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犯罪成立理论原理--前序性研究/刑事法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作者 王志远
出版社 中国方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完整地讨论了犯罪构成的体系问题,对我国传统的犯罪成立理论进行解构,其目的在于重新建构一个最终有利于妥当地实现公正定罪的理论体系。作者立足我国实际,对中外刑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在论证中旁征博引,用简洁精练的语言详加分析。作者的独立见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更为本书增色不少,值得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

导读……………………………………(1)

第一章我国耦合式犯罪成立理论体系的结构与解构…………………………(8)

 第一节犯罪成立理论的本体…………(8)

 第二节我国犯罪成立理论体系评说……(12)

一、我国犯罪成立理论体系概要………(12)

二、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体系性特点……(14)

 第三节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困境……(20)

一、价值前置…………………………(22)

二、功能性缺陷………………………(24)

三、基本概念的混淆…………………(33)

四、学术资源的浪费…………………(38)

第二章基本研究范式……………………(43)

 第一节犯罪成立理论研究的范式评判…………………………(43)

一、中外对应的视角…………………(44)

二、相对主义的假设…………………(46)

三、逻辑上的优劣观…………………(48)

四、多元研究的视角…………………(50)

五、缺陷修正的视角…………………(52)

 第二节本书的基本范式………………(53)

第三章定罪的形式化根据……………(55)

 第一节形式化的必要性与构成要件概念的提出……………………(55)

一、形式理性…………………………(55)

二、构成要件概念的提出……………(59)

三、构成要件设定方式………………(63)

 第二节形式化的天然缺陷……………(78)

一、一种新的主客观统一观 …………(78)

二、非平衡性的必然性分析 …………(80)

 第三节形式化内涵的变化……………(87)

第四章定罪的形式化根据的补足………(90)

 第一节解释论路径……………………(90)

一、刑法解释与立法补充……………(90)

二、文本含义的追寻…………………(94)

三、文本含义的合理性………………(98)

四、司法解释的界限…………………(100)

 第二节科学主义路径…………………(109)

一、科学主义路径的提出……………(109)

二、科学主义路径的界限……………(115)

 第三节“形式+实质”路径……………(117)

第五章欧美犯罪成立理论借鉴…………(123)

 第一节欧美法系犯罪成立理论评介……(123)

一、大陆法系(德日)多元立体结构…(123)

二、英美国家的双层平衡结构…………(128)

三、欧美犯罪成立理论的体系性思路……(130)

 第二节 国外犯罪成立理论对形式化缺陷的解决………(134)

一、立体化与消极的不完整性的消除…(134)

二、立体化与积极的不完整性的消除…(137)

三、立体化的修正与罪刑法定原则……(140)

第六章立体化路径的历史选择…………(143)

 第一节正本清源的方法论——目的论还原………(143)

 第二节大陆法系犯罪成立理论的立体化发展………(148)

一、刑事古典学派的犯罪成立理论……(148)

二、新派对构成要件理论的消解及启示………(152)

三、犯罪成立理论的立体化发展………(156)

四、结论……………………………(169)

 第三节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形成原因…………(170)

第七章立体化的过程价值………………(181)

 第一节立体化与刑法限制机能的实现……………(183)

一、刑法的限制机能…………………(183)

二、刑法限制机能与知识体系构建……(186)

三、刑法限制机能与活动机制构建……(191)

四、知识体系和活动机制的有机结合——刑法限制机能的最终实现……(194)

 第二节立体化与“比武场”的提供……(198)

第八章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立体化构建…(202)

 第一节大陆法系三阶判断体系反思与再反思…………(202)

一、犯罪的二阶判断体系……………(202)

二、犯罪的四阶判断体系……………(213)

三、我国学者对于大陆法系犯罪成立理论体系的批判与反批判……(217)

 第二节国内犯罪成立理论重构模式评判…(224)

 第三节我国犯罪成立理论体系新构建…(236)

一、立体化构建的前提根据 …………(236)

二、应然的犯罪成立理论结构…………(239)

三、标准与证成………………………(243)

第九章刑法中的行为……………………(246)

 第一节行为论概观……………………(247)

一、行为论的机能……………………(247)

二、行为论学说概观…………………(248)

 第二节行为与刑法……………………(252)

一、行为与刑事立法…………………(252)

二、行为与刑法解释…………………(254)

 第三节行为在刑法中的应然地位……(255)

一、犯罪是行为与其困境……………(255)

二、刑法中的行为……………………(261)

 第四节若干问题的解答………………(268)

一、构成要件的分类…………………(268)

二、行为性问题………………………(269)

后记……………………………………(271)

