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伟人的征程--中苏关系曲折发展中的毛泽东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周文琪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依据翔实的史料,以毛泽东革命的一生征程为轨迹,集通俗性、学术性于一体,阐述毛泽东处理同共产国际、苏联的曲折复杂的关系历程。本书通过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苏联有机联系的各个侧面,从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向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借以研究毛泽东的政治活动和毛泽东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部珍贵的革命史资料。

内容推荐

本书依据翔实的史料,以毛泽东革命的一生征程为轨迹,集通俗性、学术性于一体,阐述毛泽东处理同共产国际、苏联的曲折复杂关系的历程。

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最杰出的贡献,便是他正确和生动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一系列问题。本书通过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苏联有机联系的各个侧面,从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向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借以研究毛泽东的政治活动和毛泽东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同苏联的关系,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全球战略的最重要的外交关系,而中苏两国(共产)党的关系又是其中的核心。两国两党关系曲折发展、悲欢离合,成为研究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课题。

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本书把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时期的中苏关系,分为友好合作全面发展、从友好合作到关系严重恶化以及为消除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而努力等阶段,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和对外战略等方面人手,对其间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和梳理。从中可以看到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形势下,对中国革命、建设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系列根本问题反复不憾地思考、探索和解答。

目录

上  篇

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苏共和苏联关系的主流与支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一、俄国十月革命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

(一)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二)毛泽东初识“木斯哥万国共产党”,在长沙建立中共早期组织

二、共产国际确认马林提出的国共合作策略

(一)马林来华,共产国际内部对国共合作方针的争议

(二)毛译东积极推进国共合作

三、“全部政策的中心问题乃是农民问题"

(一)毛泽东成为农民运动的领袖

(二)莫斯科赞扬毛泽东

四、在工农革命武装问题上同莫斯科的分歧

(一)莫斯科把一切希望寄托于国民党的将军

(二)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五、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形势的不同论断

(一)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三阶段论”和对形势的估计

(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

六、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一)“城市中心”与“农村中心”的分歧

(二)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七、“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与反对“本本主义"的抗争

(一)中共临时中央大力推行“国际路线”

(二)奥托布劳恩(李德)军事教条主义的恶果

(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八、在建立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分歧

(一)苏联、共产国际从“反蒋抗日”并举到“联蒋抗日”统一战线的提出

(二)毛泽东从反蒋、逼蒋到联蒋的策略方针转变

九、在如何抗日问题上的原则争论

(一)共产国际、斯大林以蒋介石、国民党为抗战主体的战略方针

(二)季米特洛夫提出的法共“人民阵线”不适合中国

      ——毛泽东和王明右倾错误的根本分歧

(三)斯大林派崔可夫来华的实质

十、《延安日记》与历史真相

(一)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孙平)大国主义立场及其《延安日记》

(二)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支持共产国际、苏联的反法西斯斗争

十一、毛泽东对共产国际功过的评述

(一)共产国际宣布解散

(二)毛泽东论共产国际的功过

十二、共产国际解散后苏联、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一)《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二)莫斯科电促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和中共中央制定挺进东北的方针

(三)斯大林派米高扬到西柏坡

下  篇

中苏关系由主流、支流发展为逆流直至破裂,毛泽东和中共坚决反对以苏共为首的国际修正主义

十三、毛泽东首访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前前后后

(一)刘少奇秘密访苏,为毛泽东出访做必要的准备

(二)毛泽东晤谈斯大林

(三)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十四、“抗美援朝”——斯大林确认毛泽东不是半个铁托,是国际主义者

(一)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武装入侵

(二)斯大林支持参战,却怕与美国直接冲突

(三)毛泽东的重大战略决策——“抗美援朝”

十五、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领导层权力斗争中上台

(一)毛泽东发表署名文章《最伟大的友谊》

(二)赫鲁晓夫上台初期,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示好

十六、中苏之间发生意识形态分歧

(一)分歧始于苏共二十大

(二)苏共二十大后的震荡一一波匈事件

(三)毛泽东参加1957年莫斯科会议及其影响

十七、中苏分歧、裂缝逐步扩大

(一)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二)苏联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

十八、赫鲁晓夫推销“戴维营精神”,中苏开始分道扬镳

(一)苏联对中印边界冲突的错误立场——赫鲁晓夫访美的前奏

(二)中国对赫鲁晓夫推销“戴维营精神”的抵制 

十九、意识形态争论不断升级,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一)苏共代表团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搞突然袭击

