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电影本体心理学--电影和无意识/电影学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意)安东尼奥·梅内盖蒂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体心理学是当代人文生命科学中最新工艺的一门科学,它从各个方面对人的心理复杂现象进行深层分析。本书以世界一百部经典影片来说明如何用本体心理学的观点对电影进行探讨。并以电影为载体,从各个角度对电影作了分析,探索了人类的无意识,并启迪人们如何挖掘潜意识的巨大能量,全面地开发人的才智,最大程度地做到自我实现。

内容推荐

本书荟萃了本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梅内盖蒂教授对世界一百部经典影片的剖析。作者是通过多年实践,发现了人的本体自在(In se Ontico),突破了佛洛伊德、弗罗姆、容格、马斯洛等三思潮等心理分析的局限,从本体心理学这个独特的视点,对影片进行深入剖析的,并将隐藏在画面背后的无意识动力挖掘出来,进行深层次的生命本体学的分析。人的无意识世界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它是驱动人行为的动力源头。导演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影片中表现了自己的无意识,自己的梦,所以,一部伟大的影片是导演的一个伟大的梦,也是集体无意识和导演个人无意识的深层反映。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导演,从西方的伯格曼、费里尼、塔尔可夫斯基到东方的黑泽明、张艺谋……都善于表达人的内心世界。一部优秀影片往往会引起观众的截然不同的反映,关键在于每个观众是从自己的无意识去信同影片,与生命情结获得同构,观看一部影片也是一次心理测试的过程;既是对集体的也是对个人的测试;既是对社会文化的也是对个体生命世界和文化结构的临床检验。观众通过同影片中人物的认同,可以找回自己的真我,以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本体心理学是对人的生命结构本质的剖析;是对文化人类的独特探索。

本书的翻译出版填补了国内电影本体心理学的空白,它不仅适合电影专业人阅读研究,也适合各心理学科的教学研究和临床实验测试,更适合每个电影观众。

目录

致作者的信

作者生平

电影本体心理学介绍

前言

第一部分 电影和无意识

序言

 在第九届国际太体心理学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

一、本体心理学的观点

二 牛存分裂现象

三、电影和无意识

 第一章 电影中的无意识

一、有关电影文化的几点思考

二、电影方法论

三、电影应用论及范畴

四、电影研究概述《朱莉亚·米尼盖蒂的本段小结》

五、电影心理符号学

六、电影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形象

一、形象的形而上

二、记忆痕迹

三、形象和无意识

四、艺术

五、神话

 第三章 戏剧与电影本体心理学

一、戏剧心理学

二、戏剧本体心理学

三、希腊戏剧

四、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五、电影本体心理学电影分析:《俄狄浦斯王》1967年意大利