试读章节

由此可见,在刑事审判过程中,法官在解释法律的思维方式受到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的影响。在这样一种解释思维的作用之下,法官当然不会将其精力花在通过司法解释弥补法律的不足上,而这样的任务却正是法官职业的特色所在。因此,更为重要的工作是要改变现有的法律解释思路。而改变传统的犯罪成立理论,建立可以吸收立法的精英话语之外的大众的多元理解的法律解释思路正是改革的重心所在。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的犯罪成立理论思路值得借鉴。在大陆法系犯罪成立理论形成的初期,刑法学家们试图建立一种形式化的认定犯罪的知识,形成一种客观化的犯罪认定标准。所以认为构成要件中只包括客观的、描述性的事实,而将主观的事实作为判断犯罪成立的另一个条件,这就是费尔巴哈的平行的二元论的犯罪成立理论。但是随着形式化知识的设想的破灭,贝林格,现代犯罪构成理论的创始人,在形式化的犯罪构成要件的基础上,发展了两个修正性的要件:违法性和有责性,以便对形式化知识的不完善进行及时的修正。也许在当初设立这两个修正性要件的时候,仅仅是为了将形式化的犯罪知识中意外包括进来的非罪现象进行排除,其排除的工具是刑法规定的排除犯罪性事由。但是创立者却意外形成了一种足以吸收立法的精英话语之外的大众的多元理解的犯罪认定机制。因为作为排除要件的违法性和有责性,由于“超法规的排除违法事由”与“期待可能性”这样两个概念而从形式要件转变为实质化的排除犯罪要件。“超法规的排除违法事由”由于实质的违法观而获得其根据。而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关于什么是犯罪的实质犯罪(违法)观不可能是运用着精英话语的立法者、司法者一方的观点,它应当是处于社会各阶层的公民的多元化话语的冲突和妥协的产物。因此,作为被审判者的被告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犯罪的观念,提出自己的行为符合“超法规的排除违法事由”的理由,这无形中为理解法律本身加入了公民诉求的成分。同样,对“期待可能性”理解的多元话语的会合也会起到了同样的效果。在英美法系刑法中,形式化的犯罪本体要件与修正性的责任充足要件同样蕴含了这样一个可以容纳大众话语的定罪思维方式。

最后,司法解释方法本身对于立法缺陷的补充作用是有限的。根据现代罪刑法定的要求,刑法的适用不能够侵犯公民的自由空间,排斥不利于公民人权的事后法,禁止对于法律的任意解释。现代时空条件下的刑法解释应当是客观性的,也就是说只能根据社会的客观需要去理解法律的含义;应当是限缩性的,也就是说解释不应当超出法律文本字面含义的影晕范围,否则就可能造成刑法的过分地、不当地介入,从而造成公民社会行动的萎缩,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和革新。正因为如此,法律解释的方法对于刑法规定的刑罚处罚的先决条件所固有的非平衡性的缺陷的补救不可能是全面的。

张明楷教授提出对构成要件进行实质解释。他认为犯罪客体本身是被侵害的法益,但要确定某种行为是否侵害了法益以及侵害了什么样的法益,并不能由犯罪客体本身来解决;从法律上讲,要通过犯罪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综合反映出来;从事实上说,要通过符合上述三个要件的事实(犯罪构成事实)综合反映出来。因此,犯罪客体是被反映、被说明的现象,而犯罪客观要件、主体要件与主观要件,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说明行为是侵犯的何种法益。这正是犯罪构成要件的性质和作用。因此,不能将被说明现象——犯罪客体与说明他现象的犯罪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并列起来作为犯罪构成的一个要件。犯罪客体,就是法益,属于犯罪本质观的问题。应当采取实质的犯罪论,即对于犯罪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的解释,即使是在罪刑法定原则之下,也必须以实质的犯罪本质为指导来解释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针对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冲突,论者从实质的解释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对于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以形式的合理性为根据将其排除在犯罪之外③;对于刑法规定的行为,以实质的合理性为根据进行解释,将不值得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这种观点乍看起来是通过解释论的方法解决形式化的犯罪成立条件的缺陷,但是在我们看来,对于法有明文规定是根据实质的犯罪观排除行为的犯罪性并非对构成要件的解释,因为解释不能够超出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的影晕范围,否则就不是解释而是对于构成要件缺陷的超法规修正。因此,对于这种缺陷性解决途径与其说是解释论的方法,不如说是在构成要件之外构建了犯罪成立的修正性条件更为合适。P.106-108

序言

随着刑事法治的发展,我国刑事法理论如何适应法治建设的现实需要,提升刑事法的学术水准,成为刑事法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刑事法文库怀着强烈的使命感正式问世。刑事法文库由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主办,并由我担任主编。

