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史料性较强的“百年香港快览”系列之一,它是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所编写的,该书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通过事件关键词、背景扫描、大事脉络、结果与影响、精彩点评等栏目的精心设置,深入浅出生动地描绘了香港自开埠至2007年百余年的沧桑,为你扫描百年香港今昔之巨变,透视沧桑历史之荣辱,解读东方之珠繁荣之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百年香港大事快览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晓辉 |
出版社 | 天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史料性较强的“百年香港快览”系列之一,它是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所编写的,该书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通过事件关键词、背景扫描、大事脉络、结果与影响、精彩点评等栏目的精心设置,深入浅出生动地描绘了香港自开埠至2007年百余年的沧桑,为你扫描百年香港今昔之巨变,透视沧桑历史之荣辱,解读东方之珠繁荣之历程。 内容推荐 扫描百年香港今昔之巨变,透视沧桑历史之荣辱,解读东方之珠繁荣之历程。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勾勒香港百年风云变幻的史实,以故事观照香港沧桑巨变的辉煌历史,从发展领略香港今日的繁荣。希望为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了解近现代香港历史奉献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简明普及读物,同时也为香港回归十周年献上一份薄礼。 目录 前言 九龙销烟——近代反侵略战争第一战 英军强行占领香港岛 自由港的开端 《南京条约》与香港的割让 “总督的地位仅次于上帝”——香港殖民体制的初步确立 人头税引起大罢市 南北行——混沌时期的开拓者 毒面包案 港岛——19世纪不沉的鸦片走私基地 再一次得逞——英国割占九龙半岛 汇丰银行——香港最大的商业银行 大清海关“封锁”香港 赌、赌——香港的一颗毒瘤 保良局——香港三大传统慈善机构之一 华工的血与泪 乐善好施的东华医院 沧海变桑田——中区填海计划 皇仁书院育英才 突如其来的人间悲剧——1894年香港大鼠疫 孙中山在香港的革命活动 港英政府强租和接管新界 泰山北斗——香港中华总商会 中国百货公司的先驱——香港先施公司 广九铁路话当年 香港大学——英国远东殖民地第一所大学 黄大仙祠——香港香火最旺的地方 移风易俗废婢令 近代罢工第一怒潮——香港海员罢工 “臭港”“饿港”“死港” “一碗饭运动” “文化沙漠”生“绿洲” “万金油大王”与《星岛日报》 “黑色圣诞夜”的降临——1941年底的香港保卫战 百载繁荣一梦消——太阳旗下香港的悲惨岁月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运动”——1942年抢救沦落香港的文化人 又见米字旗——战后英军重占香港 从头收拾旧山河——杨慕琦计划与战后香港的重建 轰动国际的九龙城寨事件 震惊中外的两航起义 风靡影坛的武打片 “月儿弯弯照九州”——1952年以后香港流行曲的发展 都是大火惹的祸——“三一事件” 聚财散财皆有道——霍英东首创卖“楼花” “毕生的事业与名誉”——金庸与《明报》 不愿做人愿做马——香港赛马会与赌马 粤港共饮东江水——东深供水工程的修建与改造 邵逸夫与其影视王国 香港学生保卫钓鱼岛运动 亚洲最成功的反贪机构——廉政公署 越南难民涌港和港英政府的“甄别政策” 利便民生的“居者有其屋计划” “英皇御准”的合法赌博——香港六合彩 香港地方政制改革的新产品——区议会 薪火相传,承先启后——香港电影金像奖 当“铁娘子”遇上“钢小平” 日出沙头,月悬海角——沙头角中英街的开放 “黑色星期六” “谈”回来的香港 香港经济恢复元气的三部曲 美貌与智慧并重的香港小姐 芝麻开花节节高——中银大厦的设计与建设 彭定康“政改”风波 香港回归与中英交接仪式 试读章节 人头税引起大罢市 关键词 关键时间 1844年8-11月 关键人物 约翰·德庇时 关键事件 《人口登记条例》的通过 背景扫描 1844年,约翰·德庇时继璞鼎查之后出任香港第二任总督。刚就任,他便面临香港犯罪案件日渐增多的难题。 早期香港的人口迅速增加,究其原因,部分是由于许多罪犯、歹徒从中国内地潜逃到香港。而警察力量方面,一部分是由欧洲籍的水手和士兵构成,成分复杂,而且听不懂中国话;另一部分中国籍的警察又被认为懒惰,且不可靠。故整个警察力量实在不足以应付香港的犯罪活动。当时街上的拦路打劫时常发生,港内不时有海盗骚扰。 针对上述情况,德庇时想通过增加税收来增强警力,同时更普遍地进行人口登记,以便将可疑和妨碍治安的人物递解出境。于是,1844年8月通过了《人口登记条例》。但这一条例却成为香港中外市民罢市的导火线。 脉络纵横 1844年11月发生的香港大罢市,是指在关于征收人头税一事上,香港总督德庇时与香港华洋商民之间的冲突。 