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取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特定的文化传统、文学思潮、社会心理等因素对诗、赋文体形成的影响,探索了诗歌和辞赋文体的起源、演变及其转化、兴替,描述了文体演变中构成文体的“支配性语言规范”的转化所形成的各种特殊现象。相信这类成果的积累,可以深化文学史的研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诗赋文体源流新探/诗赋研究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韩高年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取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特定的文化传统、文学思潮、社会心理等因素对诗、赋文体形成的影响,探索了诗歌和辞赋文体的起源、演变及其转化、兴替,描述了文体演变中构成文体的“支配性语言规范”的转化所形成的各种特殊现象。相信这类成果的积累,可以深化文学史的研究。 内容推荐 本书运用文体学研究方法,探讨构成诗歌与辞赋的文体诸要素的来源、演变,以及赋与诗的相互关联等问题。其中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旨在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探讨《诗经》《楚辞》某些诗歌类型的文体来源,及汉代文人五言诗的起源问题,同时也涉及到赋对诗的影响问题。后一部分侧重在讨论汉魏六朝时期赋的文体起源、演变,以及赋与同时代的诗的关系。 目录 《诗赋研究丛书》序(1) 序(1) 前言(1) 从“诗”与谣、谚、歌、颂的关系看先秦诗歌的形态及其演变(1) 三代史官传统与先秦诗、史同体(14) 从祝辞到宴饮仪式乐歌——论《鱼丽》《南有嘉鱼》的文体来源(29) 高裸祭仪与《宛丘》《东门之枌》(39) 屈骚的悲剧精神及其在文体层面的衍变(55) 《九歌》楚颂说(73) 《天问》题义及构思的跨文化思考(85) 五言诗起源及相关问题探索(98) 散体赋的句式实验与新诗体的产生(115) 赋之“序物”、“口诵”源于祭神考(137) 赋的诗文两栖性特点的成因(149) 战国纵横家言与散体赋的关系(164) 兼裁众美,其美在调——散体赋的创作模式和美学旨趣(182) 论贾谊赋的“承上启下”(213) 两汉咏物小赋源流概论(227) 西汉后期士林中的退隐之风与诗赋语体的新变(238) 汉晋赋中的自然及自然观的演变(251) 文体辨析与魏晋赋风的转变(273) 文论“别调”与魏晋赋中京都、音乐、说理类题材的反主流倾向(287) 南朝诗赋的形式美学倾向及其价值(300) 文化心态对诗赋文体的吁求——对北朝诗赋的特质成因的文体学考察(321) 试读章节 在漫长的采集时代里,早期诗歌的这种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从歌谣在流传过程中被再创造这一点来说,同时也是一种创作方式和审美方式。到了稍迟一些,文字的成熟和运用,使这些歌谣的文本固定下来。这时,诗歌的创作与欣赏才完全分离开来,诗歌发展也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一划时代变化的直观标志是贵族参与创作及诗歌创作从法术思维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诗经》中的多数作品产生于这一时期。 再次,从《鱼丽》《南有嘉鱼》二诗我们可以推想早期诗歌与乐舞的关系。《吕氏春秋·古乐篇》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以歌八阕。一日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八日总禽兽之极。”这一场歌舞既有“三人操牛尾”的舞蹈,又有所歌之辞,也有伴唱之声,诗、乐、舞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整体。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葛天氏之乐”的具体情况了,而且即使知道;由于舞和乐在时空方面的局限性(场面或仪式完结后,舞乐即宣告终结),我们也不会有多大收获。歌辞因为和语言文字的关系,相对来说要稳定得多。因此《鱼丽》这首仪式诗就是我们考察诗、乐、舞关系的绝好凭借。 《鱼丽》所反映的巫术仪式和《吕氏春秋》记载的葛天氏之乐类似而规模更小些,但却更加具体地体现了诗、乐、舞的关系。诗的前三章是仪式的主体部分:即由人们扮演着那灵物——鱼,模仿或重现“鱼丽于雷”过程的舞蹈。这三章文字既是这一仪式内容的记录,同时也是舞者表演时所唱的歌辞。这里所隐含的,实际上是先民试图调动所有可能利用的因素如体态语言(舞)、声音语言(乐与辞)等试图干预自然的心理。诗的后三章是仪式的附属部分,是巫舞之后所唱的祈祷之歌。P36 序言 文学领域中,什么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质?诗赋。人们常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语言的艺术。尽管世界各个国家文学的百花园中都有诗,但是,中国的诗歌产生于中国文化的土壤,是独特的汉语的艺术。 汉语最大的特征,就是单音节,无词尾变化。古汉语则一字一音,一音一义,无附加成分。双音词一般由单音词组合而成,伸缩分合甚便。汉语又是以汉字为记录符号的。汉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书面语交际中误解的机会,又在表情达意和读音上有一定的提示、暗示性。所以,所谓“文言”,其词语的组合搭配,词序的变化,用词中的借代等,都十分灵活,在体现语意的轻重缓急和此轻彼重、此重彼轻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等方面,不必加附属句即可通过词语句法的变化含蓄地表现出来。抒情言志,通幽达隐,以有限的文字表无穷的含义,实非其他的语言文字可以比拟。 