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太极入道观点,逐字逐句演绎《坛经》,说古论今,尽是机锋,更帮助读者透视禅机,棒喝我执,体悟生命,直指富足人生之境。真正的悟禅不只是养生、求福报,而是在进入精神境界后,顺其自然,返回人之本而开悟,获得天人合一或与宇宙互通的大智慧。禅,理也,外似荒唐,内实可观。但能明其则禅自可见,若欲求索而得,何处有禅?
在释说的过程中随机应解、乘兴提问,作者亦即随机答疑,搬开绊碍,点醒关要,直揭本来。读者就能更多领略一些会心参悟,与多一点触机思辨的机会。这部经就其本旨而言,实际上是“咒经”,而不是“心经”。就是这么一位菩萨,有一天,他在修行悟证的时候,行入至甚深的境界,即“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了五阴空!这是一个甚深境受,它的特征便是‘照见五阴空!’也由于照见了五阴空,所以才会引起佛祖的赞赏;引发舍利子的请问,阿难才记下了这段不可多得的佛言道行经书。
何以故?因为慧能讲的是“吾有一物”,我的东西,怎么会和你有关系呢?但是,神会这么一解就不同了:这个东西不是你一个人的,它是诸佛之本源——那么,自然也就包括了我,当然也是神会之佛性——这便落在自己身上了。
大家注意到没有?这就是他回答的机巧微妙处——他不着落,入于见执。他没有直接说:这就是我的佛性。如果他这样说,慧能就会问:我明明说的是我有一物,你什么时候拿去了?那可就不圆融、不灵悟了。所以神会说:这是“诸佛之本源”——佛我一体,而涵盖“神会之佛性”。大家看!一个是本源,一个是佛性。本源、佛性是一体的,所以本也就是性,性也就是本。叫它什么名字都可以。
慧能说“吾有一物”,物,是实在的。因为人世间,都好以实在的物作为实相,又因为这个也是实在的,所以便用物来比喻。
但是,你们要注意,这里所说的这个“物”,并不是我们六根能感知到的那种实在的物件东西,或者说是六根向外能感知到的客体性实在的东西。如果你把它理解成这样的东西,那可就错了。
所以说,当你要感知悟见这个诸佛的本源,神会的、慧能的佛性,或你自己的佛性的时候,你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使自己的知解落入对待性世见执缚。
慧能当时一听此言,心下欢喜,能说出这种话,说明这小和尚已经悟了。可是他现在年仅十三四岁,还没有阅历,还缺乏智慧,缺乏社会人生的种种历练!虽说见有所悟,但悟而不彻,日后易致迷复。这……
是啊,你确是一颗莲花种子,生来洁净高贵,可还没有进入污泥,还没有生根发芽,抽茎成长,开花结果,这还不能算了得正果,所以还必须把你放回到污泥中去走一回,来个八卦炉中炼金丹。现在,与其把他留在身边,还不如把他赶出去。于是慧能当即就把神会赶走了,让他三十年后再回来。P4
《仿佛丛书》自序
名称缘起
忆昔于释说老子《道德经》时,尝有论谓:
凡所为学,莫不有道!
何以故?盖稽道之为义,本赅人类思维之一切知见,固不论入世出世,方内方外已。
以故,仿佛之如是著述,兹皆统称论道,亦无问科学神秘,生命生存矣。以故,向昔之著,乃有《仿佛谈道录》之称名。
今岁,有编梓者谓仿佛日:先生之著,日益增多,亟须定一名称以统之。自兹,统一谓之曰:《仿佛丛书》,如何?予然之。
为仿佛之今昔著述,不外两端:
一曰文著,文著者,仿佛之手书辑订也;
二日言著,言著者,仿佛之论谈编撰也。
文著类作,是所谓《仿佛笔丛》,殆信笔由兴之述也。
言著类作,是所谓《仿佛谈丛》,殆信口由感之述也。
其《仿佛笔丛》者,是即仿佛之手书辑订类也。此丛书之述,系仿佛于各别学科、各别领域、各别境界、各别知解、各别情趣、各别觉受之各别学识,殆有感而发、有见而论之端述,盖仿佛于不同境受之析学论道之学识丛述也。
斯《仿佛谈丛》者,殆即仿佛之谈论编撰类也。此丛书之述,系仿佛与各别学科、各别领域、各别境界、各别知解、各别情趣、各别问难之各别学者,解经论义、析学谈道之言指,盖仿佛之与不同时空之学者谈道讲学之丛述也。
两类述作,已而汇而成集,集而成丛,是为仿佛笔丛、仿佛谈丛——合之殆可日:仿佛丛书云。
是为识。
仿佛 时壬午岁末于泰京