我 我将留下怎样的回忆 喏,就是这本书,还有这以外的很多很多…… 后记 母女情深 ——《喜福会》译后感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甫一出版即大获成功,当年曾经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旋即改编为同名影片,影响深远。 小说描写了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中国女性抛却国难家仇,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的生活经历。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母亲们虽已身在异国,却仍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女性,国难家仇可以抛在身后,却无法抛却与祖国的血脉亲情。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虽外表看来与母亲非常相像,却是在迥异于中华故国的价值观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并不得不亲身承受两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冲撞。母女之间既有深沉执著的骨肉亲情,又有着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既相互关心又相互伤害……不过,超越了一切的仍是共同的中华母亲,是血浓于水的母女深情。 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展现的,是我们广大中国读者所笃知和熟悉的、中国式的传统的母女情:女儿们的孝顺,服从,忍耐,守礼,哪怕受到母亲的唾弃,但在母亲临终前,还是赶来送终,为了挽救母亲的生命,甚至不惜割下自己手臂上的肉给母亲作药……而中国式的母爱,更是铺天盖地,震撼人心的伟大,是一种彻底、全部、忘我的牺牲,这在我们每个中国读者,也是深有体会的。中国的母爱:从孩子生下来起,直到他(她)成家,发展到近年父母们为儿女找对象、为他们张罗婚礼、婚房、办喜筵、生下孩子又帮助带,有的一家三口,做父母的都三四十岁了,却还要啃老过日……当然上面是笔者根据当今社会风情顺势为谭女士补充的。可不管怎么,中国式的母爱,我以为是世上罕见的一种牺牲,她们之所以心甘情愿这样,是因为她们的母亲,母亲的母亲,就是这么一代一代过来的。 可谭女士笔下的那些美国女儿们:虽然也是黑头发黄皮肤,其中有一位已经有一半的白人血液,但她们生在美国,长在美国,是由“可口可乐和意大利面喂大的”。她们不懂,或者只能讲不能读中文,也不了解中国,把“太原”错听成“台湾”,她们确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了。这些美国女儿也笃爱着自己的母亲,却不能忍受她们中国母亲的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母爱。正如其中一位美国女儿所说的“中国母亲表示她们的爱,往往不在乎关心他们想些什么,他们的困惑,他们的不安,却更关心他们的吃,不断塞给孩子们春卷、八宝饭——却很少问他们在想些什么……”确实,她们对中国妈妈的填鸭式喂食,一心一意望女成风而丝毫不尊重女儿们个人的意愿,那种专横又慈爱的干涉,令美国女儿们哭笑不得,有时确实也恼怒不已。于是从小,她们就不得不苦苦地为自己的一丁点独立和权力而与中国母亲们抗争着。从抗议做个神童宁可做个普通孩子,直到结婚或离婚这样的大事,都不愿母亲来干涉。美国社会教会她们美国的生活准则,她们习惯成自然地按照美国准则生活,这些美国准则,恰恰又是她们的中国母亲嗤之以鼻的“游戏规则”。比如按照美国准则,女儿坚持即使母亲来造访,也得先给打个电话预约一下。母亲则认为母女间何须如此认真?母亲认为女儿的成功就是自己的骄傲,而女儿则认为她是她,母亲是母亲,母亲不应以女儿的成就而四处夸耀。女儿送给母亲一套餐具不见母亲使用,便认定母亲一定不喜欢这套餐具,其实母亲是因为太喜欢这套餐具而不舍得用。女儿碰到婚姻危机,宁可找心理咨询医生而不找自己母亲诉说,母亲则认为心理医生只会令人越弄越糊涂,这种事天经地义应该向母亲诉说……诸如种种貌似生活小事,却造成母女间某些障碍,然而又动摇不了母女间的天然深情,如是恩恩怨怨,相爱又相斗,永不会停止,直到其中一个离开人世,另一个才发现,原来自己是那样执著地爱着自己的母亲! 