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红颜系列,以女性论述为主题,分别是关于女性审美、女性的情感和女性的心理。柏杨对女性的论述相当丰富,观点犀利鲜明,都是生活中所闻所见,有感而发,写起来得心应手。当然,柏杨秉持他一贯的作风,以批判为主,阐发为辅,其中不乏对女性讥讽和针贬的文章……女性朋友,翻了之后,别上火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女人危险的投资/疯狂红颜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柏杨 |
出版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疯狂红颜系列,以女性论述为主题,分别是关于女性审美、女性的情感和女性的心理。柏杨对女性的论述相当丰富,观点犀利鲜明,都是生活中所闻所见,有感而发,写起来得心应手。当然,柏杨秉持他一贯的作风,以批判为主,阐发为辅,其中不乏对女性讥讽和针贬的文章……女性朋友,翻了之后,别上火噢! 内容推荐 他对女性的审美观念,女性的婚姻情爱,女性的独特心理等等有着诸多评论。他的此类杂文并没有因为内容是评述女人而变得委婉柔顺,还是读者所熟知的柏杨似的锋利畅快,尽数女人这比上帝还难懂的天生尤物。虽说是对女人的评头论足,却嬉笑怒骂男人因着女人而生的种种丑态,笑叹男人也薄命。犀利的文字撕开男人,女人伪装自己而披于外表的华丽袍子,笔锋直指人这种情爱动物或卑微或伟大或猥亵或美丽的隐秘内心。 目录 抢先阅读 /1 柏杨小传 /1 序:陈晓明 /1 爱情是有条件的/1 门当户对/5 爱情有价论/8 谈恋爱/l1 爱隋效用递减律/14 从-部电影说起/18 "跑不掉"泥沼 /22 爱情不是买卖/26 爱屋不及乌/28 虚荣和荣誉/35 爱隋如火/38 半瓶醋·火鸡型 /43 公开的谋杀/46 越想越胡涂/51 爱情老套/54 危险的投资/58 订婚也好/6l 剥掉伪装之功/65 最好是不/69 治弃妙法/74 婚姻的大敌/77 敬意和爱心/83 五个问题/85 爱情与金钱/93 安全感/95 恩爱的不像话/99 什么人配什么人/102 理应多交/105 有选择的自由 /108 千万别试探爱情/111 奇妙的结局/114 人是会变的/117 唯夫史观/121 天下奇观的判例 /125 大男人沙文主义 /130 多妻制度/135 不作非分的要求 /138 困惑不解/141 灵性被酱住/145 把妻子当破鞋 /147 男人露出原形/149 驴子问题/154 怕老会/160 怕的原因/163 非怕不行/166 葡萄架倒啦/169 怕的分类/171 所谓"事业第一"/174 有裂缝的婚姻/177 前途有限·回头无岸 /180 文明与野蛮的分野 /183 新家法/186 走遍大街小巷/189 吃了一顿豆腐/192 滚到十八层地狱 /195 不贞的恐怖后果/200 婚变/203 杀手/206 讲得越多/209 一盆浆糊/212 都有所本/215 大卫王/218 -去二十年/22l 穷是致命伤/224 亲情友情/227 刀铡陈世美/231 压舱/235 两个伟大的酱缸蛆/240 上帝的叛徒/243 惟一武器/246 一部电影/249 第一世/252 第二世/254 第三世/256 第四世/260 第五世/263 第六世/266 第七世/269 两种血腥手段/272 爱隋有价/276 试读章节 从一部电影说起 离婚像一把巨斧,把人生砍成两段,她要从砍断的地方重新学步。这事说起来写起来,稀松平常,做起来就千辛万苦,任何刚强的人都挡不住突然问呈现到面前的寂寞,以及迟暮之年,青春老去的恐惧。对爱情甜蜜的回忆只有更增加对爱情的厌恶…… 爱情不是买卖 爱情不是买卖,当做买卖干的人,苦在其中矣,不要说立契约,留录音,便是杀头都没有用。 爱情与金钱 呜呼,爱情和金钱秉也就是事业,像两个翅膀,缺少一个,便不能起飞,硬要它起飞的话,准跌得头破血流。一脑筋幻想的爱情至上主义者,和视钱如命的拜金主义者,都不能产生幸福的婚姻。如何使二者平衡发展,或二者冲突时,要哪一个,弃哪一个,那就要看各人的智能,和各人的运气矣。 安全感 因为安全感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永无止境,身无一文时,觉得一千元便安全啦;等到有一千元时,便觉得必须有一万元才安全;等到有一万元时,又觉得非十万元不可。钱数永远是安全感的十分之九,钱再多,它可以很接近安全感,但却一辈子都不能满足安全感,狂追下去的结果,永远达不到目的,反而弄得心如刀割。 滚到十八层地狱 爱情既不稳定,想使它稳定,要靠小小情趣去培养,没有不断的和新的刺激,爱情即陷于平庸和俗而不堪之境。 