 第四章 本体心理学与电影特性

一、从本体心理学看电影的特性

二、一种观点的确认

三、电影中的分裂表现

四、电影创作的动机

五、电影中的象征和空间

六、音乐

七、一部成功的影片

八、美国电影中的三种超我表现

九、演员

十、导演

 第五章 无意识

一、思想的异化

二、社会病理现象:犯罪和吸毒

三、伴侣问的刻板定型

四、“伟大母亲”的原型

五、幻想和科学幻想

第二部分 电影本体心理学的治疗作用

 第一章 电影本体心理学

一、绪论

二、分析标准

三、认识论

四、方法

 第二章 女性负性心理学

一、《鬼婆》1964年日本

二、《朱莉叶塔和精灵》1965年意/法

三、《白日美人》1966年法国

四、《呼喊与细语》1972年瑞典

五、《夜间守门人》1974年意大利

六、《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中国

七、《悬崖下的野餐》1975年澳大利亚7

八、《传说》1985年英国

九、《烦恼的爱情》1995年意大利

十、《九周半》1986年美国

十一、《致命的诱惑》1987年美国

十二、《安东妮娅的树》1995年荷兰/比利时

 第三章 男性负性心理学

一、《8%》1963年意大利

二、《定理》1968年意大利

三、《荆棘鸟》1983年澳大利亚

四、《英雄》2002年中国

 第四章 爱情倾斜屏和移情现象

一、《在我们过去受压抑的时候》1991年意大利

二、《结婚场景》1974年瑞典

三、《迷失的灵魂》1976年意大利

四、《女人城》1980年意/法

五、《红色沙漠》1964年意大利

六、《爱情的磨难》1981年意大利

 第五章 家庭负性心理学和教育学

一、《马》1977年美国

二、《汤米》1975年英国

三、《达米恩的诅咒》1978年美国

四、《铁皮鼓》1979年德/法/南/波

五、《克莱默夫妇》1979年美国

六、《月亮》1979年意大利

七、《普通人》1980年美国

八、《岁月流情》1992年美国

 第六章 社会分裂和倾斜屏

一、《一个罪犯的生活》1955年墨西哥

二、《毁灭天使》1962年墨/西

三、《精神变态者》1960年美国

四、《诺斯费拉图,夜幕里的王子》1979年联邦德国

五、《在花园外边》1979年美国

六、《象人》1980年英国

七、《魔鬼》1971年英国

八、《田鼠》1971年墨西哥

九、《在威尼斯,一个令人震惊的红色十二月》1973年英国/意大利

十、《普罗米修斯一代》1977年美国

十一、《魔怪》1985年意大利

十二、《夜景效果》1973年法/意

十三、《沉沦》1974年英国

十四、《空中妖怪》1985年美国

十五、《梦幻之国》1981年美国

第三部分 电影本体心理学的教育和人格确认的作用

 第一章 电影本体心理学的自我确认作用

一、职业生涯

二、心理治疗

三、本体自在

四、自然准则

五、教育方法

 第二章 教育学和心理躯体现象

一、《绿野仙踪》1939年美国

二、《木偶世界》1980年联邦德国

三、《大师和玛格丽塔》1972年意大利/南斯拉夫

四、《镜子》1974年苏联

五、《索拉里斯》1972年苏联

六、《起火了,跟我走》1992年美国

七、《司汤达综合征》1996年意大

八、《琼斯先生》1993年美国

九、《瞬间即逝》

十、《母女情深》1983年美国

 第三章 女性本体心理学

一、《弗朗西丝》1982年美国

二、《浪潮王子》1991年美国

三、《浓情巧克力》1992年墨西哥

四、《幽灵之家》1993年德国/丹麦/葡萄牙/美国

五、《洋娃娃》意大利

六、《瓦伦蒂娜》1989年意大利

七、性爱和情:《奥的故事》1976年法国

八、《滥用职权》1993年美国

九、《本能》1992年美国

十、《最后的分析》1992年美国

十一、《代号:妮娜》1993年美国

 第四章 制度和人格

一、《新天堂电影院》1988年意大利

二、《罗生门》1950年日本

三、《乌尔加·爱情的土地》1991年法/俄

四、《雨前》1994年马其顿/英/法

五、《哈姆雷特》1991年美国

六、《莫扎特》1984年美国

七、《燃情岁月》1996年美国

八、《突破口》1991年美国

九、《七宗罪》1995年美国

十、《接触》1997年美国

十一、《贝壳里的灵魂》1995年日本

十二、《杜鲁门的节目》1998年美国

十三、《魔鬼的辩护律师》1997年美国

十四、《黑客帝国》1999年美国

 第五章 领导人才心理学

一、《幸辛那提的孩子》1965年美国

二、《华尔街》1987年美国

三、《无路可逃》1987年美国

四、《勇敢的心》1995年美国

五、《钱包》1990年意大利

六、《一个资产阶级的英雄》1994年意大利

七、《迈克尔·柯林斯》1996年美国

八、《别人的钱》1991年美国

九、《性和权》1977年美国

 第六章 幻想心理学

一、《洛根的逃亡》1976年美国

二、《星球大战》1977年美国

三、《银翼杀手》1982年美国

四、《黑洞》1999年美国

五、《滚球大战》1975年美国

本体心理学术语解释

译后记

作者著述活动年表

影片目录(中外文对照)

试读章节

在意大利,只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流行精神分析学,但电影制作者却立即受到其影响。费里尼的影片《8%》的产生正是他同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的结果,这种经历可以从那种交替出现在主人公的梦幻和回忆情景里辨认出来;这正像贝尔托卢奇自己所表白的那样,在银幕上可以发现他对人物所做的心理剖析。导演就是这样直接从精神分析家那里学会并认识到,影片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的内容,而是它对观众所激起的情绪感染力。

正是因为认识到了画面和情绪之间的这种关系,1967年在古巴出现了“电影心理治疗讨论法”①,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小组心理治疗的实验活动。由于在无意识第一历程和画面之间存在着这种平行关系,那么,通过观看电影的办法,病人和精神分析医生之间便可以展开讨论。然而,在这里,心理治疗——根据精神分析方法——的主体并不是小组的人群,而是电影中的人物。因此,参与者并不是直接接受心理治疗,而是受到一种净化的作用。这是通过电影放映使人自我认同的一种办法:电影中的事件和人物引起人的联想和感情的投入,使人受压抑的动力和情绪释放出来。不过治疗医生在剖析这种压抑时并不是直接针对主体的,因此,后者成了被解析的对象,但他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精神分析学的贡献在于,它找到了电影和心理活动之间所存在的紧密联系,并在对电影做剖析时,进行了解读电影的尝试。

