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讲义
分类
作者 游国恩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游国恩于“中国文学史”之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于“楚辞”之研究,有开宗立派之说。本书为先生执教时的多册传世讲义,推求文学之盛衰,探讨文学之变迁,评断文学之价值,不失为中国文化的精金美玉!

目录

卷  一

第一篇 导言/3

 第一章 文学之界说/3

 第二章 文学之起源/6

 第三章 文学之流变/9

 第四章 周以前之文学/15

第二篇 周文学/24

 第一章 诗经史略/24

 第二章 诗经之时代背景/27

 第三章 论周南召南/34

 第四章 论十三国风上/40

 第五章 论十三国风下/50

 第六章 论小雅大雅上/56

 第七章 论小雅大雅下/67

 第八章 论三颂/72

 第九章 诗经之文艺/82

第三篇 晚周文学/92

 第一章 楚辞之起源/92

 第二章 屈原/98

 第三章 宋玉及其他/107

 第四章 论楚辞之文艺/111

 第五章 苟卿/115

第四篇 秦文学/118

卷  二

第五篇 西汉文学/125

 第一章 楚声与汉初文学/125

 第二章 贾谊与辞赋之渐变/129

 第三章 文景间诸王宾客之文学/133

 第四章 武帝及诸臣之文学/143

 第五章 司马相如/154

 第六章 新声乐府及五言诗之成立/162

 第七章 武宣以来民歌之发达/171

 第八章 宣成间之作者/181

 第九章 扬雄/190

第六篇 东汉文学/198

 第一章 东汉初期之文学/198

 第二章 明章问之赋家/205

 第三章 和顺间之辞赋及其诗/214

 第四章 桓灵以来之作者/224

 第五章 建安七子/235

 第六章 七子以外诸家之文学/247

 第七章 东汉之乐府歌辞/256

卷  三

第七篇 三国文学/269

 第一章 魏武帝及魏文帝之文学/269

 第二章 陈思王/278

 第三章 明帝及其他乐府/286

 第四章 正始玄风与嵇阮/291

第八篇 两晋文学/305

 第一章 武帝时之文学/305

 第二章 太康永嘉之际文学之极盛/318

 第三章 左思及其他/330

 第四章 东渡以后之作家/338

 第五章 陶潜/347

 第六章 回文诗及乐府歌辞/358

卷  四

第九篇 宋文学/373

 第一章 宋初文学与南朝风尚之转捩/373

 第二章 颜延与谢灵运/381

后记/389

试读章节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八伯咸进稽首日。明明尚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宏予一人。帝乃载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还于贤圣。莫不咸听。饕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已下所记风通云藂。龙信蛟跃。颇近神话。决不可信。况此歌不见于虞夏之书。其可疑滋甚。然伏生故秦博士。去古未远。记诵赅洽。书传所云。或亦有所本与。

夏书载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纳。述大禹之戒以作歌。所谓五子之歌是也。其一日。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其二日。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其三日。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其四日。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诸。覆宗绝祀。其五日。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按尚书是篇本晚出伪古文。自未可遽信。为夏代文学。且辞义甚浅。与尚书他篇不相应。皇祖一首。句法参差。韵亦无准。似亦依托者也。然史记夏本纪亦载此事。所述或必有据。P19

序言

天津古籍出版社拟出版一套《名师讲义》丛书。从书名看,意思很清楚。他们来征求我的意见,我很赞成。

这些位名师,都是二十世纪执教于中国各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他们的学术地位早有定评。如闻一多、朱自清等位先生,都是一代人师。再如游国恩、雷海宗、周祖谟等位先生,也都是各自学术领域中的权威。他们虽都已去世多年,但薪尽火传,其衣被学人,早非一代。他们虽有许多传世之作,但也有大量当年以讲义形式行世的作品,不甚被人注意保存,极有流失之虞。据我看,其中蕴藏的精金美玉决不会少。

今天常常听到“抢救文化遗产”之类的呼声。天津古籍出版社要出版的这一套书,不正是此种功德之举的具体体现么(7我认为,这些讲义是弥足珍贵的寿世之作,把他们成批整理出版,嘉惠学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我听说此事正在进行,十分高兴。但因病中医嘱不宜长时间执笔,只写此短序,聊当前军旗鼓云耳。2003年12月10日

