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介绍了台江苗族文化的全貌,包括苗族古歌、及排大鼓舞、鼓社祭、服饰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文化现象演变的越来越丰富多采了,可有些文化却在逐渐消失。为了长久使苗族文化得以流传,本书应运而生,这将让更多人了解苗族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它作为抢救文化的特殊性和迫切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苗人的灵魂--台江苗族文化空间/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余未人 |
出版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介绍了台江苗族文化的全貌,包括苗族古歌、及排大鼓舞、鼓社祭、服饰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文化现象演变的越来越丰富多采了,可有些文化却在逐渐消失。为了长久使苗族文化得以流传,本书应运而生,这将让更多人了解苗族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它作为抢救文化的特殊性和迫切性。 内容推荐 贵州省台江县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以苗族古歌为代表的口述文化,以鼓社祭为代表的原始宗教文化,以服饰为代表的审美文化,以姊妹节、龙舟节为代表的节日文化,以反排木鼓舞为代表的舞蹈文化构成了苗族古歌文化的主要内容。本书在深入全面介绍上述文化的基础上,对古歌文化推介的达标程度和濒危状况,古歌文化抢救、保护、利用、发展的计划,古歌文化传承群体中代表性人物对抢救古歌文化的意见等进行了论述和介绍,展示了古歌文化历史内涵、发展现状及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抢救价值。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苗族文化形式概述 第一节 以苗族古歌为代表的口述文化 第二节 以鼓社祭为代表的原始宗教文化 第三节 以服饰为代表的审美文化 第四节 以姊妹节、龙舟节为代表的节日文但 第五节 以反排木鼓舞为代表的舞蹈文化 第六节 苗族古歌文化的传承人及古歌文化研究 第二章 苗族古歌文化推介的达标程度评估 第一节 苗族古歌文化天才代表作评估 第二节 苗族古歌文化与相关民族、社区的文化史渊源及代表性评估 第三节 苗族古歌文化的独特性评修 第四节 苗族古歌文化延续的必要性 第三章 苗族古歌文化的濒危报告 第一节 苗族古歌文化濒危的现状 第二节 苗族古歌文化濒危的原因 第四章 苗族古歌文化抢救、保护、利用、发展计划 第一节 抢救保护工作现状. 第二节 建议性抢救、保护规划 第三节 苗族古歌文化抢救、保护、利用、发展的目标 第四节 抢救、保护、利用、发展之主体及其工作计划 第五节 苗族古歌文化传承人的抢救与培养 第六节 抢救、保护、利用、发展规划、计划等工作的预期成果 第五章 国际与国内著名专家对文化形式的专题评价与权威研究文章精选 第一节 有世界价值和世界意义的台江苗族文化空间 第二节 姊妹节的联想 第三节 民族文化的活态基因库——贵州台江的无形文化 第六章 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群体中代表性人物对抢救苗族古歌文化的意见 第一节 抢救苗族古歌已势在必行 第二节 采取措施抢救苗族古歌 第三节 古歌怎样传实在让人急 第四节 谁来继承我的俚歌俚词 第五节 大力弘扬苗族芦笙文化 第六节 苗族剪纸要代代传 第七节 搞好“木鼓舞艺术之乡”的保护 第八节 抢救、保护已到了紧急关头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伦理道德教育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它是这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斗争和自然斗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这些道德观念对维}户这个民族的正常社会秩序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积极作用。 通过鼓社祭的各种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苗族人民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的思想品质,讴歌了热爱本民族、敢于与社会和自然作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展示了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从而能生动形象地帮助人们辨清真善美和假恶丑,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如,“打杀蜈蚣”中说:人类的始祖姜央分得展希地方,他十分勤劳,天天去开荒,挖到了蜈蚣的祖坟,它便一直怀恨在心。一次,蜈蚣躲在洪水冲下来的木渣乱草中,姜央去捞本渣来当柴烧,被咬了三口,全身泡肿,倒在河边。友丹老人心肠好,忙跑回来告诉他的妻子。后来人们用虱子等药治好了姜央的脚。大家认为“蜈蚣太毒了,害人太多了,要把它捉住,免得再害人”。于是够保和够秀到河边去安鱼笼,蜈蚣漂了进去,才把它捉住。 歌中说“有的人太懒惰,有事也不做;姜央很勤快,天天去开荒”,反映了苗族的始祖姜央的勤劳;而视蜈蚣“你开荒只能开到东头,不要开过我西头”的警告不顾,体现了苗族人民敢于向自然挑战的精神;姜央被咬倒下后,友丹老人的行为歌颂了苗族人民互相帮助的美好品质;姜央被治好后由于嘴太馋,吃了鸡肉,伤口又肿得像水缸的经历,则告诫人们,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有许多挫折;最后两位老人设计后收拾了蜈蚣,树立了人们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决心。 在鼓社祭时老人们唱这首歌的时候无疑就使年轻人们受到了这方面的教育,激发他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正如专家所说,民间故事书还同圣经一样培养人们的道德,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人们的勇气,唤起人们对祖国的爱。这话对于这些古歌来说也十分适合。 历史文化教育是鼓社祭的一大社会功能。其间每一首歌的唱颂,每一个仪式的进行无不体现了苗族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届鼓社祭就让人们阅读了一部活生生的苗族历史文化教禾斗书。 巫脚交鼓社祭中捧玉碗饮酒时,要由唱歌郎背诵鼓社祭的历史,叙述在各处进行的祭祀如何如何好之类。而假女婿来访的仪式,告诉人们很早以前,当地要到遥远的榕江开亲的事实。 这些举动实际都是在进行历史知识教育,告诉子孙们祖先的艰辛,让大家知道自身的来历,告诫人们要慎终思远,不能数典忘祖。 2.娱乐功能 鼓社祭的核心目的是祭祀祖先,但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各地的鼓社祭中,大都有踩鼓、吹芦笙和跳芦笙舞、斗牛、赛马、对歌等娱乐活动。这些活动既能娱神,又能使人们自娱自乐。 有一则名为《天上人间》的苗族民间故事就说明了鼓社祭的娱乐作用。 很久很久以前,地上只有一个鼓社,办不起笙、鼓舞会,也没有欢乐的节日。