(二)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协议和合同

(三)苏共二十二大,争论再次激化

二十、公开论战

(一)论战的由来

(二)空前的论战高潮及其深远影响

二十一、论战形势突变

(一)赫鲁晓夫下台

(二)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

(三)《评莫斯科三月会议》,中共拒绝派代表出席苏共二十三大

二十二、全面破裂

(一)苏方指名道姓地攻击毛泽东

(二)苏联组织反华包围圈,珍宝岛兵戎相见

(三)毛泽东处理中苏关系的尾声:对苏反包围战略的形成

试读章节

蔡和森在信中提到的“木斯哥万国共产党”,就是1919年3月列宁在莫斯科亲手创建的共产国际(又称第三国际)。在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完全接受列宁提出的暴力革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并以此作为共产国际纲领的基本原则。大会通过的宣言明确规定共产国际的任务是“总结工人阶级的革命经验,从运动中清除机会主义和社会爱国主义的腐蚀性的渣滓,团结世界无产阶级的一切真正革命政党的力量,从而促进并加速共产主义革命在世界的胜利”。

共产国际的组织原则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共产国际章程》规定:“共产国际事实上必须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性的共产党。在各国进行工作的党只是它的独立支部而已”。共产国际的文件还规定,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但它着重强调的是“集中制”,规定这些党“必须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组织起来,在党内实行像军事纪律那样的铁的纪律,党的中央机关必须拥有广泛的权力”。文件还赋予共产国际的领导中心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以广泛的权力,规定“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及执行委员会的一切决议,所有加入共产国际的党都必须执行”。另外,共产国际执委会可以向各党派遣代表,各支部之间最重要的政治来往都要经过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

共产国际从1919年3月成立到1943年6月正式宣告解散,历时近1/4世纪。它作为世界共产党的联合组织,领导了这一风云变幻时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它的理论思想、战略策略、方针路线对各国共产党,各国革命都产牛过极其重大的影响。甚至在它解散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对整个国际政治的格局仍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从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参加共产国际的决议,直到1943年共产国际宣布解散,始终是共产国际领导下的一个支部,党的路线正确与否,革命斗争的成功或挫折,和共产国际有着密切关系。

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代表的支持和帮助下,上海首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有陈独秀等。上海党的早期组织实际担负了发起建党的任务,他们邀请北京的李大钊、长沙的毛泽东、武汉的董必武,以及济南、广州、东京、巴黎各地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分别在各地发起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11月底至12月,中国共产党长沙早期组织正式成立。毛泽东领导的长沙党的早期组织的活动,为湖南党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10-11

序言

1893年12月26日,湖南省湘潭市一个小山村里诞生了一个婴儿。后来这个婴儿成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脊梁。他,就是毛泽东。

1978年邓小平曾深情地说到:“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

然而,在毛泽东全部革命斗争生涯中,所经历的各种阴晴寒暑、风云变幻,特别是他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在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苏联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却鲜为人知。

本书依据翔实的史料,以毛泽东革命的一生征程为轨迹,集通俗性、学术性于一体,阐述毛泽东处理同共产国际、苏联的曲折复杂的关系历程。

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如何正确处理同共产国际、苏联和斯大林的关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中,毛泽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百折不挠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苏联经验模式化的错误思潮,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等一批勇于探索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原则,与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相反,创造性地探索到了带着强烈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毛泽东对共产国际、斯大林的正确指示,一贯坚决执行。他响应共产国际的号召,投身到组建中国共产党和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之中。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作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民族英雄,对共产国际、斯大林的错误指示进行了批评和抵制。他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进行坚决斗争;他不盲目赞同共产国际的城市中心论,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他反对共产国际、斯大林提出的在统一战线中服从蒋介石的指示,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同蒋介石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在武装保卫苏联问题上,他多次抵制共产国际脱离中国实际让中共出兵援助的命令,主张战略上支持,战术上则根据自己的力量,灵活处理,决不贸然轻率行动,而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