后记

天津古籍出版社准备出版先父游国恩公生前授课的讲稿。先父在大学任教凡50年,所开设的中国古典文学课程不下二十多门,撰写了大量的讲稿,但很多都已丢失。特别是中国文学史,是先父在大学自始至终开设的一门课程,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文学史讲稿现存的仅有在武汉大学时期(1929—1931)编写的《中国文学史纲要》卷一、卷二(先秦至两汉,铅印本),以及在青岛大学时期(1931—1932)续写的卷三、卷四(三国文学、两晋文学、宋文学,前二者为油印本,后者为手写稿)。在西南联合大学时讲授的《中国文学史概要》只剩提纲,复员后在北大讲授的文学史讲稿也只字无存,所以这里出版的只是先父在大学任教时最早的一部文学史讲稿。

中国文学史在20世纪初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中国古代对文学的概念向极模糊,以文学史为专史的书则古所未有。文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随着科举废除、西学东渐和借鉴西方的分科观念和文学概念以及西方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学史草创于20世纪初,而大量的研究工作应该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有的,所以对于先父他们这一代起于20年代的学者,文学史仍是一片前人未开发的园地。正因如此,先生早期的文学史稿既显示出开拓性、开创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其所受“五四”新学术时代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的影响。

《中国文学史纲要》首先探讨文学的疆界和文学的起源,并引用古文献对“文”的释义以说明文学的含义;从古文献中以及从西方的观点中归纳出文学艺术发生的动因。虽然先生对文学史范围的看法是逐渐有变化的,但对于文学起源的最初看法也许比后来通行的看法更少一些拘泥。最可注意的是,先生以历史的眼光治文学史。《纲要》提纲挈领地概述了我国三千年来文学的源流变迁;全篇贯穿着一个思想,即每种文学的发生都经过很长时期的酝酿,并都对后世文学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纲要》具体阐述了各种文学由盛而衰的轨迹和原由,其中对楚辞以下辞赋发展演变、承前启后的脉络叙述尤为详尽精辟,是嘹解辞赋史的宝贵材料。《纲要》还注意说明政治、社会、时代思潮对于文学和作家的影响,着重分析了魏晋以来政治动乱、社会风气败坏以及玄风兴盛导致文艺思潮的大变革和对文学的巨大影响,也分析了晋代重韵律、词藻的文艺思想影响于南朝的诗赋风格并进而导致隋唐文体和诗体的变化等。《纲要》以“传信”为职责。由于用于古代文学史的材料很多都无定论,真伪难辨,为了保证文学史内容的真实、可信,对作品、篇章的时代真伪,凡重要者逐一加以考证。这是“五四”一代学人的优良学风和开拓精神,其对于文学史的创建功不可没,而这是须要有功力的。虽然先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前后有所不同,这也是很自然的。如苏武、李陵诗的真伪问题、《九歌》、《远游》的作者问题、《柏梁台诗》和《长门赋》的真伪问题等,先生在以后的著作或笔记中都有所论述。《纲要》内容丰富充实,所列作家众多,繁简得当。对于作品,除内容、背景外,对艺术性和艺术手法的传承关系亦分析得十分精细入微。值得一提的还有,《纲要》对民间文学、民间诗歌予以高度评价。如认为“国风在诗经中位置最高”;汉乐府相和歌辞等之古辞及鼓吹曲之铙歌“究其文艺优美、且能充分表现人生之真义者,非陈陈相因之贵族文学所能望其项背”;认为两汉乐府“影响文学者甚巨”,其“衣被词林之功不小”,并导致五言诗的崛起;又认为晋世乐府中之清商乐和吴声歌曲中之《子夜》为“绝妙之歌诗”,等等。这在二 三十年代也是很可贵的。

先父在谈到治文学史的方法时曾经说过:“夫我国历史至长也,作家与篇章至夥也,其间文学与学术政治社会种种关系尤至复杂,卒不可理。是故治文学史者,贵得其要,其要维何?如说明文学之变迁及其盛衰之状况也;推求文学变迁与盛衰之因果也;考证篇章之真伪及其时代之先后也;评断文学之价值也。凡此四端,皆文学史家之所有事也”。(见《先秦文学》第8页。1934年,商务印书馆,收入《万有文库》及《百科小丛书》)先父的这段话正是《纲要》写作所遵循的准则,也是先父毕生治文学史所遵循的准则。

又:《纲要》的先秦、两汉部分曾请褚斌杰先生看阅过,三国、两晋及宋文学曾请曹道衡先生看过,他们都对内容给予肯定的评价。在此谨致谢意。游宝谅2003年5月3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