德庇时原是东印度公司的代表,曾参加过1817年英国特派访清大使阿美士德的使团,同马礼逊一同担任过使团的译员。1835年,他担任驻广州的英国商务监督。德庇时是一位中国通,熟悉中国情况,也熟悉在华英商。1844年。他出任香港第二任总督后,为改良香港的社会秩序和治安环境,授意立法局于8月21日通过了第16号条例——《人口登记条例》。该条例规定:全岛居民,不论华洋贫富,一律每年一次到港英政府总登记官处办理姓名、住址、职业登记,领取登记证;洋人每人每年收费5元,华人每人每年收费1元;从条例颁布当年11月1日起实行。 这一项条例所采用的是类似今日香港所用的身份证办法,不分中外都要登记,而且登记时每人要纳税,政府就用这笔税收来增强警力。这一出发点是很好的。但德庇时对于开征这一项有关香港中外全体市民的税目,事先从未向任何方面征询意见,而且讳莫如深。因此,条例公布之后,便引起了香港市民的强烈不满。在港英商认为此条例不征询民意,不啻是人头税,而且违反英国立法征税“无代表不征税”的传统原则,他们又从种族的优越感出发,认为这样收费降低了他们的身份,觉得洋人与华人仅是几元钱的差别,有失体面,所以一致反对。在港华人方面,更因《香港政府公报》公布中文译本时,将每人每年登记、纳税一次的办法错译成每人每月要登记、纳税一次,认为此条例不公平,这样繁重的苛税对于他们收入的剥削,简直比国内的厘捐还要厉害,而他们正是为了逃避厘捐才来到香港的。于是他们酝酿罢市,反对这一税目,同时表示如果真的实行,则准备离开香港返乡。 这年10月28日,香港英商在一位名叫卡特的人家里召开了居民大会,主要讨论此事并表示他们的愤怒。这是香港开埠以来的第一次居民大会。大家一致反对这一纳税登记条例,并成立了委员会,起草了一份意见书呈交总督德庇时及立法局,同时提出选举议员代表和都市自治的要求。华人方面则决定罢工以反对。10月30日,香港华商全体罢市休息,商店关门,运货和售物的船只停止开行,仆役罢工,一切生意都陷入停顿。仅一天之内,因罢工、罢市而返回广东省的就有3000多人。10月31日,港英政府及私人雇用的中国工人几乎全部罢工。英籍居民鉴于香港市面情况严重,在这一天又开会起草了一封呈文,指出市面商业停顿,人心惶惶,要求政府应有所表示,借以安定人心。 11月1日,全港店铺、街市同时关门停业,香港有史以来第一次大罢市由此爆发。瞬间,香港市面显得萧条凄凉,食品供应随之中断。之后,华人因拒绝将粮食运往英军兵营,遭到港英当局的拘捕和鞭笞,致使事态进一步扩大。为了支持市民罢市,香港从事水陆运输的工人也开始了罢工,穗港交通因此中断。同日,华人代表上书抗议。但是,港督态度傲慢,表示在停止罢市、罢工之前,不接受任何条件。港督的这种态度,深深激怒了华人,罢市、罢工继续进行,香港市面陷于瘫痪。11月2日,有一家洋行的买办召集中国居民开会,措辞与英籍居民所采用的差不多。德庇时总督认为其有唆使中国居民与政府为难之嫌,于是下令加以申斥。但是英籍居民仍继续召集会议,表示对于这样苛刻的条例难以承认,主张如果政府坚持执行,他们决意迁到澳门去,认为在澳门反而可以享受到若干他们认为与生俱来应享的个人自由。后来港督召见居民委员会的代表,表示条例虽然公布,但无意在一两月内即予执行,并表示将来即使执行,也将是针对部分居民。其实,这是缓冲的办法。当旅居广州的英籍商民知道香港公布了这样的人头税条例后。他们也在11月6日向德庇时总督递交了一封强硬的抗议书,指出这样的征税登记方法,不仅违反英国立法精神,侵犯了女王赋予臣民的自由,并且妨碍殖民地的发展。同时又有人向伦敦上书,表明殖民地居民对当地这样的政府已失去信心。 鉴于局势的日趋严重,港督为了尽快恢复市面的繁荣,不得不宣布暂停实行《人口登记条例》。11月13日,香港立法局重新修订了该条例,并通过了第18号条例,即《人口登记及调查户口条例》。新条例首先免除了收取登记费用一项:其次,规定凡是公务人员、军人、专业人士、商人、店员、厂主、房东,或每年收入达500元的人士,无论中外,一律免予登记。该条例放弃了全部居民的纳税登记,只有那些贫苦大众、收入微薄的居民,才必须办理人口登记,登记的内容为姓名、地址、职业等。《人口登记及调查户口条例》于1845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这样,由港督抽人头税引起的大罢市才告平息。 历史回顾 约翰。德庇时,这位深通中英商务关系的中国通,在就任香港总督之后,其施政竟极不得香港市民的拥戴。不仅中国市民反对他,闹成罢市风潮,就是英国籍的市民也一再开会上书反对他的施政。这场由于总督抽人头税而引起的大罢市,最终由立法局通过关于居民登记法令的修正案,放弃了全部居民的纳税登记而平息。修正案的规定本是德庇时总督的原意,可惜他当初不曾与居民纳税代表人磋商,以致闹出了这场大风波。 一句话点评 香港华人的罢市斗争,终于迫使港英当局接受了华人的要求,此后这场风波逐步平息。在罢市过程中,华人开始意识到团结的力量。虽然香港初年华人的地位十分低下,但是,华人首次从罢市、罢工斗争中为自己赢得了地位和尊严。 南北行——混沌时期的开拓者 关键词 关键时间 19世纪50-60年代 关键地点 文咸西街 关键人物 高楚香 陈焕荣 关键事件 元发行、乾泰隆行的创设 背景扫描 1841年6月7日,义律宣布香港为自由港。虽然自由港政策实行后,早期香港的经济有所发展,但并非一帆风顺。1843年底,上海、宁波等五口开放通商后,许多外商都把生意转移到上海等地,驶进香港的商船比以前大为减少。1843年下半年,香港又流行瘟疫,很多外商染病身亡。