书中的四个中国母亲,都是解放前离开中国大陆来到旧金山的,她们每个人,都将自身的一部分,永永远远地遗留在中国大陆了!然而,她们不得不入乡随俗,凑合着美国的生活方式过日子:她们信奉上帝,也畏惧海龙王,在一次仿效美国生活方式的海边野餐中,他们中的一个家庭丢失了个儿子。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她们只觉得危机四伏,险象环生,母亲们为着给小家庭争一席安宁之地,几乎天天与某种说不出的惊恐在抗争,担心着某种殃祸成为事实,避免着种种暗礁旋涡,犹如古代受凌迟之罪的犯人,一刀一刀地承受着痛苦,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才得到解脱。母亲们最不放心的,是自己的女儿。女儿身上,寄托着她们种种未遂的心愿,她们希望生在异国的女儿,能成为一只华贵的天鹅。然而事实却令中国母亲们失望:这些女儿们只是“根本没见过世面的美国出生的傻瓜”,母亲们只能“无奈地看着这些女儿们长大成人,生儿育女”,从而发出“我与女儿隔着一条河,我永远只能站在对岸看她”的悲叹。为了与女儿沟通,母亲们苦口婆心地给她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但女儿们的反应只是,不停地嚼着口香糖,然后吹出一个比脸颊还大的泡泡! 美国女儿也有她们难言的隐痛:她们自认是美国人,但母亲却用中国人的准则去要求她们,而社会又将她们排在“少数民族”之列、正宗的美国人之外,这种偏见,甚至影响了她们的婚姻。更令她们苦恼的是,那流在她们体内的中国血液。她们有着天生的中国式的谦虚、温顺,这使她们对自己的美国丈夫,纯美国式的家庭生活方式,束手无措,迷惑不已,从而导致了婚姻上的危机甚至完全的失败!这种潜伏在血液中的中国基因,唯有在她们踏上中国国土时,才突然地沸腾奔涌。小说结尾,吴精美终于与她失散四十年的同母姐姐在上海机场相遇,不论美国女儿还是中国女儿,双方都共有一个伟大的中华母亲!这一笔隽永自然,令人回味无穷。 全书分为母亲篇与女儿篇,作为中国读者,我自然更偏爱女儿篇,以借此了解美籍华人的心态和观念,至于母亲篇,作者毕竟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环境不熟悉,令中国读者不免会有隔靴搔痒的感觉。然而就全书而言,母亲篇和女儿篇则呼应吻合得十分融洽,既可独立成章,又可连成一体。 为了照顾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尽量保留原作的诙谐和美国式的幽默,在翻译过程中,直译与编译相结合,特别各标题不是按照原文直译的。 为令新版本的《喜福会》译文更流畅更忠于原著,此次对全书的译文逐字逐句对照原文重新撰写、反复推敲和斟酌,力图做到合乎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并删除一些作者原为照顾不了解中国习俗的外国读者而作的一些注释。 在此要特别感谢市西中学英语教师贺培华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所给予的配合和协助,她的扎实的英语基础及严谨的求实态度为笔者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这里还要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给笔者机会可以将这本我所喜爱的书以全新的面貌奉献给读者。 1989年访美,在旧金山的CHINA Book安排下与美国女作家Amy Tan (谭恩美)女士会见,并获她所赠的获美国1989年四大畅销书之一的《喜福会》。当时资讯还不如今天快捷,对这位谦虚、年轻的美国女作家实在了解不多,故失却一次与她深谈的机会。待读完全书,深为其打动。 一直以来,我们对海外华侨和华人其实所知甚浅,而且只简单以人籍与否来界定华侨和华商的区分,或者,除非身临其境,我们是永远体会不到那如钟摆样在东方和西方间游离和徘徊的困惑和失落……于是,萌出将此书介绍给中国读者之念。 惭愧当时法制意识薄弱,未得到原作者谭恩美女士委托就贸然出版,一直引为憾事。上海译文出版社此次出版《喜福会》新版译本,令我得以将与谭恩美女士一面之缘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此外,本书责编冯涛先生耐心细微的敬业精神十分令人感动,由于笔者不会电脑,他花大量时间精力修改笔者潦草的手稿,增大了工作量,令笔者十分过意不去。在此深表感谢。 程乃珊 二○○六年元月二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