压舱 婚姻乃是一条空船,靠着两种东西为它压舱,一是爱情,一是子女。没有爱情而又没有子女的婚姻,势必被风浪打翻,葬身海底。爱情和子女如果能同时都有,合力压住空舱,婚姻之船当然是一条快乐的船;如果不幸而不能两者具备,只剩下了一个,船就开始摇晃,界乎沉与不沉之间。P1-2 序言 柏杨杂文的世俗批判意义(序) 陈晓明 柏杨在大陆的影响一直与八十年代的传统批判思潮联系在一起,他即被这股思潮推在浪尖上,成为反传统思想中最敏锐的观点和论据。八十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思想文化界,柏杨的名声如雷贯耳,被认为是台湾活着的鲁迅。八十年代后期,在中国一些书店可以偶尔看到柏杨的著作,不用说,那都是一些印刷质量欠佳的盗版图书。现在,可以读到印制精美的正版柏杨著作,这就是一种享受。 柏杨显然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一生历经过中国现代动荡不宁的社会变迁。早年的柏杨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一度崇拜蒋中正。“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参加三民主义团,在青干班受训,并且宣过誓“愿为领袖活,愿为领袖死”。到台湾后,有过挫败的经历,但也曾担任蒋经国文艺部队“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这些政治经历无疑是表明柏杨具有相当强的政治情结。后来,柏杨被国民党当局投入监狱,理由是在((中华日报》家庭版的“大力水手”发表漫画内容“侮辱元首”。释放后又再次被捕,这次则罗织了大量政治罪名:“假事自诬”,“思想左倾”,“为匪作文化统战工作”,“有明显意图以非法之方法颠覆政府”……于1968年6月27日判处12年徒刑(实际关押九年多)。如果根据国民党当年的定罪来判定的话,柏杨杂文明显具有政治指向。但实际上,在我看来,柏杨的批判根本着眼于文化批判。在他看来,任何政治都是值得怀疑的,如果文化的根基不加以修正改良的话。 而柏杨的文化批判也就是世俗批判,没有人像柏杨那样深入细致地观察世俗社会,他本人就是一个世俗化的知识分子,甚至更像传统中国文人,生活于民间,既不在大学任教,也不供职于政府公务系统。他是一个自由写作者,一个卖文为生的人。这种人实际上在中国三四十年代相当多,大陆在1949年以后,就再也不可能有这种知识分子或文人存在了。沈从文当年因为没有被邀参加第一届文代会几乎精神失常。不被体制化,在五六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那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末日,直到九十年代大陆才以王朔和王小波等人为首出现一批自由撰稿人。柏杨也是自由撰稿人,他的立场可说是民间的立场,是自由文人的风格。他的言说方式,显然与我们被长期体制化所规范的知识分子话语很不相同。在今天中国大陆,非职业和非体制的写作者越来越多的时期,读读柏杨这个“活化石”级的中国自由撰稿人的文字无疑是有一种亲切的感受。 不管从哪方面来说,柏杨其实是一个十分另类的知识分子,他就是一个“非贵族的”文人,以我的观点来看,他就是一个世俗社会的代言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柏杨始终是站立在世俗社会的立场上来发言,他不是要驯化世俗社会,而是试图建构一个本真性的世俗社会,而现代性的民族国家应该是这个本真性的世俗社会的合理延伸。再强调一下,柏杨所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不是把世俗社会提升到精英社会的水准,他首先是要建构本真性的世俗社会,其次是要把精英社会拉到这个世俗社会的水准上。 柏杨对世俗文化展开最有力的批判在于,他用“酱缸”这一象征意象去概括中国文化的内涵本性。这个比喻十分奇特,也具有民间文化的特色。柏杨一方面指出中国文化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它在日常生活本性这点上就出了问题,由此上升而成的政治文化更是离谱。柏杨要展开的批判就在于中国传统至今的日常性文化,这就是世俗生活本身的文化。柏杨并非没有直接批判政治文化,但他的深刻之处也许正在于,他是立足于世俗的立场来看待政治文化的弊端,只有他如此看重世俗文化,看重日常性文化。从这个日常性文化生长出来的,并且力图超越于日常性文化的政治文化,就不可能具有健全的本性。但这只是后话,只是根据这个批判的前提做出的推论。