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传统文化散论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李土生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传统文化是什么?我们对老祖宗的东西又真正了解多少?怎么样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怎么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书从儒、释、道、易、医、养生、天人合一等各方面,阐述中华传统文化。作者把平时对传统零散的思考系统地整理出来,力图做到雅俗共赏。

内容推荐

本书从儒、释、道、易、医、养生、天人合一等各方面,阐述中华传统文化。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章 国之重器:传统与文化

什么是传统

“传”国之“统”

传的稳定性

统的凝聚力

传统在哪里?

什么是文化

“文”与“化”

人化和化人

文化与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

天人合

追求人的最高境界

不朽的人文精神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第二章 弥纶天地之大道:易文化

《周易》的产生及其内容

《周易》的产生

“周易”二字是什么意思?

《周易》的基本结构

《周易》是什么书? 

《周易》不是科学,亦非迷信

《周易》不是科学

《周易》也不是迷信

《周易》是弥纶天地之道

《易传》

孔子与《易传》

《易传》 

《周易》象数和义理

何谓“象”? 

卦象

天地之数

义理

第三章 无为而无不为:道文化

道与道德

道文化源起

什么是“道德”?

老子

老子与《老子》

万物莫不尊道

孔德之容,大道唯从

庄子

庄子与《庄子》

无为是天、人最高境界

处世之道

庖丁解牛与养生

黄老之学

黄帝老子之言

汉初的黄老无为之治

道教起源

古代神灵巫医和神仙方术

依托道家理论

《太平经》和太平道

五斗米道与天师道。

道教名家

葛洪的“玄道”

寇谦之重整天师道

山中宰相陶弘景

隋唐道教学者

宋代神人陈抟

全真教南宗始祖张伯瑞

王重阳和全真七子传奇

活神仙张三丰

第四章 内圣外王:儒文化

儒是什么?

教师还是官员?

沟通天人的人

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

天道

人道——德

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

天与人

四端与四德

荀子

天人之论

人性恶

隆礼重法

董仲舒

阴阳五行

天人感应

宋明理学

理学鼻祖周敦颐

安乐先生邵雍

横渠先生张载

程朱道学

陆王心学

第五章不战屈人之兵:兵文化

兵法

孙武与《孙子兵法》

吴起与《吴起兵法》

孙膑与《孙膑兵法》

其他兵学

《司马法》

《尉缭子》

《六韬》

曹操的用兵之道

诸葛亮的用兵之道

三十六计与奇门遁甲

三十六计

奇门遁甲

用兵之道

外兵内儒

兵家与道家

相互融合

第六章 涅架境界:佛文化

什么是本性?

释迦牟尼悟道经历

悟到了什么?

脱离苦海

苦海无边

六道轮回

业力与因果报应

解脱之道

涅桑境界

佛是什么?

中国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

佛图澄与鸠摩罗什

石头说法

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宗

禅宗

密宗

西天取经

早期“冒险家” 

法显横渡沙漠

唐三藏西游记

义净渡海求法

第七章天雨粟,鬼夜哭:汉字文化

古老的文字

石器时代刻划符号

甲骨文

金文与石刻文字

古文字

今文字

汉字的秘密

汉字与图画

图画里的秘密

汉字的发音

汉字结构规律

汉字形音义的奥秘

谈汉字简化1

汉字简化利与弊

汉语与英文

从机场说起

学习英文与学习汉语

第八章 上工治未病:中医文化

气、自然和人

什么是气

阴阳与气

五行

健康与疾病“

平人——健康的人

疾病的产生

疾病防治

上工治未病

望闻问切

中药

神农尝百草

中药的命名

中药如何治病?

针灸

什么是“针灸” 

针灸如何治病?

历代名医

上古医学家

扁鹊出神入化

张仲景望知病

神医华佗

皇甫谧专攻针灸

医道皆通“葛仙公”

药王孙思邈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儿科专家钱乙

清代名医叶天士

医道、医术与医德

医与道

医术与医德

第九章入乎神,通乎道:武术文化

什么是武术?

止戈为武?

武术源流

武术起源

游侠与刺客

项庄舞剑——武术套路的出现

少林寺与武侠小说

武学流派的形成

武林门派

少林

武当

峨眉

华山

武德与武道”

尚德不尚力

最高境界——化境

殊途同归——通乎道

第十章人生三宝精气神:养生文化

什么是养生?