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商人对香港前途的信心动摇了。 但是,由于香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它仍然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继续往前发展。这一时期,有两起事件使香港的经济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第一件,19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美国西部及澳大利亚分别发现金矿,需要大批人力开采,因此,一批华工经香港乘船赴美国、澳大利亚当淘金工人。第二件,1851年1月,洪秀全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很快从华南迅速席卷大半个中国,华南一带的一批有钱人带着财富连同家属躲到香港“避难”,其后清朝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一批太平天国的起义人员又躲到香港。这样,不仅给香港带去了资金,也带去了一批劳动力,给香港经济的发展注入的新鲜血液。(P22-27) 序言 香港地处我国南部海疆,位于珠江口东侧,域内群山相连,岗峦起伏,茂林满布,三面环海,是一天然良港。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中国的领土。 自汉代起,香港即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通道,是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从19世纪中叶开始,这里先后被割让与租借给英国,沦为被殖民统治的地位。 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香港回归祖国已10周年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港人的努力下,经济强劲复苏,社会繁荣稳定,香港的国际经济、文化地位不断提升,这充分显示了“一国两制”基本国策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使我们对香港的前途更有信心。在此普天同庆之时,写作并出版本书,能为纪念活动献上一份薄礼,很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希望本书能为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了解近现代香港历史开辟一个小小的窗口。 本书内容起自鸦片战争前夕,至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止,以63个典型事件为线索,把香港100余年波澜壮阔的社会发展历史浓缩于一个个小故事中,以故事观照政治、经济、中外关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大众娱乐、民风民俗、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从发展领略香港今日的繁荣。 本书条目基本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安排,设有骨干栏目和辅助栏目,从多角度揭示事件的本真。如“关键词”列具关键时间、关键地点、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及关键词汇。“背景扫描”紧紧围绕主题,概述事件发生的背景,简明扼要、直接入题。“脉络纵横”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注意对亮点情节的精彩着墨。“历史回响”列具事件在香港产生的社会影响、历史后果或现实反映,并表明作者的基本评价。“一句话点评”,主要引用名人、政要、社会团体、新闻媒体或公众对于事件的著名点评,以起画龙点睛之效用。本书写作简明、通俗,叙述生动、流畅。为了增加观赏性,还根据具体内容配有大量精美图片。 本书主编为张晓辉,副主编为张永春,主要由暨南大学文学院教师及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研究生分王编写。撰写人员有莫晓虹、张绍磊、张云、赵莎、刘楠楠、苏传文、林广荣、孙艳、李俊、刘绍军等。图片拍摄人员为叶明华和董艳玲。 在写作过程中,曾参考和吸收了国内外从事香港史研究的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并于本书附录列出了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对于因篇幅有限及工作疏漏而未列举者,则深表歉意,并敬请见谅。此外,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成书时间较为仓促,书中内容及观点难免有错漏及不足,尚祈专家学者和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