对于柏杨来说,“酱缸”就是根本,就是所有。他撞击“酱缸”,就是要还世俗文化以更清明纯净的本性。 柏杨对自己的文化立场定位十分清醒,他时常有意使自己的写作平常化,也就是平民化。他从来不把他的写作描述为要承担民族国家走向现代之重任,而是有意强调自己的世俗民间的平民立场。他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柏杨先生的杂文所以能够出版问世,完全受读者先生的爱护和支持,否则,谁肯冒本利皆消,全军覆没的危险,去E呒名老汉的作品也。当初猛写时,和现在的心情一样,不过为了糊口,毫无雄心大志。后来写得久啦,偶有来信鼓励者,心中稍喜。后来鼓励日多,才正式觉得有点不同凡品。”当然,这是明显的谦词,但也由此可见柏杨自觉平民化的态度。这使他的写作,始终是在世俗社会的言论空间内,面对平民的言说。 柏杨的杂文始终流宕着一股为底层平民伸张正义的激情,对社会任何不平等的现象,柏杨都给予关注,并毫不留情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柏杨的杂文极富号召力所在,他为所有受损害的弱者叫屈,为底层被蹂躏者鸣冤,这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平民百姓最好的精神抚慰。在柏杨的杂文叙述中,“柏杨”始终把自己作为一个底层平民的角色来处理,这种处理绝无任何矫情的成分,而是显得亲切朴实,平易近人。对平等正义的呼唤,这与柏杨的身世经历也密切相关。柏杨在他的回忆录与诸多杂文中也不时地提到他年幼时的孤儿处境,他一生的艰难坎坷,这使他始终对下层民众的生存艰辛有着切身的体会,每当他看到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时,他就抑制不住他的悲愤之情。柏杨讲的平等正义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大道理,不是学院派式的法理争辩,也不是革命家的起义造反,只是世俗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是新闻媒体每日翻新的奇闻轶事。柏杨谈论社会之平等正义,绝没有赤化革命的意思,他没有那些高深的革命真理与伟大的革命目标,他只是作为一个平民,作为一个人所要获得的基本生存权利,理应要得到的尊重与尊严。在柏杨后来结集出版的《我们要活得有尊严》,收录了他历经沧桑后的一些篇章,岁月的磨洗,老先生一如既往,抨击丑陋,倡导平等尊严。可以说,柏杨后来的政论色彩更重些,但也没有失去他所具有的平民本色。 本丛书《柏杨杂文精选集》就柏杨的主要杂文按专题划分为三个系列,这里出的是第一个系列——疯狂红颜系列,以女性论述为主题,其他两个系列随后即出。柏杨的女性论述相当丰富,观点犀利鲜明,都是生活中所闻所见,有感而发,写起来得心应手。当然,柏杨秉持他一贯的作风,以批判为主,阐发为辅。其中不乏对女性讥讽和针贬的文章,现在看来,可能会惹翻女权主义者。但这是几十年前,看看那时的女性,看看世俗社会中女性如何走过解放的历程,也不失为一个历史参照。事实上,柏杨批判的那些女性的行为作风的弊病,性别身份所隐含的困扰,以及由此引出的社会问题,直到今天都依然存在,有些更加严重,有些则变得更加复杂。 这里编辑的疯狂红颜系列分为三本,分别是关于女性审美、女性的情感和女性的心理,即《女人,天生是尤物》:《女人,危险的投资》、(《女人,比了解上帝都难》。仔细分辨,这三方面实则难以完全区分,只是为了阅读和趣味方面的区别而加以划分。关于女性审美,柏杨的论述常常出人意料,很难设想他一个历经风雨的人会对女性审美有如此见地,其中谈到女性的装束、女性的美容、女性的身体乃至于肌肤,更细致地谈到女性旗袍开叉,高跟鞋的误区,使用文胸的效果,肤如凝脂的种种谬说等等,这些读来无不令人忍俊不禁。柏杨的谈论当然不是描述性,他更侧重于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特别是男女构成的矛盾有关系。关于女性的情感,柏杨着重在探究女性的爱恋婚姻所表现出的种种现象,这部分可以说相当吸引人,它不是泛泛之论,几乎都是由精彩的小故事构成,对人和事进行具体生动的叙述,从中引申出对传统价值观和流行的社会风气进行分析评判,柏杨往往能够一针见血点到要害。他尤为注重揭示女性在婚姻中的弱势地位,这种地位经常促使女}生采取不恰当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结果总是事与愿违,读起来像是一组黑色幽默小说。对女性心理分析其实涵盖了女性生活的多方面内容,这些心理多半是成问题的,于是成为柏杨笔下揶揄的对象。