人们一年到头,只是做活路,寂寞得要死。可是,天上有八个鼓社,各个鼓社都有芦笙、铜鼓,开起芦笙会来,八排芦笙演奏,八个铜鼓敲打,十分热闹。所以地上的人们经常通过天地相连的天梯上去娱乐。 通过这些娱乐方式,陶冶了人们性情,使人们精神振奋,心旷神怡,将苗族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P23-24 序言 在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于不久前结束。这个大会在中国召开,使全世界再一次将对人类遗产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也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有意识地将中国的遗产放在世界的大格局和人类共同财富的大视野里反观和审视。尊重历史,珍爱先人的创造,透彻地认识和理解古老中华文明里博大精深的人类遗产,保护好、继承好、弘扬好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伟大的文化传统,在今天显得如此的迫切、如此的重要、如此的有意义。 遗产是先人的伟大创造,今人的文化若能传之后世,也是后人的遗产。我们生活在遗产的传承和创造之中,如果我们今生今世的作为、行为和种种人生的努力不加入到人类历史传承的长河之中,我们就可能悲叹:逝者如斯夫!人类发展至今,成为我们栖息的这个星球的主宰,正在于她的文化和创造是代代相传的。假如这个传承链在某个环节中断,假如我们的创造力枯竭或单一,那必定是整个人类大难临头之时。 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灭顶之灾的还有我们所栖息的地球的生态恶化和物种灭绝。人类依赖地球和大自然。大自然有适宜人类生存的生态和环境,有壮美的山川,广袤的林莽,无边的草原,皑皑的雪山,辽阔的海洋,肥沃的平原,秀丽的海岛,珍奇的火山、湖泊、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它们是天赐之宝,也是为人类所拥有、当珍爱与该传之久远的遗产。大自然的恩赐和人类的创造又是相辅相成、相依为命的。环境决定文化,地理决定人文。文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造就一地风情文化的多样性来自于、也依赖于四时四季地理地貌乃至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假如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去说“全球化”,那么这种“全球化”的观点、视角、眼界、整体观和“世界观”倒是很有意义的。 所幸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取了世界各国的学术成果、学者的思想和智慧,对人类创造和享用的遗产开展了一系列全球行动,其影响和意义日益彰显。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迄今已有177个缔约国,它是影响最大、参与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教科文组织还据此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作为实施公约的决策机构。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之一是批准世界遗产名录,确定和解除濒危世界遗产名单。所谓“世界遗产”就是经过权威认定的具有突出的价值、为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财富。世界性、杰出性、独特性是世界遗产的显著特征。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又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文化遗产主要指文物、遗址、古建筑群等。自然遗产主要指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风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主要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物、建筑物、遗迹等内涵的文化遗产,与在审美、科学、保存形态上具有世界价值的地形或生物,包括景观在内的地域等内容的自然遗产融合起来,构成的另一个类别的遗产,也就是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个方面因素的文化与自然的双重遗产。记忆遗产既指文字记忆遗产,也指非文字记忆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主要指非物质形态的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主要指由人类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截至2003年底,已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有149个,文化遗产582个,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23个,它们分布在129个国家。其中我国至苏州世界遗产大会后计有30项文化、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22处文化遗产、4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此外,尚有100余项列入遗产预备清单有待批准。我国已入名录数居世界第三(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而预备清单数则居世界之冠。此次会议对试行期已满的“凯恩斯决定”做了修订,其中关于一年一国只能申报一项的政策基本未变,只是对自然遗产的申报做了适度放宽和倾斜。也就是说,即使我国年年都有文化遗产进入世界名录,就现已预备者,全部进入也要百余年。 这里,将重点谈一谈世界遗产中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1973年,玻利维亚政府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提出要求,希望教科文组织关注与研究民间文学的状况,建议考虑对其予以保护。1989年10月17日至11月16日,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二十五届大会,于11月15日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其出发点是基于:1.传统的民间文化是人类的共同遗产;2.传统的民间文化是促使各国人民和各社会集团更加接近以及确认其文化特性的强有力手段:3.传统的民间文化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4.传统的民间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其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之组成;5.传统的民间文化具有极端的不稳定性,特别是面临着有可能消失的危险6.各国政府应在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尽快采取相关措施。