养生与精气神

何谓精气神?

养生因地而异

调身、调息、调心

养生的作用

强身健体

开发智力

激发潜能。

道家养生

导引行气

坐忘与内视。

服气与胎息

炼丹术

外丹

内丹

佛家养生

禅定

禅定与气功

神通广大

儒家养生

儒家养生之道

《周易》的养生思想

董仲舒:养生者,莫精于气

王充:人之善恶,共元气

魏晋玄学养生思想

中医养生

调节情志

顺应天时

调节饮食

动静结合

谈气功

后记

试读章节

 博大精深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

何谓博大精深?博,内容广泛,包罗万象;文字、哲学、文学、医药、美术音乐、舞蹈戏曲、建筑工艺、科技、宗教,可以说无所不包,无所不及,这些文化财富有的保留在各种文物、典籍、古籍、建筑当中,有的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产生作用,并传扬到世界其他地方。

大,数量众多。就古代典籍而言,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据《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它著录书籍3461种,79309卷,存目书籍60793种,93551卷,二者合计达10254种,172860卷,堪称中国古代丛书之最。可以说,《四库全书》最大的价值和功用,就在于保存典籍,传承文化,为学者的研究提供完整的文献资料。但是,一些与正统儒家学说和统治者的价值观念相悖离,以及与清政权的统治思想和文化政策相抵触的著作未能收录,甚至遭到禁毁,有关科学技术、生产技艺方面的书籍,以及记载国外地理、风土、人情的图书,也收录很少。还有一些收录的书籍遭到不同程度的改易。所以有人说,《四库全书》实际上并不全。

长河纳百川细流,才能成其博大。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是因为善于包容,兼收并蓄。史前时代的中原文化与夷狄戎苗等部落文化竞争中充满交流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端。先秦百家争鸣,从不同的角度继承发展了远古文化的成就,并继续吸纳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汉代在西域战争史,也是文化交流极盛的时期。张骞通西域扩大了两千年前中国人的视野,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吸收了西域各族的一些文明成就。当时的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进行。东汉班超在西域30年,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保卫了丝绸之路,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同中西亚的交流。班超曾经派遣甘英出使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波斯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完全也是各种文化的大交流、大糅合的历史。隋唐时期,中国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不仅与亚洲近邻国家日本,朝鲜的关系更加紧密,甚至于南亚、中亚、西亚、北非都有交流。北宋向心式的国家结构失败以后,南宋时期,海外贸易促进了与世界上五十多个国家的来往。元代与欧洲的关系已经非常密切。当时欧洲的商人、使者、旅行家、传教士纷纷东来,络绎不绝。在中国时间长达十七年的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得到了元朝皇帝忽必烈的信任,曾经被委派作为官吏和使节,出使一些国家。明代郑和下西洋更是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发展了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大大拓展了中国人的眼界。

交流的历史就是吸纳外部文化的历史。数千年的交流历史形成了中华文化庞杂博大的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繁杂,但却精妙绝伦、精辟无比。人如何生存发展,这是文化的核心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思考和实践,极为细致密切,在看似繁杂无绪的天地万物和错综复杂的人事中,仰观俯察,寻求非常微妙的关系,阐显明微,因近察远,归繁人简,包罗万象却又萃取根本,至简至易却又涵盖无穷,体察自然入微,关怀人生备至,天地人之道一以贯之,遂成精华,滋养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通天地“鬼神”,上穷碧落下黄泉,外则穷究万物,内则直指人心,探赜索隐,考察天地之间最本质的规律和人类本性最深层的秘密,可谓深不可测!P.36-37

序言

按照医学理论,人生病,是指人体的部分功能失去常态;治病,就是消除非正常状态,恢复原有的功能。所谓部分功能失常,也就是说并非全部的功能失常,因此治病也要注意防止伤害其他正常功能。即使是器官移植,倘若没有其他功能的协同作用,植入的器官也无法正常运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亦如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难免会生病,尽管病有大小、轻重、长短、缓急之分。医治国家之病,亦如治人之病,目的是消除某些功能的不正常状态,恢复其正常的运作状态,而不是放弃和破坏原有的正常功能。

国家的诸项功能,全都体现在文化上。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几十代、几百代人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真正把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并使之绵延千年的是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说,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就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繁衍的根。中华民族拥有一个方圆九百多万平方公里、十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屹立于世界伟大民族之林,历时五六千年,自有其刚健自强的生存功能。这一生存功能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它的顽强生命力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与之颉颃的。