又由于方块汉字一字一音的特征,中国诗歌在语言布置方面可以做到形式上的完全整齐同节奏音律上的错综变化的统一;对仗、骈俪的艺术美也因而形成。 诗在本质上是抒情的,小说在本质上是叙事的。中国传统的诗歌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而长于抒情。黑格尔在其《美学》的《抒情诗》一节中说:在对东方抒情诗方面有卓越成就的个别民族之中,首先应该提到中国人,其次是印度人,第三是希伯来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尽管黑格尔对中国的诗了解不太多,但也道出了个中真理。中国诗歌抒情特征的形成,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同汉语汉字的特征应不无关系。 但是,诗毕竟是世界各民族所共有的文学式样。真正由汉语汉字的独特性而形成的我国特有的文学式样,是赋。骈文亦以骈辞俪句为特征,但骈文中有些不属于文学的范畴,故这里只说赋。 所以说,在文学的领域中最能体现我国文化之特质的,是诗赋。 自《诗经》最早地结集了我们民族抒发喜怒哀乐的歌唱和反映当时政治礼仪、社会风俗的诗篇之后,屈原融合南北文学,写出了千古绝唱《离骚》,从而登上了世界文学的高峰。此后贾、枚先后承风,开汉赋先河;马、扬以巨丽为美,润色鸿业;班、张赋京都,赵、蔡疾世邪,摹物抒情,俱有佳构。及至六朝,则诗人迭起,赋家如云。到唐朝,则无论诗,无论赋,都是美不胜收,如初唐四杰,李、杜、韩、柳以及樊川、玉溪,岂止是诗坛神笔,实亦赋苑圣手。宋代以后,诗、词、曲、赋俱有发展变化,其切今轹古者,代不乏人。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为我国民族精神的确立时期,而《风》、《骚》辉映,也奠定了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汉唐盛世,一以赋睥睨八荒,一以诗雄视百代。则《风》、《骚》、诗、赋,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和中华民族统一团结的纽带。 为此,我们在文学的领域中选择了诗赋,决定编辑出版一套《诗赋研究丛书》。 这套丛书中既有老一辈学者几十年研究心血的结晶,也有中青年学者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所作的可贵探索;既有研究专著,也有对作品的整理、诠解和评注。后者主要是想在目前被忽略了的方面做些工作。当然,某些热门课题中,我们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将提出来与学术界朋友们共商。 希望得到学术界朋友的支持与批评指正。赵逵夫1993年5月于西北师大中文系 后记 这本小书,是我的第一部学术专著。我很珍重它,因为它记录了我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蹒跚学步的一段历程。时光如流,整理完书稿时,又是黄叶飘零的晚秋了,青春的韶华和如烟的往事,都消磨在世俗的浮华中,留下许多徒然的喟叹。在这各种时尚轮换不停的年代里,读书和思考成为一种孤芳自赏的精神生活的象征,我常常沉醉其中,借以抵挡冷漠和拒绝平庸。这本小书中的文字,应该算是一个见证吧! 借此书出版之际,我要衷心感谢业师赵逵夫先生。十余年来,他辛勤地授我以学,博我以识,在学业上对我载琢载磨,殷殷以期。在生活上,老师一家人对我也是关心备至,给予了许多无私的帮助。这都是我终身难忘的。 本书是以先秦及汉魏六朝时的诗、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文体问题上。其中关于汉代辞赋研究的部分,是在我的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其余的部分,则是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及参与赵逵夫先生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唐前辞赋与诗歌关系探幽”的过程中,在读书时所产生的一些心得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书中有的内容曾在刊物上发表,这次收入时,从材料到观点,都做了较大的修改。其中的论文,大多数都经赵逵夫先生亲手批改。这次整理旧稿时,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批语,使我回想起许多往事,禁不住内心百感交集。我还清楚地记得,每一次我拿写成的文章给先生看,他都是立即停下手上的工作,当面为我批改。对于文中的错误,他总是非常严厉地指出,而对于我的一点点进步,他总是很高兴地加以肯定……书稿统齐后,先生又欣然赐序,并鼓励有加。可以说,这本书中,也凝聚着先生的辛勤劳动和殷切期望。岁月虚度,学业无成,惟有加倍努力,才能不负师恩。 还要感谢复旦大学的章培恒先生、黄霖先生给我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提高的机会。在复旦的两年中,我的联系导师杨明先生在出站报告的撰写中给予了切实的指导,杨先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养,使我在学业上受益非浅。 非典期间,我数次往返于兰州、上海和杭州之间,在飞机上、火车上弥漫着的人人自危的氛围中,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味。现在,灾难已经过去,顾难以图后,亲情和友情,尤显其可贵。回想在我读博士期间,父母和岳父母给予的帮助,赫琰姐妹的支持,都令人难忘。我完成了学业,女儿嘟嘟也已经4岁了,她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让我在读书之外,体会到幸福和宁静的感觉。还有兰州军区的骆炜先生多年来也曾给予很多的帮助,借此机会,一并表示感谢。 韩高年2003年11月13日晚23点40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