刑事法文库由陆续推出的一系列著作构成,力图成为一个展示刑事法理论前沿性研究成果的窗口。刑事法文库的范围,包括刑事法各学科,即刑法、刑事诉讼法、犯罪学、监狱法等。收入刑事法文库的著作,我们期望是代表刑事法某个领域的思想性与学术性兼备的专著。前些年,我国刑事法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尤其是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这两个刑事法的基础学科出版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论著。当然,以往的刑事法理论研究也还存在某些未尽人意之处。在我看来,刑事法理论研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突破:一是思想性。刑事法理论,无论是规范刑事法学还是理论刑事法学,都应当进一步强调思想性。这里的思想性,是指刑事法理论不仅要关注法条及其适用,关注理论及其论证,更应当关注刑事法理论的社会人文关怀,反映现实社会的法治要求,以推进我国刑事法治建设为使命。二是学术性。刑事法理论应当建构基石范畴与核心命题,并形成基本原理。只有这样,刑事法理论才能自命为一种学术,而不至于沦为对法条的机械诠释。三是规范性。对于刑事法理论的发展来说,规范性至关重要。以往的刑事法理论虽然聚讼纷纭,表面繁荣,但积淀的观点与形成的共识并不多,因而过眼云烟式的论著为数不少。在此关键是要在刑事法理论研究中引入学术规范,形成规范刑事法学与理论刑事法学各自的语境。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刑事法研究摆脱无谓的论争,一步步地推进。刑事法文库试图在上述三个方面有所建树,将思想性、学术性与规范性作为价值追求。

刑事法文库是一个开放性的书系,不仅出版我国学者在刑事法领域的力作,而且收入刑事法的译著以及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以每年3-4本的出书进度逐渐推出。写作虽然是一种个体化的行为,学术却是一项共同的事业。只有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理论才能发展。刑事法理论的繁荣,同样需要这样一个学术共同体。刑事法文库,将为这一学术共同体的建构竭尽全力。

陈兴良

谨识于北京西郊稻香园寓所

2000年3月24日

后记

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对于志在从事刑法学研究的我,本书的出版是应当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现在我的心中感受最深的恐怕是一种惴惴不安。本文的思考和写作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1999年读硕士研究生,在恩师李洁教授的影响之下,我开始关注国内对犯罪成立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这种执拗最终在2002年我的硕士论文《犯罪成立理论的立体化论纲》当中得到了一点回报,但是论文答辩期间我的导师李洁教授以及其他答辩组委员’的提问使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研究的不足。经过两年的努力,我觉得终于可以为自己所坚持的观点给出一个较为满意的证成了,于是就有了这个书稿。虽然前后经过了长达五年的思考和准备,但是仍然不能完全释怀,总觉得还有些想法没有表达清楚;当然最为担心的还是少年狂妄,在没有形成自己坚实前提的情况下阐述了一些自己日后可能都要否定的观点。但不论怎样,《犯罪成立理论原理——前序性研究》都是自己经过长期思考后的产物,常常让我产生面对幼子般的欣喜。

在本书出版之际,首先要表达对我的恩师李洁教授的最为诚挚的感激之情。回想师从李洁教授学习的这五年多的时间里,老师在学习、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照使长期离开父母在外求学的我感受到母爱就在身边。当然,应当说李洁老师是我所遇到的最为严厉的老师,正是这种严厉,使我学到了许多作为学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如学术研究应当以实际的生活为归依;如学者应当关注、了解学术最前沿的动态;如学者研究应当具有博大的胸怀,切忌尖酸刻薄等等,这些言传身教都会使我受益终生。

其次要感谢的是本丛书的主编陈兴良教授,没有陈先生的鼓励和认可就没有本书的出版面世,陈先生的谦虚和博学永远都是我辈学习的榜样。当然还要感谢吉林大学法学院刑事法教研部的诸位老师们,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的关照令人难以忘怀。他们是:何鹏教授、吴振兴教授、张旭教授、李韧夫副教授、赖宇副教授、徐岱副教授、闵春雷副教授、陈玉范副教授、郑军男师兄、王充师兄、陈劲阳师兄等。在本书出版过程中,中国方正出版社的王相国先生、邹楠女士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给予了无私的帮助,特此表示真挚的感谢。

最后要感谢的就是我的家人。有时常常为自己数以千计的藏书骄傲,但是做学生期间养成的藏书癖正是以父母的血汗为支撑的,难以启齿的负罪感涌上心头,只能期待未来的成功能给两位老人带来些许欣慰了。在本书的写作期间,我的岳父岳母不远千里来到我们身边照顾我们的生活,不敢言谢,但我不会忘记两位老人辛勤操持家务的背影。当然,最不敢忘记的还是我的妻子王静女士,她的默默支持,一直是我在学术道路上跋涉不止的精神动力,常常看到她身上单调的衣装而自责,但她总说“你未来的价值不在于挣大钱”,朴实的话语让我感动不已。

谨以本书献给两位伟大的女性:我的恩师李洁教授、我的母亲刘桂华女士。希望她们不会因为我的碌碌无为和懒惰而失望。

王志远

2004年10月7日于长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