3)视听和视频治疗②

虽然同电影分析的情境有所不同,但电视、录像,特别是视频也能够利用电影作为临床诊断的工具。心理医生在例行的咨询过程中,可以安心地使用它们对病人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于更好地为下一次咨询做准备。同时也可以寻找在谈话时所遗漏掉的东西③。利用视听进行治疗开始于1954年:精神分析医生尝试用摄制的资料对慢性酒精中毒者进行治疗。用于治疗和恢复功能性的电影心理片同库布里克在《发条橘子》里所使用的技巧有相像之处,在该片中,用主人公感到亲切的强烈的视觉效果去刺激他,目的在于为他创造一种有利的环境帮助他恢复健康。这种同传统心理治疗手段相结合的影像疗法,被视为有利于人的行为的改变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考虑到媒体容易使人找到生活的体验,所以影像疗法旨在使人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并尽可能地贴近自己和他人。这种疗法被完形心理学派(又称格式塔派)用做诊断和治疗的手段。视频疗法的基本原则是:有问题的主体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镜像阶段,也就是说,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格。那么,现在,通过视频这面镜子,他能够重新自我省视,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改变自己的行为。这种被称之为“视频影像对比”的方法常被用在对酗酒者的治疗上,让其观察自己在酒醉时的情景;也用于食欲过剩和厌食者的治疗上,让其学会认识自己身体的部分状态和自己的性格,让其学会接受这种现实,尽管它并不符合社会习俗的标准④。

视像治疗法被广泛使用并且不断在完善,同时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重视。现在,人们正在研究一种多媒体治疗的方式。

(二)电影与心理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电影的研究也开始了:探讨它的画面效应和把它用做心理测试手段的可能性①。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那种所谓的电影情景②——已经被精神分析学所揭示——即由银幕、放映厅、观众所构成的情结:在电影的影响下,观众思想中所产生的活动类似梦的活动。

不过,心理学的研究集中在人感觉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上,研究人的行为表现,特别在受到银幕刺激后其感知力。于是,由此发现了频闪效应,即画格连续运动给人造成的印象③。在对感觉和信息记忆处理机制的分析后,人们发现,在接触画面之前,这种机制在个人和集体的心理内部就已经受到某种固有的东西的影响。这就是防御机制的作用,或者不如说:“过滤器的作用”,它将所有来自外部的刺激隔绝与意识之外,只允许心理机制在感觉时刻所接受的信息进入意识之中④。

也就是说,存在一种连续性选择的形式,它促使每个人只选择某一种显露信息而不是别的。在感觉到画面之前,我们的无意识已经对要看的东西进行了选择(显露性选择),其结果是,对一种不被接受的信息,我们或感觉不到,或以我们预先就有的看法去理解它(感知性选择);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或忘记或以某种特殊的活跃的方式记住了它(记忆性选择)⑤。

在显露时刻,即防御机制行动时——精神分析学已经阐述过——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

在这种选择的基础上,在影片放映结束后或经过一段时间后,剩下的只是一种刻板定型的记忆,因此它是不符合信息所反映的真实情况⑥。所以说,每个人记忆的历程并不是一样的,这种历程受电影片段所激起的情绪变化的影响。

为了遵循科学的客观规律,人们便对影片对观众所引起的生理变化进行测量(如呼吸频率、心跳速度等),以寻求画面和情绪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基本关系;结论是:某些场面的记忆是同观众所经历过的情绪的紧张程度相关⑦。所以说,主体是根据自身的倾向性来体验和记忆影片内容的。从这种意义上讲,认知心理堂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它在研究主体对自我和世界认识的方式时,将这种过程也应用到影片的分析中。一方面,电影是信息的源泉;而另一方面,观众作为信息接收者,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的思想活动上。他自己所拥有的认知层面能够把信息汇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选择和解读他所见到的情景。因此,人的头脑里存在着思维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在脑海里再现影片,尽管是以片面的方式再现的。

所以,心理学并不是对电影的本性进行研究,也不是对人的本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它是在用一种外部的方法对能够见到的和可分析的行为进行研究和分类:似乎是人应该去符合它所采用的方法而不是相反。

(三)电影与社会学

同其他学科不同的是,社会学是把影片及电影现象作为一种社会事实进行分析的,并评估它对社会的影响。尽管社会学也接受电影具有梦幻般魔力这一观点,但它的研究更注重实践性,对那些明显表现电影这一复杂现象的资料进行分析。