历史上,我们的国家也曾多次生过病,到了晚清时分更是生了大病、重病。无数的仁人志士为谋求民族的生存、国家的复兴,满腔热血地投身于医治国家的奋斗行列,百年来,取得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功业。但是不可回避的.也存在一个极其严重的隐患,令人担忧。自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在崇尚西方文明、推行西方文化的同时,却在不断地刻意毁伤和抛弃中华民族赖以传承的传统文化,无情地妖魔化祖国的历史,导致民族虚无主义的泛滥。为恢复局部功能而漠视生命之本,这是长期以来困惑着民族复兴的一个大患。社会道德的大幅度滑坡和心理素质的严重失衡,正在使一个伟大的民族失去自己的精神支柱和道德源泉。什么时候能在我们国家的宪法上见到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祖先的名字呢?

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早的一批先驱先烈们,在面对西方文明时都曾拥有过宽广博大的胸怀和谦逊谨慎的品格,其实这些胸怀和品格不正是喝着儒家的乳汁哺育出来的吗?为什么一旦他们全盘接受了西方思想观念以后,对自己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却如此百般挑剔,肆意践踏了呢?思之令人心伤。如果说重病需要猛药,这对早期的大刀阔斧、横扫一切尚可理解,但是一味地大刀阔斧,伤其根本,终非民族之幸事。

平心而论,文化原本是多元的,彼此间完全是可以和平共处,取长补短,各司其职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同化力,关键在于它的宽容性。西方文化从“上帝(代表力量)、创世、一神”三元合一的神本文化转入“物质(代表能量)、创造、一元”的物本文化,体现的是普适性和排他性,缺少中华人本文化的宽容大度,这是西方文化的通病。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俗,这是每一个具有民族忧患意识的人的共同感受。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的这句话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精神支柱和道德源泉,富有和强大又能意味着什么呢?

以上是我与本书作者李土生先生在日常探讨社会和文化时所取得的一些共识。土生先生,字子选,1953年出生于浙江东阳,潜心研修传统文化三十余年,于儒、道、佛、医、易、武之学皆臻上乘,著述甚丰。现任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高级顾问,国际易经应用研究会会长,北京土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土生先生治学与做人皆重根本,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尤为呕心沥血,不遗余力。本书为土生先生又一力作。书成嘱余撰序,谨以上述肺腑之言公诸于世,以就教于同仁。为感作者之忱,特敬撰对联一首,以彰传统文化之大德:

土生万物,厚德原知人法地;

子选六经,圣心唯盼众成贤。

2004年11月1日于南京

后记

文化归根到底是人对自己和所处世界的认识的结果。文化类型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的复杂性。研究文化实际上是在研究人本身。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无法被现在的我们完全解读或正确认识,主要也是因为人不能完全认识自己。但是,“人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有多大的意义呢?这样的问题有没有答案?人类从远古时代走到了现在,经历了所谓的石器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时代,再发展到现在的信息时代,可以说有了巨大的进步了,但是我们却常常明显地感到竟然还有那么多地方不那么完善,有的甚至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于是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向往和想像着:下一个时代会是什么?再下一个时代又会是什么?有没有终极的时代?什么是人类最高的境界?

许多个夜晚我伏案工作,每念及此,浮想联翩。有时抬头望着窗外窈远的星空,忽然会有一些奇怪的念头。或许在哪一颗暗淡的星星上,那里的人们依然生活在远古的时代,为了生活艰难地挣扎,但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或者在哪一颗闪亮的星星上,那里的人们早已超越了我们的时代,他们正在笑着看着我们一个个像无头苍蝇一样,那样渺小却愚蠢地莽撞,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不知道生的意义何在。

想到这里,我不禁感慨,古代圣贤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想法?或者我是受到他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管如何,我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我的研究也得到国内乃至世界许多地方许多人士的肯定、鼓励和支持。把平时零散的思路系统地整理出来,雅俗共赏,要做好这一件事不容易,我只能是尽我所能。如果能对读者有些启发,则幸甚。

在本书编辑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邱忠保、苏强、赵文兴、王国阳、陈泽民、吴长江、文震旦先生的大力支持和悉力赞助,尤蒙老友吉文辉教授忙中赐序,在此一并致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6: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