例如,关于处女心理,这是中国文化长期形成的一种奇怪心理,但西方也同样有些奇怪的心理情结,看来是男权占据统治地位的人类社会中设想出来对妇女的压迫与歧视招数,但偏偏妇女就与男性合作来加强这种偏见。对某些奇特的女性心理,例如,老夫少妻,这在中国古代不算什么新鲜事,柏杨关注的是在现代文明发达的当今社会,年轻女性为何喜欢成熟乃年长的男性,柏杨居然分析出七点理由,这些理由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条条是道,令人拍案叫绝。柏杨有着非常深厚的古典文学和历史修养,他的渊博是公认的。在他论述女性的这些文章中,不少就信手拈来的典故传奇,说起古代的女子、古代的那些婚恋奇事,柏杨说得照样趣味盎然,既针贬旧弊,又发人深省。 仔细阅读柏杨的文章,不难发现,柏杨也不是一味嘲笑讥讽女性,在他的言说中始终贯穿着平等、尊严的思想,而男女平等是他女性批判中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寻。他集中火力攻击的主要是男尊女卑的思想,这就切中了存在于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中的顽固病症。就是到了20世纪中后期,也依然存在种种性别歧视。柏杨对这类现象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对大男权主义的批判,令人惊异地与女权主义者如出一辙。在女权主义者看来,男权主义就是集权主义的根基;在柏杨的批判中,集权主义就是男权主义的延伸。女权主义者是把性别政治化;而柏杨则是把政治世俗化。集权主义的本质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本性中,日常生活中就压迫处在弱势的女人;在社会统治中,当然也就是压迫弱势的平民百姓。正是在日常伦理中存在的异化,构成了专制集权的最牢固的根基。柏杨没有从理论上和逻辑上揭示它们内在的关系,他总是在批驳这些男女性别压迫中,例如,封建帝王在后宫的荒淫与专制,来批判封建社会的专制,由此也自然隐喻式地批判了现代和当代的专制集权。对于柏杨来说,专制集权不只是政治问题,更重要的是文化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古老的文化来说尤其如此。 柏杨的杂文的内容极其丰富,既不是这则短文所能概括,也不是理论表述所能涵盖的。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概括出柏杨杂文不同的内涵品质,这里仅就最主要的内容加以阐述,表明柏杨的杂文主要是放置在世俗文化批判的框架内来展开的,他要改变的是国民性,而不是政治信仰;他要革除的是文化陋习,而不是社会制度;他要强化的是民众的道德操守,而不是条条框框的法制观念。但这并不等于柏杨反对所有后者的建设,而是所有政治信仰、社会制度与法制观念的改革建设,都必须以前者为基础,为先导。如果没有前者,后者就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正是柏杨作为一个现代性文化批判者所独具的思路,也是我们在今天看来,他持续这么多年的批判尤为显得难能可贵之处。 作为一个激烈的世俗社会的批判者,柏杨恰恰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怀抱着深远的理想,怀抱着提升中国文明的最真诚的愿望,愤世嫉俗,嫉恶如仇,从不姑息,决不手软。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坦诚与彻底。“中国人有这么多丑陋面,只有中国人才能改造中国人。……中国人的苦难是多方面的,必须每一个人都要觉醒。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好的鉴赏家,我们就能鉴赏自己,鉴赏朋友,鉴赏国家领导人物。这是中国人目前应该走的一条路,也是惟一的一条路。”在《丑陋的中国人》结尾,柏杨如是说。今日听来,依然振聋发聩。自从1960年5月在《自立晚报》上写专栏起,迄今已近半个世纪,看看历史的巨大变化,柏杨所指陈的那些文化病症,并未销声匿迹,有些依然顽固,有些变本加厉,柏杨的意义无限深远矣! 本人承蒙柏杨先生和张香华女士谬荐担当杂文丛书主编,深感学浅才疏,不能胜任。然恭敬不如从命,只好勉为其难,错误与疏漏在所难免,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是以为序。 2005—9—1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