从电影是社会现实的反噻的角度来看,电影就是一种工具。因为电影是从社会吸取题材摄制而成的,它可以使人看到社会上所发生的或者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这点是可行的,因为电影作品和产生它的社会密切相关,所以说,电影反映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内,一个国家的人民的思想、心理或者更恰当地说,无意识②。同时电影也是一种思想观点和刻板定型的文化传播的手段,这是符合市场利益的。举例来说:在战争期间,德国为了达到反犹太人的政治目的,便摄制了一些与战争并没有直接关系的电影,但那些影片却能够在毫无心理准备的观众中引起负性的反映,使其对犹太人产生反感③。另外,由于电影生产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旨在牟利的工业,因此,被市场看好的是那种赞赏情感的影片,那种颂扬具有永恒、普遍价值观诸如母爱、家庭观念、基督的仁慈的影片,还有那种让人引以为戒的被认为有负性效应的性爱方式④的影片。

另外,电影也是导演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己对事物理解的方式的产品,是他自己的一种选择。人们使用的剪接技术甚至可以改变事实。那是因为,内容同样的一部影片,如果用不同的方式剪辑,那么它们就会变成两个风格决然不同、两部截然不同的电影。由于电影镜头的连续性、连贯性,导演可以突出某些事情而舍弃另外一些事情:因为他不仅在向我们讲述故事,而且也在向我们传达他想在电影中表达的意义。⑤由于这一切,鱼堂星=弛壬壁;宣查显响塞签堑塑(趣睦:睦,迅签,苤些道焦盟。氢笠)。  丛电暨逝麦塑的签剑塑塾金经进堂的内烫塞进⑥,它既是一个组织完整的、有各种逼真和栩栩如生的人物的演出又是文化产品;而另一方面,电影作为商品,它必然受到需求规律的制约。为此,人们关注电影的生产及发行方式、扩大电影市场的需求和消费等问题;而这一切又都和人口学密切相关,比如:性、年龄段、阶级、阶层等。P14-16

序言

一、

电影是艺术、画面、摄影、设计、情绪、教育学、神经分裂症、幻想、梦境。电影是构造画面的运动。电影尤其是无意识的产物,即那个不被理性所控制的、丰富多彩的、有巨大能量的心理世界的产品。它表现的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群体的生活现象。电影还关系到青年人,并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当做教育工具。

对于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来说,理解电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部成功的电影反应了集体无意识。明白电影意味着明白并能控制社会生活。谁理解了电影,也就理解了梦、幻想和艺术,但这种梦幻并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那种梦幻。有些电影即使是反映了病态现象,但它也与我们大家有关。

有些取得轰动效应影片,其主人公的原型竟然是医院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很多主题构思是由精神病专家写出的,所以说,疾病也成了文化演出的内容。

电影是这样一个平台:如果仔细解读它的话,可以发现那上面有个人或多人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

本体心理学有各种手段,但它的最根本的宗旨只有一个:即使人的发展回归到充分的自在(In se音译:因携)状态,做到全面的自我实现。

一个人一旦掌握了本体心理学的理论就很容易对影片的意义及内涵进行分析,但这里指的是,一个对本体心理学有明确认识的人。本体心理学是一门最新的学科,它归纳了一切用语言能表达和不能表达的现象(思想的语言和现实的语言)。

电影正如它展现给人们和为人所认识的那样,是用影像语言表达人类生存的文化,所以说,它包含了人的生存和意识行为的综合现象。

我们由此可以说,不管电影是娱乐性的还是反映生存分裂状态的,它都是人类的真实的反映。尽管本体电影心理学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了电影在反映真实的、分裂的生存,但其依然为电影这样地表述破碎的生存而深感忧虑。

二、

本书的任务就是以实例来说明如何用本体心理学的观点对电影进行探讨。释梦在心理咨询中、在应用心理学中、在对人的思想进行认真分析时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梦毕竟是主体的行为。主体在24小时中就有8小时不说话,不做决定,但他未停止行为,抑或说,他是被动地行为。

对梦的深层次的含义进行分析,就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形式,能使主体恢复有功能性的、建设性的、独特的个性。如同心理医生对主体进行分析时的情况一样,我们在本书中,把电影作为工具,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影像片后面所隐藏的人的潜意识层面。因此,我们对影片如何分析就投射出我们的现实状况,这意思就是,我们作为主体对影片的主观看法即可反映我们的心理现实及其社会关系。

自然,有关电影的论述还必然涉及不同文化对其研究的不同方法等问题——在本书中——作者除了赞同其他学科和理论的有关阐述外,还以本体心理学的观点概述了自己对“电影活动”的认识。

作者

后记

本书的第三部分中的第五章“领导人才心理学”和第六章“幻想心理学”由刘儒庭同志译出。

本书在翻译的过程中,有关哲学方面的内涵得到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朱菁菁(本体心理学毕业、工作资格证书获得者)同志的帮助,在此仅表示衷心的感谢。

译者

2006年1月4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0: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