诚然,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共产国际、斯大林也在实际上积极给予毛泽东大力的支持。比如积极发表毛泽东著作,高度赞扬毛泽东领导的武装斗争,支持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导地位。特别是在1938年,共产国际公开承认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这对于确立毛泽东的领袖地位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在斯大林逝世后,毛泽东如何处理同苏共新领导赫鲁晓夫等的关系,构成本书下篇的内容。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经历了从友好合作全面发展到逐步严重恶化,以至苏联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毛泽东为消除苏联的威胁而采取应对措施的几个阶段。

在1953年到1955年的最初阶段,赫鲁晓夫因为需要中共的支持,他对中国党的关系是比较正常的,对双方的交往采取比较友好的态度。新中国国庆五周年的时候,他到中国来签订了增加援助中国建设项目的协议,毛泽东曾对他表示衷心感谢。

从1956年到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一开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全盘否定斯大林,引起世界性的反共高潮,在社会主义国家连续发生了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特别是波兰事件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我党对之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同时帮助苏共做了波、匈两党的工作,避免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1957年莫斯科会议时,尽管苏共、赫鲁晓夫坚持“和平过渡”、“议会道路”等修正主义观点,毛泽东从国际共运的大局出发,对苏共和赫鲁晓夫仍表示支持。

然而,从1958年开始,赫鲁晓夫就企图控制中国党和政府,提出共同建立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实际上要把我国沿海口岸完全控制起来,毛泽东对这一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问题和赫鲁晓夫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对其无理提出的损害中国主权的要求予以坚决拒绝。

赫鲁晓夫企图控制中方的目的没有达到,恼羞成怒,于是1959年单方面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并在中印边界冲突中偏袒冲突的挑起方印度,接着访问美国,鼓吹“戴维营精神”,要求对美缓和,幻想“三无”企求“三和”;进而在1960年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搞突然袭击,随后撤走专家,全面撕毁中苏以往签订的所有协议和合同。这就是说,苏共把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扩大到了国家关系方面。毛泽东顶住压力,提出了坚决实行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方针,说“我们要走列宁、斯大林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961年10月,苏共召开二十二大。赫鲁晓夫再次批判斯大林,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1962年苏共中央发表了名为给苏共全党实际上是给全世界的公开信,全面攻击中共,把中苏两党间的争论推进到公开论战的阶段。毛泽东这时断言:赫鲁晓夫“修正主义不会改了”。从1963年6月到1964年11月赫鲁晓夫下台后,在毛泽东的直接主持下,中苏之间展开了空前的意识形态大论战。这场争论归根到底,中心是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两国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搞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毛泽东曾经总结说,实际上闹翻是1958年,他们在军事上要控制我们,我们不干。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的第三阶段。苏共继续顽固地坚持其既有路线,执行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苏联加紧了对中国的军事威胁,这就使两党关系中断,只有国家关系勉强维持。

纵观这段历史,以1956年苏共二十大为开端的中苏两党的公开论战,是一场牵扯到各国共产党人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国际性的全面论战。这场论战的最大意义在于打破了国际共运中由苏共一统天下的局面,对各国党摆脱苏共的控制,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另外,这场论战实际上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思想理论上的争论。由于苏共领导的修正主义是同其在国家关系上的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中共同苏共的论战,同时也是同反对苏共的控制、干涉,同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的斗争结合在一起的。这场大论战不但在当时对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有巨大意义,对我们今天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巨大意义。诚然,“我们党在论战中提出的,过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曾论及的许多论点,可能还要在世界范围内争论一百年,最后要由历史来做结论”。

回顾往事,我们应当看到,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形势下,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问题…一现代修正主义,作出了非常及时而有力的反应。联系到此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事实,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当时强调反对和平演变,开展反修防修斗争是很有远见的。如果说恩格斯逝世之后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旗手是列宁,那么这场伟大斗争的旗手就是毛泽东。

1966年以后,毛泽东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动国内“文化大革命”运动。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后,毛泽东患了一场大病,身体状况急剧下降。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到1975年8月以后,毛泽东的身体越来越不好,情绪很烦躁,不愿讲话,也不见人,每天都吸氧,讲话更听不清了,吃饭饮水也十分困难。

197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9月9日这一天,毛泽东走完了他辉煌的人生历程。随着毛泽东的逝世,“毛泽东时代”已经过去,但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将在人类历史上永远占有一席之地。他为中华民族作出的彪炳史册的贡献将与人类精神遗产一起,长留天地,永远为人们所怀念和研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