《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对民间创作的界定是:“民间创作(或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此后,教科文组织用“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或“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来表述“民间创作”。作为“物质遗产”的延伸、补充、丰富和完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公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2001年,经过申报和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个项目,其中有中国的昆曲。2003年又公布了第二批代表作28个项目,中国的古琴列入其中。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公布是两年一次,每次每个国家只能有一个项目入选(两国或多国共有、支持申报的例外)。自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也可作为世界遗产以后,鉴于物质遗产申报世界名录产生的巨大效益和带来的世界影响,国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所以,一时间,申报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也刮起一场大旋风,至有无数项目纷至沓来,要求申报,使有关部门应接不暇。而在实际上,我国不仅是遗址、遗迹、古代建筑、文物等物质遗产的大国,也是一个民间文化遗产或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大国。我国的文明、文化、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从未间断的国家,这使中国文化的任何一种类别都极有特色、极具价值。 我们拥有的世界级的遗产是如此之多,而世界遗产的申报排队之路又是如此漫长。难道所有的遗产都只能在“申遗”成功后才能达到宣传、珍惜、保护的目的?难道“申遗”是这些遗产的唯一目的?回答是否定的。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在有“申遗”之前,虽然中国的学者和学界对各种遗产都在不遗余力地研究、抢救和保护,但是学界以外并未成为热点。比如,对民间文化或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调查、抢救、研究、保护,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主导下就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迄今为止,人们对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文化是否也有如此重要的世界级的意义和文化地位依然知之甚少,以至于民居被弃如敝屣,民俗被视为落后,民艺被看做雕虫小技,民间祭祀被打入冷宫。总之,民间文化面临着更多的濒危的危险和威胁。 在未成为或进入“世界遗产”之前,借助“世界遗产”的影响、理念、认知,把我们的文化精华宣传开去、研究进去、推而广之、爱护有加,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我们编纂这套丛书的初衷和本意。鉴于历史界、文物界对物质遗产推广、研究、保护的成绩有目共睹,我国还有《文物法))对此一遗产专门保护,现今已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文化景观性单位就有1000多处,而人们对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化或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资源、分类、形态、价值、意义却知之甚少,所以,本丛书推介的对象主要是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并兼顾其他遗产,总其类为“世界遗产”。所被推介的,一方面是被专家们认为有望进入“世界遗产”者,以为其造些声势;另一方面是不管今后是否“申遗”或“申遗”成功,它们也是具有“世界意义”、值得珍惜和爱护者。所以,这套丛书也可以看做是民间文化界呼吁社会关注、爱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一个行动。2003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遗产国际公约》,中国政府正在积极启动相关法律程序,力争在今年内加入此一公约。可以预计,在“代表作”和“国际公约”的双重作用下,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力度将大大加强。在这样的文化机遇到来之.时,作为长期从事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的专家性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支持合作下编辑出版这样一套丛书应该是不无意义的。 是为序。 白庚胜 向云驹 2004年7目31日 后记 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编委会的委托,中国(贵州)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这本《苗人的灵魂——台江苗族文化空间》。 接到通知时,已临近春节,贵州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余未人和工作委员会主任井绪东、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韦兴儒等立即赶赴台江,与台江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商讨编撰工作的有关问题,.台江县委书记杨静、县长潘亮、副书记何平勇等非常关心本书的编写.,本书的编撰得到贵州日报社农村部、黔东南州民族研究所、台江县苗族文化保护办公室的大力支持。贵州省摄影家协会的曹经建、刘学文专门赶赴台江为本书补拍照片。杨培德、余学军、王琴、张少华、吴绍阳等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不少资料。 本书撰写分工是,吴一文:第一章;雷秀武:第二、三章;熊克武:第四、六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向云驹,(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国口传文学学会会长金荣华,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热情为本书第五章赐稿。本书还得到了贵州省国土厅张伟英、贵州省第三测绘院杨伟坤同志的热情帮助和支持。最后由雷秀武和吴一文统纂。本书撰写时,引用了大量文献和图片,限于篇幅和丛书体例,不再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致谢。 2004年3月3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